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视域下汉语言文化传播路径研究
2024-12-31张金瑞王会珍
摘要:“一带一路”倡议下,汉语言文化传播具有文化桥梁、经济推动器和增强政治互信的作用。当前,汉语言文化传播面临文化隔阂、人才短缺、政策差异、遗产传承和语言服务等挑战。为应对这些挑战,该文探索了五条传播路径:一是跨越文化隔阂,通过文化交流活动增进相互理解;二是培育专业人才,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三是协调政策差异,推动汉语言文化国际传播的政策对接;四是保护文化遗产,促进创新传承,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品牌;五是强化语言服务,优化产业结构,提升语言服务质量,助力经济发展。这些路径的实施将有助于深化“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推动共同繁荣与进步。
关键词:“一带一路”;汉语言文化;文化桥梁;关键作用;挑战;传播路径
中图分类号:H19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11(b)-0163-05
Research on the Transmission Path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Belt and Road
ZHANG Jinrui, WANG Huizhe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Linyi University, Linyi Shandong, 276000, 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the communication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plays multiple roles of cultural bridge, economic driver and political mutual trust enhancement. At present, the transmission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faces challenges such as cultural estrangement, talent shortage, policy differences, heritage inheritance and language services. In order to cope with these challenges, this paper explores five communication paths: one is to cross cultural barriers and enhance mutual understanding thJ05BAgytlwNPt745mpomGAOIQeQcWZwuAN2tiS9nKxI=rough cultural exchange activities; the second is to cultivate professional talents and enhanc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the third is to coordinate the policy differences and promote the policy docking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fourth, protect cultural heritage, promote innovation and inheritance, and build cultural brands with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the fifth is to strengthen language services, optimiz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anguage services, and promote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se paths will help deepen cultural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among countries along the Belt and Road and promote common prosperity and progress.
Key words: The Belt and Road;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Cultural bridge; Key role; Challenge; Propagation path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引领下,汉语言文化传播成为连接“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桥梁与纽带。其不仅深化了各国人民之间的文化认知,促进了彼此间的友好情谊,还能促进经济合作与政治互信。然而,汉语言文化传播在实践中仍面临诸多挑战。本文旨在深入剖析这些挑战,并探索有效的传播路径,以推动汉语言文化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广泛传播与深入交流。
1 汉语言文化传播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关键作用
汉语言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载体,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其不仅是中华民族沟通与交流的工具,更是促成中外友谊、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因素。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汉语言文化传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1 文化桥梁作用
“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人民通过汉语言的学习和传播,能够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深入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这不仅有助于增进相互理解和友谊,还能促进文化多样性和包容性的发展。例如,孔子学院等汉语教育机构在全球范围内的设立和推广,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人民提供了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的平台,推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同时,通过举办文化节、艺术展览、学术研讨会等活动,各国人民能够共同分享文化成果,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这种文化交流与合作,不仅有助于推动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还能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1]。
1.2 经济推动作用
随着汉语在国际商务、旅游、教育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掌握汉语已成为许多“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人民提升职业竞争力、拓展国际市场的关键。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机构开始重视汉语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以应对日益增长的汉语需求。通过将汉语作为共同语言,各国能够更加便捷地进行商务谈判、合同签订等,进而降低交流成本,提高合作效率。与此同时,汉语在国际旅游市场中的广泛应用也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带来了更多的旅游资源和收入。这不仅有助于推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经济发展,还能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持。
1.3 增强政治互信作用
“一带一路”各国之间通过语言交流,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彼此的政治体制、外交政策和国家利益,从而增进相互理解和信任。这种政治互信是“一带一路”倡议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各国也面临着共同的发展机遇和挑战。而通过汉语言文化传播,“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能够共同应对挑战、分享发展机遇,推动共同繁荣与发展。这种政治互信不仅有助于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还能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之间的友好合作提供有力的政治保障。
2 “一带一路”视域下汉语言文化传播的现状
近年来,汉语言文化传播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孔子学院等汉语教育机构在全球范围内的设立和推广,为汉语言文化的传播提供了重要平台。这些机构不仅教授汉语语言技能,还传播中国文化,加深了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的了解和认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汉语学习资源日益丰富多样。从传统的纸质教材到现代的在线课程、应用程序等,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获取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这些资源不仅涵盖了汉语语言的基础知识,还包括了中国的历史、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信息,为学习者提供了全方位的学习体验。与此同时,汉语在国际交流中的地位也在不断提升。在国际会议、商务谈判、文化交流等场合,汉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成为国际交流的重要语言之一。这不仅体现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日益增强,也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和认可。但汉语言文化传播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面临着挑战。
2.1 文化隔阂与沟通难题
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由于历史、地理、宗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背景和语言表达习惯。这种多样性虽然丰富了世界文化的内涵,但也给汉语言文化传播带来了沟通难题。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往往难以准确理解对方的意图和情感,导致信息传递的失真和误解。同时,文化差异还可能导致沟通方式的冲突,如礼仪、习俗、价值观等方面的不同,都可能成为沟通的障碍[2]。这些文化隔阂和沟通难题,不仅会影响汉语言文化传播的效果,也会阻碍沿线国家之间的深入交流与合作。
2.2 人才短缺与能力提升
在汉语言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外语人才,尤其是汉语人才的跨文化沟通能力至关重要。然而,目前人才短缺和能力提升不足的问题较为突出。一方面,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对汉语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但现有的汉语人才数量和质量都难以满足需求;另一方面,许多汉语人才虽然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但在跨文化沟通能力方面仍有待提升。他们可能缺乏对不同文化的深入了解,难以在跨文化交流中灵活应对各种情况。人才短缺和能力提升不足的问题也严重制约着汉语言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2.3 政策差异与规划难题
不同国家的语言政策和规划制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政治、经济、文化等。在“一带一路”倡议覆盖的国家中,由于政治制度、经济成长阶段及历史文化背景的多样性,各国的语言战略与规划显现出丰富多彩的特性。这种政策差异给汉语言文化传播带来了规划难题。一方面,各国对汉语言文化传播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不同,导致传播效果参差不齐。另一方面,由于政策差异,汉语言文化传播在各国之间的协调与合作也面临困难。如何在尊重各国语言政策的基础上,推动汉语言文化的国际传播,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4 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挑战
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瑰宝,也是汉语言文化传播的重要内容。然而,在“一带一路”视域下,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许多传统文化遗产面临着消失的风险。如何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通过语言的应用和发展推动其传承与创新,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遗产具有差异性,如何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实现文化遗产的相互交流与借鉴,也是一个重要的挑战。
2.5 语言服务与经济促进难题
语言服务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一带一路”视域下,语言服务在经济促进方面的能力仍然较弱。一方面,由于语言障碍和沟通难题,许多企业在拓展国际市场时面临着困难;另一方面,由于语言服务人才短缺和水平不高,许多企业难以提供高质量的语言服务。语言服务能力的不足,不仅影响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也制约了“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与发展。
3 “一带一路”视域下汉语言文化传播的路径探索
3.1 跨越文化隔阂,促进深度沟通
针对文化隔阂与沟通难题,应致力于跨越文化障碍,推动深度沟通。首先是增进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文化背景和语言表达习惯的深入理解。每个国家都有独特的历史脉络、宗教信仰、社会习俗及语言特色,这些元素共同塑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态。为了更有效地传播汉语言文化,必须深入探究这些文化背景,以尊重与包容的态度接纳文化差异,从而在交流过程中减少误解与冲突。其次,加强跨文化培训是提升汉语传播者沟通能力的关键步骤。培训不应仅涵盖语言技能的精进,更应深入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礼仪规范、社会习俗、价值观念等的学习。通过系统的培训,汉语传播者能够更敏锐地捕捉文化间的细微差异,学会在交流中灵活调整策略,避免文化差异带来的误解,同时提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为在国际舞台上自信地传播汉语言文化奠定坚实基础[3]。最后,在推动深度沟通的过程中,注重沟通方式的和谐统一同样至关重要。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往往有着各异的沟通偏好和习惯。在汉语言文化传播实践中,应尊重并适应这些差异,同时积极寻找共通之处,以更加贴近沿线国家民众习俗的方式传播汉语言文化。例如,可以通过组织文化交流活动、设立汉语学习中心、开发多语种汉语教材等方式,让“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民众更直观地感受汉语言文化的魅力,从而增进对汉语言文化的认知与认同。以东南亚地区为例,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经贸合作日益紧密,这为汉语言文化传播提供了广阔舞台。在这一背景下,许多东南亚国家开始重视汉语教育,纷纷开设汉语课程,甚至将汉语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例如,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都建立了多所孔子学院,通过汉语教学和文化交流活动,有效推动了汉语言文化在当地的传播[4]。
3.2 培育专业人才,提升跨文化能力
针对人才短缺与能力提升问题,应加大汉语国际教育人才的培养力度,提升他们的跨文化沟通能力。首先,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是培育专业人才的基础。这包括增加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投入,提升教学设施水平,引进优质教学资源,以及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其次,完善课程设置是提升人才质量的关键。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应设置涵盖语言学、文化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的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跨文化沟通课程的落实,通过案例分析、模拟演练等方式,提升学生的跨文化敏感性和适应能力;同时,持续监测学生的学习进度与成效,及时识别并应对学生在求知路上遇到的挑战与难题。最后,在培养专业人才的同时,应鼓励他们走出国门,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例如,通过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海外研修、文化交流活动等,拓宽国际视野和提升跨文化实践能力。这些经历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还能够提升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跨文化沟通技巧[5]。北京语言大学就不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完善课程设置,强化教学管理,致力于培养具有扎实语言基础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汉语国际教育人才。该校与多所海外高校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海外研修和文化交流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在实践中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北京语言大学曼谷学院就是中泰教育合作的典范,双方在该学院上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和精力,以促进中泰文化交流[6]。
3.3 协调政策差异,推动国际传播
针对政策差异与规划难题,应加强与沿线国家的沟通与协调,在尊重各国语言政策的基础上,推动汉语言文化的国际传播。首先,加强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沟通与协调是协调政策差异的基础。通过高层互访、政府间对话、文化交流活动等渠道,深入了解各国语言政策的制定背景和实施情况,增进相互理解和信任。在此基础上,积极探讨如何在尊重各国语言政策的前提下,推动汉语言文化的国际传播。这包括但不限于签署合作协议、建立联合工作机制等,以确保双方能够在政策层面达成共识,为汉语言文化的传播提供有力支持。其次,推动政策对接和规划协同是确保汉语言文化传播顺畅进行的关键。在签署合作协议的基础上,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共同制定汉语言文化传播的中长期规划,明确传播目标、内容、方式和时间节点。同时,建立定期评估机制,对传播效果进行及时评估和调整,以确保规划的有效实施;还可以考虑建立汉语言文化传播的数据库和信息平台,为双方提供信息共享和资源对接的便利。最后,在推动政策对接和规划协同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国际语言文化组织活动也是提升汉语言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加入国际组织、参与国际会议、组织文化交流活动等方式,积极展示汉语言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增强国际社会对汉语言文化的认知和认同。同时,与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开展合作,共同推动语言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7]。泰国政府重视本土语言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同时对中国文化充满兴趣。中国通过与泰国教育部签署合作协议,在尊重泰国语言政策的基础上,共同推动汉语教学在泰国的普及。双方不仅建立了汉语教学中心,还合作开发了适合泰国学生的汉语教材,举办了多次文化交流活动。这些举措不仅促进了泰国学生对汉语和中国文化的了解,也加深了泰国人民对中国的友好感情,有效推动了汉语言文化在泰国的传播。
3.4 保护文化遗产,推动创新传承
在“一带一路”视域下,汉语言文化传播不仅涉及语言本身的推广,更包含了对与之紧密相关的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创新传承。面对遗产传承与创新的挑战,首先,加强对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至关重要。这要求人们在尊重历史、保持原貌的基础上,对文化遗产进行细致入微的修缮与保护。其次,通过语言的应用和发展,如编写文化遗产解说词、录制语音导览等,使文化遗产更加生动、直观地呈现在公众面前,从而推动其活化利用和创新发展。最后,承认并尊重各国间文化遗产的独特性是推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文化交流的首要条件。在这一广阔的地域内,每个国家都承载着各自独有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底蕴,应积极搭建文化交流平台,鼓励各国分享文化遗产资源,共同举办文化节庆、展览等活动,促进文化遗产的相互了解与欣赏。以中国与巴基斯坦的文化遗产合作为例,两国共同举办了多次文化遗产展览和交流活动,展示了各自独特的文化遗产。其中,2023年9月8日,甘肃省博物馆迎来了“香远溢清——巴基斯坦犍陀罗艺术展”,作为第六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的一项核心展览,此次活动汇聚了来自巴基斯坦国家博物馆等七家机构的173件(组)犍陀罗艺术瑰宝,同时展示了故宫博物院精选的30件(组)藏品,以及甘肃省博物馆收藏的9件具有鲜明犍陀罗艺术风格的珍贵文物[8]。通过语言媒介的桥梁作用,巴基斯坦观众得以深入了解中国文化遗产的深厚底蕴,而中国观众也对巴基斯坦的文化遗产产生了浓厚兴趣。
3.5 强化语言服务,促进经济发展
在“一带一路”视域下,汉语言文化传播与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是推动区域共同繁荣的重要途径。针对语言服务与经济促进的难题,一方面,优化语言服务产业结构是首要任务。应鼓励和支持语言服务企业的发展,推动形成包括翻译、本地化、语言咨询、语言培训等在内的多元化、专业化的语言服务产业链。这不仅有助于提升语言服务的整体质量,还能为经济发展创造新的增长点[9]。另一方面,加强语言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是关键所在。应加大对语言服务基础设施的投资,如建立语言数据中心、语言资源库等,为语言服务的诞生和应用提供有力支持。这些基础设施的完善将极大地提升语言服务的效率和便捷性,为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提供有力保障。在此基础上,推动语言服务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度融合是实现共同繁荣与进步的重要保障。应积极探索语言服务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应用场景,如商务洽谈、文化交流、旅游观光等,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与发展搭建语言桥梁[10]。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汉语言文化传播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探索和实践跨越文化隔阂、培育专业人才、协调政策差异、保护文化遗产及强化语言服务等路径,能够有效应对汉语言文化传播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中所面临的挑战,促进其在这些国家的广泛传播与深入交流。这不仅有助于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文化了解与友谊,还能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化推进构筑坚实的文化基石与智慧资源。
参考文献
[1] 张婷婷.“一带一路”背景下对外汉语教学跨文化传播途径分析:评《“一带一路”与中华语言文化国际传播》[J].外语电化教学,2022(1):97.
[2] 李春燕.探寻汉语言文化国际传播的路径:评《“一带一路”与中华语言文化国际传播》[J].传媒,2022(3):97-98.
[3] 张会霞.吉尔吉斯斯坦汉语传播研究[D].唐山:华北理工大学,2021.
[4] 陈瑜.“一带一路”视域下汉语言文化传播路径初探[J].参花(下),2021(11):52-53.
[5] 王宏敏,崔秀兰.“一带一路”对沿线国家汉语言文化传播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名作欣赏,2021(24):34-35.
[6] 王宏敏,徐晓杰.新时期对外汉语言文化传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名作欣赏,2021(21):27-28.
[7] 李斌.“一带一路”倡议下语言传播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及路径探析:以播音主持艺术专业为例[J].未来传播,2020, 27(6):125-129.
[8] 秦小青.“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语言文化传播的多元化路径[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0(10):4-6.
[9] 夏红娟.“一带一路”视域下汉语言文化传播研究:以东北亚地区为例[J].文教资料,2020(22):7-8,19.
[10]侯旭,韩雨轩.“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对外语言文化传播研究的新思考[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8,26(1):1-4.
基金项目:2024年临沂大学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语言应用及发展研究”(项目编号:X202410452179)。
作者简介:张金瑞(2004-),男,山东无棣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俄语语言文学。
通信作者:王会珍(1978-),女,山东安丘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语言文化学。通信邮箱:wanghuizhen@ly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