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紫鹊界梯田:农业文化遗产中的生态智慧典范

2024-12-22吴诗豪

中国故事 2024年12期
关键词:农耕梯田文化遗产

【导读】紫鹊界梯田承载的农业文化遗产,超越了传统农业技术的范畴,它蕴含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邃智慧。这份遗产历经悠久历史的洗礼,至今仍然闪耀着农耕文明的璀璨光芒。其特色在于依据当地条件巧妙布局,体现了对自然的敬畏与尊重;通过自流灌溉系统实现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采用了一系列可持续的农耕技术。这些特质对于当今时代具有重要价值。

中国农业历史悠久,各族人民在历史长河中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农耕文化,形成了众多的农业文化遗产。农业文化遗产作为农耕文明的卓越象征,不仅展现了农业生物多样性的丰富性,还深藏着广博的传统农耕知识与技术体系。它在资源高效利用、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上表现卓越,堪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经典范例。此外,农业文化遗产在调节人与土地的关系、维护社会稳定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是先民智慧的结晶,承载着他们辛勤耕耘的历史记忆。

湖南新化地区的紫鹊界梯田,其历史可追溯到秦汉时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是苗、瑶、侗、汉等多民族先民共同辛勤耕耘的劳动结晶。2013年,紫鹊界梯田被农业部批准为首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5年更是被纳入全球首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2018年,联合国粮农组织还将其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好农业文化遗产,对于推动乡村振兴、保护生态环境、传承农耕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这不仅是对历史智慧的尊重与延续,更是面向未来、探索农业可持续发展路径的重要实践。

一、悠久的农耕历史

秦汉时期,梯田初垦。紫鹊界梯田开垦的历史可追溯至秦汉时期。新化古称梅山,“楚梅隶古荆州,资水北经,禹足迹之所曾至”,春秋战国时属楚,秦时属益阳,汉高帝五年(前202年),“徒芮为长沙王,梅从之,以今新化、安化一带为家,逐称梅山”。隋唐时期属于潭州,列为郡,“唐僖宗光启二年,厥成梅山十洞”。唐宋时期,紫鹊界梯田进入大规模发展阶段,梯田一词最早于南宋时期开始使用,之前称“高田”。这一时期,政府积极鼓励种植“高田”,尤其在北宋熙宁年间,章惇奉旨“开梅山”,实行“给牛贷种使开垦,植桑种稻输缗钱”政策,进一步推动梯田发展。随后大量汉民涌入,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与技术。苗、瑶、侗少数民族在与汉族杂居相处过程中,逐渐掌握了汉族的农耕技术和经验,推动了梯田开垦。吴居厚《梅山十绝句》中描述“山头畬麦缘藤去,背上驮儿用布缠”,俨然一幅当地百姓以畬田为生计,悠然自得的画面。

明清时期,梯田进一步发展。明初政府为吸引人口、促进田地开垦,规定:“正官召诱户口有增,开田从巡历御史申举。若田不加辟,民不加多,则覆其罪。凡新垦田地,不论多寡,俱不起科。”这一政策有利于移民迁入,加大梯田开垦。这一时期,灌溉工具和铁制农具数量均有所增加,提高了开垦效率,“沿岸,民设筒车堰坝水激之使自环转,挹水以灌田”。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修建的“横港陂,治西南三十里大阳七都,灌田三千余亩”,万历年间修建的“广济坝,治南三十四里,灌田三千七百余亩”,均是可以灌溉上千亩田地的水利设施。乾隆《新化县志》中记载的水利设施共有陂8处、山塘13口、筒车42架以及河坝23处。在政府政策、移民迁入、灌溉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共同促进下,新化当地田亩大增,梯田规模逐步发展,在明朝万历年间达到“纵灌三千,横泽八百”的规模,至清朝道光年间,全县耕地扩大到59万余亩。在清代,为了满足高山梯田生产的需要,当地还出现了专门的设施——茶亭。这些茶亭大多由地方民众捐资兴建,并且在茶亭周边购置了固定的田亩,用以确保茶亭的日常运作和物资供给。据记载,在清道光年间,新化境内共有茶亭488座,足可见当时紫鹊界农耕兴旺。

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自流灌溉系统

紫鹊界先民依据地形地貌、地质及土壤等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开凿梯田,并在水源、蓄水、保水、输水、灌溉等方面创造性地采用了多种技术,以简易的工程设施实现了有效的自流灌溉,并世代流传下来。自流灌溉体系由三部分组成:蓄水工程、灌排渠系和简单的控制工程。

蓄水工程:紫鹊界梯田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加之山区植被茂盛,水资源涵养能力极强。山体由花岗岩构成,其坚实且少裂隙的特性有效阻止了水源下渗,而沙壤土则能极好地吸收水分,让水源不能下渗,只能从四周的土壤找出路,由此形成一个天然的蓄水系统。此外,先民在山间溪流上修建小型堰坝,进水口通常位于堰坝上游数米之处,与溪流流向呈60度以上的夹角,以确保引水的安全性。当暴雨来临时,由于坝顶高度低于引水渠面,洪水能够自然地从坝顶溢出排泄,从而避免了水患。在渠首段还设有沉砂池和冲砂闸,定期进行冲砂作业,确保渠道畅通无阻。这种小型堰坝的设计和维护十分便捷,无需专人进行日常管理,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层叠的梯田同时也有蓄水的功能,保障了梯田作物用水充足。

灌排渠系:紫鹊界梯田灌溉以引溪水为主,小溪流水经输水渠送到梯田区,由于每片梯田的灌溉需求相对独立且规模不大,因此输水渠的尺寸也相应较小,这些细小的渠道在当地被称为“毛圳”。这些毛圳巧妙地避开田块,通常沿着田块的内侧或外侧布局,通过矮埂将渠道与田地分隔开来,既确保了灌溉效率,又避免了对农田的潜在损害。在梯田内部,灌溉过程采取了串灌串排的方式,即利用狭窄的田块作为相邻田块之间的输水通道,实施借田输水。为了预防水流在引水过程中冲刷田埂并导致崩塌,农民会在高一级梯田水流向低一级梯田的交汇处,利用竹子制作挑流笕,将水引导至远离田埂脚的位置。在山间,每隔一定的距离就有一条与等高线基本垂直的天然排水沟。这些排水沟大多是山谷线,坡度陡峭且随山势变化。沟底主要由坚硬的基岩构成,其坚硬的质地使得排水沟具有强大的抗冲刷能力。在局部土层较厚的地方,农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增强排水沟的稳定性。如放置薄石块护底或筑砌片石护坡,以确保排水沟的稳定性和长期使用效果,防止过度冲刷对排水系统造成损害。

除此之外,农民也通过一些简单的控制设施,如刻石分水、刻木分水等,以实现用水管理。

三、可持续的农耕技术

梯田是人类伟大的古老文明之一,它可以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提高作物产量。紫鹊界梯田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从开垦到耕作、收获,沿袭了一整套的作业流程。

春季,梯田迎来了耕种时节。插秧前,田地必须经过两道翻耕工序。首道工序于田埂杂草未生长之前,先用火烧去田边杂草,再以特制农具连根拔除,彻底清理。随后,斜坡田埂上覆以薄泥浆,以加固田边构造。清理出的杂草,混合家畜粪便,均匀撒于田中。接着借牛力,或凭人力,再次翻耕田地并灌溉,静待二次翻耕后插秧。二次翻耕,则用木耙平整水田,施加适量化肥作为底肥,之后即可插秧。插秧后七至十日,需首次中耕并追加肥料,助力秧苗健壮。在水稻分蘖之前,还需除草和施肥一次。同时,田间水分管理遵循“深水保苗,浅水促蘖,干湿相间壮籽”的法则。夏季,水稻进入关键生长期,村民们忙于耘田、施肥与除草,耘田以除稻田杂草,施肥供给水稻养分,除草防止养分争夺,确保水稻茁壮成长,以便秋季迎来丰收。

秋季是梯田收获的季节,村民们会进行收割、打谷、晒谷等作业。收割是将水稻从田中收割起来,打谷是将水稻粒打下来,晒谷是为了将水稻晒干,以便储存和销售。冬季梯田进入休养生息的阶段,村民们则着手进行维护,比如整修梯田、疏通水渠等,为来年的春耕做好充分准备。

在紫鹊界梯田中,流传着众多独特的节日,其中有两个尤为引人注目。一个重要的节日是立夏后的头伏逢卯日,被称为“常新节”。在这个节日里,农民会举行隆重的仪式,向天地神灵表达敬意,祈求来年风调雨顺、无旱无涝,庄稼丰收。此外,还有一个名为“稻神节”的盛大节日,定于每年的农历八月初十。这个节日的核心是祭拜五谷大神,也就是神农皇帝。传说神农皇帝尝遍百草,最终发明了稻谷,被后人尊为稻神。在这一天,村民会准备猪头四足、雄鸡酒礼、炮蜡香纸等十多种丰富的礼品,并邀请五位道士,在新扎的高台上举行隆重的祭拜仪式。他们向五谷大神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同时也祈求家人健康长寿、生活美满。“稻神节”不仅体现了紫鹊界先民对五谷大神的敬仰,更是这个地区几千年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延续。这个节日已经成为紫鹊界地区最重要的祈福仪式之一,深深地扎根在当地人民的心中。

紫鹊界的先民在适应自然环境的过程中,凭借简易设施创造出了自流灌溉系统,这一系统不仅彰显了独特的生态文明智慧,也为我们探索各民族发展中的生态伦理智慧及其当代价值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除此之外,紫鹊界梯田的自流灌溉系统还为防灾减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我们应当珍惜这一宝贵的农业文化遗产,传承和发扬其中的生态文明智慧,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清)关培钧,刘洪泽.同治新化县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5.

[2](元)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3](清)林联桂.道光新化县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4]邓俊.紫鹊界梯田:修筑有度,灌溉有方[J].中国三峡,2016(3).

[5]白艳莹,闵庆文,左志锋.湖南新化紫鹊界梯田[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农耕梯田文化遗产
农耕初体验
农耕旧事十二韵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非物质文化遗产欣赏
——围棋
立足农耕 特色强校
《山区修梯田》
秀美梯田
梯田之恋
从江加榜梯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