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对比·迁移
2024-12-31金盈
【摘要】基于儿童诗歌特点和学生的兴趣爱好及接受认知能力等特点,教师可以采用诵读、对比、迁移等方法引领学生感受诗歌,可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敏锐感觉,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关键词】部编教材;小学语文;儿童诗
诗感,来自“语感”,是指个体对诗歌拥有敏锐、直接的感受力。诗感既可以表现在听和读的过程当中,又可以表现在说和写的过程之中。《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第一学段“阅读与鉴赏”中明确指出:“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显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部编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了不少儿童诗,这些儿童诗中许多课后练习中都提出了让学生“获得初步的情感,感受语言的优美”及“仿照课文或者课文中的某小节说一说”等的训练,这些都对培养学生诗感起到了促进作用。结合儿童诗及学生特点,教师可以从诵读、对比、迁移等方面培养学生诗感,可以促进学生审美及表达能力的提升。
一、在诵读中积淀诗感
诵读是将文字内化为言语图式,再通过声音表达出来的一种言语活动。儿童诗在用词、格式、音韵、节奏等方面有着很多讲究,大量诵读可以让学生的视觉、听觉在童诗语言的不断刺激下真正感受到诗歌蕴含的情感,这也是对学生进行诗感培养的主要途径。
1.引导多角度、有步骤诵读
在儿童诗诵读中,从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再到读出童诗蕴含的情感和意味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要能够从多角度引领学生诵读出发,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达到读出诗歌的情、理、趣等目标,可以使学生的诗感逐步得到培养。如教学二年级下册《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这首童诗的时候,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多角度诵读:读准字音环节,关注“慌张”“辨别”“忠实”“向导”“永远”“乱闯”“碰上”“沟渠”“积雪”“盏”“稠”“稀”这些词语中加拼音的字的读法;读通句子环节,要求学生朗读时把句子读连贯,读通顺,不读破句;读出节奏环节,教师可以先示范读,让学生依据教师的停顿画出停顿的符号;读懂诗意环节,可以让学生结合课后练习一说说课文中写了哪几种“天然的指南针”,说说它们是怎样帮助人们辨认方向的等等。在儿童诗教学中,单一的诵读形式很容易让学生感到乏味,基于诗歌特点,教师采取多角度,有步骤的诵读方式,可以使学生的诗感得到有效地培养。
2.注重多类型、多时段诵读
不同类型的童诗在表达情感方面有着各自的特点。我们提倡大量诵读并不意味着让学生围绕着同一类型的诗歌诵读,教师要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鼓励学生诵读不同类型的诗歌,并且能够分时段诵读,这样可以让学生常读常新,真正达到提升学生诗感的目的。如在学习三年级下册《池子与河流》一课时,学生明白了诗歌的内容可以是叙事的,可以是写景的,还可以是童话寓言这种形式的等,基于此,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搜集不同类型的诗歌进行诵读,在诵读中感受不同类型诗歌的魅力。另外,为了保证学生每天有充足的诵读时间,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每天的早读时间或者午后时间安排学生进行十分钟诵读活动,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由诵读自己喜欢的诗歌,并说说自己对诗歌的感受体验是什么等等,在学生多类型的大量诵读活动中,学生的诗感自然可以得到极大的提升。
二、在对比中强化诗感
儿童诗语言凝练、含蓄、鲜活,富有内涵。在儿童诗教学中,教师采用对比的方式带领学生感受童诗语言的凝练准确及内涵意蕴等特点,可以强化学生的诗感,让学生在赏读对比中真正感受到诗歌语言的美妙,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1.在对比中体悟儿童诗语言的凝练准确
儿童诗语言的准确凝练主要表现为一些具有表现力的动词、具有画面感的形容词和可以增加韵律感的叠词的运用中。在儿童诗教学中,教师采用对比的方式带领学生赏析这些词句,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童诗的语言凝练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诗感。以三年级下册《童年的水墨画》一课中《林中》这首童诗为例,诗中主要描写了雨后林中松树、松针和小蘑菇等在雨水冲洗过的情景,诗歌以写意的手法描绘童年,用唯美的诗句勾勒出了一幅童年的水墨画。诗歌中“清清爽爽”“一串串”“明明亮亮”等词语用得非常准确,怎样才能感受到童诗中语言的准确呢?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童年生活和生活经验说说这首诗歌主要描绘了什么,当学生说出诗歌中主要写了雨停以后,林中的松树、松针等景物的景致以后,教师可以采用对比的方式让学生说一说如果自己来写这些景物的话,自己会怎样写?通过比较阅读,学生发现松树“刚洗过澡”和“雨水冲洗”是不同的,经过雨水冲洗的松树有的地方还不是很干净,可是“刚洗过澡”的松树就不一样了,它的全身都会显得“清清爽爽”的,还有松针上的雨珠“明明亮亮”等描写和“清清爽爽”读起来会给人一种韵律感,特别美,就这样,通过学生的语言与诗歌中的语言进行对比,学生发现了同样的意思,不同的表达方式,凝练准确的语言更能给诗歌平添上一份独特的魅力,让诗歌显得更具有分寸感、动态感、韵律感和节奏感等等。
2.在对比中感悟儿童诗语言的内在意蕴
儿童诗中有许多“佳句”,这些“佳句”大都是由一些紧凑顺畅的排比句、对仗工整的对偶句或者是一些具有呼应特点的互文句,还有一些生动形象的比喻句组成,这些句子中大都蕴含着深刻的情感意蕴,采用对比的方式对童诗中描写的内容进行想象或者再加工,可以使学生的诗感得到有效地培养。如教学四年级下册《秋晚的江上》这首童诗的时候,童诗中有这样的描写“归巢的鸟儿,尽管是倦了,还驮着斜阳回去”,在这里诗人主要运用了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将鸟儿赋予了人的情感和意志,使得诗人笔下的小生物变得生动而有情感,诗中的“驮着斜阳回去”,不仅表现了鸟儿的疲劳,同时也传达出它们对夕阳的眷恋和不舍。教学时,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诗歌中蕴含的内在意蕴呢?教师可以从对比想象来感受:首先,教师让学生说一说这儿的“倦”“驮”还能换成哪些词语?有学生把“倦”换成了“累”,把“驮”换成了“背”。然后教师再让学生把替换的词语换到诗歌的语境之中,想象自己眼前浮现了怎样的画面?与原文中的句子相比有什么不同?通过对比想象学生对“倦”“驮”这些词语后面隐含的意蕴感受更加深刻,明白了诗人表面是在写鸟倦,而实际上是在借鸟倦来表达自己的疲惫之感,这句话中描写的不仅是倦鸟归巢时的情景,也是诗人在抒发自己的生活体验,通过这样的学习,可以使学生的诗感得到有效地培养。
三、在迁移中延伸诗感
培养学生诗感不仅需要诵读、对比、赏析,还需要在运用中进行强化。在儿童诗教学中,在学生对童诗语言和意蕴把握的基础上,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儿童诗独有的表达形式,明白儿童诗是如何表达的,好在什么地方,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迁移模仿运用,可以促进学生文本语言的内化,延伸学生的诗感。
如教学二年级下册《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一课时,这篇诗歌主要以假设的语气向我们介绍了四种天然的指南针:太阳、北极星、大树、积雪。这篇课文课后练习中提出了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辨别方向的方法的要求,教学时,教师可以依据这首诗歌的特点,鼓励学生迁移仿写,延伸诗感。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或者向周围人请教的方法掌握其他辨认方向的方法,然后让学生仿照着课文中诗歌的样式写一写。通过这样的仿写训练,可以让学生在“由言到意”“言意兼得”“由意到言”的转换中,可以使学生的诗感自然得以延伸。
在儿童诗教学中,鼓励学生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进行仿写创编,可以延伸诗感,促进学生对诗歌表达方式的内化,让学生在仿写创编中感受到学习童诗给自己带来的快乐,增强学生学习自信,提升学生的创意表达能力。
综上所述,在部编小学语文教材儿童诗教学中,教师要能够从诵读、对比及迁移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诗感的培养,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情操,帮助学生积淀语言经验,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表达能力等具有重要的作用,有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
【参考文献】
[1]沈晓晓.低年级小学语文儿童诗教学的策略[J].学苑教育,2022(30).
[2]蒋昀.小学语文儿童诗朗读教学现状与改进策略[J].新课程研究,2023(35).
[3]郭媛媛.小学语文低学段儿童诗教学策略研究[J].安徽教育科研,202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