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外交达人”到“出行帮手”
2024-12-31前进进
兴趣阅读·兴趣作文与阅读(低年级) 2024年10期
现在,我们提起“行李”,往往是指出行所带的包裹、箱子等,但在很久以前,行李可不是简单几件衣物或者一个箱子那么回事儿。它曾是个响当当的人物代名词,专指那些奔走列国之间、周转斡旋的“外交达人”。
这一切要从《左传》说起:“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秦晋两国联合攻打郑国,烛之武临危受命,对秦穆公说,郑国可以作为秦国与别国交往的中间地带,为往来使者提供便利。这里的“行李”指的便是往来各国的外交使节。
行李为何有外交使节之意呢?“行”是象形字,甲骨文的“行”字像一个十字路口,故有行走之意;先秦时期,“李”“理”同音,意义可以通用,“理”有治理之意,又指治理政事之官吏。二者结合,“行李”便有了外交官员的含义。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之间外交往来频繁。行李受命出使他国,承担着重要的外交使命,他们的出行可一点儿也不轻松呢!
唐代,随着社会的发展,普通人出行的机会增多。“行李”也“亲民”起来,所指对象由外交使节向普通人转变,更多被用来指代“行旅”之人。杜甫有诗云:“别离已五年,尚在行李中。”这里的“行李”就是指在外行旅的人。此时,行李也有了包裹之意,韩愈的《送石处士序》中就写道:“宵则沐浴,戒行李,载书册。”打包行李、带上书,这画面是不是很熟悉?
后来,行李指代人的情况越来越少,如今,它已经专门用来指人们出行时携带的物品。当我们收拾行李时,或许是在期待一次放松的旅行,又或许是要开启一段新的征程。秋风飒爽,天高云淡,是时候背上你的行李,向着未知的精彩出发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