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建筑融入高校文化育人工作的三重向度
2024-12-31李卉淼张彦隆甘雪萍
摘要:[目的]红色建筑资源是我国独特的文物建筑类型,激发其蕴含的革命和时代精神,有利于当代大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达到培根铸魂的育人实效。[内容/方法]在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高校文化育人工作中,红色建筑作为中国共产党在革命进程中留下的宝贵历史遗存,高校要遵循主体性原则,理清红色建筑资源的逻辑始源,从教学环境营造、历史教育程度、文化传播方式等方面进行优化。[结果/结论]在高校文化育人理论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关注大学生对红色文化滋养的现实需求,充分将现有红色建筑资源转化为优质精神教育资源。
关键词:红色资源;建筑叙事;高校思政教育;文化育人;逻辑始源;理论向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11(b)-0131-04
The Threefold Dimension of Integrating Red Architecture into the Cultural Education Work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I Huimiao1, ZHANG Yanlong2, GAN Xueping1,3
(1. Powder Metallurgy Research Institute,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83, China;
2. Schoo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83, China; 3. Depart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83, China)
Abstract: [Purpose] The red architectural resources are a unique type of cultural relic buildings in China, which can stimulate the revolutionary and timespirit contained within them, helping college students to firmly establish the correct political beliefs and uphold lofty ideals, thus achieving the educational effect of nurturing the soul. [Content/Method] In the way to implement Xi Jinping's cultural thoughts and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people with moral integrity,the red architecture, as a precious historical relic with the essence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left b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the arduous revolutionary proces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follow the principle of subjectivity, clarify the logical origin of red architectural cultural resources, optimize the teaching environment, the level of historical education, and the ways of cultural dissemination. [Result/Conclus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education theor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practical needs of college students for the nourishment of red culture, and fully transform the existing red building resources into high-quality spiritual education resources.
Key words: Sites and heritage related to CPC history; Architectural narrative;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ultural education; Logical origin; Theoretical dimension
红色文化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红色建筑作为资政育人价值的红色文化历史遗存,是红色精神的生动展现,更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力抓手。习近平总书记在对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系列论述中,对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念兹在兹[1]。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长期艰苦卓绝的革命建设,在此进程中产生了宝贵的红色建筑资源。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1 红色建筑融入高校文化育人工作的逻辑始源
2002年,谭冬发等人首次提出了“红色资源”的概念,是指能够凝聚爱国主义精神的一切革命活动中形成的人文景观和精神。自此,学术界开始热烈探讨红色资源的内涵等。中国的红色建筑是“中国道路”“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物质体现[2]。据国家文物局统计,现全国登记革命旧址和遗址33 315处。以革命文物大省湖南为例,湖南省人民政府政务要闻显示,湖南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数位列全国第一,目前已查明1 700多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其中59处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6家是革命博物馆和纪念馆。笔者结合红色建筑的相关概念,进行调查、统计及整理,结果表明,湖南省现存的红色资源数据库中有196处红色建筑资源点。其中,依据建筑属性划分,可分为革命活动旧址83处、纪念场所42处、伟人故居71处;依据叙事属性划分,可分为事件型106处、人物型90处。
1.1 塑造大历史观: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的必备资源
红色建筑资源是我国独特的文物建筑类型,通常指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各个阶段内(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前28年)具有历史价值的历史纪念建筑、旧址故居,以及各种纪念性建筑物等。2013年1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我们才能不断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3]即“大历史观”的话语概念[4]。作为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中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总和的红色建筑资源,不仅是承载中华文明、民族精神、红色文化、建党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载体,更是挖掘其红色文化内涵、充分发挥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融合作用的有力抓手[5]。
1.2 赓续红色血脉:开展精神浸润教育的天然教材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诞生了一批具有独特时代特色的红色建筑,并作为红色文化的载体,向子孙后代传递着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伟大精神。《四库全书总目·子部总序》中有言:“学者研理于经,可以正天下之是非;征事于史,可以明古今之成败。”红色文化遗产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中国独特的、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优秀文化资源。在营造传承中华文化浓厚社会氛围、广泛宣传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研究成果的同时,还需要教育和引导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群体更好地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红色建筑资源包含了红色文化、红色精神、思想教育、革命历史、地方美学等多方面的文化教育价值。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前往革命纪念场所实地考察并调研,对各地的革命历史纪念场所表示了崇高的敬意,强调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一座座红色建筑,不仅是历史记忆的符号,经历了城市的沧桑,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载体,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和国家筚路蓝缕的百年奋斗历程。盘活地域内的红色建筑资源,可以激发红色建筑所蕴含的革命精神和时代精神,充分发挥其内在价值,使学生能够牢固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达到培根铸魂的育人实效。
1.3 构建美育体系:传播红色文化形态的艺术瑰宝
建筑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通过其有形的可观赏性,带给游览者精神享受。红色建筑作为一种重要的建筑类型,是以物质形态存在的可感知型红色文化[6],除了其外观上的可参观性、可欣赏性上体现的地域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讯息,其建筑技艺、建筑材料等多个方面都会给人独特的美学享受,具有巨大的艺术功能。红色建筑资源承载着红色文化的基因,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7]。在人类发展的漫长历史中,建筑除了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外,在社会和精神生活中也有功能要求。这是一个公众可以表达他们对革命历史的感受的领域,也是带领生于和平年代的群体体味峥嵘岁月的重要物质媒介。红色文化景观包含着重要的革命精神意向。红色建筑作为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当地的自然风光、文化资源相得益彰,应结合本土文化形态与艺术体系形成独特的历史烙印[8]。当红色建筑与自然景观形成一个视觉群体时,其和谐相处、相得益彰的美学组合,又会给大学生带来一种浑然天成的独特审美享受,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以美育人艺术瑰宝。
2 红色建筑融入高校文化育人工作的理论向度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历了抵御外国侵略、民族解放斗争、国家独立,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在这历程中,民族的红色基因和红色文化激励着中国人民坚定前行。同时,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也在这些历程中不断丰富,如延安精神、抗疫精神等。然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思政教育的供需错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红色建筑育人实质效力的发挥。大学生群体相比于其他学段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与系统思维,他们不仅希望能够从红色建筑中提升个体认知、解答自身疑惑,更希望从中感知并获取革命精神指引。由此,红色建筑资源应用于高校文化育人工作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2.1 营造教学环境向度:氛围感与沉浸感的打造
笔者前期对湖南省各高校学生的本地红色建筑资源了解程度进行了调查,发现:目前高校学生对红色建筑展陈设计的满意度较低,普遍认为其过于单一,同时大多数展陈设计也不利于大学生群体的体验与感知。由此,红色建筑的教学环境向度营造尤为重要。以人物型红色建筑为例,其空间感染度营造可以“由外至内”的思路展开。
于外,借助于新媒体渲染造势。电视剧《觉醒年代》爆火,其中以陈独秀同志为代表的人物成为热议话题。其影响力较大的原因在于将理性知识转化为感性认识,以立体的方式将中国共产党的艰辛岁月再现于学生面前,将文字中、照片里的故事及故事中的人变得可触及、可感知,而后的持续热度则是在年轻一代的创造力下维系。青少年一代是当代网络的“原住民”,亦是红色基地的参观主力军。以红色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为设计出发点,打造系列特色人物IP,通过文创产品与文化传播平台的打造,使得文化IP“出圈”,以更加丰富的图像语言深入人心。例如,党史名句、革命事件、历史经验通过卡通人物形象、表情包、手机壁纸等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递、接续,影响力不断扩大,最终成为标杆式的文化IP,以参观者对人物型红色建筑的兴趣与关注,丰富建筑本体的空间感染度,从而达到育人目的。
于内,多采用新技术互动交流。大部分历史悠久的人物型红色建筑大都经受了革命战争年代的风霜洗礼,其内部蕴含的红色基因是历久弥坚、亘古不变的,而开展红色教育的时代背景和不同时代参观者的个体特性却是一直在变化的。因此,人物型红色建筑文化育人价值的挖掘利用可以结合时代背景和参观者的特点作出相应调整。对于“一筑一人”的人物型红色建筑来说,可以利用交互体验模式的优势,并结合AR等数字化的互动展示方法,对红色建筑的外部体量和内部细节做到最大程度的模拟还原,通过虚拟影像的制作和虚拟场景的融合,让参观者可以跨越时空,与红色人物进行互动交流,尽可能地研究学习先辈故事,在原真的红色建筑中充分感受红色基因的深度内涵和强大力量,使该类型红色建筑更加生动形象和富有针对性,进一步增强其渗透力和辐射力。
2.2 强化历史教育向度:叙事性与直观性的结合
随着学术界对“红色资源”的深入研究,人们不断传承和发展红色文化,将其视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和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这一进程融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在红色建筑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注重从建筑外部空间的叙事性出发,让学生在进入红色建筑场所之前便能够感知到革命历史的厚重感,从而增强历史教育的直观性。以事件型红色建筑为例,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融合红色建筑可以强化空间感染度,发挥育人实质效力。
一是从红色建筑本体出发,注重空间“故事感”。事件型红色建筑是一本真实可感知的精神课本,相比于传统的收听讲座或是观看红色视频等教育形式,实地参观学习能够使参观者切身体会到老一辈革命先驱心中的爱国情怀和满腔热血。如何利用其独有的“事件性”特点,寻找一种有效的、能被认可的方法来将红色建筑中的“故事”与“空间”相结合,是亟须思考的问题。因受网络数字化和信息碎片化的影响,部分红色基因宣传教育也变得有些虚浮,而庄严雄伟的红色建筑能够让参观者静下心来,重新体验回味革命战争年代。对于事件型红色建筑的空间营造,可以通过观看旧文物、老照片等历史资料,加强红色建筑内外部空间气氛的营造,从而调动受众对红色基因主动探索的积极性,使红色建筑空间感染度得以强化,教育功能发挥实效。
二是从还原革命事件着手,讲究细节“真实感”。事件型红色建筑的展陈表现力在于其革命事件的还原。利用技术变革交互传播红色建筑中所蕴含的教育信息。图像的非语境化特点弥补了传统文本叙事的抽象弊端[9],信息技术的提升使场景化的表达方式,更利于参观者直观、便捷地挖掘和吸收红色建筑内部蕴含的红色基因,充分激活参观者的感官体验。除了现场观摩方式外,也可以通过网络媒体等新技术随时随地地接收最全面的体验式内容,摆脱建筑本身因地域分布所带来的局限性,使事件型红色建筑所蕴含的红色基因教育信息挖掘利用程度和传播效率得到极大提高。
2.3 增强文化传播向度:价值观与文化观的传承
红色建筑的教育功能主要表现在对全社会各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中,而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红色文化集体记忆的代际传承事关长治久安,应着力构建“资源聚合—受众认知—价值认同”的三层级联结性转向,由此达成历史资源的时代化与精神资源的实践化转变[10]。
一方面,在于架好“望远镜”,以整体思维谋篇布局,确保顶层设计稳落实。首先,政府要以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为纲,建立健全红色资源管理制度,加强对革命活动旧址、纪念场所、伟人故居等红色建筑资源的开发应用。其次,要与高校积极联动,形成顶层育人合力,以共建共享理念达到共育共识成效。例如,协商共建“红色实践基地”,鼓励引导学生“成群结队”参观学习,实地感知红色精神,推动红色文化传承发展。最后,高校要善用“大思政课”,依托“青年大学习”等传播体系,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实际需要,有效整合红色建筑资源,推出探寻红色足迹系列党团精品课程,形成系统性应用思维。
另一方面,在于用好“显微镜”,要旗帜鲜明查摆细节,确保主流文化不偏位。当今世界局势多变,纷繁复杂的外部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与文化观造成影响。另外,当代大学生思想思维尚处于成长阶段,要时刻警惕不良思想等对健康主流价值观的冲击。红色建筑资源作为精神引领的重要载体,对于激发、强化大学生红色文化的自我传承意识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例如,在带领学生参观杨开慧纪念馆过程中,将革命先辈的红色故事讲深、讲活,将红色历史摆正、摆明,确保大学生将对红色文化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知。
3 结束语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因地、因人、因事、因时制宜开展工作。在高校思政教学体系相对完善的环境下,问题的关键不再是“学什么、怎么学”,而是要“想学、乐于去学”。这就提示着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关注大学生的现实需求,充分将现有红色建筑资源转化为优质精神教育资源,融入高校文化育人工作中,让当代大学生能够在每一处红色建筑资源点中感知革命精神与时代精神的丰富内涵,真正成为将dd96fff04ffeada26b05af61181c053a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的红色基因传承者与民族复兴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吴向东.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红色博物馆高质量发展[EB/OL].(2024-01-05)[2024-02-06].http://www.xinhu anet.com/politics/20240105/b7bacfb50fe341478cf52be7234f7 f91/c.html.
[2] 张亮.红色建筑的历史变迁、时代特征与话语建构[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40(2):16-26.
[3] 陈立新.世界变局与历史观的复兴[J].中国社会科学,2021(4):24.
[4] 朱孟光,周良书.“大历史观”的概念由来与思想源流考辨:兼论习近平总书记“大历史观”概念的思想渊源[J].理论导刊,2022(12):108-114.
[5] 贾楠.党的十八大以来红色旅游发展的实践与经验[J].红色文化学刊,2022(3):67-75,111.
[6] 梁罡.政治传播视角下红色文化的理论语境、意义表达及传播路径[J].理论导刊,2022(5):55-60.
[7] 李诗娟,刘伟淇,段亚鹏,等.赣南红色建筑特征与价值研究:以于都县城为例[J].城市建筑,2021(S1):8-15.
[8] 王炳林,张泰城.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发展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9] 杨慧民,白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的三维探讨[J].理论导刊,2023(8),116-122.
[10]李舍梅.张闻天陈列馆育人实践的理论沉思:兼论高校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23(2):21-27,106.
基金项目:2023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产学创’融合的粉末冶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项目编号:2023CG011);2023年湖南省学位与研究生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工科’背景下材料学科研究生培养综合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23JGZD013);2023年度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项目“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高校国防教育育人成效影响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3A02);2022年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项目辅导员骨干专项类项目“新时代辅导员工作视域下‘师生成长共同体’建设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2F01)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卉淼(1998-),女,辽宁营口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红色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
通信作者:甘雪萍(1976-),男,江西萍乡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通信邮箱:ganxueping@cs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