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净化与灵化,柔化与虚化

2024-12-28李犁

散文诗 2024年12期
关键词:柔化倒影事物

杨声广的写作证明诗意就在背后,只有折返才能与之相遇。包括从都市返回乡村,从车水马龙返回深山老林,从老年亦或壮年返回童年,从肉体返回内心,甚至脱去人的属性重新成为物——譬如:青山、流水、树木、蔬菜,以及薄雾和轻风……所以,我们读他写村居与田野的诗,就像一股清泉注入血管,心里的油污被洗濯,身轻气爽,心透神明。诗有了净化作用,但诗人却轻描淡写,像一个孩子随性地画画,用的是铅笔,真、简、清、鲜。真,不仅呈现事物的原生态,还有诗人的心情心态也不能造假,因为诗人的意念在所写的事物中穿梭,或想进人事物的内部看一看本质,或借助这些事物将自己的思弹向更远。但不论思绪多么翻滚,他不篡改事物的生长伦理,寓情思于自然生态中,这就叫主观的客观表达。而简也不仅是逸笔草草,文字上的洗练,更是人生态度,用减法对待生活,提纯心灵,以一颗赤子之心惊喜地在“田野边驯化一棵草”,并把自己想象成树,亲手栽在后山上。稚气盎然,单纯可爱,屏蔽了来自红尘浓重的俗浊气和油腻,诗从淤泥中脱颖出来,新鲜的空气浸人心脾。简转化成清——清逸而超然,清澈而澄明。于是,这些文字就像朝雨浥轻尘,有了滤化与绿化的意义,先过滤掉尘埃,再为心灵撒上菜籽,诗干净而灵透,皎然又生机勃勃,鲜活活一片,所谓的气韵生动就是这般。说明诗一旦与自然接壤,便有了灵性和神气,所以折返并非被迫撤退,而是回归本源,为当下漂泊在空中的诗和心灵找到着落地和生长的田园。从中可见诗人领会了诗与人生的真髓,不论是出于本能的先觉,还是久而思得,总之可称作真悟。

当然不是所有写自然的诗都这么灵奇而新鲜,就像土壤里长出的秧苗都令人欣喜,而是由于种子基因的差异确实存有高低之分。杨声广确有写诗的天分,那灵异的感觉,总是能让他把平凡陈旧甚至破烂不堪的事物镀亮,并灵化出令人大吃一惊的神奇来。譬如他《在山顶想到》捕捉风,说风“去过一个人的内心,那里,无人回应。但“当它吹动我们在交谈的话,有一些,它听进去了”,更有意思的是:“当它吹动一本书,被里面的内容所吸引——风,急着翻动下一页。”他完全靠迥异于常人的灵觉将风灵化活化了,而且有了精气神。我们虽然看不见,但又似感觉有个淘气的孩童,蹦跳在我们的眼前,活灵活现。从中见出诗人的通灵能力。而且他的灵觉无处不在,就连废弃的残缺烟窗,一触摸,就变成了雕塑,说它放弃了一飞冲天的梦想,甘于沉寂,“只关心如何从浓烟中隐去自身”。灵觉不仅复活了残废的烟窗,还有了哲学的深意,诗有了深层的隐喻。所以,有灵觉能力的诗人,手里都有一根哈利波特的魔棒,能点石成金,给木马安上灵魂,更能让想象力跨过思维的边界,让诗有了意外之意外,惊奇之惊奇。其中虽有经验使然,但更多的来自于灵验,冥冥中第六感的瞬间顿悟,也可称之为灵悟。

灵化的诗之所以这么刷睛醒脑,人心人味,得益于灵化的具体方式之一,即柔化万物。柔化就是以诗意化的方式将粗暴的事物柔软化,将钢铁柔化成春水,把石头孵化出蝴蝶,它不仅是诗学和修辞学,更是哲学的,是人性的善美在宛转。它不需要大声震慑,只需要眼神传递,情感和审美的濡染。在这组诗里,杨声广就是用灵慧和善意将杂乱无章的生活和山丘沙砾情化成柔美的诗意或一道光。他不写山和树的壮丽,而写它们在阳光、在水里的倒影,他说,光在水里比水还要柔软,光在水里有一种折叠的美感。这就是柔美的形态,即使是铁石心肠也能被软化。并泛生出一种情愫,慢慢笼罩灵魂。而且它的余韵即使读过很久,那种摇撼也还荡漾在心头,甚至波及到四周。这就构成气氛美学,一种空间和心理相互感染并逐渐融合的多重审美气韵。而更高的柔化不限于修辞学,甚至意境,它是一种人生的态度和价值观。比如杨声广写小镇集市,引他注目的是卖柑橘的夫妻和卖猫的老妪。他们售卖的东西是他们生活的喻体,即前者男人乐观,妻子微笑,人生透出柑橘的味道;后者安静瘦小,但自信机智,就像其脚下猫。两个被心情上釉的摊点就是两处优美的风景,将嘈杂市场和生活都梳理得柔美而动人。这就是缘情生景,即柔化的源头在于人心,不论生活多么不堪,只要诗人有爱心和好心肠,万物就能美丽而含情。文心雕龙上称之为移情,我们叫情悟。

灵化的另一种具体方式叫虚化,即将实的化虚,甚至化无。这也是老子的虚极说,因为万象虚无了,才能生出玄妙,进而进入形而上。虽然有点玄,但杨声广有意无意中有点化虚为道的影子,这可能又是先天赐予的心理、思维和气质使然。他虚化事物的方式是格物,就是在凝视的事物中抽象出深度的思,常规手段是剥离法,将潜藏在实物中虚的成分,即理和道挑出来。你看他写树,说有些树注定要成为乐器,但成为乐器的树“已经提前录制好音乐了吗”,还有“变成棺木的树,已经提前预留好尺寸了吗”?通过反问,虚化眼见之物,让潜藏在里面的命运之思露出来,属于追问真相,属于深思生存之根。还有他写物在水中的倒影,“低于倒影。它在接受变形,并懂得利用变形与自身拉开距离”。变形就是异化本我,是升华但也可能是逃避。这是直接把物虚化为一个理念。虚化的部分是大而不具的所指,脱离生活原型,进入了法和理,此是哲思。他写水的真意,“它懂得什么该逝去,什么该随着倒影沉入水中”,“绕着河堤慢跑的人,骨头酥酥的——风一吹,就散了”,虚化成无和空,玄出鬼魅,但内心充盈,并有所悟,只是无法言说。这就是妙悟,并有点近道的意味了。

看简介才知道杨声广才二十多岁,能有如此老辣的功力和悟性,只能归结于天才了。所以写诗或搞艺术,拼的不是苦力和知识,而是天生的直觉穿透力,然后是境界。这是写诗更是悟道的必备素质。

猜你喜欢

柔化倒影事物
法律知识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柔化”策略
倒影
美好的事物
倒影之美
以人为本,柔化安全管理三部曲
奇妙事物用心看
找倒影
TINY TIMES 3: A REAL HIT
《罗密欧与朱丽叶》群体性误译研究
韩国公司法制柔化过程中出现的法律规范和章程自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