羊痘治疗技术要点
2024-12-31朱圣杰
摘 要:羊痘是由羊痘病毒引起的、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疫病,不仅能感染羊,还会对养殖人员的身体健康构成威胁。羊在感染羊痘病毒后若没有得到及时治疗,染病羊将会在短时间内死亡,从而严重影响养殖场的经济收益。随着羊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羊痘已经成为羊养殖中的常见疫病。基于此,对羊痘的流行特征、临床表现等展开分析,并总结羊痘治疗与防控技术举措,以减少因此病导致的养殖经济损失。
关键词:羊养殖;羊痘;防控治疗
中图分类号:S858.2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12-98-3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12.024
0 引言
羊痘也被称为羊天花,是由痘病毒科羊痘病毒属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疫病。羊痘属接触性传染性疫病,多发生在山羊、绵羊群体中。染病后,病羊皮肤与黏膜会出现明显症状,且患病羔羊的死亡率较高,所以要做好防控工作。此外,羊痘还会对羊肉、羊奶及羊毛的品质产生影响。因此,做好对羊痘的防控工作和羊痘治疗的研究,对提高养殖效益和产品品质等具有重要意义。
1 羊痘的流行特征与临床表现
1.1 流行特征
羊痘的致病源为羊痘病毒,其病原体广泛存在于羊结痂、丘疹及水疱中。当羊感染羊痘疫病后,病羊的血液、鼻黏膜中会存在少量病毒。羊痘病毒的传播方式较多,最常见的是呼吸道传播,也会通过黏膜或破损的皮肤来感染健康羊。此外,羊痘的发生还与饲养环境存在密切的关系,羊感染寄生虫病或饲料、草垫等被污染,也会导致感染羊痘的风险加大。羊痘不仅会对羊只健康造成影响,还会影响养殖人员的身体健康,但羊痘能被治愈,且病羊在康复后不再感染该病。所有年龄、品种的羊均存在感染羊痘的风险,且以山羊与绵羊感染疫病的风险最高,而绵羊中以细毛绵羊感染羊痘的风险最高。此外,不同年龄的羊在羊痘疫病的易感性上也存在一定差异。羔羊因自身免疫力较差,其染病风险要明显高于成年羊,且羔羊染病后的死亡率更高。在自然条件下,绵羊染病后不会出现交叉感染的情况。该病季节性流行特征明显,在冬春寒冷季节的传染风险更高。带毒羊与患病羊是羊痘疫病的主要传染源,病羊体内的病原体会随着呼吸或以粪便、分泌物等形式排出体外,在污染生活环境的同时,还会感染其他健康的羊[1]。羊痘的流行也与养殖方式密切相关,饲养管理不当、生存环境恶劣等均会影响羊群的自身免疫力,从而增加羊感染羊痘的风险。因此,养殖人员要从日常饲养管理方面入手,做好疫病防控工作。
1.2 临床表现
羊感染羊痘后,短期内会出现体温升高的情况,某些染病羊的体温最高能升到42 ℃,很多病羊高烧不退、精神萎靡。感染羊痘的病羊会出现咳嗽等呼吸道症状,且嘴角、鼻腔内会出现黏性分泌物,染病部位会出现丘疹和痘疮。感染初期的病疮较为平坦,触感较硬;随着病情的加重,病疮发展为丘疹和水疱,且水疱破裂后会产生结痂。通常情况下,羊感染羊痘后会出现典型的病疮,养殖人员可通过临床表现来判断羊是否感染羊痘[2]。此外,感染羊痘后,羊的发病位置不固定,可能出现在身体各个部位,且以眼睑、嘴唇、生殖器等没有毛发的部位居多。染病部位结痂退去后,伤口易受细菌、真菌感染,进而导致继发感染。从染病风险与危害程度来看,羔羊、妊娠期母羊因自身抵抗能力较弱,其感染疫病的风险要明显高于成年羊。在感染初期,羊痘并不具备致死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病羊的病情开始恶化,如病羊水疱破裂后会出现混合感染的情况,则病羊会因机能衰竭而死亡。目前,国内羊饲养与疫病防控诊治技术较为成熟,成年羊感染羊痘后的死亡率一般不会超过20%,但羔羊染病后的死亡率仍处于较高水平(最高为100%),一些抵抗力较高的羊在染病后仅出现丘疹,且在结痂脱落后可自行恢复。
2 羊痘治疗技术要点
2.1 西药治疗
西药治疗羊痘具有治疗周期短、效果好等优势,包括以下2个技术要点。第一,在治疗前用0.1%高锰酸钾溶液清洗羊染病部位,清洗后在水疱、丘疹部位涂抹碘伏;若染病部位为黏膜,应先用清水进行冲洗,再涂抹少量碘甘油。第二,很多病羊会死于继发感染,所以还要控制继发感染。为此,每只病羊肌内注射10%磺胺嘧啶钠10~20 mL或80万~160万IU青霉素,且每天早晚各注射1次,连续用药3 d;在控制继发感染后,可按病羊体重来注射羊痘血清,每50 kg体重肌内注射羊痘血清10 mL,每天用药1次,连续使用2 d。经治疗,大部分病羊的病情均会出现好转[3]。
2.2 中药治疗
中药在羊痘防治中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常用的中药方剂有以下4种。第一,外洗治疗。在治疗前,养殖人员要配制外洗药剂,取防风(30 g)、艾草(30 g)、连翘(30 g)、金银花(45 g)、贯众(25 g),加水2 kg后煎煮,待汤汁沸腾后放至温凉,使用消毒后的银针扎破病羊水疱,并将外洗药液均匀涂抹在染病部位,每天用药2次,连续使用3 d,待病羊结痂自然脱落后涂抹菜籽油[4]。第二,内服药剂治疗。将紫草(15 g)、黄柏(15 g)、苍术(15 g)、葛根(15 g)、桔梗(12 g)、升麻(12 g)、山豆根(12 g)、甘草(9 g)、黄芪(9 g)、川芎(9 g)、黄连(9 g)混合后研磨成粉,加入适量饮用水后煎煮,煎煮后过滤残渣,并在药汁中加入白糖(30 g)、绿豆(10 g),待药汁放凉后给病羊灌服,每天用药1次,连续用药2~3 d。第三,将甘草(10 g)、淡竹叶(15 g)、大黄(20 g)、栀子(20 g)、红花(20 g)、白芍(20 g)、炒蒲黄(20 g)、车前子(25 g)、黄芪(25 g)、秦艽(30 g)磨成粉末,直接投入到病羊的日粮中,每天用药1次,连续用药7 d。第四,将桔梗(80 g)、连翘(10 g)、乳香(10 g)、防风(10 g)、银花(10 g)、皂角刺(15 g)、紫花(8 g)、白芷(8 g)、蒲公英(8 g)、甘草(5 g)直接煎煮,可供2~3只病羊饮用1次,每天用药1次,连续用药3~4 d。
3 羊痘防控措施
3.1 做好日常饲养管理
做好日常饲养管理能为羊只提供舒适的生长环境,从而抑制羊痘的发生。首先,要保持羊圈的采光和通风条件良好,确保羊圈内的温度和湿度维持在一定的范围内。规模化养殖场内应安装通风与除湿设备,确保能及时排出羊圈内的有害气体、湿气。季节变化会对羊的免疫力产生影响,所以要控制好羊圈温度。冬季气候寒冷,养殖人员要避免冷空气进入羊圈,并使用加热设备来提高室内温度;夏季高温时要利用降温水帘、风扇等设备进行降温。通常情况下,羊圈内的温度要维持在5~25 ℃,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对羊的免疫力产生影响;湿度要保持在40%~70%,避免湿度过大而滋生病菌。其次,做好羊圈卫生管理工作。在养殖过程中,羊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粪便(通常含有大量病原体),食槽中的霉变饲料也会产生病菌。养殖人员要定期清理圈舍内的污水粪便及霉变饲料,并用消毒剂、紫外线消毒灯等对圈舍内饮水设备、食槽及墙壁等进行消毒。再次,养殖人员要消灭圈舍内的蚊虫,以免蚊虫传播病原体。最后,要控制好养殖密度,避免羊圈过于拥挤。通常情况下,每只羊活动面积为1.5~2.0 m2。由于不同羊的自身免疫能力存在差异,养殖人员要按照羊的年龄、性别、体重或品种进行分群饲养,这样才能避免羊群混养而引起的互相感染。
3.2 提高饲喂效率
科学饲养不仅能确保羊的日增重,还能增强羊群免疫力,有利于羊痘疫病防控。在饲养过程中,传统食槽中的饲料若没被羊群及时食用,则会出现发霉变质的情况。因此,推荐使用双面料槽,将饲料倒入储料仓,当羊触碰到开关后料槽即会下料。这不仅能提高饲喂效率,还能提高饲料的利用效率,避免因羊群采食饲料不及时而出现霉变的情况。
3.3 确保引种规范
引种是羊痘疫病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由于羊痘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因此在引种时要做好检疫工作,确保引进的新羊不携带病原体。首先,养殖人员在引种前要确定引进地是否发生羊痘疫病。因羊痘多发生在冬春季节,所以养殖人员可在夏秋季进行引种。其次,养殖人员要从资质齐全、具备疫病自检能力的正规供应商处引种,引种时要仔细查看养殖场在检疫机构的备案情况,并确保引进羊的卫生证明、疫苗接种记录完备。再次,在引种时要仔细观察羊的状态。感染羊痘的病羊除了会出现水疱、丘疹等症状外,大部分还会出现精神萎靡、食欲不振、活动量下降等情况。因此,在引进新羊时,可通过肉眼观察、实验室检测等方式来确定其是否感染羊痘、口蹄疫等疫病[5]。最后,引进的新羊要在隔离区单独饲养,且所有参与引种的人员、车辆只有在消毒后才能进入饲养区。通常情况下,引进羊要在隔离区单独饲养30 d,且隔离区要与饲养区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在隔离饲养过程中,要每天开展健康检测,并详细记录羊群的健康情况。一旦发现疑似感染羊痘的病羊,要立即进行治疗,并加大日常消毒频次,避免外地病羊进入养殖场内。
3.4 做好疫苗接种
接种疫苗是防控羊痘最为有效的措施之一。若养殖场内羊痘病频发或曾出现羊痘病例,养殖人员必须做好疫苗接种工作,并与当地兽医站联合制定疫苗接种程序。目前,最为常见的羊痘疫苗是羊痘冻干弱毒疫苗(要用50倍生理盐水稀释后才能使用),将稀释后的药剂直接注射到羊尾部的皮下组织中即可。通常情况下,每只羊接种剂量为0.5 mL,3月龄以下的羔羊在初次接种后还要进行强化免疫,接种时间为断奶后;妊娠期的母羊接种疫苗时要谨慎,尤其是不能使用灭活疫苗,且要在生产30 d后接种。为确保疫苗接种的有效性,养殖人员还要在接种后做好抗体检测工作,若发现羊体内的抗体水平不足,还要及时补针[6]。养殖人员要确保所使用的疫苗来自正规厂商,且要严格按照要求进行储存;在接种时要掌握疫苗使用禁忌、接种方式、用药剂量等,从而确保能发挥出疫苗的最大效能。
3.5 做好紧急处理
首先,在发现病羊疑似感染羊痘后,养殖人员要先观察羊全身,查看有毛发的部位是否存在丘疹;在确定病羊感染的是羊痘疫病后,应立即将病羊隔离,避免其与健康羊接触,杜绝病原体扩散。养殖人员要立即对隔离的病羊展开治疗,并对隔离区及病羊活动场所用漂白粉、生石灰、草木灰等进行全面消毒。为了防止病原体产生抗性,消毒时要轮换用药。养殖场饲养区内每天至少要消毒2次,隔离区每天至少要消毒3次,且每次消毒时间不能低于30 min,从而确保清除病原体。其次,在养殖场内发现染病羊后,要停止对外销售,防止病羊进入市场。当养殖场中羊痘疫病出现大规模扩散时,要紧急封闭养殖场,并做好对已售出羊的跟踪调查,且避免养殖场内的人员流动。羊痘具有人畜共患的特点,养殖人员也要做好自身防护。若养殖场内出现死亡的病羊,要对病死羊进行无害化处理。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羊痘是羊养殖中常见的传染性疫病,会对羊的正常生长造成影响。因此,养殖人员要做好羊痘疫病的防控工作,掌握羊痘发病原因、流行特点、防控要点等。羊痘的临床表现非常明显,养殖人员要具备鉴别羊痘疫病的能力,在日常养殖中要做好卫生消毒管理、疫苗接种、规范引种等工作。养殖场出现染病羊后,养殖人员可使用中药、西药进行治疗,以降低疫病对养殖造成的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刘金海.羊痘病流行特点、临床表现与防控措施[J].粮油与饲料科技,2024(2):159-161.
[2]卢志平.羊痘病的诊断与治疗措施[J].中兽医学杂志,2024(3):34-36.
[3]苗元高.羊痘病流行特点、临床表现与防控措施[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24(2):113-115.
[4]宁国祥.治疗羊痘的技术要点[J].中国畜牧业,2023(20):117-118.
[5]王永红.羊痘防控的技术要点[J].北方牧业,2023(11):37.
[6]王燕.羊痘流行特点及有效防控策略[J].畜牧业环境,2023(10):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