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药剂处理对设施甜瓜细菌性果斑病的防效
2024-12-31段祥坤王建玉王志鹏
摘 要:作为国际性植物检疫病害,细菌性果斑病会对甜瓜产量与品质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为筛选出具有见效快、成本可控、持效期长等优势,且适合种植地的药剂,选取6种杀菌剂开展药剂筛选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药剂浸种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细菌性果斑病的发生与发展速度,但防效有限,且以19%盐酸溶液浸种处理的防效为最佳(46.40%);在甜瓜苗期施用不同化学药剂2次,且在第2次施药后的7 d和14 d调查防治结果,施用90%新植霉素可湿性粉剂后的7 d和14 d防治效果分别为84.96%、65.35%,施用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后的7 d和14 d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1.42%、62.93%。建议使用19%盐酸溶液进行药剂浸种,可适当延长浸种时间,并在苗期交替施用90%新植霉素可湿性粉剂和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能有效防治甜瓜细菌性果斑病。
关键词:药剂;细菌性果斑病;防治效果
中图分类号:S65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12-80-3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12.018
0 引言
我国有着悠久的甜瓜栽培史,无论是甜瓜种植面积还是产量,我国均居世界首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以下简称“新疆”)是著名的瓜果之乡,也是我国甜瓜的优势产区。哈密瓜等作为新疆的特色农产品,享誉海内外。作为国内最大的甜瓜产区,新疆在中国甜瓜产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1-2]。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五家渠市103团是新疆中熟甜瓜的主产地之一,有着 “西甜瓜之乡”的美誉,且“金皇后”西甜瓜享誉国内外[3]。
瓜类细菌性果斑病是一种国际性的植物检疫病害,可危害瓜类等农作物,并严重影响甜瓜的产量与品质,且发病迅速,还难以实现有效防治。目前,瓜类细菌性果斑病已成为设施甜瓜生产过程中的主要病害[4-8]。
目前,对瓜类细菌性果斑病的防治仍以化学防治为主。为此,大量学者对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进行深入研究[7,9-14]。基于此,笔者选用6种常用的化学药剂对设施甜瓜细菌性果斑病进行田间防效试验,以期为设施甜瓜细菌性果斑病的田间综合防治提供科学合理的建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甜瓜品种
供试甜瓜品种为“子鼎蜜11号”,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农业科学研究所自育品种。
1.2 试验地概况
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农科所设施甜瓜大棚开展试验,供试甜瓜品种于2023年7月5日开始育苗,7月24日定植,采用“一膜两管两行”的种植模式,地膜宽为1.25 m,株距为0.40 m,试验土地为壤土,肥力中等。
1.3 供试药剂
试验中用到的化学药剂见表1。
1.4 试验方法
1.4.1 药剂浸种
选用3种杀菌剂(19%盐酸、15%过氧乙酸、杀菌剂1号),并设4个处理(分别为19%盐酸溶液浸种15 min、15%过氧乙酸溶液稀释200倍后浸种30 min、杀菌剂1号溶液稀释200倍后浸种1 h、清水浸种),每个处理均选用50粒携带细菌性果斑病病y原菌的“子鼎密11号”种子,随机区组排列,所有处理均重复5次。药剂浸种后用清水冲洗4~5次,在彻底冲洗干净后移栽到设施大棚内进行育苗,并调查甜瓜出苗后的发病情况。
1.4.2 药剂防治
选用3种化学药剂(86.2%氧化亚铜、47%加瑞农、90%新植霉素),并设4个处理(分别为86.2%氧化亚铜可溶性粉剂600倍液、47%加瑞农可溶性粉剂800倍液、90%新植霉素可溶性粉剂600倍液、清水),所有处理均重复3次,每个试验小区面积均为24 m2,随机区组排列。在甜瓜苗期发现细菌性果斑病后,用SX-MD161背负式电动喷雾器每隔7 d喷1次药,连喷2次,并及时进行除草、整枝打叉、浇水施肥等农事操作,且试验期间未施用其他药剂,所有田间管理措施均相同。采用五点取样法对所有小区取样,每点随机选取1株,调查所有甜瓜叶片的发病情况,并记录喷药前后的病叶率、病情指数及药剂防治效果(每7 d调查1次)。
按照严重程度,将甜瓜细菌性果斑病分为6级,即0级(无病斑)、1级(病斑占比≤5%)、3级(6%≤病斑占比≤10%)、5级(11%≤病斑占比≤20%)、7级(21%≤病斑占比≤50%)、9级(病斑占比>50%)。病情指数、防治效果的计算公式见式(1)、式(2)。
病情指数=∑(相对病级数×对应病叶数)×100/(9×总调查叶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防治效果=(对照区病情指数-施药区病情指数)/对照区病情指数×100%" " " " " " " " " " " " " " " " " (2)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药剂浸种处理
药剂浸种对防治设施甜瓜细菌性果斑病能起到促进作用。在一定范围内,杀菌剂能延缓细菌性果斑病的发生程度和发展速度,但当细菌性果斑病大面积发生时,药剂浸种的防治效果并不理想。由表2可知,与对照组相比,用不同杀菌剂处理携带病菌种子时,19%盐酸溶液处理的甜瓜成株的病株数(26.8株)、发病率(53.60%)和防治效果(46.40%)均最佳,其次是15%过氧乙酸溶液,而杀菌剂1号的防治效果一般。
2.2 苗期药剂防治
施用化学药剂能减缓甜瓜细菌性果斑病的发展速度,对防治该病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不同化学药剂对“子鼎蜜11号”的防治效果见表3。
由表3可知,与2次施药前相比,在第2次施用86.2%氧化亚铜可湿性粉剂后的7 d,“子鼎蜜11号”的病叶率(12.67%)和病情指数(2.74)均明显降低,防治效果为67.26%;在第2次施用86.2%氧化亚铜可湿性粉剂后的14 d,“子鼎蜜11号”的病叶率(38.00%)和病情指数(7.19)均明显增加,防治效果为44.90%;在第2次施用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后的7 d,“子鼎蜜11号”的病叶率(7.33%)和病情指数(1.56)均显著降低,防治效果为81.42%;在第2次施用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后的14 d,“子鼎蜜11号”的病叶率(27.33%)和病情指数(4.82)均有所增加,且防治效果为62.93%;在第2次施用90%新植霉素可湿性粉剂后的7 d,“子鼎蜜11号的”病叶率(6.00%)和病情指数(1.30)均显著降低,防治效果为84.96%;在第2次施用90%新植霉素可湿性粉剂后的14 d,“子鼎蜜11号”的病叶率(26.00%)和病情指数(4.52)均有所增加,防治效果为65.35%。综上所述,90%新植霉素可湿性粉剂对“子鼎蜜11号”细菌性果斑病的防治效果最佳,其次是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
3 讨论与结论
近年来,众多学者对甜瓜细菌性果斑病综合防治的研究以检测带菌种子、药剂处理种子、选育抗病材料及农业相关措施为主,但因甜瓜细菌性果斑病发展迅速、危害严重、防治困难、抗病品种选育周期过长等,导致化学药剂仍是目前防治该病最不可或缺的手段。笔者以“子鼎蜜11号”为供试材料,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农科所设施甜瓜大棚内开展田间试验,探究不同药剂处理对甜瓜细菌性果斑病的防治效果。其中,用19%盐酸溶液处理甜瓜种子的防治效果最为显著,15%过氧乙酸溶液次之,杀菌剂1号再次之;90%新植霉素可湿性粉剂对细菌性果斑病的防治效果最优,其次是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综上所述,在防治甜瓜细菌性果斑病时,建议交替使用90%新植霉素可湿性粉剂和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并用19%盐酸溶液浸种,可适当延长浸种时间。
参考文献:
[1]吴明珠.当前西瓜甜瓜育种主要动态及今后育种目标研讨[J].中国西瓜甜瓜,2003(3):1-3.
[2]沈琦,玛合巴丽·托乎塔尔汉,曹叶青,等.甜瓜中矿物元素分布特征及其相关调控机制研究[J].核农学报,2021,35(10):2305-2310.
[3]阮革榕.新疆有机哈密瓜生产关键技术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
[4]季苇芹,叶云峰,张爱萍,等.我国瓜类细菌性果斑病研究新进展[J].中国瓜菜,2022,35(9):1-8.
[5]费诺亚,陈华民,杨玉文,等.瓜类细菌性果斑病国外研究新进展[J].中国瓜菜,2022,35(7):1-5.
[6]魏林,梁志怀,唐炎英,等.西甜瓜细菌性果斑病为害特点及其绿色防治措施[J].长江蔬菜,2020(3):49-50,3.
[7]刘宝玉,王玉杰,赵廷昌,等.厚皮甜瓜细菌性果斑病标准化综合防控技术[J].植物保护,2016,42(1):224-229.
[8]宋丽华,赵伟桥,李翠斌.设施甜瓜细菌性果斑病的发生及防治[J].农村新技术,2023(2):25-27.
[9]赵廷昌,孙福在,王建荣,等.药剂处理种子防治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J].植物保护,2003(4):50-53.
[10]谷清义,陈支芹,申君.5种生物农药对海南甜瓜细菌性角斑病田间防效[J].长江蔬菜,2022(18):71-73.
[11]武建华,刘甲琦,刘宝玉,等.7种杀菌剂对甜瓜细菌性果斑病的防效分析[J].农业技术与装备,2021(9):7-8,12.
[12]李丽,吕兆明,沈渭明,等.9种杀菌剂对甜瓜细菌性果斑病的田间防效[J].寒旱农业科学,2024,3(3):272-275.
[13]赵子璇,李俊辉,杜公福,等.防御假单胞ZF509的分离鉴定及其对甜瓜细菌性果斑病的防治效果研究[J].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24,40(3):690-700.
[14]林涛,马国斌,姜守阳,等.防治甜瓜细菌性果斑病种传病原菌的杀菌剂筛选[J].上海农业学报,2023,39(3):5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