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媒体创新传播的路径探索与价值呈现
2024-12-31赵智敏
摘要:该文深入探讨了在全媒体环境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播路径及其价值呈现,重点分析了如何通过全媒体手段有效地推广并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与理解。文中评估了数字化平台如何助力内容的广泛链接与融合,探索了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在提供沉浸式文化体验方面的应用,并着重考察了短视频平台吸引年轻受众的策略效果。该文还论述了建立全球性多语种全媒体内容库的重要性和具体实施策略;通过实地案例分析、详尽的内容审查及目标受众的反馈调查,揭示了上述创新传播策略在增强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传承效果、自信心提升及文化共鸣方面的显著成效。研究发现,全媒体环境为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有效的新平台和动力源泉,这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化和现代化进程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媒体;传播;路径;价值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11(b)-0048-05
The Track Search and Value Presentation of the Innovative Communication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 the New Era
ZHAO Zhimin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450001,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explores in depth the innovative dissemination path and value presentation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 a multimedia environment, with a focus on analyzing how to effectively promote and deepen the populariza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hrough multimedia means. The article evaluates how digital platforms can facilitate extensive linking and integration of content, explores the application of virtual reality and augmented reality technology in providing immersive cultural experiences, and focuses on examining the strategic effectiveness of short video platforms in attracting young audiences. The article also discusses the importance and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of establishing a global multilingual multimedia content library. Through on-site case analysis, detailed content review, and feedback surveys from target audiences, the significant effects of the above innovative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in enhancing the influence, inheritance effect, self-confidence, and cultural resona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have been revealed. Research has found that the all media environment provides an effective new platform and driving force for the widespread dissemin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which plays a key role in promoting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process of China'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Key words: New era;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ll media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Path; Value
作为世界重要思想和文化的资源宝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内涵与独有的文化价值意蕴。在现代社会变化迅速、冲突频发、媒体技术日新月异的背景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广泛而深入地传播,展现其强大的全球影响力和吸引力,尤为迫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步伐,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行动指南。同时,新时代全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全新的表达方式和显现平台。本文旨在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全媒体传播的价值意蕴与路径创新,以期在全球化背景下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播注入新动力、焕发新光彩。
1 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媒体创新传播路径探索
1.1 借力数字化平台实现内容在接收终端的融合链接
利用数字化信息技术和平台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内容在各类设备和应用中的融合链接,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样化呈现,以适配不同受众和多元平台的多样化需求,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触及更广泛的受众和产生更深远的影响。融合链接的方式主要有四种:第一,构建能跨媒质运作的数字化传播系统,使得不同媒质和表现形态的文化内容,诸如图像、视频、文本等,能在电脑及电视、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各类设备媒体上实现优化高质量显现[1]。第二,开发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设计主题的应用程序,既包含常规的文化展示功能,又整合各种受众互动工具、VR体验和游戏等元素,以此吸引不同年龄层受众。第三,借力受众体量巨大的成熟数字平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诸如各类社交媒体、多样化的视频平台、微博、YouTube、B站等,以有效利用现有的传统文化产品,夯实用户基础,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广泛的可见度和参与度。具体而言,可设立专门的B站账号或YouTube频道,发布诸如传统书法、戏剧、舞蹈等传统文化主题的视频教程,以引导观众深入理解并亲身体验相关传统文化活动。第四,适应全球多样文化背景下受众的接受习惯及需求,调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叙事方式,推动内容的国际化传播,可结合国外诗歌表现形式和文化接受的特点,对中国古代诗词进行创造性改造,以适应国外受众的接受需求。
1.2 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实现沉浸式文化体验
利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为受众提供沉浸式的文化体验,以此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吸引力和传播效力,以深化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理解,这是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媒体创新传播推进的又一重要路径。这一路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基于VR的交互式文化体验的内容挖掘和体验,诸如历史人物和事件的三维重现、博物馆远程巡游、传统表演的虚拟场景搭设等。目前,用户可以通过佩戴的VR头盔细致地遍览故宫各个角落,并深入探索每件展品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价值;也可以通过VR技术,用户在虚拟环境中亲身体验不同历史时期丝绸之路的贸易活动,体验的真实感十足[2]。第二,受众应用AR技术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能在日常生活中以全新的形式加以展现:只需通过AR眼镜或者智能手机,就可体验到在现实生活世界中呈现的诸如中国水墨画创作等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的数字化表现。第三,将审美和教化的理念融入沉浸式文化体验,增强受众的传统文化接触效果复合效应。诸如在VR或AR环境中增添传统文化知识挑战互动问答的项目,既能使得人们体验到接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充满乐趣的,又能让受众在参与和体验的同时学习和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和智慧。
1.3 发挥短视频优势,圈粉年轻受众,引发群体效应
当下,短视频已成为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工具。基于历史原因和年龄及媒介接触习惯的差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年轻受众群体吸引力,从长期看有待提高。全媒体环境中,充分重视并发挥短视频这类快节奏、高跳跃的媒介形式优势来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激发出民众特别是年轻群体对传统文化的广泛共鸣,引发群体效应,是可行和高效率的传播路径。主要思路在于:第一,制作涵盖广泛、丰富主题、内容精彩和情节动人紧凑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短视频,抓住传统节庆仪式、历史人物重大纪念活动等契机,密集推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教化价值、审美价值和娱乐价值溶于一炉,突出内容形式和表达的创新元素,以此圈粉最大值的公众,并以年轻人群为核心目标受众。第二,充分有效利用公众参与广泛、基础深厚的社交媒体,诸如抖音、B站、微博、Instagram、YouTube等平台,快节奏发布专业性强、吸引力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的短视频,与平台产生内容的及时共享和深度联动。同时,发挥平台推广工具及算法优化的作用,以此提升视频的曝光率和观看次数,增强传播效应[3]。第三,充分发挥短视频内容生产和传播中的互动性元素,如设置问答环节、给观众开放留言和评论的时机与空间,或通过小游戏和在线测验来深化受众对视频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其参与度。第四,高度重视受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接触的反馈信息,以严谨而客观的态度分析其接触行为的多重数据,以此作为对其内容生产、传播推广进行及时调整优化的科学依据。具体来说,这类的反馈分析和研究主要涉及主题或形式的受欢迎度及其存在问题、需要改进的思路、优势保持的方略等。只有这样,才能使得短视频的传统文化内容生产更符合受众的真实需求和现实兴趣,传播者保持对内容的新鲜感和相关性,避免产生倦怠,从而切实发挥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1.4 构建全球用户共享的多语种全媒体内容库
构建全球用户共享的多语种全媒体内容库,让世界各地人们更便捷地接触和游览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化传播的重要路径。具体做法有:第一,对于涉及古籍、历史文献、艺术品、音乐作品及戏剧录音等资料进行数字化改造,注重对高精度扫描、三维建模和高清录音技术的合理运用,以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转存。同时,建立一个专门系统对数字化转存的资源进行多语种翻译处理,将内容翻译成英语、法语、俄语等多语种,以惠及全球更广泛区域的公众。此间,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长处,提高转化精确度和效率。第二,打造一个综合性的多语种全媒体平台,定期更新和丰富平台内容,把视频、音频、图文和互动教程等多种内容形式方便地提供给受众,支持用户根据个人兴趣自定义探索路径[4]。还要重视组织线上展览、讲座和互动活动,在吸引更多受众参与的同时,积极策划线下的活动,形成线上线下联动的烟火味。第三,为多语种全媒体平台配置最先进的搜索引擎和智能推荐系统,基于用户浏览和互动数据,向用户推荐可能感兴趣的创新内容,增强用户的参与度和平台黏性。
2 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媒体创新传播的价值呈现
2.1 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力的壮大
文化创新代表着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而全媒体传播为这种创新融合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得以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创新性展示和传播。新时代,全媒体创新传播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有力工具,更是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的重要方式。通过这一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在全球文化交流共融中持续保持活力,并不断增强自身的全球吸引力[5]。这种创新实践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也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确保了文化遗产的持续传播和广泛影响。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传播实践不只是简单的传统形式复制,而是在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的传播创新。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点。
第一,全媒体创新传播利用其技术优势,为中华传统文化提供了创新传播的空间,使传播者将传统元素与现代信息科技完美结合,创造出全新的表达方式,如通过应用虚拟现实(VR)技术重塑历史场景。第二,全媒体创新传播重视寻找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的融合点,创新传统文化的内容呈现形式,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更轻松、更吸引人的方式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提高公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参与度。诸如通过数字化手段可将茶艺教授转化为线上互动教程,这就是传统文化传播与生活的密切链接,将传统文化的实用价值加以创新性的体现[6]。第三,全媒体传播的快速发展打通了传统文化的国际化传播的渠道,通过网络平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有机融入国际舞台,诸如,电影、音乐、视觉产品和游戏程序等,已经产生了广泛的全球影响力。2024年,蛰伏6年创作的《黑神话:悟空》横空出世。这款取材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的首个国产3A游戏,火爆全球,在我国乃至全球游戏界引发的狂欢程度和社会反响,让中华传统文化里的经典IP“悟空”创造了现象级的传统文化传播。除游戏本身的成功,还带动了硬件设备、文旅消费及游戏周边等多个产业,掀起跨界热潮和系列连锁反应。《黑神话:悟空》的成功,得益于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播,也壮大了传统文化的创新力。
2.2 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力的增强
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媒体创新传播全媒体平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开辟了创新路径,这有助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力的增强,以更有效、更便捷的方式触及居住于世界各地的受众,尤其对于年轻一代的摄受力更能引发人们的关注。表现在:第一,通过数字化手段,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有效保存丰富的文化资料,诸如经典古籍、珍贵字画等,使其免受了时间的侵蚀,同时也最大程度地方便了公众的访问和学习。目前,任何一个人在世界任一角落,只要能打开网络平台,就可以通过线上博物馆和数字图书馆的网络路径,随时随地接触并欣赏到珍贵的传统文化资源[7]。第二,全媒体的全球化扩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越过国界,传达到全世界。通过国际在线展览、多语种交流平台等,中华文化展现出了其强大的跨文化吸引力,增强了国际认知度与影响力。同时,全媒体创新传播平台因其交互特性,能深度激发受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动力。人们作为传统文化信息接收者同时,也可通过评论、分享或是再创作等方式,成为生产者中的一员,进而提升公众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和传播的兴趣。第三,在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媒体创新传播背景下,多样化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渠道和形式被开发出来,诸如利用视频、音频和动画等多媒体形式,深奥而久远的传统文化得以以更直观、易懂的方式进行表达,可在极短时间内抓住受众的注意力。
2.3 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力的提升
新时代,全媒体创新传播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而深入地推广提供了良好的路径和有效渠道,使其在全球文化平台上再次展现出其独有的魅力和价值,深化和根植公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自信,助力人们自信力的提升。表现在:第一,全媒体传播的广泛覆盖和即时传播,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迅速传递至世界各角落提供了平台和契机。以春晚直播为例,在网络直播和社交媒体支持下,春晚这个特殊的中华传统节日的惯常仪式性节目可以同时传达至世界各地的广泛受众,引发全球华人的自豪感,增强其自信心。海内外华人共享节日氛围的实现,对于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凝聚力意义非同小可。第二,全媒体平台的多样化和互动性提高了公众参与度,使其不再仅是文化接收者,更是成为传播和再创造的积极参与者。在河南广播电视台推出的“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创作中,受众常以创作者的方式参与节目的策划与制作[8],“UGC”的模式使传统文化以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和趣味呈现,对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染力、广泛社会影响和认同起到重大作用。第三,全媒体传播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以生活化的方式普及公众。网络空间的各类传统文化课程教授和研讨,诸如茶艺演示、书法教学和中医熏蒸等不再受时空的限制,公众以最小的时间成本,在生活中就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学习、认知和受益。生活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使得公众在随时随地的认知中提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力。
2.4 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共情共鸣
社交媒体的普及和深厚广泛的受众基础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传播注入了新活力,提供了丰富而不断更新的多元平台。社交媒体的典型特征是及时而深度的传播互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质传播内容及时传播至各类社交网络平台,以多种方式为受众提供及时互动的途径,能激发出最广泛的全球受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探索,引发共情,产生共鸣。共情共鸣的激发有很多实践方略:第一,在一些中国传统节日,譬如农历新年期间,B站通过自身的社交媒体平台举办线上庆祝活动,吸引了大量Z世代的参与,形成了良好口碑,青年“国风”蔚然成风[9]。第二,利用好社交平台的及时数据分析,准确监察和评估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的效果,甚至可以细化到受众共情共鸣中的情绪符号表达,诸如点赞、分享和弹幕类的评论量等,从而把握何种内容和哪类互动形式更能吸引受众,进而精确地为受众提供真实需要的传统文化内容服务,为共情共鸣打下牢固根基[10]。第三,通过社交媒体网络渠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全媒体时代展现出创新传播的新活力,还有效链接了传统文化与全球化受众的共情共鸣,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全球文化交流中的活跃度和创造力,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化的融合共情传播。
3 结束语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和媒介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媒体创新传播正逐渐成为推动文化创新与跨文化交流的关键力量。全媒体创新传播有效拓宽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赋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生机,显著提升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也提升了国家的软实力。未来,全球化将进一步加深,信息技术也会更加日新月异,如何将数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造福全人类,为解决人类冲突和构建一个理解、尊重和包容的多元化全球社会提供中国智慧与方案,这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力的挑战和考验,而全媒体的创新传播背景为应对这种挑战和考验提供了必胜的源泉。
参考文献
[1] 王岑岚.在线交互平台用户价值与粘性的可持续研究[D]上海:上海大学,2020.
[2] 顾亚奇,张旭.传统文化觉醒:符码体系与视听场域的再生产:基于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文化观察[J]中国电视,2021(7):30-34.
[3] 陈璇: “Z世代”青年“国风”文化热现象分析[J].青年学报,2022(6):94-99.
[4] 施广东.数字技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媒传播的实践进路[J].中国编辑,2024(7):43-48,55.
[5] 于克晓,卢春洁.全媒体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正向机遇、现实梗阻和优化路径[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24, 26(1):39-42,46.
[6] 贾杰.全媒体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探索:以内蒙古广播电视台系列节目为例[J].新闻论坛,2024,38(1):103-105.
[7] 赵亚曦,刘晓婷.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媒体传播实践与挑战[J].国学学刊,2022(3):1-12,138.
[8] 李江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媒体传播的以文化人进路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21.
[9] 杨果,黄蓉,李江浩.坚守本味·契合口味·保持鲜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媒体”的味觉通感之路[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0,38(6):33-35,40.
[10]郎劲松,陈曦.激活与出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媒体传播[J].电视研究,2021(11):56-59.
课题来源:2022年度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兴文化工程文化研究专项“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媒体创新传播的河南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2XWH184)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赵智敏(1973,8-),女,河南商城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传统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