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晋察冀边区妇女在生产运动中的贡献

2024-12-22任金婷

中国故事 2024年12期
关键词:晋察冀边区边区春耕

【导读】抗战前的晋察冀妇女遭受着封建压迫,大部分妇女不参与社会生产劳动。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人民生活困苦,经济困难,边区政府采取政策动员、组织动员、宣传动员三种方式鼓励妇女参加生产运动。妇女响应政府号召,生产情绪高涨,在农业、纺织业和副业三个生产领域都贡献了力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活动有助于妇女实现经济独立,提高社会地位,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抗战的胜利。

晋察冀边区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开辟的第一个抗日民主根据地,是敌后的模范抗日根据地及统一战线的模范区,是华北抗日的重要支点,也是全国总反攻的前进基点。为了抗战胜利,边区妇女积极投身于生产运动之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学界对于边区妇女参加生产运动的研究多集中于陕甘宁边区,对晋察冀边区的妇女生产运动研究较少。本文基于史料,对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妇女在生产运动中的贡献进行概述。

一、晋察冀边区妇女参加生产劳动的必要性

晋察冀边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之一,它包括山西、河北、原察哈尔、热河及辽宁五省的各一部,位于中国内地,是在1937年建立的。边区建立之后,晋察冀军民英勇奋战,大量青壮年男子应召入伍,上前线抗战,后方劳动力极度缺乏,加上日本侵略军多次发动扫荡,日军所到之处,房屋被烧,庄稼被毁,牲畜、粮食等财物被劫掠一空,边区急需妇女参加生产劳动,以保障边区的物资需求。

抗战前晋察冀边区大部分地区的妇女承受着严重的封建压迫,身体和思想都被奴役着,依附男性而生存。在政治上,妇女几乎与政治绝缘,也没有政治地位与政治保障;在经济上,妇女没有财产继承权,在封建宗法的束缚之下,妇女也无法参与社会劳动;在思想上,妇女从小接受的是封建教育。妇女只有走出家门,参加社会劳动,才能提高社会地位,得到解放。

二、边区政府鼓励妇女劳动生产的实践措施

(一)政策动员

为了更好地动员妇女参与劳动生产,晋察冀边区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工作纲领与政策法规,这些政策的执行,提高了妇女的生产积极性。各级政府和各妇女组织都明确指示要动员妇女生产。1938年8月,在阜平召开晋察冀边区首次妇女代表大会,会议上制定了《抗战时期边区妇女工作纲领》,明确规定要发动妇女参与抗日救亡工作,尤其是要发动妇女参加生产。晋察冀边区的妇女抗日救国会(以下简称“妇救会”)第三次代表大会提出要改善妇女的生活,鼓励妇女参加生产,参加春耕秋收,有计划地开展手工业,推动家庭副业,养鸡养猪养蚕等。

农业生产是晋察冀边区建立和发展的基础,政府为了鼓励农业生产,颁布了农业相关政策。边区政府颁布了《晋察冀边区奖励生产事业暂行条例》,旨在增加生产,改善民生,规定政府会保障投入生产事业的资金,当生产事业资金不足时,政府和银行提供低息贷款,减免生产工具、药品等的税金。这些政策鼓励农业生产,也间接提高了妇女参加生产的积极性。

抗战前的妇女没有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权利,这也是妇女生产积极性不高的原因,因此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维护妇女权益的政策。1940年政府颁布《中共中央北方分局颁布之晋察冀边区目前施政纲领》,“保障妇女在社会上、政治上、经济上及家庭地位之平等,妇女依法有财产继承权;男女婚姻自主,反对买卖婚姻与一夫多妻制,反对蓄童养媳,溺婴与戕害青年发育的早婚恶习”。1943年边区政府又颁布《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关于女子财产继承权执行问题的决定》,规定女子在财产继承上与男子是平等的,寡妇可以带产改嫁等,在经济上体现男女平等,妇女由此有了参加生产的积极性。

(二)组织动员

在根据地建立之后,为了更有效地解放妇女,采取了多项措施:吸收妇女加入中国共产党,选举妇女担任干部,并成立专门的妇女组织。这些被选任的妇女干部和成立的妇女组织,在动员广大妇女积极参与劳动生产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1939年曲阳妇救会就开始发动妇女参加生产,根据曲阳的地理状况,因地制宜,发动妇女学习编制草帽,先是选两个学员到边区的草帽训练班受训,然后让受训学员在曲阳不同地区分别开班教学,教学结束后再让班级学员在其村子开小规模的训练班,在一个月内让她们分期教会妇女。在这些训练班结束之后,曲阳各个年龄段的女性大都学会了编制草帽。

晋察冀边区各地普遍建立春耕委员会,号召妇女参加春耕,组织了妇女垦荒团、模范突击队、代耕团、劳作团等。政府广泛宣传模范事迹,激发了劳动者的劳动热情,形成了一股劳动热潮;组织各种模范突击队,开展劳动竞赛。在春耕运动中,政府还制定竞赛条例,拨专款作为竞赛奖金,用于奖励劳动英雄和模范单位。整个边区,从冀西山地到晋东北高原,从平西的山林到冀中的白洋淀水乡,展开了专区与专区、县与县、区与区、村与村、人与人之间的生产竞赛。妇救会也在春耕运动中积极发挥力量。井陉游击区的妇女在妇救会干部的领导下,集体参加开荒,形成热潮。行唐县56岁的陈凤英,领导七个小组开荒,组织村内所有女性,每天早饭后都扛着锄头排队去开荒。

(三)宣传动员

在长期抗战中,要确保胜利,就要动员妇女参与生产劳动。为此,首要任务是改造妇女的思想,帮助她们摆脱封建束缚。边区政府积极加强宣传教育工作,以转变妇女的传统观念。最直接的方式是在夜校、识字班及各类会议上开展劳动教育活动。夜校不仅传授农业知识,还在会议上讲述日寇的残暴行径,以此激发广大妇女的民族主义情怀与爱国热情。

在宣传动员中,各区、各县、各村积极推出妇女参加生产的典型模范,并给予一定的奖励,调动广大妇女参加生产的积极性。韩凤龄在1940年组织妇女一起抬沙子、整地、开荒、抢种抢收等,这一年共开荒七十多亩,种树一百多棵,边区政府授予她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还奖励其铅笔、书包、土布。妇女们看到后,也自觉地向其学习,“在她这样的影响下,村里十多个妇女都和男人一样下地了”。

歌曲、歌谣、快板、顺口溜等很容易被妇女接受,激发妇女的生产热情。当地把妇女参加生产的先进事迹,编成歌曲:“养鸡养猪又养羊,麦苗青青谷子黄,秋收多打几担粮,劳动英雄第一名,我们要唱焦全英。”妇女们经常一面唱歌,一面劳动,田野里歌声嘹亮,振奋人心。

三、边区妇女参加劳动生产概况

(一)妇女对农业生产的贡献

晋察冀边区建立之后,为保障粮食供给,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动员群众开荒修滩、植树造林、兴修水利,领导与辅助农民春耕、护麦、抢秋等工作,妇女在这些劳动生产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发展农业生产,恢复和扩大耕地是首要任务。边区政府提出要扩大耕地面积,防止新荒,开垦荒地,奖励垦荒。1939年华北地区发生大水灾,晋察冀地区沿河滩地几乎全部被冲毁,政府号召农民生产救灾,修复滩地。妇女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参加开荒修滩。在易县的开荒修滩工作中,妇女起了很大的作用,“该县妇女也都积极参加春耕,如十二区皮岗妇女一家四人,已修滩四亩,石岗三个妇女垦荒六亩,十区陈家会妇女一人垦荒二亩,七区妇女组织了八个代耕团,三个垦荒团,一个修滩团。”正是有了妇女的加入,开荒修滩任务才能顺利完成。妇女干部不仅身先士卒,还动员组织妇女参加劳动。平山区的村妇救会主任何殿文,一面努力学习研究农作常识,一面积极从事植树、开荒工作。“在四月五日前植树五十余棵,并在植树节日动员全村妇女植柳树三百一十六棵。同时,她还每日领导一组青年妇女去农村垦荒四小时。”

春耕任务繁重,更需要妇女的力量,边区政府号召每个妇女都要成为劳动英雄和生产战线的突击手。在1940年的晋察冀边区春耕运动中,大批妇女从家庭走向了田野,“各专区妇女参加劳动的占能劳动的妇女百分比为:五专区百分之七十五,四专区百分之六十七,二专区百分之四十的妇女都参加了田野劳动。”在1940年的边区妇救会第四次代表大会上,大会评选出了在春耕运动中表现突出的女劳动英雄共计一百名。平山县的焦全英,获得全边区妇女劳动英雄第一名。她在春耕运动中辛苦劳动,成绩惊人,整滩二十一亩,开荒十亩,植树十七棵,挑渠二天,集体开荒八天,养猪一头、鸡五只。晋察冀边区的妇女在政府发出号召后积极响应,帮助边区政府解决农业生产的问题,有力支持了抗日战争。

(二)妇女对纺织业生产的贡献

晋察冀边区的纺织业在抗战前已具备一定的基础。然而,抗战爆发后,由于敌人对边区实施了封锁政策,导致边区的纺织工业遭受了严重打击,出现了明显的下滑。但值得注意的是,从1941年开始,边区的纺织业迅速崛起。这一发展态势的出现,一方面得益于边区原本就存在的纺织工业基础,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抗战期间军民对于衣物等纺织产品的迫切需求。妇救会通过宣传动员,组织起广大妇女参与纺织生产活动,并为她们提供棉花和工资作为支持。同时,政府也发放贷款以资助这一产业,并积极推广先进的纺织技术。妇女生产的纺织成品会被合作社统一收购。这样一来,妇女参与纺织生产不仅能为抗战提供有力支援,还能有效改善她们自身的生活条件。

在晋察冀边区妇女参加纺织生产的过程中,政府及各级妇救会给予了许多帮助。涞水的妇救会号召全县的妇女学习用纺车纺线、纺羊绒。县区干部学会之后,在各区妇救会放一辆纺车,由区干部亲手教妇女纺线,很多妇女都争先去学习。一些地区已经建起专营纺织业的工厂。行唐县有一个专营毛织业的工厂,厂内弹成毛絮后,会分散到各个村庄,妇女会利用农闲时间纺织毛线,每人每日可以纺线二斤,能得工资二元。工厂还召开毛织技术训练班,号召大量妇女学习毛织技术,让行唐纺织业走向繁荣。

许多妇女在生产过程中成为模范和纺织英雄。完县东白司城村的潘翠山,在八十天内纺了二十四斤半线,织布四匹,赚了不少工资。唐县的青年妇女马志仙,原先家庭生活困难,政府和合作社贷款给她买纺车和棉花,她用心学习纺织技术,改善了一家三口的生活,赚了八十元和十匹布。

晋察冀妇女投身纺织生产之中,成果斐然。在北岳区,“根据易县、龙华、满城、徐定、曲阳、唐县、阜平、云彪、平山、灵寿、行唐等十二县不完全统计,从事纺织的妇女即达三万八千九百八十三名之多……据九个县的统计,收回的线子有六万一千二百九十一斤,织成布七千九百八十八匹(六个县统计),共得工资二千五百六十六万一千八百四十八元(八个县的统计,织布工资只有一部分在内)”。

(三)妇女对副业生产的贡献

晋察冀边区的妇女除了从事农业生产和纺织生产外,还从事副业生产。根据地区与位置的不同,副业内容也有所不同,主要有编草帽、养猪、养鸡等。

曲阳县就掀起了编制草帽的热潮,“无论到那个村庄里就可以见到三五成群的妇女或儿童坐在树荫底下编草帽辫……差不多每家都能编制几个草帽自己戴用,这种工作的确解决了妇女们大部分的废弛的劳力”。受训的学员回到曲阳县推广草帽辫的技术,“根据最近的统计受训妇女共有五千三百五十人……现在每天可编帽辫五百斤约可制草帽一千顶”。

晋察冀边区还号召妇女养殖家畜,提出平均每村孵三窝小鸡,并合伙喂猪或羊。涞源县妇女梅秀莲,研究出一种人工孵鸡法,孵了三次,共孵出小鸡三百余只。她还耐心地教别人,许多妇女学会了孵鸡法。涞源县还有一个孵鸡能手杨玉枝,她是一个老太太,在1944年的大生产运动中被评为孵鸡英雄。阜平妇女也投身于养殖事业中,“从今年春天到现在,全村家家户户都养了猪,多的有一户养七口的”。妇女参加各种各样的副业生产为其实现经济独立提供了诸多途径,也促进了边区的经济发展,使军民生活得以改善。

四、结语

抗日战争的胜利离不开全国各阶层人民的共同努力奋斗。在抗日根据地,无论是军事斗争,还是经济生产,都离不开广大劳动人民的支持。毛泽东曾经说过:“假如中国没有占半数的妇女的觉醒,中国抗战是不会胜利的。妇女在抗战中是有非常重大的作用:教育子女,鼓励丈夫,教育群众,均须要通过妇女;妇女都动员起来,全国人民也必然会动员起来了。”妇女是建设根据地、坚持抗战的一支重要力量,妇女参加生产劳动的贡献是巨大的。

妇女参加生产劳动,有力地支持了抗战。在生产过程中,她们展现了极大的生产积极性,保障了前线的粮食供给,促进了边区经济发展,显示出妇女的巨大力量,其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也获得了提高。妇女真正地走上了解放之路。

参考文献

[1]袁同兴.晋察冀妇女歌谣[M].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55.

[2]妇女们要实地参加春耕运动[N].抗敌报,1939-2-23(4).

[3]魏宏运.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财政经济史稿[M].北京:档案出版社,1990.

[4]晋察冀北岳区妇女抗日斗争史料编辑组.晋察冀北岳区妇女抗日斗争史料(内部资料)[M].中国老年历史研究会,1985.

[5]政府奖给韩凤龄一条大黑牛——涞源妇女劳动英雄受奖记[N].晋察冀日报,1944-1-28(2).

[6]晋察冀边区北岳区妇女,抗日斗争史料编辑组.烽火巾帼[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0.

[7]我们要唱焦全英——新歌谣之八[N].晋察冀日报,1941-4-12(4).

[8]易县春耕初步总结创造出惊人的成绩,开荒修滩共二千多亩,借粮救荒已顺利完成,妇女从中起了很大作用[N].晋察冀日报,1940-4-12(1).

[9]平山妇女何殿文植树开荒极努力[N].晋察冀日报,1941-4-22(3).

[10]晋察冀边区的生产建设[N].新中华报,1940-11-14(2).

[11]一九四〇年边区春耕运动创造出百名妇女劳动英雄[N].晋察冀日报,1940-8-21(1).

[12]涞水妇女纷纷学习纺织[N].晋察冀日报,1943-1-7(1).

[13]行唐毛织工业的开展[N].晋察冀日报,1942-7-29(1).

[14]晋察冀边区的纺织业[N].新华日报,1943-6-16(2).

[15]平西的纺织业[N].晋察冀日报,1944-3-26(1).

[16]北岳区的妇女纺织业[N].解放日报,1943-8-24(3).

[17]魏宏元.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工商合作编)[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

[18]阜平简讯[N].晋察冀日报,1943-7-31(1).

猜你喜欢

晋察冀边区边区春耕
做好春耕备耕 保障粮食安全——各地春耕备耕动态
“春耕始万物生”春耕备耕正当时
春耕备耕正当时
春耕备肥用肥 你准备好了吗?
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女性婚姻问题的考察
彭真的《关于晋察冀边区党的工作和具体政策报告》
简论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的兵役制度
战斗在皖浙赣边区的刘毓标
《中共闽浙赣边区史》出版发行
抗日战争时期的鄂皖边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