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英语思维可视化的教学实践与探索

2024-12-31陆晓颖

新教育·科研 2024年12期

【摘要】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思维可视化能帮助学生将单元结构化的语言知识直观化、形象化,促使学生自主积极地开展语言学习,在任务解决的过程中内化语言知识,发展思维品质,进而提升关键能力,涵养文化品格。

【关键词】思维可视化;小学英语;教学实践

思维可视化,具体指的是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生的学相互作用,通过教学活动的可视、评价形式的可视、学习成果的可视,促使学生学会学习,在深刻丰富的阅读体验中发现阅读素养。因此,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为了促进思维可视化,教师可以将思维导图融入课堂教学,在读前环节以图为线索,导入本课主题,在读中环节以图为指引,整体厘清故事脉络,在读后环节以图为延展,提升综合能力。

一、以图为线索,激发初步感知

结合小学英语课程的学科属性和思维可视化教学的基本特征,教师在教学中应基于单元主题,以文本语篇为关键载体,巧妙借助直观化、可视化的教学手段,以思维导图激发学生的语言思维,逻辑清晰地呈现知识脉络,帮助学生在积极提问中实现思维的发展。

1.运用时间轴,激发问题思维

为了进一步激活学生语言思维,教师在导入环节应巧妙借助直观形象的思维导图,呈现一定的思维支架,充分发展学生的问题性思维。以译林版小学《英语》五上U8 At Christmas阅读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对Mike的圣诞节活动感兴趣,教师提问学生“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Mike’s Christmas?”这一问题,鼓励学生根据时间进行自由提问,在预测中激发学生的提问意识,培育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这一环节中,学生根据“Before Christmas”“On Christmas Eve”“On Christmas Day”等时间线展开自主设问,在提问中激发自身的阅读欲望。

再以译林版小学英语六上U4 Then and now Story time阅读教学为例,由于本单元谈论的主要话题为Mike一家人的过去和现在,为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呈现了时间轴,提问学生“What do you want to know?”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根据时间段和不同的教材人物展开自主提问,激活学生的问题思维。在这一环节中,有学生提出“What could Mike do six years ago?”“What was Mike like six years ago?”“What could Mr. Brown do twenty years ago?”等问题,鼓励学生在提问中形成阅读期待。

2.运用气泡图,培育发散思维

气泡图样式的思维导图能充分给予学生一定的语言支架,促使学生根据积极观察和自主思考,尝试在关键信息的提示下提出问题,亦或是进行描述和阐释,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灵活性思维。以译林版小学《英语》五上U6 My e-friend Story time教学为例,本课时主要从各方面谈论网友,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教师在课堂伊始出示了关于Peter这一人物的气泡图,鼓励学生从 hobbies,living places,age,subjects,activities等方面尝试提出问题,基于关键问题展开文本语篇的精读。学生通过气泡图的启发,提出了“How old is he?”“Where does he live?”“What does he like doing?”等问题,促使学生在自主设问中构建单元结构化的语言知识框架,为后续的深层阅读夯实基础。

二、以图为指引,厘清文本脉络

在以往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注重文本语篇中字、词、句的价值功能,忽略了学生在语篇阅读中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在阅读中未能从整体厘清文本的发展脉络,导致学生不能条理清晰、自然流利地表达文本语篇的大致内容。因此,在读中环节,教师可以采取复合型的图形组织器形式,促使学生在思维导图的指引中整体感知文本关键,能借助语言和图形的提示灵活地复述语篇内容,切实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

1.运用“树形图+图表”,培育逻辑思维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采用复合型图形组织器的形式,促使学生深入文本语篇,提炼其中的关键信息,促使学生在寻读中培育思维能力,掌握相关阅读策略。教师通过设计这一类复合型图形组织器,能帮助学生尝试借助语言支架,灵活地用英语整体概括文本的大致脉络,在语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以译林版小学《英语》五上U5 What do they do? Story time为例,教师设计了“树形图+图表”的图形组织器,引导学生深入语篇对话,快速获取语篇中的关键信息,找出句子中动词三单的表述形式,在思维支架的自主搭建中培育逻辑思维,在灵活描述中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效加强学生的语言记忆,促使学生更灵活、更快速地掌握文本语篇的核心语言知识。

2.运用“鱼骨图+括号图”,提升概括思维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鱼骨图一般用来分析和呈现文本语篇中的关键内容和逻辑联系,鱼头呈现课时主题,鱼的主干部分表示文本语篇的结果,分支部分则表示内容梗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巧用鱼骨图,能帮助学生学会汇总、整合和梳理关键信息,在概括和表达中提升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以译林版小学《英语》五上U7 At weekends Story time为例,本课时谈论的是教材人物Helen,Mike,Su Hai和Su Yang丰富多彩的周末活动,为了让学生进行直观形象地语言描述,教师巧妙借助鱼骨图+括号图这一形式,引导学生以阅读圈的形式展开阅读活动,通过让学生在小组合作阅读中找出不同教材人物的周末活动形式,在思维导图的引领下整体建构文本核心知识,在问题解决中提升学生的概括思维。教师还设计了“Discuss and say”的语言输出活动,鼓励学生在思维导图的帮助下,尝试用英语复述不同教材人物的周末活动,并用丰富的语言评价一下其周末活动,促使学生认识到合理规划安排周末活动、在周末放松身心的重要性。

三、以图为拓展,提升综合能力

由于英语这门学科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征,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这门语言时应注重其解意、表达和抒情的价值功能,巧妙地以思维导图为拓展路径,帮助学生在丰富趣味的阅读体验中夯实语言积累,拓宽文化视野,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1.运用山形图,发展创造思维

教师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可以巧用故事山形图的形式,促使学生在阅读中厘清故事的关键要素,帮助学生以直观的内容形式还原故事的大致情节,从而让学生更灵活、更准确地运用英语讲述故事,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创造力,提升其语言自信。以译林版小学《英语》六下U1 The lion and the mouse阅读教学为例,教师在课堂中以故事山形图这一可视化的思维手段,展开深度阅读;在读后环节,教师设计了“Retell and say”的语言输出活动,促使学生借助山形图的提示,复述整个故事内容,在自主概括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语言创造力。

2.运用桥形图,培育类比思维

桥形图是以一条像桥的形状的折线构成,横线上方和横向下方书写一组具有某种关联的两种事物,每组之间形成对比的关系。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桥形图的形式,鼓励学生在读后环节丰富语言知识的积累,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词汇知识。以译林版小学《英语》六下U1 The lion and the mouse Story time 教学为例,教师鼓励学生以桥形图的形式积累故事中的形容词和副词的表现形式,在类比中观察和总结出形容词和副词的语法表现形式,帮助学生在积累中提升语法总结能力。

教师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应积极使用多种工具,如思维导图等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发散语言思维,促进学生的语言思维从低阶向高阶发展,在丰富多元的阅读体验中推动学生对知识信息的梳理提取、总结概括、统整建构能力的发展,引领学生更为直观形象地进行语言的灵活表达,促使学生在语用实践中全方位、多维度地内化和发展高阶思维,促进其语言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茹锦.思维导图:优化学生的英语思维品质[J].教师博览,2022(03).

[2]包玲玲.在语义关系和语篇结构中合理构建小学英语思维导图[J].校园英语,2020(45).

【课题项目】本文系2023年度南通市“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小学英语“学教同频”实践研究》(课题立项号:JY2023001)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