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的苏州之行
2024-12-31王道
2024年是京剧大师梅兰芳一百三十周年诞辰。值此纪念之际,苏州一家名为“开明大戏院”的剧场正在加速规划和整修之中。这座剧场与梅兰芳渊源颇深:1933年,为承办梅兰芳与众名角的义演,该剧场特意进行整修并重新开张。梅兰芳等人在此的演出更是轰动一时,共筹得善款一万八千五百余元。
除此之外,梅兰芳与苏州这座城市的其他故事也颇具传奇性,值得做一次深入追溯,以揭开一位京剧明星与一座文化古城的渊源。
苏州人半途“截”走了梅兰芳
梅兰芳祖籍江苏泰州,但其家族与苏州颇有渊源。祖父梅巧玲八岁那年被卖到了苏州江家做义子,当时江家需要传宗接代。后来,江家主人续弦后生出了儿子,梅巧玲便被转卖给戏班做学徒。
在戏班学戏时,梅巧玲可谓受尽苦难,最终青衣名角罗巧福为他赎身,并收其为弟子。罗巧福是苏州人,梅巧玲跟他学习正宗昆曲,这为梅巧玲后来进入京剧行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自此梅、罗两家世代交好,来往多年。
梅巧玲扮相雍容端丽,表演细腻逼真,念白文雅脱俗,京昆俱佳,因此他的戏路很宽,除花旦外,还兼工青衣和昆旦。梅巧玲所娶妻子陈氏也是苏州人,为苏州织造所送内廷演员陈金雀之女。梅巧玲出名后定居京城,但直到梅兰芳在北京出生,家里仍保持着苏州的习俗。
梅兰芳知道祖父跟罗巧福学昆曲的经历,家里也请了在京城暂居的苏州昆曲演员乔蕙兰教梅兰芳唱念和身段,每周两次。后来乔蕙兰年龄大了,梅家又从苏州请来昆曲师傅谢昆泉,干脆就住在梅家教戏。梅兰芳记得,这位老师初到北京时满口苏州话,幸亏祖母陈氏能懂苏州话,这样谢昆泉才能与梅兰芳顺利交流。
除了向苏州昆曲名家学戏,梅兰芳还向他们了解昆曲的历史,如昆曲著名小生演员沈盘生就给梅兰芳讲过苏州昆班和弋阳腔的源流等,使得他对苏州昆曲的历史发展有了系统的了解,这些都对梅兰芳舞台艺术的发展有较大影响。后来梅兰芳在上海站稳脚跟,选择新戏时,选中了苏州作家包天笑的《一缕麻》,该剧也成为梅兰芳演绎的一出经典名剧。
苏州是昆曲的发源地,北京是戏剧活动的中心。到20世纪30年代初期,昆曲已经渐渐陷入绝境。虽然俗语说“京昆不分家”,但京剧因为说唱较为直白,融合南北文化,形式、扮相相对活泼一些,在北京、上海、天津、南京、苏州、杭州等地都很流行,而昆曲“曲高和寡”,接受者多为南方人,因此一些昆曲演员转行到了京剧舞台,而京剧界也陆续崛起一些名角,其中梅兰芳是最有影响力的一个。
梅兰芳曾邀昆曲第一小生顾传玠作为长期搭档,但未成。顾传玠是苏州山塘街人,也是苏州昆曲传习所培养的“传”字辈第一代演员。1930年11月,顾传玠应邀与梅兰芳合演大轴全本《贩马记》,两人精彩绝伦的表演赢得满堂掌声。但顾传玠后来弃伶求学转投教育界。
不过梅兰芳与苏州的缘分仍在延续。1930年,梅兰芳对欧美多国的访问演出一时轰动世界,中国京剧可谓走向了世界舞台。上海和苏州的演出商都有邀请梅兰芳演出的计划,但苦于没有机会。1932年底,梅兰芳有意偕家人从北平移居上海,苏州人反应灵敏,半途“截”走了梅兰芳。
1932年11月29日,梅兰芳一行从南京乘火车出发前往上海,路经苏州站时下车。梅兰芳等人到达苏州时已是夜晚,被安排住在铁路饭店三十号特等房,这是当时阊门(苏州古城西门)外比较高档的酒店。
吴县商会董事刘正康亲自迎接梅兰芳一行,并早早安排好了后续的游览项目。刘正康为浙江镇海人,二十岁到苏州做木材生意,逐渐成为行业翘楚,被选为苏州总商会(后改为吴县商会)第一、二任会董,并担任过救火会会长、市民公社社长。他的生意涉及各个领域,有苏州闻人之名。他与上海几位名人如杜月笙、黄金荣也都有很深的交情。
“万人看,卫阶到苏州”
第二天,梅兰芳乘船游览古城风景,城内粉墙黛瓦的江南建筑和山塘街、广济桥等,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沿途更有不少知情市民围观“追星”。
游玩古城之后,梅兰芳一行乘船去游览西部山区风景。据说,一行人本想上灵岩山,拜谒灵岩寺,但因故未果,便改去灵岩山北的天平山。他们雇山轿十二顶,苏州山区景点多为女子轿夫,这也使得梅兰芳颇为好奇。众人一路从童梓门、范坟(范仲淹祖先墓)、高义园到一线天、中白云等游下去,边说边笑,可谓不亦乐乎。在范公祠停留时,梅兰芳一行还瞻仰了范仲淹的遗像,并拍照留念,直到天色将暗,才依依不舍下山归城。
梅兰芳在苏州停留期间,各界名流慕名前来拜访,如曾在民国初期做过总统府秘书,后退隐苏州的名士张一麐等。
1932年12月1日是梅兰芳到访苏州的第三天,当天中午,梅兰芳一行被安排在苏州观前街松鹤楼就餐。苏州城的人们听说梅兰芳来了,顿时拥挤而来,赶着看热闹。梅兰芳和夫人福芝芳在松鹤楼一边用餐一边欣赏街景,餐后又在吴县各界人士带领下去参观宋代建筑玄妙观。没想到一路上人山人海,行走困难,足见苏州人对于梅兰芳到访的热情。
从玄妙观出来,一行人来到昆曲界有名的道和曲社参观,并去桃花坞拜访著名画家吴子深。吴子深作为姑苏“贵吴”之后,收藏颇富,自然拿出自己所收藏的古代书画与梅兰芳共赏。吴子深因家底殷实,曾赞助著名油画家颜文樑创办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因此在带梅兰芳夫妇去游览沧浪亭时,他顺路带他们参观了与沧浪亭毗邻的美术专科学校,校长颜文樑出面介绍了办校情况。据悉,起初颜文樑对这位戏曲演员还有些偏见,但因为是学校董事会主席吴子深介绍,相拒很是不妥,才勉强迎接。没想到,之后在沧浪亭面水轩交流时,两人一见如故,还在会谈后合影留念。
梅兰芳在苏州城内游览的最高峰莫过于鹤园雅集了。鹤园位于观前街西韩家巷内,主人庞国钧,字蘅裳,号鹤缘,别署梦鹤词人,也是姑苏闻人。参加雅集的有苏州政商界名流、文化界名家,如吴县县长邹竞、吴县大华报社社长仇昆厂、吴县商会委员提倡国货委员会委员刘庚华以及张云抟、吴子深、张南邨、朱庸白等。
张云抟被状元实业家张謇誉为创业的“左膀右臂”,在苏州商界有一定的地位。他代表主人致词:“梅先生誉满中外,艺冠群伦……历次苏地邀请梅先生义务演唱慈善戏剧,卒皆未果,致苏人望穿秋水,久怀怨怼,何幸先生出人不意翩然莅止,实使苏人惊喜若狂……”宴席少不了谈论京剧艺术,酒过三巡则开唱。梅兰芳清歌一曲,引来朱庸白对唱昆曲《乔醋》、汪以忠清唱京剧《捉放曹》、张南邨清唱《法门寺》、仇昆厂清唱《滑油山》、丁锡丰清唱《捉放曹》之黑头。最后,梅兰芳清唱《四郎探母》之《坐宫》一段,可谓完美收场,在场人无不拍手叫好。
宴席之后,吴子深即兴画竹石扇面,张云抟题诗曰:“绝代风华倾百城,钟期海上早知名;莫言天宝当年事,要听清歌祝太平。”此扇面被赠予梅兰芳。张南邨、汪以忠也有诗词相赠,其中以张南邨赠《凤衔杯》词为佳:“阖闾城里来游,莫愁歌,夜馆晨楼,拾级天平春意重,万人看,卫玠到苏州。诗似海,酒如油,得勾留处足勾留,只怕彩云易散,击归舟,情重主人刘。”词中把梅兰芳比作一出街便引来观者如云的晋朝美男子卫玠,而“情重主人刘”之“刘”则正是吴县商会董事刘正康。为了邀请梅兰芳到苏州正式演出,刘正康可谓不惜一切地投入,甚至把自己都累病了。
在此期间,梅兰芳还应邀为《苏州明报》题字,留下了珍贵的墨宝。12月2日,梅兰芳一行在苏州众人带领下乘马车去往虎丘游览。八辆马车“嘚嘚”作响,不一会儿便来到虎丘山下。众人一路经过正山门、断梁殿、憨憨泉、鸳鸯圹等,引导人员边带路边做简略讲解。在讲到鸳鸯圹时,讲解人告知梅兰芳一行,这座古冢建于明末崇祯年间。长洲蠡口人倪士义被诬冤死,妻子杨氏即绝食七天身亡,后被合葬虎丘山下。官府闻知上奏朝廷,皇帝赐“鸳鸯”二字,故名“鸳鸯圹”。梅兰芳一向喜欢收集古代传奇故事作为新戏创作的素材,因此听得津津有味。
在经过试剑石时,讲解人说起一个传说,如果以碎石投之,留在石上不落者,则可以生子。陪同游览的张南邨还现场做了示范。梅兰芳夫人福芝芳忍不住拾起地上的碎砖块,连续掷过去两块,都未坠落。大家开玩笑说,梅夫人要生男孩儿了。大家等梅兰芳投掷时,他却笑着摇头婉拒,似乎并不相信这一套。
接着,众人穿过千人石,折经双吊洞,观望陆羽井。下午,因为下雨,一行人便来到小吴轩休息。寺僧热情招待,一边端茶倒水,端上素点心,一边取出虎丘风景照片传观。就这样不知不觉到了晚餐时间,刘正康率人乘坐两辆马车赶来。他在山脚下的餐厅长兴馆预订了佳肴,并特地把菜肴送到小吴轩来开晚宴。席间,大家陪梅兰芳凭栏四望,可见城山水流,好不惬意。饭后,大家聚集在小吴轩合影留念。雨停后,梅兰芳在众人陪同下绕山一周散步,直到夜色降临,才离开虎丘回到酒店。
此次苏州之行,梅兰芳最得意的莫过于最后一天禊集曲社的曲会。苏州禊集曲社创建于1919年,社址最初设在苏州玄妙观财神殿内,后来陆续迁址,但曲会基本定在苏州北局的青年会举行。该曲社在苏州影响力颇大,因参加者多为士绅名家,如狮子林贝家(贝晋眉任禊集曲社社长),以及陆家、宋家、钱家、姚家等,社员多达七十人。禊集曲社曾与道和曲社合并,后来又分开举行活动,而且禊集曲社中多有商界人物,常常举行义演。梅兰芳提前得知禊集曲社12月3日在苏州青年会有彩排,特地多留一天前去观赏。禊集曲社成员在青年会的聚会属于彩排,所以串客票并不门售,座位票则发给票友和粉丝。张云抟出面与曲社洽商,获得了十五张座位票。
梅兰芳一行前去青年会参加曲会彩排,梅夫人福芝芳则由人陪同前去贝家狮子林游玩,游罢也赶来参加曲会。苏州知识阶层对昆曲的热爱及专业程度,使梅兰芳动容。梅兰芳虽为京剧名角,但有昆曲基础,能够听出门道,对昆曲的精致细腻、唱做兼容、吴侬软语觉得极其耐品。在参加完该曲社彩排后,梅兰芳向苏州的报社记者说:“禊集(曲)社在苏州历史悠久,曲友所有表演皆臻炉火纯青之境。兰芳受益匪浅。”
其时,苏州北局的娱乐氛围也给梅兰芳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位于北局的青年会成立于1921年,是当时苏州最为时髦的青年俱乐部,不少社团都喜欢在青年会办活动。这里不只是一个演出戏剧、放映电影的场所,还有各种中西餐馆、美发店、咖啡馆、书局、台球室、冰室、高级浴室、露天花园茶座、商店等,灯红酒绿,霓虹闪烁。梅兰芳去过东洋、西洋,是一位时尚中人。他在这里听曲、漫步,也感受着姑苏文化具有活力的一面,直到苏州名牙医王其相前来邀请赴宴,才姗姗离去。
在丰富的晚宴之后,众人送梅兰芳夫妇一行到火车站,梅兰芳要前往上海参加演出。这里出现了一个小插曲,原本苏州方面安排有军乐队前来奏乐送行,梅兰芳听说后一再婉拒,他说自己只是一名演员,能够得到这么多人的垂爱,已经很不安了,哪里敢再惊动军乐队。最终,在梅兰芳的坚持下,军乐队没有前来送行。
距离开车还有一些时间,梅兰芳便率队到车站酒吧间休息。在此期间,苏州的记者抓住最后时机采访梅兰芳此次苏州之行的感想。梅兰芳娓娓道来:“在苏数日宠荷各界厚待,见闻所及印象极好;禊集曲友所有表演皆臻炉火纯青之境,惟兰芳对于昆曲一道,素少经验,虽也学习,但尚未窥堂奥;苏州新闻界之精神,颇堪钦佩,嗣后得暇,尚须与苏州新闻界作普遍之商谈。惟奖饰有加,愧未敢当。”
要检票进站了,梅兰芳与苏州送行人员一一握手道别,张南邨则作为代表陪梅兰芳去上海。
开明大戏院义演
苏州之行给梅兰芳留下了极好的印象,他觉得意犹未尽,尤其希望能与苏州同人有进一步的合作,于是便有了开明大戏院的三天义演。
苏州开明大戏院原名东吴乾坤大戏院,后更名大观园乾坤大戏院、东方大戏院,其历史可追溯到1927年。该戏院虽曾特聘上海“林记更新舞台”的周筱卿领班组织外地剧团来苏州演出京剧,但更期待梅兰芳这样的京剧大咖前来演出。为促成此事,苏州的当地士绅、商业界、文化界、教育界、媒体等纷纷加入进来,可以说这是苏州演艺史上前所未有的一次通力合作。
然而,对于能否请到梅兰芳,苏州方面还是比较忐忑的。《苏州明报》跟踪报道《梅兰芳来苏之准备》称:“梅兰芳之来苏,呼声高涨,乃迟之久久。迄未见其芳踪。于是又有疑梅将中止此行也。据记者所闻,梅于十三四日,必可莅苏。官绅各界筹备甚忙。建设局对阊门马路之修筑,即由于此……故梅艺员此来,买票项下收入,而为苏人收实惠者,初尚未见。惟此马路之行人,则先收其实惠者耳。”
1932年12月25日这天,苏州筹委会突然接到梅兰芳从上海发来的复信:“此间舞台演毕,接唱义务戏数天,尚拟赴杭州一行,惟尚未一定。大约须下月十号左右,方能到苏。”1933年1月8日,腊月中的小寒节气刚过,苏州方面再次接到上海来信,来信人是黄金荣。梅兰芳在上海期间,是黄金荣亲自接待的。黄金荣在苏州有寓所,平时也常来苏州。他在信中说明了梅兰芳到苏州演出的日期,即1月12日抵达苏州,1月13日登台首演。
梅兰芳再次来到苏州后,戏院请梅兰芳为之题名,梅兰芳提到自己与北京开明戏院的渊源,就手题名“苏州开明大戏院”,从此这个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北京开明戏院建于1924年,位于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二十八号,由建筑家沈理源设计,是民国时期较早的西式剧院。北京开明戏院想在开幕时邀请梅兰芳首演,但梅兰芳已经答应那时去香港演出,为此戏院特地加紧赶工,把开幕的日子提前,以至于演出当天剧场墙上的油漆都未全干,一些设备也未到位。大家冲着梅兰芳的名气来看戏,加之新剧场开业,戏院内座无虚席。梅兰芳表演了《贵妃醉酒》,观众无不拍手叫好。从此,开明戏院成为京城演出京剧的主阵地之一,京剧四大名旦以及杨小楼、余叔岩都在这里演过经典曲目。
温尚南撰写的《苏州影剧史话》记载,梅兰芳到苏州义演三天前,苏州方面曾多次召开筹备会议,会上讨论了演出地点等问题。会议记录中多次提及“北局东方大戏院”“准定在城内北局东方大戏院开演,并请该院整理员赶快督匠修理……”可知,在演出前,“开明大戏院”还没有正式成立和挂牌。从苏州的媒体广告也可以看出,1932年11月,媒体报道时采用的仍是“东方大戏院”的剧场名。到1933年1月13日,即梅兰芳与众多名角前来义演的第一天,媒体公告开始出现新名称“假(借)座观前北局开明大戏院”。不难发现,梅兰芳前来义演与剧场更名有着紧密关系。开明大戏院的开场,注定是一次宏大的叙事,令人瞩目。
“苏州公益慈善筹款演剧”是此次梅兰芳、马连良、金少山、萧长华等名角前来苏州开明大戏院演出的正式名称,演出日期为1933年1月13日、14日、15日,连演三天。时值腊月寒冬,很多公益机构缺乏经费,在此期间组织义演,资助相关慈善机构和贫困群体,是很有意义的。而这次演出能够成功举行,要归功于五位要人——邹竞、刘正康、张云抟、茅逎功、施筠清的前后筹备。他们或是地方官员,或是商界名流,或是士绅代表,无不尽心尽力。
为促成此次义演,这些政商绅界要人在梅兰芳离苏后没几天,就趁热打铁与之联系,商议组织义演筹款及演出嘉宾人选事宜。他们还选出刘赓华、张南邨、汪以忠、闵仲谦、朱庸白作为代表,赶赴上海当面邀请梅兰芳。很快,此议获得了梅兰芳的同意,他还表示愿意帮忙邀请其他同门前来助阵。
在确定演出地点为北局东方大戏院后,苏州方面开始着手对剧场进行大规模的改造。“会议先由刘正康汇报了北局东方大戏院查勘情况,认为剧场宽大,座位众多,可以在该院演出。将雇郁老二水木作动工,拆去客座两旁之墙壁,其余各处有损坏的也须修理。”朱庸白则汇报说:“东方大戏院内部广大,座位宽舒,可容纳观众两千二百余人。房屋问题,已由建设局切实负责查勘,除添加四根木柱外,房屋坚固,绝无意外。”
义演的戏票也是经过特殊设计的,共分四种颜色。二元票四千五百张,三元票四千张,五元票三千二百张,特别包厢定价为八十元,每间八个座位。戏价中强调“儿童、仆人一律凭票入场,不设半票”。大戏院还特地做了座位布置:“楼下前三排拦出,辟为八个包厢,厢内设备由刘本人负责商借红木器具。包厢之后,五元座十排,有三百个座位;三元座十排,有三百个座位;二元座六排,有二百个座位;边厢三元座二排,有二百个座位,二元座四排,有四百个座位;楼上五元座二排,有二百个座位,三元座三排,有三百个座位,二元座三排,有三百个座位。”经过系统的改造和扩容,该戏院可一次性容纳两千二百名观众。
为方便梅兰芳等人出入城门,筹备方特向建设局领取十张临时通行证,演出期满此通行证即取消,且以后不得援以为例。电话局工程师王子均热心公益,特在剧场内装置临时电话机一架,作为电话局捐助,且完全是义务服务。
除此之外,东方大戏院准备了大量的彩绉装饰,剧场正面也要安装扎制的花彩,营造喜庆和全新的气氛。1933年1月11日,刘正康不顾身体不适,与筹备人员到北局现场督办大戏院布置情况,确保万无一失。
1933年1月12日,梅兰芳一行到达苏州。当晚,负责晚宴的是苏州道和曲社,全体曲友悉数到场,盛情款待。
梅兰芳与诸多名角要来苏州举行盛大义演的消息,早已经通过报纸和公告宣传出去了。不只是苏州观众翘首以待,附近上海、无锡、镇江、扬州等地的戏迷也都抱以极大的热情,希望前来一睹梅兰芳的舞台风采。佳座票从1月7日开始售卖,三天便全部售完。其余座位票也早在开演前被抢购一空,可以说创苏州演出售票之纪录。梅兰芳在演出剧目上也特地做了安排,一些经典老戏格外引人注目。
1月13日晚间,梅兰芳在开明大戏院演出的是《苏三起解》,梅兰芳扮演苏三,萧长华扮演解差;1月14日,梅兰芳与金少山演出《霸王别姬》,和马连良等演出《甘露寺》;1月15日,梅兰芳、马连良、刘连荣、萧长华、高连峰等合演《宝莲灯》。各个名角表演的都是自己的拿手好戏,场场获得满堂彩,可谓“苏州历史上最好的一次演出”。开演后,很多未能抢到票的观众来剧院门口碰运气,希望能等到退票,即使实在不能亲耳聆听名家唱戏,他们也希望来剧院“轧轧闹猛”。因此那几天,开明大戏院外人潮涌动。
演出期间,苏州戏剧界、文化界不时出面招待梅兰芳一行游览狮子林、东吴大学(现苏州大学),并举行茶话会。时任东吴大学校长杨永清致词说:“梅博士才艺夙为中外人士所赞美,前年赴美,备受欢迎,对于表扬吾国固有之艺术,联络友邦人士之感情,奏功匪浅;且博士服务社会不辞劳瘁,此次冒雪来苏,为地方公益演剧筹款,即其明证。”梅兰芳先生则致答词说:“……兰芳国外奏技,也只尽个人之微力,未足以云代表。今当诸大文学家之前,又因略感风寒,是以不足有所贡献。”
转眼间,三天的演出就结束了。临别前,观前街乾泰祥布店掌柜姚君玉、姚轩宇父子于鹤园设宴为梅兰芳先生一行饯行。他们把松鹤楼饭店的名厨请到了鹤园,现场烹饪。梅兰芳当场封大洋八十元给厨师团队,以示谢意,同时表达他对苏帮菜的喜爱。
梅兰芳夫妇在回上海前,冒雨前往丁家巷看望病中的刘正康,感谢他的多日款待和精心筹备义演。苏州各界人士则馈赠梅兰芳特色小吃、点心,有采芝斋的奶油西瓜子、松子粽子糖,木渎的枣泥麻饼,杜五房的酱鸡、酱鸭等。
1月21日,据苏州公益慈善筹款演剧会统计,开明大戏院三天的义演戏票收入一万八千五百余元。所有收入全部用于地方公益,购米发放救济贫民分得四千五百元,购买枪械保卫地方自治分得四千元,游民乞丐习艺所分得一千元……由于苏州的义演,梅兰芳等人无法参加北平一年一度为救济梨园公会贫老会员举办的“窝窝头戏”演出,特从苏州义演收入中拨出两千元寄赠北平梨园公会,作为救济经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