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盛京围场的改制问题

2024-12-22闫阳若诚

中国故事 2024年12期
关键词:围场盛京将军

【导读】盛京围场是清朝在东北划设的围场之一。为有效守护盛京围场,盛京将军衙门设置了盛京围场机构和官员进行管理,最初称“荒营”,后变更为“围场处”,又增设“围场总管”,负责管理盛京围场的行围、捕牲和看管事宜,并设卡伦巡围稽查。从盛京围场管理机构的嬗变,我们不仅可以管窥清廷对盛京围场的管理程度,而且能够展示盛京围场发展变化的历程。

一、序言

盛京围场在清朝时期是一个重要的皇家狩猎区域。随着清朝衰落,社会动荡,围场的功能和管理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前人研究表明,围场从最初的禁地逐步转变为民用地,反映了当时政治权力与社会经济之间的相互作用。晚清时期,大量农民涌入,围场的管理逐渐松弛,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在盛京围场的改制过程中,清政府试图通过制度性规范来恢复管理秩序。例如设立围场总管和制定行围规章,旨在应对管理松散带来的问题。然而,由于财政压力和军事困境,围场保护措施的效果有限,致使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危机加剧。但是,围场开放也带来了经济收益,缓解了部分社会矛盾,为清政府提供了一定的财政支持。

尽管已有研究为理解盛京围场的历史变迁提供了重要视角,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现有文献多集中于管理制度的变化,缺乏对生态环境影响的深入分析。其次,关于地方民众与围场管理之间互动关系的研究较少,未能充分揭示社会结构变迁对围场改制的影响。因此,本文试图进一步探讨盛京围场改制的多方面影响,以增进一些对清末历史变迁的理解。

二、盛京围场改制的背景

盛京围场改制的背景有两方面:第一个是盛京围场所处的历史背景。在清朝夺取中原后,无数来自异乡的农民选择返回故乡,鲁冀一带的农民纷纷到关外开荒种地,其中原因正是由于新颁布的政策和身处关外所占据的优越地理位置。可久而久之也使辽宁沈阳的人数暴增,“龙兴之地”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由于这些因素,作为皇家围场象征的盛京围场,也受到了严重破坏。第二个是盛京围场所处的时代背景。晚清政府昏庸无能,没有实际的作为,导致国内矛盾尖锐,时局风雨飘摇。本文研究盛京围场改制问题主要以这两个背景为基础进行陈述。

(一)历史背景

入关后,清朝数代皇帝俱能遵循旧制,率群臣前往盛京,恭谒祖陵,并在盛京围场等地举行围猎。从康熙至道光,皇帝都曾亲临东北并到围场打猎。康乾时期是东北围场最为兴盛的时候,康熙帝三次东巡皆到此地打猎。此外,经久之制,每年由盛京将军管下官兵前往盛京围场,举行冬围。更有盛京总管内务府,每年派兵,捕打秋围。然而,至道光末年及咸丰年间,经久之制面临难以维系的困难。这种困难,既有来自经费方面的压力,更多的则是来自征战频仍、兵力不足以及边疆危机。

(二)时代背景

其一,自嘉庆朝开始,国内反清斗争蜂起,先是嘉庆初年白莲教大起义,当时的清政府已经开始没落,包括八旗和绿营等正规军队的作战能力孱弱,外强中干。晚清时期,清朝已无力支撑八旗军庞大的军费开销,所以“荒营”制度到晚清时期已经慢慢走向消亡,甚至名存实亡。盛京围场需要正规军队进行管理,需要大量军费支出。但当时的晚清政府已是摇摇欲坠,国库空虚,无力再对盛京围场进行有效管理。这一点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促成了盛京围场的改制。

其二,自咸丰朝起,盛京将军境内的八旗官兵,或被征调前往安徽、河南、山东、陕西等省,征讨天平军、捻军,或在盛京沿海各处驻扎,防御英法联军,或参加镇压金丹道教。尤其是光绪年间,盛京各色军队,征调频仍,以致八旗官兵无暇经营围场,盛京围场冬围因之屡停。盛京将军作为盛京围场的主要管理者,在被抽调出盛京围场后,盛京围场的管理肯定要发生改变。所以,盛京将军的征调也是促成盛京围场改制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三,自咸丰军兴以后,关内移民大量持续进入东北地区,盛京围场因之频频发生流民潜入案件。光绪年间,清廷出于筹饷、安民及实边等因素考量,逐渐对盛京围场进行弛禁放垦。盛京围场最初设立时,是全面封闭的,只作为清廷皇家行围和八旗演兵的场所,不让外人进入。这既是为了巩固皇家的威严,也是为了使得这一“龙兴之地”的生态环境不遭到破坏。可是在晚清时期,国内纷争四起,直接导致了大量关内的难民闯关东,清政府只能逐渐开放盛京围场。

三、盛京围场改制的主要内容

(一)嘉庆、道光年间对八旗官兵行围进行规范

此类制度性规范,主要是针对八旗官兵在盛京将军督率下,每年前往盛京围场,举行冬围。就此改制及屡次重申,档案多有载录。

例如,《将军衙门为造具出围官兵携带闲散鸟枪清册事咨盛京内务府》(道光二十四年八月初六日)记载:

盛京将军衙门为咨行事。管理围场处案呈,卷查前奉堂谕,照得每年行围官兵,原为捕打上用口味,藉以练习技艺,总宜人强马壮,束装严整,器械鲜明,方足以壮观瞻而符营伍体制。前经围长协领等点验,内外各城行围官兵,每名乘骑马二匹,不惟膘分不足,竟有骒马充数者,并有不肖之辈仅骑马一匹者甚多,及至围场捕猎数仗,非云人病,即报马乏,藉词旷差,冀图偷安。且阅行围兵等,勒系撒袋弓箭,大半残缺,不堪使用,甚至不系撒袋,背弓掖箭者,更失去体制。又有无知之兵,一身兼当二役,或雇请他人,代替抱揽围差,从中渔利,种种恶习,不胜悉指。虽经节次严禁,比加稍加检束,积弊究未能尽行剔除,推其原故,总因各城旗佐该管各官,平素疏于教管,而行围兵等以致颟顸从,所有马匹、弓箭、什物,悉由自便,临期查点,一有不妥,换之不及,即或惩办,亦属无济。是以曾经酌拟行围规式章程十二条,通行内外城旗,各宜凛遵,等因奉谕在案。今届预为查办捕打冬围一切事宜之际,择于十月初九日由省起纛,相应将前拟行围规式章程十二条,抄路粘单,札饬兴京、辽阳、凤凰城、盖州、复州、岫岩、义州城守尉,金州、锦州协领,牛庄、广宁、熊岳防守尉,以及本城八旗满洲、蒙古、汉军协领,转饬所属传知行围兵等,务须遵照条款章程,实力奉行外,并将本年派往行围领催、兵等,责令该城行围官员等,实心经理查管,倘届期点验,若被查出,该领催、兵等马匹、什物一切稍有不齐,务将该城打围官员指名严参,领催、兵等枷号责革示众,决不宽宥!并令各城各将行围官兵乘骑马匹毛片,造具汗字清册二本,呈送围场处,以备查核。并令行围官兵,统限于九月初五日齐集省垣,以备点验烙印,勿得贻误外,并札饬先行围总管佐领遵照,务将随代闲散鸟枪姓名、数目,造具清册二本,临出边时,送交行营围场处查核。其开原行围官兵马匹,就近顺便点验,毋庸来省之处,抄单札饬开原城守尉遵照,即将行围官兵衔名造具册二本,遵限呈送衙门,以备查核。仍抄单咨行金州、锦州副都统衙门,盛京总管内务府查照可也。须至咨者。

从这份档案可以看出,盛京围场的管理者是盛京将军。在盛京围场建立初期,其行政管理部门主要为八旗军队,管理成效很好。此时盛京围场主要用于皇家行围,很少用作别处。但这种状态给了一些人可乘之机,有些官员想着从中渔利,将行围时所用的弓箭、什物、马匹等私自占据,或者雇用他人对围场进行管理,使得清廷损失甚多。为了应对这种情况,盛京将军改变了围场的管理方法,开始重视行围时的种种细节。他拟定了行围规式章程十二条,让参加行围的各路人员严格按照章程进行,如果发现有不遵守章程行围的人员,将从严处理。可以看出,盛京围场改制的直接原因是管理部门松懈,导致围场出现种种损失。行围规式章程十二条的颁布后,盛京围场的管理重新变得严格、有效。

(二)海龙总管衙门设立与东、西流水围荒勘丈

光绪年间,清廷先是设立“海龙总管衙门”,继而自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起,开始大规模勘丈盛京围场东、西流水围荒,招民价领。光绪年间,基于沉重的财政压力,如何筹饷成为盛京将军乃至是东北三将军均要面对的难题。为此,勘丈盛京围场被提上议程。此外,关内流民持续到来,以及大连、旅顺等(金州)旗民的整体搬迁,也直接推动了盛京围场的改制与勘放。

嘉庆九年(1804年)修改的条例中,更是明确增加了对管围官兵自行偷窃惩处的内容:“仍照捕役行窃例,枷号两个月,按罪发落。”这可能是由于嘉庆年间围场捕役监守自盗的现象,已经见怪不怪了。道光皇帝在批示木兰围场的一道上谕中称,在围场内“车迹纵横”,官员“怠玩已极”,其实不仅仅是木兰围场,这种现象在当时各个围场中都普遍存在。道光八年(1828年),盛京围场内偷挖鹿窖的活动日益泛滥,引起了皇帝不满,盛京将军晋昌任久失察,不胜将军之职,因而被革职另派,并罚俸两年。由此亦可见这时的盛京围场面临严峻考验,一方面,为享受资源和特权,清朝统治者对围场的封禁和保护不断加强;但另一方面,自清朝中叶起,人口增长导致资源紧张,围场每况愈下。

盛京围场分三个阶段开放。第一个阶段是最初的开放。光绪五年(1879年),盛京将军崇厚派员调查盛京围场情况,并说:“流民长期渗透私垦,户数甚多,如纳丹波、土口子,在梅河等地与大沙河一带,屯垦区居民相连,有直隶难民前来在地上搭建棚屋,被驱逐,铤而走险。”崇厚奏请清廷从宽处理,允许已开垦的土地纳贡,未开垦的则划清界限,并设立“海龙厅”为流民提供开垦之所。

第二个阶段是在光绪十年(1884年),盛京民人徐日昌等在部呈请领种海龙城北荒地,查得“该民人请领之地,均在大围场界内”“不准承领”。虽然此时清廷对扩大开放围场态度坚决,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民间已经在大围场开垦。面对日益严峻的边疆危机与民乱,清廷不得不组织官兵在大围场加紧训练。光绪十四年(1888年),盛京将军庆余奏:“奉天围场辽阔,有省训的200苏拉,合力出巡。”

第三个阶段的开放是在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盛京将军增祺奏报围场开荒引发土匪滋扰,难以有效控制,建议暂缓抓捕和惩治土匪,以稳定地方秩序。这一提议获清廷批准,但明确规定“地方平静后,需严格遵守相关管理规则”。尽管围场被部分开放,作为军队训练场所的大围场仍维持一定程度的封禁状态。

光绪帝对盛京围场的改制问题十分上心。例如盛京将军呈给光绪帝的奏折中写道;“为勘荒回省,谨将查验情形并现收荒价数目,恭折仰祈圣鉴事。窃奴才遵于九月二十五日由省启程,督同委员等,携带绳弓,驰赴围场,设局勘丈,当经专折奏报在案。”可以看出当时的清廷已经对盛京围场的管理机构进行改制,从原先八旗官兵的“荒营”,逐渐转变为由官员主导的围场处。十月初一日,各官员从威远堡出发,从盛京围场的西边绕北进入围场,遵循光绪帝的旨意对盛京围场进行划分。“遵依奏明划垦之界,由东转南,详细履勘,择于围场适中之区,南北分设二局,相对丈量,兼收荒价。”

盛京围场原本是清朝皇室的封禁区,不允许耕作。只不过晚清时期,难民涌入,盛京围场逐渐成为耕作区。

四、对盛京围场的评价

(一)积极作用

盛京围场全面开放禁令,大量难民涌入开垦,逐渐解决了生存问题,改善了民生,也使围场的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增加了晚清政府的财政收入。

另外,盛京围场通过改制,使原本人烟稀少之地逐渐变成了人口稠密之所,这在客观上发挥了移民实边的作用。当时晚清政府昏庸无能,日本、沙俄等帝国主义国家对东北地区加紧渗透,边疆问题日益严峻。盛京围场改制改荒,对其具有明显的抵制作用。如沙俄军队劫掠东北三省时,盛京围场地区的民众多次自发组织武装反抗沙俄军队。光绪宣统年间,日本势力一度试图在盛京围场等地开矿,也遭到当地移民和地方政府的抵制。

盛京围场改制取得了相当有效的进展,对当时的清政府在多个方面都有帮助。

(二)值得注意之处

第一,嘉庆朝以后,清朝国力日渐衰颓,府库渐为支绌。而盛京围场管理处的运营,需要相应的俸饷与巡查经费作为财力后盾,此外,加上官兵行围时的巨额开销,日益成为一项不小的经济负担。自咸丰三年(1853)起,终因为撙节经费,冬围数度终止。光绪朝以后,围场“捕鲜”“贡鲜”规模缩小,盛京围场的地位愈加衰落。

第二,自鸦片战争以后,清廷的内忧外患日益严重,八旗官兵精通的骑射技艺,在面对近代枪炮训练时,已难有发挥的空间。由此,盛京围场存在的价值大打折扣,最终清丈,也是必然趋势。

第三,为了完成贡品配额,加上周边围垦人口增加,围场内的动物不断被猎杀,动物资源日益减少,甚至到了枯竭的地步。《西安县志》:“道光年间,常打猎,打几围,不得鹿。”从道光年间起,围场内有流民支搭寮棚,开垦土地,私挖鹿窖等现象,仅嵌石岭围以北就查出了900多处。此外吉林垦荒,切断了与盛京围场之间鹿群游走的天然通道,虽然光绪初年也曾采取封禁措施,但由于鹿群生活的环境已被破坏,无济于事。在弛禁以前,盛京围场的环境较为原始,人烟稀少,气候温和,风光秀美,飞禽猛兽数不胜数,花花草草枝繁叶茂。但到了清朝末年,很多区域已经达到了“山田年久被雨水冲刷,砂石暴露,望之如牛山濯濯,已成废地,动物资源方面也是急剧减少。”

参考文献

[1]赵珍.清代盛京围场处[J].历史档案,2009(4).

[2]陈跃.改革开放以来清代东北环境变迁研究综述[J].中国史研究动态,2013(2).

[3]赵珍.光绪时期盛京围场捕牲定制的困境[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1(3).

[4]王铁男.清代围场木材资源开发与管理[J].科学经济社会,2019(3).

[5]刁书仁.清代吉林、盛京围场开放述略[J].史学集刊,1993(4).

[6]刁书仁.清代东北围场略论[J].满族研究,1991(4).

[7]杨小梅,齐梦阳.盛京围场及其历史作用[J].长白学刊,2013(4).

猜你喜欢

围场盛京将军
恐龙公园
论盛京文化——从清前史规划讨论谈起
我家的“将军”
将军
2017,谁的江湖
盛京往事
将军驾到
清代盛京刑部四题
围场北部古风壳的发现及地层划分意义
信息化,“盛京”加速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