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死疲劳》中谚语的英译方法分析

2024-12-31易丽芳胡妮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32期

摘要:文化阐释与翻译评判构成了译者跨越文化界限、促进深度交流的核心策略。谚语,作为文学作品内一种独特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载体,其存在不仅是对文本内容的丰富与补充,更在深层次上扮演着阐释内涵、拓展意义边界的关键角色。莫言的《生死疲劳》是一部有着巨大社会影响力的小说,其语言幽默诙谐,内涵丰富,尤其是其语言中富含大量的谚语。该文以《生死疲劳》葛浩文译本为例,对其中的谚语进行阐释与分析,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在小说中的表达方式。通过对其谚语的翻译来了解莫言《生死疲劳》中谚语背后所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和社会历史内涵,从而更好地理解这部作品。

关键词:文学;翻译;《生死疲劳》;莫言;葛浩文;谚语

中图分类号:H315.9;I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11(b)-0013-05

Analyzing the Proverbs Culture in Life and Death are Wearing Me Out

—Taking Howard Goldblatt's Translation as an Example

YI Lifang, HU N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Nanchang Hangkong 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 330063, China)

Abstract: Cultural interpretation and translation judgment constitute the core strategies for translators to cross cultural boundaries and promote in-depth communication. Proverbs, as a unique and expressive language carrier in literary works, not only enrich and supplement the content of the text, but also play a key role in interpreting the connotation and expanding the boundaries of meaning at a deeper level. Mo Yan's Life and Death are Wearing Me Out is a novel with great social influence, and its language is humorous, witty and rich, especially the large number of proverbs in its language. Taking the translation of Life and Death are Wearing Me Out by Howard Goldblatt as an example, it explores the express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 the novel. Through the translation of the proverbs, it is possible to understand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al and socio-historical connotations behind the proverbs in Mo Yan's Life and Death are Wearing Me Out, so a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work.

Key words: Literary; Translation; Life and Death are Wearing Me Out; Mo Yan; Howard Goldblatt; Proverbs

莫言作为中国当代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其作品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文学魅力深受广大读者喜爱。其作品《生死疲劳》更是一部有着巨大社会影响力的小说,从1988年出版至今已被翻译成30多种语言,是莫言创作的一部极具社会影响力的小说。它借助非凡的架构与想象,依托中国传统小说的叙事根脉,结合对历史、现实、人性的深刻洞察,将现实主义、象征主义和魔幻主义等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对后现代主义写作进行了有力的拓展[1]。《生死疲劳》是莫言“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的代表作,其中大量运用了民间谚语和歇后语,在反映农村生活的同时,也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某些观念。因此,对其谚语进行翻译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 《生死疲劳》中的谚语及谚语特征

谚语作为民间智慧的结晶,以其精炼而深邃的表达方式著称,广泛传播于社会各阶层,其通俗性使得理解门槛低,多数源自劳动人民日常交流的口头创作。这些简短有力的语句或押韵的短语,鲜活地映射了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与日常生活中积累的宝贵经验。然而,谚语体系纷繁复杂,涵盖了诸如农耕智慧结晶的农谚、富含哲理的格言、幽默诙谐的歇后语及贴近生活的俗语等多种形式,其内容之广,不仅限于农业生产的实践经验,还深入探讨了人际交往、道德准则及待人接物的艺术,全方位地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实践智慧与生存哲学。

莫言以民间语言为基础,运用富有中国特色的语言元素来描写人物性格,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和独特的语言风格讲述着一个个有趣而又真实的故事。在《生死疲劳》这部作品中,莫言巧妙地融入了丰富多样且妙趣横生的民间谚语,赋予其语言以鲜明的个性与勃勃生机,使得文本别具一格,独具魅力。该作品深刻描绘了两个家族——地主西门氏与农民蓝氏,跨越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交织着欢笑与泪水,展现了社会变迁下的人性光辉与命运沉浮。此作的核心议题紧密围绕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展开,自然融入了广泛而深入的谚语运用,这不仅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致敬,也是作者叙事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莫言在创作过程中,明确表达了其个人偏好,即倾向于在叙述中嵌入大量谚语,以此增强故事的乡土气息与文化底蕴。莫言以非凡的创造力,将这些谚语精妙地融入各式各样的句式结构与修辞格局之中,不仅保留了其原有的韵味与智慧,更在文本中构建了一种别具一格、独具莫言特色的语言风貌。如在描述蓝脸的成长经历时,这样写道:“这小子先是跟着长工干点零活,放马——阎王爷啊,你怎么黑心把我变成一头驴啊——后来就渐渐地顶大做了”。在此段阐述中,存在一种非典型的搭配模式,即修饰成分与被修饰主体间构建起一种奇异的并置效应,展现出一种别出心裁的构词艺术。原本平淡无奇的叙述框架内,匠心独运地融入了如“阎王爷”“这小子”等民间俚语,此举不仅赋予了文本独特的语言风貌,更增添了其深沉而丰富的文化韵味。以另一实例佐证,作者在细腻刻画洪泰岳对蓝脸进行严厉训诫时,其言辞之生动,将场景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展现了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具体到另一细节展现,即作者对于洪泰岳言辞犀利训诫蓝脸的场景描绘,“常言道:‘螃蟹过溪随众流’‘识时务者方为英雄’,冥顽不灵,横亘路中之石,不要充硬汉子,比你本事大的人千千万万,都被我们整治得服服帖帖”,洪泰岳巧妙地同时引用一句通俗与一句文雅的谚语“螃蟹过溪随众流”“识时务者方为英雄”,铺陈其论点之基,随后以此为基础,向蓝脸提出三项并列的忠告。这些忠告中嵌入三个成语,分别是“冥顽不灵”“横亘路中之石”与“充硬汉子”,以此形象地描绘出不应为之的行为。为进一步加大其告诫的力度,他又运用了两个别具匠心的熟语组合,通过“比你本事大的人”与“千千万万”这一看似不常见却恰到好处的并列,以及“整治得”与“服服帖帖”这一强烈对比的动宾搭配,深刻地强化了其规劝的意涵,使整体论述既富逻辑又具说服力。

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看,这种独特的语言风格对于人物形象的深刻刻画与故事情节的生动叙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够丰富文本的内涵,增强作品的感染力,还能够引导读者深入探索文本背后的深层意蕴,从而在心灵上产生共鸣与震撼。因此,可以说,《生死疲劳》中谚语的运用,是莫言文学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其语言艺术魅力的重要体现。

2 葛浩文《生死疲劳》英译本中谚语的翻译方法

“归化”与“异化”作为关键术语,源自美国杰出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2]于1995年在其标志性著作《译者的隐身》(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中的阐述。在翻译学里,归化与异化策略互补共生,构建翻译多元框架。归化强调贴近目标语读者,译文自然流畅,促进心灵交流,需融入目标文化语境。异化则尊重源语特性,保留文化韵味,为读者展现异域风情,丰富文化体验。两者既对立又统一,推动文化交流与理解,共同体现了对文化多样性和交流互鉴的尊重与追求。

2.1 异化法

葛浩文在翻译谚语时,采取了刻意的异化策略,旨在最大限度地保留并传达原文中谚语所承载的异质性元素。具体而言,他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展现中国谚语独特的且在西方文化中鲜见的意义内涵。

其一,葛浩文致力于向目标语读者揭示并展现中国谚语所蕴含的独特意蕴,这些意蕴在西方文化中往往处于空白状态。在翻译实践中,葛浩文尽可能地秉持着直译原则,力求保留谚语的原汁原味,只要条件允许,便直接传达其字面及深层含义。例如:

例1:你是煮熟的螃蟹难横行了,你是瓮中之鳖难逃脱了。

译文:You're a kin to a fully cooked crab, incapable of sidling about, or a turtle trapped within a jar, with no avenue of escape.

该句巧妙地运用了类比手法,虽在“瓮”这一具体文化意象上进行了适应性转换,但保留了原谚语的精髓与警示意味。“瓮”作为中国传统生活中特有的容器,其背后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而这一特定文化符号在英语文化中并无直接对应物,体现了中西文化差异的深度与广度。译者以英语“jar”译“瓮”,传达出“瓮中之鳖”困境,促进文化精准交流。此译文巧妙地采用替代性意象来传达原文谚语的基本信息,尽管在此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削弱了原谚语所蕴含的文化深度与丰富内涵,却显著提升了目标语读者对谚语核心意义的领悟能力。此种翻译策略,虽对原语谚语信息完整性造成一定的牺牲,却作为一座桥梁,有效助力目标语读者触及并品味中国谚语所独有的韵味与智慧,促进了跨文化的深刻交流与理解。

其二,针对部分谚语,译者采取了直译结合注解的翻译手法。直译旨在原汁原味地传递谚语的基本信息,力求保留其原始风貌与韵味;而附加注解,则是为了辅助目标语读者跨越文化障碍,更深入地把握谚语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与核心意义。这一翻译策略,既尊重了谚语的原始形态,又兼顾了读者的理解需求,体现了翻译活动中文化传递与理解促进的双重目标。鉴于原文中谚语蕴含的复杂隐喻,详尽注释成为阐释其深层含义的关键环节。

例2:打不断的狗腿,戳不瞎的牛眼。

译文:One cannot permanently incapacitate a dog's leg, nor permanently blind an ox's eye; hence, your own vision remains unscathed.

其后紧跟注释,阐明“your eyesight was spared”,此改动不仅避免了重复,还增强了逻辑连贯性,符合学术规范。同样地,对于“兔死狐悲,物伤其类”这一富含哲理的谚语,采用先直译“Upon the rabbit's demise, the fox mourns, portending a shared vulnerability”后附加注释“or his turn will come”的策略。此注释有效澄清了字面直译可能引发的误解,确保了译语读者能够准确把握原文谚语的真正寓意,即“为何狐狸会因兔之死而悲”,从而消除了阅读障碍。

在汉语语境下,狐狸常被视作狡黠与诡计多端的象征,诸如“狐狸精”与“狐朋狗友”等表达即为例证。然而,在英语世界中,“fox”一词则更多地与魅力、吸引力相关联,尤其是用于形容女性时,常指“迷人的女子”。译者在处理此类文化负载词时,力求维持原文中的动物文化意象,旨在将汉语独特的文化形象以强有力的姿态推介给目标语读者。例如:

例3:我希望你悬崖勒马!

译文:I hope you rein in your horse before you go over the cliff.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坚持采用直译手法,“马”直接对应为“horse”,保留了原语中的动物形象。这一策略不仅维护了原文的文化特色,还通过将这些动物形象置于全新的语境之中,为译语读者呈现了一幅异国情调浓厚的画面,促使他们主动探索并理解原语谚语中动物形象的独特内涵。

2.2 省译

省译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省去原文或部分原文未进行翻译,它属于译者常用翻译策略之一[3]。葛浩文在翻译过程中,对于谚语的处理便体现了这一策略。他未予翻译的谚语可归为两类。

其一是蕴含地域文化特异性的谚语,这类谚语因其独特的文化背景与语境,难以在目标语言中充分再现其原有意图与小说内容的关联性,故而在翻译时采取了省译的处理方式。例如:

例4:尽管我刚刚回忆了他敲牛胯骨时在我面前点头哈腰的形象,但人走时运马走膘,兔子落运遭老鹰,作为一头受伤的驴,我对这个人心存畏惧[4]。

译文:Even though I was able only moments before to conjure up an image of him bending over obsequiously in front of me, ox bone in hand, he instilled fear in this wounded donkey.[5]

这里的谚语“人走时运马走膘,兔子落运遭老鹰”被省译[6]。原文中,这个谚语用来形容自己落魄的形象。该句中“马走膘”和“遭老鹰”在汉民族中也是少数人才熟知的,其中的隐含信息独特但不是非常重要。在翻译实践中,译者面临的一大挑战在于难以将谚语中蕴含的独特谚语文化精髓准确无误地传递给目标语读者。鉴于这类文化信息的复杂性与独特性,若处理不当,极易导致信息传递的扭曲或误解,例如,可能使目标语读者错误地将某谚语解读为对人物的描写。因此,为了维护译文的准确性与读者的正确理解,译者在面对此类谚语时,采取了更为审慎的态度,选择将其删除不译,以确保翻译作品的整体质量与跨文化交流的有效性。

其二是原语中那些主要承担补充信息功能,旨在增强语言表现力与生动性的谚语。针对此类谚语,译者在处理时亦倾向于采用省译策略。如“出水才看两条腿”“咱们骑驴看账本,走着瞧!”等谚语就被删除不译。《生死疲劳》中的谚语非常重要,因此,综观全书,译者删除谚语不译的情况不是很多[7]。

3 谚语翻译的启示

3.1 异语文化保留

通常而言,谚语作为语言艺术的瑰宝,蕴含着多层次且深远的语义内涵,它们以生动而具体的方式,鲜活地映射出各具地方特色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风貌,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谚语是语言学习及研究的重要部分,也是分析其中隐含文化、抽象精神和精神理念的重要载体[8]。其翻译过程核心在于深入剖析并精准传达这些谚语所承载的深层次意义。葛浩文在翻译实践中,通过详尽的资料查阅、与原文作者的深入交流等多种途径,深入剖析谚语的本质精髓,追溯其源远流长的历史脉络,并紧密结合多样化的实际应用情境,旨在达成对其真实意义全面且精准的把握。在认知层面上,秉持的核心理念是追求一种全方位、多维度的视角,以深刻领悟谚语所蕴含的独特异质性特质,以确保翻译作品能够忠实地再现原文的文化精髓与语言魅力。

在传达层面,译者需秉持高度严谨的翻译准则。以葛浩文先生翻译《生死疲劳》中谚语的实践为例,他巧妙融合了异化与精简翻译两种策略,这一抉择本质上映射出其坚守的“维护源语文化精髓之纯正性”的翻译理念。葛浩文先生倾向于采用直译方法,旨在凸显原文谚语中固有的异国情调与文化特质,以此彰显中华文化的独特韵味与魅力。此外,他还巧妙地采用注释等辅助性阐释工具,为西方读者构建起一座理解与沟通的桥梁,使其能够跨越文化障碍,更深刻地体会这些谚语背后所蕴含的汉语民族丰富多彩的生活哲学与深厚的文化底蕴。

3.2 有效对应语义

在翻译《生死疲劳》中的谚语时,葛浩文不仅致力于精准传达谚语本身的语义内容,还竭力确保这些谚语在原文语境中的整体语义得以有效对应。为实现这一目标,他采取了多种策略,如巧妙地插入解释性短句以澄清潜在歧义,明确揭示谚语中隐含的深层含义,以及通过添加恰当的连接词来强化文本内部的逻辑联系,从而显著提升译文的可读性与连贯性[9]。在追求语义对等的过程中,译者应力求译文与原文在意义上达到高度吻合,既不过度增添,也不随意删减,确保信息传达的准确无误,避免任何形式的错位与歧义产生。在词汇选择层面,译者需秉持精练、恰当的原则,确保用词精准且贴合语境,同时注重语言的得体性,以符合学术表达的规范。而在句子构造方面,译者应努力使译文句式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特色风貌,同时又兼顾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确保译文流畅自然,易于读者理解。

3.3 不刻意追求美学对等

众所周知,谚语源于人们生产生活的深刻体验,往往通过口头传承,故而蕴含着俏皮幽默的韵味,并展现出独特的韵律美与结构对称性。在谚语翻译研究领域,众多学者均强调在翻译过程中应竭力维持这种美学特质。然而,在审视葛浩文对于作品中谚语的翻译时,我们能够清晰地察觉到,他并未将追求音韵和谐美、词汇结构的对称性,或是语法形式的规整性置于首要地位。这一选择,或可归咎于他为实现译文忠实传达原文异质性文化信息,而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形式上的美学追求。此举虽看似有所取舍,实则深刻体现了译者对翻译目的与原则的深思熟虑与灵活应用。实际上,“对等论”、“神似论”或者“化境论”的提出,是因翻译的障碍而起,是因为文化差异的存在,导致翻译完全对等、完全等值的不可能[10]。

4 结束语

在《生死疲劳》的英译历程中,葛浩文精妙地再现了原著谚语的意蕴与语言特色,使之鲜活跃然于西方读者的阅读视野中,同时巧妙实现了这些文化元素的跨文化传播,确保它们易于被西方受众所捕捉与共鸣。作为文化传播的桥梁,葛浩文积极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深度交融与对话,其翻译实践不仅彰显了独特的翻译策略与无畏文化差异的精神,更在《生死疲劳》的英译中显著推广了中国文学与文化,赢得了广泛赞誉。

参考文献

[1] 段爱松.莫言《生死疲劳》:超拔的后现代主义拓展[J].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23(4):180-187.

[2] VENUTI L.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M].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5.

[3] 刘晓东,李德凤,周祥艳.翻译过程中省译策略的运用及其认知研究[J].外国语文,2023,39(1):143-150.

[4] 莫言.生死疲劳[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

[5] MO Y. Life and Death are Wearing Me Out[M]. GOLDBLATT H, trans. New York:Arcade Publishing,2011.

[6] 杭建琴.翻译生态环境与译者主体性:以葛浩文的英译本《生死疲劳》为例[J].唐山学院学报,2014,27(1):90-93.

[7] 石春让,石岩.葛浩文译《生死疲劳》中谚语的文化建构与解构[J].外国语文,2019,35(1):94-99.

[8] 王苗苗.认知语言学角度下的汉英谚语互译:评《英汉翻译技巧》[J].热带作物学报,2021,42(12):3754.

[9] 邵璐.翻译中的“叙事世界”:析莫言《生死疲劳》葛浩文英译本[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3(2):68-71.

[10]祝一舒.许渊冲翻译美的创造之路与“三化”论[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21,29(4):82-86.

作者简介:易丽芳(2000-),女,江西赣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言学和翻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