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寻李大钊走向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历程

2024-12-22朱韵

中国故事 2024年12期
关键词:唯物史观李大钊哲学

【导读】从近代中国思想的发展来看,进化论为中国人从传统史观转向唯物史观提供了思想桥梁。在这场转变中,李大钊不仅是个体转变的代表,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李大钊的思想转变,是中国近代哲学思想演进的重要一环,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开端。探析李大钊从传统史观到唯物史观的思想转变过程,对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有重要意义。

一、李大钊走向唯物史观的心路历程

十月革命胜利后,马克思主义成为时代的最强音。李大钊、陈独秀等一众先进知识分子确立了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唯物史观也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

(一)“清浊异趣”:遁迹出世思想

1907年,李大钊进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学习。在此期间,北洋法政专门学校的教育内容和教育目的与李大钊的理想抱负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李大钊认识到了近代中国积贫积弱的社会现实,却苦于自己的报国之志无法实现。李大钊在留日期间的英语作业《我的自传》中回忆道:“当时逗留于北京时,我非常羡慕一种适于出世思想的净土社会生活。”李大钊的出世思想在这一时期的不少文字中都有迹可循。

李大钊在留日前的最后一篇文章《游碣石山杂记》中感慨“清浊异趣”,李大钊对人间净土生活羡叹不已,进而产生出世思想。1913年发生的日本驻屯军杀害中国铁路警察案,使深受“厌倦风尘之思”困扰的李大钊舍弃了遁迹出世的思想,他决心要拯救苦难的民族和身处水深火热的人民。为此,李大钊踏上了前往日本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道路。1915年,李大钊在《厌世心与自觉心》中指出,民众应当发挥“自觉之义”建设可爱的国家。从李大钊批评与箴劝“厌世心”可以看出,此时他已经完全与过去的遁迹出世思想划清了界限。这表明,李大钊开始运用理性的“自觉心”,主动承担起改造社会的责任,积极探寻民族与国家的出路。

(二)“天演公例”:进化论

在李大钊哲学思想的早期阶段,进化论思想占据了他宇宙观的主导位置。他坚信,无论是宇宙的演进、自然界的变化,亦或是人类社会的更替进程,都严格遵循着进化的规律。

首先,李大钊认为,万事万物的进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不否认“人为之工夫”的力量。面对生物学者提出的关于人类可能走向灭绝的担忧,李大钊提醒国人“力图于背逆自然之生活之中,而能依人为之工夫”。可见,李大钊对“人力”的重视。其次,李大钊指出宇宙的进化“莫不由固定而趋于流动,由简单而趋于频繁,由迟滞而趋于迅捷,由恒久而趋于短促”。最后,李大钊认为无论是民族、国家,还是人民,都要遵循适者生存的法则。值得肯定的是,李大钊在运用进化论考察历史和社会演化时,表现出对物质生产和人民力量的重视,这实际上已经孕育了唯物史观的初步思想。

大致从1917年初起,李大钊对社会历史领域中的进化论观点,展现出了一种新的态度。李大钊在《战争与人口(上)》一文中指出,助推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乱祸起的原因有二:一是“人口论倡导于前,天演论继兴于后”,二是“达尔文之天演论”强调优胜劣汰、弱肉强食,“从今以后都晓得这话大错”。李大钊认识到,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已经成为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的粉饰工具。

(三)“拯救中国的导星”:由民彝史观到唯物史观

“民彝”一词是李大钊在谈到中国政治问题时使用的概念。“民彝”即民之秉彝,也就是民意、民欲和民性。在李大钊看来,民心的向背不是盲目的群体性倾向,也不是外在力量作用的结果,而是受个体内心向善的本性所支配的。

基于上述思想,李大钊指出中国道路的选择并非取决于统治者的权威,而是由“民彝”决定。在否定英雄史观的基础上,李大钊主张建立“民主宪政”,原因在于“民主宪政”顺应了“民彝”。并且,李大钊为人民的革命运动发声辩护,称赞人民在乡愿与大盗的压迫下敢于斗争的革命精神。需要指出的是,李大钊认为“国家前途,实利赖之矣”,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李大钊把社会改造的希望完全寄托于民心,这是李大钊民彝史观的局限。但从思想演变过程来看,李大钊秉持的民彝史观,是他在十月革命后能够迅速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要思想基础。

李大钊在1918年发表的《法俄革命之比较观》,是他最早包含马克思主义观点的文章,加之《庶民的胜利》与《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这两篇著作,标志着李大钊完成了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思想转变。在李大钊看来,“达于民族独立的境界,那么马克思的学说真是拯救中国的导星”。可以说,李大钊为唯物史观在中国的引入及随后的广泛传播奠定了基石。

(四)“赤旗的世界”: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

从李大钊的思想转变历程来看,1918年至五四运动前,他率先从革命民主主义者转为初具共产主义思想的进步知识分子;五四运动至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前,他在初步具备共产主义意识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并确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此后,李大钊初步表达了共产主义思想和无产阶级的立场,就政治层面而言,李大钊指出一战是庶民的胜利;就社会层面而言,战争的真正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国家需要更广阔的市场,资本主义政府妄图依靠战争建立一个世界性的大帝国,战争必然以“资本主义失败,劳工主义战胜”告终。从战后世界多地“赤旗纷飞”的情况来看,20世纪世界性的无产阶级革命浪潮是资本主义政府无法遏制的。中国革命要依靠以无产阶级为主的广大劳工,各国无产阶级应该“联合他们全世界的同胞”。李大钊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正确分析,体现了他的共产主义思想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二、李大钊走向唯物史观的动因分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发展为一个自觉的哲学运动,始自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李大钊。”李大钊的思想转变是中国近代哲学历史演进的重要一环,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端。

(一)救亡图存的现实需求

马克思曾这样评价中国,“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中国革命需要马克思主义,是李大钊接受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另一个现实动因。鸦片战争后,洋务运动、维新运动“多次奋斗,包括辛亥革命那样的全国规模的运动,都失败了……怀疑产生了,增长了,发展了”。同样,进化论思想也无法切断近代中国的落后根源,难以引领近代中国寻求有效的自救路径。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逐渐意识到,中国没有科学的思想武器去瓦解封建主义,抵抗帝国主义。此时,马克思主义以其自身的科学性和实践品质被李大钊等人所接受,自此以后,近代中国社会变革有了科学的理论指导,社会发展有了光明的走向和前途。

(二)十月革命的实践范例

俄国十月革命为中国的社会变革提供了重要的实践范例,也促进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和接受。

十月革命开启了人类文明的新纪元,“这个新纪元带来新生活、新文明、新世界”。十月革命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是指引无产阶级解放的学说,是进行民族革命、民主革命和社会改造的指明灯。“五四”时期,在先进知识分子群体的努力下,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刊物大量涌现。十月革命爆发之前,李大钊就预测,“官僚政治、专制主义皆将与之俱终,而世界之自由政治、民主主义必将翻新蜕化”。换而言之,李大钊认为民主主义革命将蜕变为新形式的社会主义的民主主义革命。

(三)中西文化的融通汇合

如何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是中国近代哲学面临的问题。就近代中国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来看,中西文化的融通汇合,构成了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接受唯物史观的心理基础。

中西文化的交融汇合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将西方的进化论思想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通过倡导原本就根植于儒学中的“自强”与“刚健”精神,来追求国家强盛与民族振兴,以及个人的奋发向前。另一方面,则是在寻找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共通之处的基础上,实现了两种文化的有机融合。李大钊曾接受了为期十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启蒙教育,儒家的民本思想就是李大钊民彝史观的重要思想来源。中国古代的“大同”理想,与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最高理想——共产主义,在某些方面具有契合之处。其三,中国传统哲学是一种人本道德论的哲学观,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现实的人”具有天然的亲合力。虽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与中国哲学的道德践履有着本质的不同”,但两者都以“人”为其哲学的核心。正是这种亲合力,驱使先进知识分子融合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合理成分。

(四)留日学人的丰富译介

1896年至1903年,中国的第一批留学生前往日本。越来越多的学生赴日留学,逐渐形成了近代中国留日热潮。

留日学人在日本学习西方文化的过程中,主要做出了两方面的努力:其一,开展大量的译书活动。事实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在日本要比中国早,一些马克思主义著作是从日本得到的”。以李大钊为代表的中国第一批马克思主义者大多有在日本学习和生活的经历。纵览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全文,我们不难发现其观点受到河上肇、福田德三等日本学者的影响。其二,撰文宣传唯物史观以及创办杂志。1905年同盟会成立后,资产阶级革命派以其机关刊物《民报》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载体。需要指出的是,尽管资产阶级人士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也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但总体来说,他们是站在资产阶级的立场,有选择地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宣传和附会。

三、结语

综上所述,李大钊并非一降世就是无产阶级思想家,他在追求社会主义的救国救民道路中,经历了曲折发展,最终走向马克思主义。李大钊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丰碑。

参考文献

[1]中国李大钊研究会.李大钊全集(第一至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李继华.新版《李大钊全集》疏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毛泽东选集(第一至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何萍.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程(上、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王玉平.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理论嬗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7]盛邦和.解体和重构[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唯物史观李大钊哲学
李大钊《青春》
与李大钊一起就义的路友于烈士
李大钊
菱的哲学
中共早期领导人李大钊英勇就义前后
整体性视域下的功能解释唯物史观批判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唯物史观下关于“礼”的起源的理论阐释
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辛亥革命
唯物史观与思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