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诺贝尔兄弟何以成为“巴库石油大王”

2024-12-31刘东平王凡

名人传记 2024年11期
关键词:巴库阿尔弗雷维格

赫赫有名的诺贝尔家族和巴库石油工业有着一段不解之缘。

巴库,在古波斯语中意为“上帝之山”,如今是阿塞拜疆共和国的首都,而在诺贝尔父子移居圣彼得堡时,阿塞拜疆刚刚并入沙皇俄国的版图不久。“上帝之山”自然深得上帝眷顾,这片土地上的子民被赐予一份厚礼,那就是被称为“黑色黄金”的石油。

巴库至今保留着诺贝尔兄弟当年开办石油公司的旧址和住所。这是一幢北欧风格的两层小楼,被当地人称为“瑞典房子”,灰色的外墙质朴低调,而内部的装饰、陈设及藏品则尽显主人的经济实力和艺术欣赏素养。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间,这幢“瑞典房子”在苏联时期曾做过医院,后易主阿塞拜疆的富商。然而小楼及其内部的家私陈设、收藏品都完好地保存了下来,于21世纪初由房主无偿捐献给了阿塞拜疆政府,这才有了如今的诺贝尔兄弟故居博物馆。

本是瑞典人的诺贝尔家族怎么会来到巴库,并成为“巴库石油大王”的呢?

抚摸着当年旧物,追念着诺贝尔兄弟为这个世界做出的贡献,那段隐藏在诺贝尔奖背后不为人知的历史故事徐徐展开……

偶然来到“上帝之山”巴库

诺贝尔家族在瑞典的看家手艺是制作火药,经济来源都仰仗着火药制作。然而这在当时是个危险的行当,弄不好会搭上身家性命。诺贝尔兄弟的父亲伊曼纽尔·诺贝尔就是在一次制作火药的过程中因操作不慎引发火灾,使得所有家产和房屋都付之一炬。原本还过得去的家境顿时陷入度日维艰的困境,伊曼纽尔不得不为生计四处闯荡,他先是去了芬兰,后又于1837年只身前往俄国谋职。

伊曼纽尔毕竟是位有钻研精神的工程师、发明家,来到俄国后凭借自己的一系列设计和发明,如家用取暖的锅炉系统、工厂设备改造等,不仅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大型产业,还得到俄国沙皇尼古拉一世的表彰,被授予金质帝国勋章。

日子好过了,伊曼纽尔遂把家小也接到了圣彼得堡。虽说此时的伊曼纽尔已拥有不小的家业,在俄国上层也有了些人脉关系,但诺贝尔家族真正成为世界级的经济巨擘,还是在诺贝尔兄弟来到巴库施展才智之后。

在阿塞拜疆濒临里海的巴库阿普歇伦半岛,油气资源的储藏非常丰富。1848年,对于阿塞拜疆乃至俄国来说是划时代的一年,第一口近代油井在巴库打了出来,比美国的第一口近代油井早了十一年,这标志着俄国石油工业的开端。

1873年,巴库又打出了史无前例的高产油井,“一个月里喷出约三百五十万桶原油”。这是东半球也是世界上第一口所谓的“万吨井”。由于人们无法节制原油的喷涌,只能筑堤围栏,但滚滚原油还是漫过堤坝流入了里海。

如此情景沸腾了巴库,世界也为之轰动。巴库发现大油田的消息不胫而走,吸引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淘金者,巴库当地与石油相关的公司、企业猛增至两百多家。原本默默无闻的巴库一跃成为世界瞩目的富裕之城。英国首相丘吉尔甚至说过这样的话:“如果说石油是女王,那么巴库就是她的宝座。”诺贝尔兄弟若不是偶然于彼时置身此地,或许还真不一定能成就其后来的鼎鼎大名。

直至俄国十月革命爆发,诺贝尔兄弟在巴库创建的石油公司一直是俄国最大的石油公司,路德维格·诺贝尔和罗伯特·诺贝尔两兄弟是公司的创始者,老三阿尔弗雷德·诺贝尔也在两位哥哥的鼓动下,积极参与了投资和经营。他们建立起高度一体化的大型石油联合企业,在20世纪初的几年,不仅主宰着俄国的石油贸易,还经过惨烈竞争,与美孚石油公司分割了欧洲市场,诺贝尔兄弟因此被称为“巴库石油大王”。

然而追根溯源,诺贝尔兄弟到巴库经营石油产业,并非经过充分的考察和布局谋划,而是纯粹出于偶然。

第一笔投资,哥哥挪用弟弟的钱

伊曼纽尔和妻子安德烈特·阿尔赛尔共生有八个子女,但其中四个孩子都夭折了。全家移居俄国时,只有罗伯特、路德维格、阿尔弗雷德和埃米尔四兄弟。

在俄国事业有成之后,伊曼纽尔带领家人回到了瑞典。后来,几个儿子都各有各的事业,身处四方。19世纪70年代,老大罗伯特、老二路德维格在俄国和芬兰经营企业;老三阿尔弗雷德在法国发展。小儿子埃米尔则在与阿尔弗雷德共同进行火药实验时,因实验室发生爆炸不幸身亡,那是1864年,埃米尔才二十一岁。

由于总是能提供一流的产品,路德维格在军工生产领域有着良好的名声。因此,1873年,他在芬兰维堡的军械厂接到俄国政府一笔很大的订单——生产四十五万支步枪。他随之委托在赫尔辛基经营炼油厂的哥哥罗伯特帮忙,前往俄国高加索地区采购做枪托用的胡桃木。

罗伯特来到了高加索。他还没找到能提供足够胡桃木的供货商,却立刻感觉到位于阿塞拜疆的巴库日益趋热的石油开发动向。具有商业头脑的他,敏锐地预见到石油工业在未来经济生活中的广阔发展空间和不可估量的前景。

商机千载难逢,切不可失,罗伯特来不及回芬兰同弟弟路德维格当面商议研判,就果断挪用了原本用来购买胡桃木的两万五千卢布资金,买下了位于布莱克汤(今巴库附近)的一座石油加工厂。回到芬兰之后,他说服了路德维格同他一起到阿塞拜疆去开发石油产业。

路德维格利用父亲在俄国交好的上层关系,把米哈伊尔大公(尼古拉一世之子)拉来了。这样一来,凡与俄国官场的交涉问题就能更好地得以解决了。1875年,诺贝尔兄弟果断买下在巴库开采石油的特许权,随即在巴库的巴拉汉尼油田购买了几块地。然后,从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州雇来一支钻井队,又买来当时最先进的蒸汽机驱动的冲击钻机,迅速打出了一批油井。

最先进入巴库掌控石油钻探、加工和贸易的,是老大罗伯特。一年后,路德维格也来到了巴库。三弟阿尔弗雷德听了哥哥们的宏大构想,也将自己的部分资金注入他们在巴库的石油开采及关联业务的开发之中。

如今这幢被叫作“瑞典房子”的小楼,或许就是两兄弟到来后,感觉可以在此大干一场而买下用以办公和住宿的。在楼内的厅堂中,挂有罗伯特、路德维格、阿尔弗雷德的画像,展示着三兄弟当年的风采。

三兄弟都有着多年经营企业的经验,而且个个是思维活跃、卓有见识、精力充沛,并能为梦想不计后果、倾尽全力的人,他们看准石油这一能源在未来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遂将诺贝尔家族事业的着力点转向了巴库。他们要在家族事业的传统领域之外,拓展出一片新天地。

1879年,三兄弟携手牵头集资三百万卢布,注册成立了诺贝尔兄弟石油公司。路德维格动用了自己的所有资产,拥有公司百分之五十一的股权;阿尔弗雷德以十万卢布参股;罗伯特则因有动意和创始之功,获得了十万卢布的股票;另外七位商人和企业家,分担了其余的股份。

创建诸多第一

诺贝尔兄弟石油公司的巨轮启航了。三兄弟的科学头脑、机械与化工知识、企业和财务管理才能,在这艘巨轮行稳致远的航程中发挥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石油工业领域中的许多第一,都是他们创造的。

1885年,诺贝尔兄弟石油公司聘请了瑞士地质学家赫·斯尧格林来指导石油勘探,成为全世界第一家聘用地质学家的石油公司。在此后的十余年间,诺贝尔兄弟石油公司有了一系列石油发现。

在诺贝尔兄弟投身石油工业之际,巴库的石油开采出来后,先装在一个个木桶里,再用驳船运往各地,因此石油最初都是以桶为计量单位。为了提高效率,诺贝尔兄弟首创了散装油轮,把石油直接装进船舱里,按吨计量。以这种方式运输,既减少了许多中间环节,也能更充分地利用运载空间,还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

然而,石油的相对密度低,船在海面遇风浪颠簸时,油比水更易晃荡涌动,容易造成船只倾覆事故。这个难题没能难倒制造业出身的路德维格,他请来了专业船舶设计师精心设计改造,使油轮易颠覆的难题迎刃而解。

1878年,世界上第一条散装油轮“索洛阿斯特号”在里海投入运行,这艘油轮是诺贝尔公司在瑞典定制的。石油大规模进行水上运输的新纪元由此开启,而美国的美孚石油托拉斯直到1886年才订购了第一艘散装油轮“格鲁考夫号”,较之“索洛阿斯特号”晚了整整八年。有人因此认为:“除了高效炸药,建造油轮也是诺贝尔家族对世界做出的一项影响巨大的贡献。”

除了在石油水上运输上有着超前的建树,在提高陆上运送石油的效率上,诺贝尔兄弟石油公司也创下了一个第一。陆运最初的方式也是先装桶,再搬上驴背驮;之后又有了油罐车。为了能更高效地将油田出产的原油直接运送到巴库的炼油厂内,诺贝尔兄弟石油公司投资兴建了巴库的第一条输油管道。

为了开拓石油产品的欧洲市场,诺贝尔兄弟认识到必须打通高加索地峡,以便从黑海港口装船运输石油。他们又倾尽全力推动从巴库穿越高加索山脉到黑海之滨巴统港的输油管道铺设工程,尽管遭竞争对手阻挠,沙俄政府也从不予以支持,但他们以诺贝尔家族特有的锲而不舍的精神,使这一工程终于在1907年竣工并启用。

在原油炼制工艺上,当时美国以美孚石油托拉斯为主,还在采用间歇式的蒸馏方法。而负责石油加工企业运营的罗伯特却想到了如何对之实施技术革新。在他的思路引导下,于 1883年发明并在诺贝尔兄弟石油公司下属的石油加工企业开始应用连续蒸馏技术,这又是一项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炼油成本的创新。

诺贝尔兄弟石油公司的创新不仅仅体现在石油的开采、运输和后续产品的开发生产方面,在企业的管理方面,诺贝尔兄弟也有许多独树一帜,更能体现人文关怀的新举措。公司创立之后,石油生产加工的回报丰厚,信贷条件也好,但诺贝尔兄弟认为,积聚资本没有完善公司设备、提高产品质量和改善工人的工作与生存条件重要。

彼时,许多企业和公司的老板大量使用童工,日工作时间超过十二个小时。诺贝尔兄弟石油公司则明确规定,不雇用十三岁以下的孩子,日工作时长不能超过十个半小时。公司还从工资总额中提取百分之一用作教育基金,兴办了学校。

此外,诺贝尔兄弟石油公司还为工人们支付社会福利机构的费用,这在那个时代是很前卫的做法。在兴办学校之外,公司还建立了一些住宅区、蒸汽厨房、体育场、公园和医院,以改善工人们的生存条件和环境。公司还建立了职工奖励制度,因此诺贝尔兄弟石油公司的劳资关系一直比较融洽。

到19世纪末,阿塞拜疆的石油产量已经赶上了美国。诺贝尔兄弟石油公司以其出类拔萃的管理和产品品质,成为当地上百家石油公司中的第一大公司。

兄弟齐心,其利断金

在诺贝尔兄弟石油公司创立后的19世纪80年代最初的几年里,公司获利很多,然而丰厚的收入很快就被经常性的扩建消耗掉了。如此这般,公司常常遇到资金周转不过来的情况。

当时老三阿尔弗雷德身在巴黎从事火药研究,并经营着在欧洲的火药生产公司。他了解到哥哥的石油公司资金周转困难以及路德维格过多过大的工程计划时,随即以忧虑的言辞向二哥提出了警告。

从那以后,擅长企业经营和管理的阿尔弗雷德便更多地过问和参与了诺贝尔兄弟石油公司的运营。虽然他自己的工作日程已经排得很满,但还是参加了董事会,对公司管理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他对公司账目管理不善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还及时砍掉了一些非必要的、不切实际的工程。

任何一项事业都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19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严峻的局面突然降临在诺贝尔兄弟石油公司眼前。

随着钻探方法的改进,巴库和巴拉赫纳的油田区井架林立,似乎永不枯竭的原油从四百口油井流进数百座工厂里。与此同时,石油成品还从美国源源而来,煤油的价格骤降至前几年的三分之一。诺贝尔兄弟石油公司的二十六口油井和十四口喷井流出的原油,已经溢出了储油池的堤坝;十一万多吨煤油也几乎漫过了贮油罐;由于缺少储藏空间,运输困难,市场不足,公司不得不白白烧掉六万吨石油。此外,圣彼得堡和其他大城市的股票交易所和银行也受到影响,贷款利率高涨,生产过剩的企业更是借贷无门。

操盘公司日常运营的路德维格寝食难安,石油及相关产品卖不出去,钱回不来,可他们还欠着提供油罐车辆和油轮的运输公司许多债务,国税也得交,巴黎和圣彼得堡银行家冈兹伯格又威胁说要收回他一百多万卢布的贷款……路德维格向伦敦和巴黎的著名银行所作的寻求贷款试探,一律遭到客气但毫无商量余地的婉拒。从这一时期公司往来的大量电报和信件中,可以清楚看出当时形势的困顿与险恶。

在这重重危难之时,阿尔弗雷德像以往一样,以自己的丰富经验、谨慎态度和对企业发展前景的预判,给予了二哥宝贵的支援。除了在生产和技术改进方面进行调研,提出应对建议外,他在财务上也给予了哥哥非常大的资助。他为哥哥的石油公司提供了四百万法郎的低息短期贷款,购买大批新的股票证券,使石油公司转危为安。

兄弟携手,终于扭转了危局,诺贝尔兄弟石油公司再度运转了起来。然而,这次经历只不过是19世纪80年代中期发生的诸多难忘事件中的一个片段。此后多年间,石油公司面对的困局和难题屡见不鲜。两位个性不尽相同的兄弟虽然也有意见严重分歧的时候,但当危难出现,他们就会齐心合力、同舟共济。

比如在对公司的管理方面,阿尔弗雷德认为:一个人不可能事事精通,总有专长和短板。一家商业企业一旦打好了基础步入正轨之后,就可以放手交给那些在某个特定方面称职的人打理。公司的商务经营和财务等责任,应该尽可能分给更多的专业人士去管理。而路德维格则习惯自己一人总揽……

在投资和发展方式上,兄弟俩也各有不同的见解。1883年,阿尔弗雷德在写给路德维格的一封信中说:“我们意见分歧的唯一之处是,你是先积蓄后赚钱,而我则建议将来最好是先借钱后扩充。如果我们把这个不同的计划除外,那么,我像你一样赞成发展。”

他们就是这样,在观念和做法上各行其是,但他们都开诚布公,坦白说出后,谁也不会心存芥蒂,而是永远相互感念。正像路德维格写给阿尔弗雷德的信中所说:“作为一个站在商人和簿记员前面,有着勇气和诚实,以及坚决履行自己义务的人……你所给予我们的帮助有很大价值……”

兄弟齐心,其利断金。诺贝尔兄弟石油公司能够做大做强,撇开其他因素不谈,诺氏兄弟的手足深情,勠力同心,各尽才智,是很多竞争对手难以企及的优势。

诺贝尔奖启动基金部分来自诺氏家族石油公司

诺贝尔兄弟石油公司渡过危机,眼见得事业蒸蒸日上,成为高度一体化的大型石油联合体。可就在1888年,在一线操持公司的老二路德维格到法国度假时,因心脏病突然发作不幸辞世,终年五十七岁。因健康原因回到故乡瑞典休养的大哥罗伯特,不得不重新担起将公司事业在俄国继续向前推进的重任。

对于路德维格的突然病逝,当时欧洲有些媒体急于抢首发,还没有弄清楚死者究竟是诺贝尔兄弟中的哪一个,就张冠李戴地把“‘炸药大王’阿尔弗雷德病逝”的新闻发了出去。结果有些对阿尔弗雷德抱有成见的人发表评论称,对“凭发现新杀人方法而致富的死亡贩子”死亡一事幸灾乐祸。

阿尔弗雷德听闻这样的说法,内心深受触动。虽然他确实因炸药改良等发明致富,但他的本意是通过发明创造服务于人类和平进步事业。他一生信奉和平主义,极力反对战争,然而看到的却是经他改良后的炸药极少用于岩石爆破、山洞掘进等,被更多地用于战争,毁灭人类的和平生活。现实让他感到痛心和苦闷,他又对逆转这种趋势无能为力。

深深的忧虑困扰着阿尔弗雷德,他无法承受自己将来不是以“发明家”而是以“死亡商人”之名传于后世,于是他在弥留之际,写下了比火药改良影响更深远的遗嘱,要把他一生的财产变作基金,并用这个基金的利息或投资收益作为奖金,发给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领域中成就最突出者,奖励他们对人类科学进步作出的杰出贡献。

1896年,阿尔弗雷德去世时遗留了三千一百万瑞典克朗的捐赠基金,用于支付他所创立的诺贝尔奖的奖金,其中相当一部分资金来自阿塞拜疆石油的开发。有资料表明,诺贝尔基金会的启动资金中有百分之二十至百分之二十二,来自他在诺贝尔兄弟石油公司的股份。

路德维格去世后,诺贝尔兄弟石油公司发展的脚步并没有停下。到20世纪初,高加索以北新发现了大油田,诺贝尔兄弟石油公司迅即联合巴库多家公司进入高加索北部的玛依克普油田。1913年,新油田开始产油。同年,诺贝尔兄弟石油公司通过购买股权和兼并,拿下“波查”炼油厂,扩大了石油生产规模。诺贝尔兄弟石油公司还大量买入新的石油区块,准备进行大规模持续开采。到1917年,诺贝尔兄弟石油公司在格罗兹内石油区域拥有三百零八俄亩土地,在乌拉尔西部厄姆巴区域拥有两万两千俄亩土地。

在销售方面,诺贝尔兄弟石油公司于1906年同罗斯柴尔德家族联手,凭借俄国石油品质好、运输距离短的优势,与荷兰皇家壳牌集团联合,结成欧洲石油联盟,奋力开拓欧洲市场。在诺贝尔兄弟石油公司牵头带动下,经过与原本垄断欧洲石油市场的美国美孚石油公司展开惨烈竞争,最后双方达成协议,重新分割了欧洲市场。

诺贝尔兄弟石油公司已然发展成为巨大的跨国企业,其石油生产量一度超过了美国。然而在1917年11月,俄国爆发了由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十月革命,俄国版图内的阿塞拜疆时局也剧烈动荡,诺贝尔家族成员不得不仓皇逃离。他们装扮成农民,步行或者乘雪橇越过边境辗转到芬兰,之后又到了巴黎。

基于俄国政局突变的现实,诺贝尔兄弟石油公司经过再三权衡,决定卖掉在俄国的全部石油资产。经过多轮谈判,他们将公司的一半股份作价一千四百万美元,卖给了新泽西美孚石油公司。当时,新泽西美孚石油公司预期,布尔什维克政权不可能在内战和欧洲反俄势力的军事围攻下维持多久。结果事实与预期相违,布尔什维克党不仅稳固了政权,还将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在俄的公司、企业收归国有,诺贝尔兄弟石油公司也未能幸免,新泽西美孚石油公司等于替他们承担了一半损失。而诺贝尔兄弟石油公司虽说损失减半,但诺贝尔家族自此风光不再,消逝于世界顶级富豪俱乐部。

后来,随着苏联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和经济的逐渐恢复,高加索油区石油产量在1928年达到了一战前的第一峰值水平。到20世纪30年代,巴库石油开发步伐加快,1940年阿塞拜疆石油产量达到历史峰值两千二百二十三万吨,高加索油区的产量占到全国产量的百分之八十七点二。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巴库早已是阿塞拜疆最著名的石油城、高加索地区最大的现代都市,但人们没有忘记诺贝尔兄弟,基本肯定了他们当年为这里石油工业一体化发展筚路蓝缕、开拓先路的付出。

猜你喜欢

巴库阿尔弗雷维格
寻找戴明王子
妈妈,别难过
以爱的名义演绎一曲人间悲歌
Krzysztof Wodiczko,Tijuana Projection (2000)
没事请到丰城玩
妈妈,别难过
没事到丰城玩
没事到丰城玩
HPLC法测定维格列汀片中主药的含量
维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肥胖型2型糖尿病160例疗效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