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寻
2024-12-31陈琳
【摘要】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情感缺失、上课不专心、性格孤僻、抑郁心理等问题较为突出。农村小学生自身发展有独特性,关注其心理健康,教师要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着手,采取具体化、针对性的教学措施,从不同视角和维度出发,找寻教与学对接路径,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态,让阳光、乐观、开朗的性格助力学生全面成长。
【关键词】“双减”;小学生;心理健康;路径探寻
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学生的发展不是单一的,它需要从身体和心理两个层面出发,展开探寻。“双减”政策旨在减轻学生作业负担,让学生获得幸福感,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构建起良好教育生态。传统教育观念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忽视他们的心理成长,尤其是农村学生,很多孩子都属于留守儿童,他们缺少家长的陪伴和关心,抑郁、孤僻、任性、脆弱等不良心理素质逐渐凸显出来。面对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一定要做出积极探索,在教学引导的过程中给予积极有效的指引。
一、以健康环境助力学生情绪管理
健康的心理对学生成长产生的正向引导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它的形成需要多种要素共同助力,积极健康的环境就是其中之一。创设民主、乐观、和谐的心理健康环境,教师可以从不同维度和视角切入,最常用的就是环境布置。小学阶段,学生喜欢热烈浓郁的环境,在色彩缤纷的环境中,他们才能放松身心。教师不妨抓住学生心理期待,对环境进行多元改造,可以通过张贴图画、条幅、摆件等形式,给学生提供鲜活生动而富有生机的学习环境。有了良好学习环境的熏陶感染,学生自然愿意积极主动参与到各项活动中,这对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指数有积极帮助。
小学阶段学生年龄小,性格发展不均衡,尤其是性格相对内向的学生,他们的心理问题比较突出。教师要针对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制定具体可行的施教策略。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的心理正在进一步发展,为了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某学校设计了一期“我的教室我的家”的活动,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运用生活中的各种物品,对教室进行装饰。小学阶段,学生思维灵敏,想象力异常丰富,他们积极行动起来,搜集废旧物品,主动投入到教室装饰中。
学生心理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教师要从学生心理特点以及环境因子等方面出发,进行多重探寻。在良好环境的助力下,学生的不良情绪得到抑制,能够主动参与到交流活动中。
二、以学科教学助力学生自我认知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完整的大工程,需要从更多维度展开渗透、挖掘。学科教学贯穿于学习活动始终,教师不妨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受到感染,生发出健康心理。学科教材中蕴含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语文、道德与法治、音乐、美术等学科各有专长,都能为学生提供心理释放契机和平台。语文学科中的历史故事、传统文化,数学学科中的合作探究,美术教学中的艺术审美等,这些都能成为学生成长的强大助推剂。实践操作中,教师要进行知识关联,在深度挖掘学科特点、属性的基础上,给学生带来正向的心理指引,疏导他们的不良情绪,为健康心理的形成做好铺垫。
学科学习渗透心理健康要素,学生不仅能够汲取知识,还能获得心理的历练,掌握更多学习生活的技巧和方法。心理问题具有隐藏性,它不是外显的,为了将心理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教师充分发挥学科教学特性,对学生展开心理教育。教师发现班级的学生存在两极分化,有的学生活泼好动,讲话滔滔不绝,另一部分学生则性格内向,不善言辞。任何一种性格发展到极端都是不利的。为此,教师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利用直观、灵动的学习活动,给学生以具体化的指引。配乐诵读、游戏识字、话题辩论、课本剧演绎、读写展评等学习活动,充满欢快的互动气氛,能够触动学生感知和体验,让性格内向的学生活泼开朗起来,激发学生愉快积极情绪。
教学中,教师要从内容特点方面出发,对教材中涉及的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知识展开挖掘,充分发挥其价值和功用,也要从教学方法和技巧的角度出发,找寻教学突破点,尤其要以直观灵动的方式,让心理健康具象化。
三、以集体活动助力学生人际关系
学生很多心理问题的产生就是因为缺乏交际。在集体活动中,学生的交流沟通会更丰富多元,他们也能对自身有很好的认知。且小学阶段,学生比较喜欢集体活动。引导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抓住学生心理特点,布设多重集体活动,自然能给学生带来独特的感受和体验。集体活动可以提供社交支持,学生通过与老师、同学的交流互动,更好地了解他人、了解自己,孤独感和社交焦虑逐步消除,他们的自信心和幸福感大幅提升。设计集体心理活动,教师要秉承主体性、民主性、多样性、系统性原则,以学生为主体,确保活动吸引他们的关注,促使其全身心投入活动中,从而获得最优化的情感体验。
集体活动看似简单,但要想发挥其最大作用,教师还要从主题和形式的角度出发,进行精准化设计。某校在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时,不仅在体育课堂上设计了诸多活动,还充分利用课间时间,给学生提供多元化、趣味化的学习活动。学校组织的活动规模较大,操作起来有一定难度,学校将权力下放,不同年级自己可以自主设计游戏活动,如四年级利用大课间,设计踢毽子比赛,五年级设计朗诵比赛。这些活动是利用碎片化时间完成的,且学生参与热情极高,效果自然更值得期待。“双减”背景下,学生在校完成了各种作业,教师结合这一点,设计趣味活动,让学生放学在家后有事可做。集体活动给学生带来的导向作用是巨大的,尤其是课后服务结束后的这段时间,教师布设集体活动,给学生提供更多交流互动契机,助力学生人际关系发展。
相互合作、协调配合、交流沟通,这是集体活动的基本特质,也是治愈心灵的有效手段。教师投放集体活动,让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倾听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观点,生发独特的体验和认知,形成良性人际关系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缓解压力和疲劳,增强学生个体归属感。
四、以多元联动助力学生健全人格
学生心理健康的生成需要学校、教师提供助力,但又不仅仅靠教师、学校单方面就能完成的,它是整个社会、家长共同的责任。建立家校多元联动机制,形成教育合力是必要的。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呈现丰富性、多元性、复杂性,教师从专业角度出发,展开教育活动,然而教师的力量毕竟有限,且家庭成长环境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也非常重要。很多学生的心理问题都是在家庭生活中产生的。学校要与家长建立良好互动交流机制,可以定期举行家长会,适时进行家访活动,邀请家长参与到学校举办的活动中。
家校联络机制启动之后,家长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逐渐增多,家长能够及时了解学生在校表现,教师也能及时了解学生心理动态,进而根据学生的心理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双减”后,农村学生有了更多的时间。如何充分利用好这段时间,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教师要做出积极有效探索。如四年级的王某只要来到学校,不是跟别人吵架就是打架,上课不专心。四年级之前还没有出现过这种现象,为了对学生有更加充分的了解,教师及时与家长沟通,发现家长没有时间管理学生,学生放学后回到家后就开始玩游戏,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学生模仿游戏中的行为,焦躁、暴力倾向逐渐生成。学生行为的产生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家长缺乏监督管理是重要的原因。找到原因后,教师及时采取措施,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且多次与家长沟通,让他们监督学生的行为。经过一段时间的监督,学生逐渐改变了打人骂人的坏习惯,心理趋向健康。在家校联动中,学生得到了及时有效的引导,他们的坏习惯逐渐消失。
学生心理问题存在潜伏期,构筑心理教育安全防线,必须搭建家校联络平台,教师随时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具体表现。
“双减”下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不妨以健康环境助力学生情绪管理、以学科教学助力学生自我认知、以集体活动助力学生人际关系、以多元联动助力学生健全人格。多种教学手段的共同助力,营造出积极心理环境,帮助学生逐渐建立起正确鲜明的人生观、价值观,心理毒素得到清除,帮助学生获得知识成长的同时,实现了技能培养,全面塑造学生良好性格,心理品质大幅提升。
【参考文献】
[1]奕婷.“双减”背景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策略探索[J].读写算,2024(30).
[2]李似男.“双减”背景下基于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小学生学习力的方法研究[J].教师,2024(16).
[3]杜巧梅.“双减”背景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策略探究[J].教育探索,202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