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互惠·交融:旅游视域下西江苗寨生计转型探究

2024-12-22王承荣罗双琴

中国故事 2024年12期
关键词:苗寨西江生计

【导读】西江苗寨在2008年旅游开发前,一直以传统的稻作农业为主要的生计方式,辅以养殖和手工业。直至旅游开发后,传统的农业生产向旅游业转变,打破了原先局限于血缘、地域和姻亲的交往方式。旅游开发促使西江苗族人民的交往范围、交友方式等发生了变化,促使西江从一个以苗族为主的熟人社会向多元主体共居的社会转变,从而构建出一个多元主体、族际互惠和文化交融的旅游命运共同体。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这就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提出:“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要突出优势特色,培育壮大乡村产业,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优化乡村休闲旅游业。”传统上,稻作生产是西江苗族人民维持家庭生计的主要来源,通过秋收春耕的方式解决家庭的温饱问题。西江在旅游开发前,多数人仍处于“种田为吃饭、打工为挣钱”的状态,但旅游的开发使西江苗寨生计方式发生转变,通过依靠旅游业实现家庭增收。西江苗寨作为西南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的典范,通过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开辟了一条独特的民族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道路,这与乡村振兴战略不谋而合。

一、从“自给自足”到“旅游生计”:西江苗寨生计方式变迁

(一)西江苗寨传统生计方式

西江苗寨承载着苗族悠久的历史与独特的文化,其传统生计方式深刻地反映了苗族人民与这片土地相依相存的智慧。传统种植业、庭院养殖业以及传统手工业相互交织,共同构建起西江苗寨自给自足的经济体系。

西江苗寨传统生计方式为传统种植业,其显著特征为自给自足。以户为单位开展,依据家庭劳动力与生产经验种植农作物以解决温饱,属自然经济。生产方式较为落后,依赖人力、畜力与简单劳动工具。苗族久居山区,水稻种植历史悠久。俯瞰西江,其位于山谷间,苗族人民于山地河谷平地开垦水田,房屋建于山腰山顶,以便山谷造田。明清时,苗族已因地制宜开垦梯田并引山泉灌溉,因地处山地河谷,梯田众多,且依土壤贫瘠差异种植不同作物,上田种晚稻,中田种旱稻,下田种旱黏,坡地稍旱种包谷、燕麦等,其他田地种芝麻、粟米等作物。

庭院养殖业是生计补充。旅游开发前,西江养殖牛、猪、马、鸡、鸭、鱼等,主要供自家食用与辅助家庭收入,并非支柱产业。养牛兼具农时犁地与祭祀祭品功能,传统“鼓藏节”杀牛祭祖先,后因影响生产、加重负担改为杀猪。养马用于出行代步与货运,鸡鸭鱼供自家食用与待客。西江依河谷山地开垦高山梯田,运用“鱼稻共生”原理,水稻种植季放鲤鱼入田,鱼食害虫与稻花,实现一地两用。

传统手工业自产自用。苗族历来依靠手工制作生活用品或生产工具。苗族极具艺术审美,传统手工如刺绣、剪纸、织锦、银饰等彰显其智慧,是文化传承重要载体。苗族虽因历史文字失传,但文化靠口耳相传沿袭,多以文化符号形式附着于传统手工传承。旅游开发前,银饰加工附属于农业,未独立成经济门类,刺绣、织锦、剪纸多为苗族妇女满足家庭所需制作,未形成产业化生产,手工产品多用于家庭而非经济收入来源。

(二)西江苗寨传统生计的变迁

西江在旅游业的带动下,当地村民的生计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由传统农作物种植转变为依靠旅游开发实现家庭增收。在旅游的影响下,西江苗寨生计的变迁主要体现在农户身份、农业性质以及民族文化转变三个方面。

首先农户身份多元化。旅游开发前,受交通与经济状况的限制,老年人多留村务农,中青年则外出务工,身份主要为农民与务工者。2008年之后,随着旅游的兴起,他们的身份也随之转变。尤其是2009年西江旅游公司成立,围绕旅游的各个方面构建起完整的服务体系,多数农户投身服务业或商业,身份从单纯的农户转变为老板、商户、手工艺者等,实现了农户身份的多元化。

其次,农田与市场有机结合。改革开放前农业占据主导,人们遵循传统农作与休闲模式。但“省旅发大会”后,旅游业逐渐取代农业成为主导。西江苗族人民从依赖农业逐步过渡到“闲时农业”,最终凭借旅游增收,家庭收入来源发生根本转变。旅游公司举办的农耕文化活动更是将景区梯田打造成田园观光区,开发出亲子体验、稻田观赏与旅拍等项目,使西江成为多功能乡村旅游区,促进了观光农业与田间体验活动的繁荣,实现了农田与市场的有机结合。

第三,文化产业化。西江苗寨文化资源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自2003年非遗保护工作启动,部分技艺入选国家级名录。旅游开发后,政府重视苗族文化产业化。通过合理的“保留式”开发,深入挖掘刺绣、银饰等文化旅游资源,既保留传统又契合市场。在文化创意领域,传承与创新同步,推出多种创新路径,开展相关体验项目以推动其产业化。在传承传统基础上结合市场审美,形成多元发展模式,成功实现文化产业化。这不仅为西江带来经济跨越的希望,缩小与其他地区差距,更让古老苗族文化在现代经济浪潮中重焕光彩,展现出独特的魅力与活力,成为民族地区发展中文化与经济协同共进的典范。

二、从“族内交往”到“多元共生”:生计转型下西江苗寨族际交流特征

在传统生计模式下,西江苗寨呈现出独特的“三缘”关系交往方式。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出的差序格局概念,在西江苗寨以传统农业为主的时期有着鲜明体现。彼时,因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与文化差异,西江苗族人民的社会交往多被局限于血缘、姻亲及地域范畴,与外界交流极为有限。

其一,地缘性社会交往以地域为根基。西江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州,处于云贵高原向湘桂丘陵过渡地带,旅游开发前交通不便,且黔东南各族多聚族而居,民族文化呈现村落文化切割突出的特征。西江苗寨景区由“四村八寨”构成,包括羊排、东引等八个自然寨及所属四个行政村。复杂的自然环境与身处千沟万壑之中的地理位置,致使苗族人民交往范围狭窄,主要集中于邻近自然村寨,从而形成以地域为基础的地缘性社会交往。

其二,血缘性社会交往以宗族为纽带。村落不仅是地缘共同体,也是血缘关系构建的生活空间。除西江苗寨内的四村八寨外,周边部分自然村寨间也存在血缘联系。西江先民开村建寨后,人口繁衍促使部分人向外迁移,西江西南部与西北部诸多村寨皆属西江鼓社,周边村寨相互往来。“鼓社”作为重要社会组织形式,在节日与仪式活动中,可强化村落间联系。

其三,姻缘性社会交往以姻亲为依托。自然村寨多优先与临近苗族村寨通婚。解放前,西江除少数人与外族通婚外,大多在苗族内部联姻,这使得姻缘性社会交往成为其重要交往形式。

旅游开发促使生计转型后,西江苗寨的族际交往呈现出新的特点。首先,从“熟人社会”迈向“多元共生”。乡土社会具有地方性强、熟人社会等特征,西江苗寨旅游开发前常住人口以当地苗族为主,占比超99%,其余为外地嫁入妇女。以往人们追求稳定,社会关系相对固定。旅游开发改变了村民结构,形成党委政府、景区公司、商户和本地人多元共生的社会格局,交往方式与范围发生巨大变革。其次,业缘关系中凸显族际互惠。业缘关系因职业或行业活动需求而生。西江苗寨作为旅游景区,村民与外来投资、务工、旅游人群存在雇佣、主客等关系。旅游开发将原本无交集之人紧密相连,提供相互了解的契机。族际互惠基于不同民族成员彼此需求,涵盖双向经济互助与文化交流。旅游开发后,村民出租房屋为投资者提供经商场所并获取收入,商铺开设创造就业机会,形成互利互惠关系。历经十余年旅游开发,西江苗寨构建起完整旅游产业链,年产值达数十亿,不仅苗族村民受益,其他民族经营户亦从中获益。这种变迁反映出西江苗寨在时代浪潮推动下,从相对封闭走向开放包容,传统社会交往模式与现代旅游发展相互交融,实现了经济与文化交流层面的双重跨越,为民族地区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转型与和谐发展提供了生动范例。

三、从“文化自娱”到“文化交融”:生计转型下各民族文化的互鉴融通

旅游开发前,西江呈现出的是“贫困的富饶”这一景象。之所以有这样的称号,其原因在于西江苗寨所属的雷山县,有各级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二百余项,其中苗绣、吊脚楼营造记忆、鼓藏节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西江都有着扎实的根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但西江在经济上处于贫困状态,这也就导致西江一直处于“文化的富饶”和“经济的贫困”这一尴尬的境地。在经济条件落后时,人们追求的是生存和稳定,从日常生产生活间产生出的文化及相关活动则是作为闲暇供大家放松娱乐的方式。在2008年旅游开发前,西江还没有任何一家博物馆、文化展示点。

2008年第三届省旅发大会在西江召开并推出了西江景区。雷山县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西江文化的保护与挖掘,因而在西江景区原有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打造并推出众多文化体验项目和文化展示点。譬如“高山流水”“十二道拦门酒”“十二道拦门茶”“笙歌拌饭”“苗语角”“嘎歌古巷”等,其中不仅凸显了苗族丰富的文化内涵,还将不同民族的文化也一同融入其中。例如“高山流水”中增加了汉歌、彝歌、侗歌、藏歌和壮歌等民族的敬酒歌作为伴唱,让不同民族文化融入其中,为游客增加更多的文化体验感。

此外,西江苗寨形成的旅拍产业更是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的最好见证。目前西江景区内的旅拍店规模约五百家,其中常见的服装包含了苗族、彝族、傣族、哈尼族、藏族、朝鲜族、汉族等民族服饰,且多数为改良和混搭而成,例如苗服+婚纱、苗服+牛仔元素、苗服+傣族服饰,以及其他民族服饰混合搭配苗族头饰银帽等。旅拍行业的兴起为西江苗寨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也是各民族同胞的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最好见证。

四、结语

旅游的开发为西江苗寨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当地人直接或间接的参与到旅游行业中来,使得多数人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还在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了稳定和长期就业。旅游业成为影响当地居民生计发展的一大关键因素,西江苗寨中的多数人依靠旅游业实现了传统生计转型。此外,旅游也为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场域和契机。

参考文献

[1]林耀华.民族学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

[2]雷秀武.西江苗族志[Z].贵州:黔东南民族研究所出版社,1998.

[3]马廷中.明清云贵地区苗族农业经济研究[J].重庆师专学报,2001(3).

[4]李天翼.《文化赋能乡村振兴:西江千户苗寨的实践观察》[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

[5]侯天江.中国的千户苗寨——西江[M].贵州民族出版社,2006.

[6]李宁阳,杨昌国.传统的延续与现代的糅合——文化变迁视域下西江苗族婚姻文化的社会人类学考察[J].地方文化研究,2020(2).

猜你喜欢

苗寨西江生计
苗寨晨曲 袁峰 中国画 178cm×145cm 2020年
BY THE SEA
西江苗寨
苗寨小记
千户苗寨的早市
大美西江
情满西江 放飞梦想——西江中心小学简介
情满西江 放飞梦想——西江中心小学简介
情满西江 放飞梦想——西江中心小学简介
2月2日世界湿地日 湿地与未来——可持续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