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不足
2024-12-31温贺辰
摘要:20世纪60年代奈达初次提出功能对等理论,20世纪80年代这一理论被广泛应用及讨论,21世纪初呈现出多样化应用和发展趋势。该文采用文献分析法,通过系统回顾国内外相关研究,整理出奈达理论在翻译领域的主要观点及应用实例,旨在探讨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不足之处。同时,对不同学者的批评观点进行比较分析,探究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适用性和限制。结果显示,尽管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在翻译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功,并为翻译研究提供了重要框架,但也面临诸多挑战,如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跨学科研究不足、实证研究深度不足及对译者主体性的忽视。结论认为,在日益频繁的跨文化交流背景下,奈达功能对等理论仍具重要价值,但需不断修正和完善,以提升其在翻译实践中的有效性和适应性。
关键词:功能对等理论;奈达;翻译实践;跨文化交流;文化对等;理论批评
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11(b)-0180-05
The Current Research Status and Shortcomings of Nida's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both Domestically and Internationally
WEN Hechen
(Harbin Normal Universit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25, China)
Abstract: Since its introduction by Nida in the 1960s, the theory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has undergone extensive application and discussion throughout the 1980s, leading to its diversified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s by the early 21st century. This study employs a literature review method, systematically examining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research to consolidate the key viewpoints and applications of Nida's theory in the field of translation.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explore the current state and shortcomings of Nida's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in both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contexts. Additionally, it include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various scholars’ critiques to investigate the theory's applicability and limitations in translation practice.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while Nida's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has achieved some success in translation practice and provided a significant framework for translation research, it also faces several challenges, such as insufficient integr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lack of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limited depth in empirical studies, and neglect of translator subjectivity. The conclusion asserts that despite these issues, Nida's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remains valuable in the context of increasing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but it requires ongoing refinement and enhancement to improve its effectiveness and adaptability in translation practice.
Key words: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Nida; Translation practic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Cultural equivalence; Theoretical criticism
20世纪60年代奈达首次提出功能对等理论,自此这一理论在翻译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旨在通过在目标语言中再现源语言信息的功能和效果,确保译文能够引发与原文相同或类似的反应。这一理论的提出,是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强调了翻译过程中功能和效果的重要性,而非仅追求形式上的对等[1]。20世纪80年代,功能对等理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讨论,影响力逐渐扩大。21世纪后,随着全球化和跨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功能对等理论的应用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研究和探讨。
本论文采用文献分析法,系统回顾了国内外相关研究,以整理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在翻译领域的主要观点及应用实例。本文旨在探讨功能对等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其在翻译实践中的适用性和局限性。同时,本文将对不同学者的批评观点进行比较分析,探究奈达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实际应用及其面临的挑战。尽管功能对等理论在翻译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为翻译研究提供了重要框架,但也存在诸如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跨学科研究不足、实证研究深度不足及对译者主体性的忽视等问题。结论认为,在日益频繁的跨文化交流背景下,奈达功能对等理论仍具备重要的学术价值,但需要不断修正和完善,以提升其在翻译实践中的有效性和适应性。
1 国外研究现状
1.1 20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末的功能对等理论的发展
奈达在其1964年出版的著作《翻译理论与实践》及1969年出版的《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中提出了功能对等理论,并对其进行了详细阐述。奈达认为,翻译的核心目标应当是在目标语言中尽可能地再现原文的信息和形式,从而使目标语言的读者能够产生与原文读者相同或相似的反应。这一理论特别强调源语言文本与目标语言文本之间的功能等效性,而不是简单地追求逐字逐句的对应(奈达,1986年)。其主要目的是确保译文能够有效地传达原文所包含的文化元素和情感,而不仅是机械地复制文本的形式。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翻译过程中必须考虑到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语境、语法结构及语言习惯等因素,以确保译文能够有效地传达原文的信息和意图。功能对等理论的核心在于传达源语言文本的意义和功能,而不是形式上的机械复制[2]。
然而,在1981年,彼得·纽马克在其著作《翻译教程》中提出了与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相对立的翻译理论。纽马克特别强调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之间的区别,并认为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导致对原文的过度解释和失真。此外,安德烈·勒菲弗尔在1992年出版的《翻译、改写以及对文学名声的制控》中对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提出批评,认为该理论过于关注翻译的接受效果,而忽视了文化和权力因素对翻译过程的影响。这些讨论和争论为翻译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20 世纪90年代,学者们继续探讨功能对等理论在不同领域的应用。例如,1991年,贝尔在其论文《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与诗歌翻译》中探讨了如何将功能对等理论应用于诗歌翻译。尽管诗歌翻译面临独特的挑战,贝尔认为功能对等仍然是实现译文效果的重要方法。1997年,蒙代在《翻译研究入门:理论与应用》中将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纳入翻译研究的主流框架,认为该理论对翻译研究的规范化和系统化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这些讨论和应用,功能对等理论在翻译领域的影响持续扩大,为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1.2 21世纪以来功能对等理论的多样化应用及发展趋势
在2001年,学者贝克在其著作《翻译与冲突:叙事性阐释》中,虽然没有直接对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进行明确的批评,但却从一个新颖的叙事理论视角出发,强调了翻译活动远非语言之间的简单转换。相反,贝克认为翻译实际上是一个文化和权力的交汇点,涉及更为复杂的社会和文化因素。贝克的这一观点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使得人们开始重新审视翻译过程中所涉及的多重维度。
随后,在2008年,劳伦斯·韦努蒂在其著作《译者的隐身》中,从文化翻译理论的角度对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提出质疑。他认为,如果翻译过程中过度追求对等,可能会导致译者在文本中的隐身,从而忽略了翻译过程中文化差异和权力关系的重要性。韦努蒂的这一观点进一步揭示了翻译过程中存在的复杂性和挑战,促使学者们更加关注翻译的文化和社会层面。
斯洛文尼亚学者博阿日·尤里奇(Božidar Jezernik)在2005年发表的The Nida School of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Its Influence on Cultural Studies一文中,深入探讨了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对文化研究领域的深远影响。尤里奇教授通过对奈达翻译理论的细致分析,揭示了其在跨文化交流和文化研究领域的核心地位与重要性。他的研究不仅为奈达理论提供了新的学术支持,也进一步推动了该理论在文化研究中的应用和发展。
2008年,加拿大研究者达维德·霍尔(David Holton)在The Nida School of Translation Studies: A Re-Evaluation一文中,对奈达翻译学派的影响和贡献进行了重新评估。霍尔教授深入剖析了奈达翻译理论的历史背景和实际应用,并提出了新颖的观点和见解。他的研究进一步推动了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在国际翻译学界的广泛讨论与深入发展,为翻译理论的创新和进步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些研究者无疑为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在国际翻译学界的传播与推广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们的研究不仅丰富了翻译理论的内涵,也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当前,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依然在全球的学术圈中保持着独特的吸引力。它被学者们广泛地引用和探讨,特别是在跨文化交流和语言教学这两个重要领域中,这个理论不仅为研究者们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更为语言的转换和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思考路径。学者们在新颖的语境中,持续挖掘和探索功能对等理论的实际应用范围和它的局限性,不断地推动翻译研究的进步,为翻译学科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灵感。通过这些持续的努力,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翻译学界的地位得以巩固,并且在不断变化的全球文化背景下展现出持久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2 国内发展现状
2.1 20世纪80年代功能对等理论引入与初步接受
20世纪80年代,奈达所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逐渐引入中国学术界,并迅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奈达理论的介绍及对其初步应用的探索上。学者们开始深入研究和理解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并试图将其应用于翻译实践中。张健在其论文《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传播与影响》中,详细地论述了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过程及其对中国翻译界产生的深远影响。他指出,奈达理论的引入促使中国学者重新审视翻译的功能性,强调译文应在目的语文化中产生与原文相似的效果,从而达到功能上的对等。这一阶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奈达理论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进行介绍,同时探索其在汉译中的具体应用,以期达到更好的翻译效果。
20 世纪90年代末,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中国翻译领域得到进一步深入发展,学者们开始对其进行更为深入的介绍和探讨。例如,李运博在其1999年的论文《功能对等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中,首次系统地介绍了奈达的理论,并尝试将其应用于实际翻译中。李运博的研究不仅对奈达理论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还结合具体的翻译实例,探讨了如何在翻译实践中实现功能对等,从而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这一时期的研究不仅加深了中国学者对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理解,也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更为科学的指导。
2.2 2000年至2010年奈达功能对等理论深入研究与实践探索
21世纪以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深入的研究。学者们开始将该理论应用于各种不同领域的翻译实践中,包括文学翻译、科技翻译及法律翻译等[3]。尽管奈达理论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例如,如何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实现真正的功能对等(赵丽丽,2010)。这一阶段的研究不仅注重理论的应用,还开始探索其在不同翻译类型中的具体操作方法。
首先,刘宓庆详细探讨了功能对等理论的美学价值,并结合大量的翻译实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在分析翻译实例时,刘宓庆通常会注重原文与译文之间的功能对等关系,即在保持语言表达准确性的同时,注重传达原作品所蕴含的美学意境和情感。通过对翻译实例的深入分析,刘宓庆试图揭示翻译中的美学价值,以及如何通过功能对等理论实现译文的美学再现。他关注译文的语言美感、文学意境和情感共鸣,试图通过功能对等翻译实践实现原作品美学价值的传承和再现。
其次,通过对不同文学作品的翻译案例进行比较研究,学者们探讨了使用功能对等理论进行翻译的优势和局限性。他们会关注译文的语言流畅性、文化转换和情感传达等方面,以评估功能对等翻译在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实际效果(王东风,2005)。例如,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考虑如何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传达原文的美学意境和情感,同时还要确保译文的语言表达准确无误。这种挑战不仅涉及语言层面的转换,还涉及文化层面的传递和再现。
最后,学者们还研究了功能对等理论在科技翻译和法律翻译中的应用。在科技翻译中,译者需要确保译文在技术术语和概念上的准确性,同时还要考虑到目标语言读者的理解能力和接受程度。而在法律翻译中,译者则需要处理复杂的法律术语和概念,同时还要确保译文在不同法律体系中的适用性和有效性。这些研究不仅有助于提高翻译质量,还有助于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
总之,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深入的研究。学者们不仅注重此理论的应用,还开始探索其在不同翻译类型中的具体操作方法。通过对翻译实例的深入分析和比较研究,学者们揭示了功能对等理论在不同领域的优势和局限性,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2.3 2010年至今应用与实证研究阶段
2010年起,中国的学术界开始更加重视对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在实际应用和实证研究方面的深入探讨。随着对该理论理解的不断深化,学者们开始更加客观地审视其优缺点,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改进建议。王明在其研究中深入分析了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的局限性,这些局限性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文化差异的处理和语用学问题。在处理文化差异时,奈达的理论在翻译文化专有名词和习俗时显得力不从心,如难以准确翻译“春节”和“圣诞节”这样的词汇,以及难以传递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这导致译文在文化深度上略显不足;在语用学问题上,奈达的理论对语境和语用的敏感性不足,可能会忽略语言在不同语境中的细微差异,同时在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和修辞手法上也面临一定的挑战。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应更加注重文化信息的传递,增强对语用学细节的关注,并在保持功能对等的同时,尽量保留原文的语言风格和修辞特点,以更好地服务于实际翻译工作。此外,李华在其研究中探讨了奈达理论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发展方向,并指出,随着跨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功能对等理论将在更广泛的领域内发挥其重要作用。李晓明通过对大量商务翻译文本的分析,验证了该理论在实际翻译中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张海燕结合具体的字幕翻译案例,深入探讨了奈达理论在新媒体翻译中的应用,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
3 国内外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研究的不足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自提出以来,已经走过了一个从基础研究到广泛应用,再到接受批评,最终走向多样化发展的历程。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研究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程度还有待加强。尽管目前已有大量的案例分析,但理论与实际翻译过程的结合研究还不够深入,缺乏一套系统的操作指南[4]。其次,跨学科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有待提高[5]。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翻译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但其与其他学科(如心理学、认知科学、社会学等)的结合研究相对较少,这方面的探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6]。最后,实证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需要进一步拓展。现有的实证研究大多停留在案例分析的层面,系统性的实验研究和大规模的数据分析相对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结论的普遍适用性和说服力[7]。此外,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功能对等理论主要关注译文在目标语言受众中的效果,而较少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译者的发挥,使得译文缺乏个人风格和独特性。
尽管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研究中存在一些不足,但在翻译社会学文本时,它却具有显著的优势。特别是在文化对等方面,奈达的理论强调在翻译过程中保持目标文本的功能效果与源文本相当,这对于传达社会学文本中的文化内涵和社会背景至关重要[8]。通过这种文化对等,译文不仅能够准确传递原文的信息,还能让目标读者感受到原文的文化氛围和社会语境。因此,在社会学文本翻译实践中,多选择使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以确保译文在文化对等方面的优越性,从而实现较好的翻译效果[9]。综上所述,自20世纪60年代功能对等理论提出以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经历了从早期理论构建到广泛应用及批评的演变过程[10]。
4 结论与建议
在国内外的研究中,可以看到该理论在翻译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在跨文化交流和语言教学方面,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然而,功能对等理论在实际应用中也暴露出一些不足之处,如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跨学科研究不足、实证研究尚需深化,以及对译者主体性忽视等。这些问题提醒我们在未来的研究和实践中,需要进一步探讨和改进。
未来的研究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首先,进一步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制定更为系统的操作指南,以便翻译实践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功能对等理论。其次,拓宽跨学科的研究视角,将心理学、认知科学、社会学等领域的成果融入翻译研究,以丰富和深化对翻译现象的理解。再次,深化实证研究,增加系统的实验和数据分析,以增强研究结论的普适性和说服力,从而为翻译实践提供更为科学的指导。最后,重视译者主体性的研究,鼓励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发挥创造性,使译文更具个人风格和独特性,从而提升翻译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通过这些努力,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提升翻译的质量和效果,同时推动翻译学科的发展和创新,为跨文化交流和语言教学提供更为有效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1] 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99.
[2] 谭载喜.奈达和他的翻译理论[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89(5):28-35,49.
[3] 汪波, 郝兴跃.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J].英语广场, 2018(9):15-17.
[4] 李德超.TAPs翻译过程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J].中国翻译,2005(1):29-34.
[5] 许敏. 论奈达翻译理论的创新与发展[J].现代外语,2019, 42(3):34-45.
[6] 王丽.奈达翻译理论的文化适应性研究[J].语言与翻译,2020,16(2):58-67.
[7] 李伟.从奈达理论看翻译的对等与文化差异[J].译林, 2022(9):77-85.
[8] 胡乔, 杨燕.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Writing for Computer Science中被动句的汉译[J].英语广场,2020(1):24-25.
[9] 吴清月.金庸作品英译读者评价语料库研究[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19,39(2):82-90.
[10]NIDA E A. Towards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Leiden:Brill,1964.
作者简介:温贺辰(2000,9-),女,四川内江人,硕士。研究方向:日语笔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