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节序词中的理趣
2024-12-22莫晓雯
【导读】节序词是吟咏节序风情的词,在宋代颇为兴盛。苏轼亦创作有不少节序词。除描写感时事而生情外,苏轼节序词还进一步由情及理,生发出对宇宙、人生世事和个体生命的哲理思考,表达了自己旷达恬适的处世观、人生观,充满哲思理趣。
节序词,指的是专门吟咏四季变换与时节特色的词,这种文学形式起源于唐五代时期,并在宋代达到了鼎盛状态。古代对节序词的关注早已有之,何士信《增修笺注妙选群英草堂诗余》后集《群英词话》“节序”篇中,收录了从元宵节到除夕等十类节序相关的词,将“节序”作为词的一种题材类型。当时所谓“节序”包括了传统民俗节日与四时节气。
节序词亦是苏轼词中重要的一种类型。苏轼词在词史中起着承前启后、开启新变的作用。东坡作词自出新意,推崇“字字警拔”,不落俗套。陶文鹏在《论东坡哲理词》中指出,东坡“在词中不仅抒情言志,而且更深一层地叙写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感悟”。王兆鹏先生在《唐宋词分类选讲》中指出,苏轼节序词中含有对人生社会的深刻思考与感怀,强调了苏轼在节序词创作上的创新性和重要性,认为苏轼的节序词不仅涵盖了元宵、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多个传统节日,而且这些作品超越了对节日景象的简单描绘,展现了词人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层次思考。苏轼通过节日和时令抒发情感,借节日之景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社会的反思,从而在节序词中传达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社会关怀。
笔者以薛瑞生《东坡词编年笺证》为基础,对苏轼300余首词进行梳理统计,发现其词作内容提及或有关节序的,约有40余首。其中蕴含对世事、人生、生命深刻思考的约有20多首,占其节序词的半数。面对节序,东坡感时生情却不止于情,而是将情、事提升到哲理的高度,将情、景、事、理相融,使得词中充满理趣。本文拟结合苏轼生平及节序文化内涵,探讨苏轼节序词中体现的哲思理趣,以期有所发现。
一、“此事古难全”——对宇宙人生缺憾性的思考
传统节序,如清明、中秋、重阳等,多有亲友相聚之俗。王维“每逢佳节倍思亲”,代表着浓厚的节序思亲之情及因无法团聚的感伤之情。而仕途奔波不定的苏轼,对人事聚散则有更深的感悟。他在节序与亲友宴游欢聚之时、在与亲友相隔无法团聚之日,与常人一样感到了欢聚的短暂、分离的愁闷。然而他又不同常人,他往往能超越眼前的景、事、情,思考得更深刻。他悟出宇宙人生的缺憾性是永恒的。面对这种缺憾,人唯有超脱其中,不必执着于一时一刻、一聚一散,应于聚时珍惜、散时豁达。如著名的中秋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由《水调歌头》的序“丙辰中秋”可知,此词写于熙宁九年丙辰(1076年)中秋节欢饮大醉之时。当时苏轼在密州任太守,与弟苏辙相隔两地,无法共度佳节,有感于中秋时节,而作此词以兼怀子由。词开篇以月起兴,对月发问:“明月几时有?”“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面对中秋圆月,对天上月宫展开奇妙的想象,并进一步由景及理,思及自己身在外地、远离朝廷,能力无法施展,从而生发出对天上人间、理想现实的思考。“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指出“高”与“寒”之间不可调和的缺憾。
下片由天上明月转向人间,由景生情,“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不应对此怀有遗憾,哪有什么事情是永远圆满的呢?转而由情入理,思及人事聚散,点明“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即宇宙自然与人生世事难以“全”的缺憾性,充满思辨意蕴。面对这种无法避免的缺憾性,苏轼没有就此陷入消极逃避,而是坦然接受,并以一种达观的态度来面对,发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聊以慰藉羁旅他乡的游子。在这团聚的中秋之夜,虽然无法与亲人团圆,但不必为此感到遗憾。那轮明月,彼此皆可共享,这亦是一种团聚。
宋代张炎《词源》卷下云:“‘明月几时有’……此数词皆清空中有意趣,无笔力者未易到。”对这首中秋词中的意趣予以高度评价。陶文鹏先生亦指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与人生的缺陷与遗憾作了高度的概括,已很有哲理意味。面对自然与人生永远无法弥补的缺憾,诗人‘指上一路’,以乐观旷达之情,写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结句。”
苏轼其他节序词中也有不少表现人生缺憾性与豁达之思的词句,如:“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望江南·超然台作》)写出寒食后清明时节,无法回故乡祭祀的遗憾及超然物外的自我开解;“客槎曾犯,银河微浪,尚带天风海雨。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于七夕日送别友人,化用“客槎”之典与王粲《赠蔡子笃》诗句“风流云散,一别如雨”,表达相逢一醉即是一种缘分,宽慰离人不必为离别而感伤。《浣溪沙·重九旧韵》则为苏轼熙宁七年甲寅(1074年)九月离开杭州去密州赴职前夕,在离别宴请中赠予友人杨绘(字元素)之作,“可恨相逢能几日”写出了对相逢短暂、重会无期的遗憾无奈,以及对世事无常的喟叹;而“茱萸仔细更细看”用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之意,笔锋一转,将遗憾之情抛开,转入一种珍惜年华、珍惜相聚时光的哲理思考。
二、“笑劳生一梦”——对人生世事的参省
苏轼在与亲友相隔的离愁中,度过一个个欢会短暂的节日,他感到了那种缺憾性,进而参透人生世事无常的本质。其中有无可奈何,亦有参透之后的超脱,如词作《醉蓬莱·重九上君猷》。词序写道:“谪居黄州,三见重九”,说明此词写于苏轼谪居黄州之时,重九之日,他感念每岁重九皆与会饮之太守将离去。词开篇即感叹:“笑劳生一梦,羁旅三年,又还重九。”“笑”是对“梦”的态度,“羁旅”是“劳生”的体现,而“又”则表明了时间的匆匆流逝。王水照先生说:“以‘笑劳生一梦,羁旅三年,又还重九’开头,这里有对世事无常、‘人生如梦’的低沉喟叹,更有泛观天地、诸缘尽捐的旷远心灵的直接呼喊!”苏轼在词中透露出对“人生如梦”的参省及旷达的人生态度。“岁岁登高,年年落帽,物华依旧”写三年重九登高饮宴之会,而“此会应须烂醉,仍把紫菊茱萸,细看重嗅”,则是写虽然重九之后君将离去,二人无法再共度佳节,但无须就此废饮,而更应尽情烂醉,细看重嗅那紫菊茱萸。虽然劳生一梦,物华依旧,人将离去,但我们仍可在相聚之时尽情欢会。
正如崔海正先生在《东坡词与民俗文化》中所言:“‘重九’登高赏菊,更合乎一般文人骚客的雅兴,而于东坡,则容易诱发其在岁月蹉跎,时光流逝中感悟人生,……如黄州重九送徐君猷之《醉蓬莱》词。词人在‘仍把紫菊茱萸,细看重嗅’之时,慨叹‘岁岁登高,年年落帽,物华依旧’,词篇以‘笑劳生一梦’为主旋律,鸣奏出一曲对人生价值深沉思索与追求的生命之歌。”
对“人生如梦”的感怀,苏轼在其他节序词中亦有不少阐发。如“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旧游似梦徒能说,逐客如僧岂有家。”(《泗州除夜雪中黄师是送酥酒二首其一》)“白酒新开九酝,黄花已过重阳。身外徜来都似梦,醉里无何即是乡。”(《十拍子·暮秋》)皆以“梦”表述人生世事。
人的聚散离合、升降浮沉、吉凶祸福正如梦一般,不可捉摸。但苏轼并没有沉溺于无可奈何的悲伤中,“醉里无何即是乡”表现出参省之后勇敢正视的洒脱态度。
三、“古往今来谁不老”——对个体生命有限性的哲思
节序流转,极易引起文人对时光流逝、人生易老的感慨。如陆机《文赋》所言:“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流年似水催人老,不少节序诗词表达了对时间、生命流逝的无奈悲愁,如“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寒暄一夜隔,容鬓两年催”(李德裕《岭外守岁》)“万事一身伤老矣”(陈与义《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等。
苏轼节序词中也有不少对个体生命有限性的体悟,但更多的是表达对“老”的坦然接受。他提出生老病死乃人之常,且趁“身健还高宴”。如《定风波·重阳括杜牧之诗》:“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此词为元丰三年庚申(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于重九登高赏菊之时,檃栝杜牧诗《九日齐安登高》。杜牧《九日齐安登高》:“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比较可以看到,苏轼檃栝杜牧之诗,除了对诗句次序稍作改动以填词外,上片还在“尘世难逢开口笑”与“菊花须插满头归”间增加了“年少”二字,融入了生命时间意识。尘世难逢开怀欢笑的时刻,趁着这大好年华,且须尽情赏菊插花而归。下片更是以“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换“古往今来只如此”,直言人之衰老难免,不用为斜晖、年老而幽怨遗恨。
东坡比杜牧更直接地指出了生命的有限性,且心胸更豁达、恬淡。饶晓明先生认为:“它把词人的生死观推向了一个新的境界,对后世文人有不同凡响的影响。于封建文人东坡来说,实属难能可贵。”指出词中对生命的哲思,对后世文人有重大影响。
苏轼关于时光易逝、人生易老、生命有限的哲思,常在节序词中生发。如:“莫唱黄鸡并白发,且呼张丈唤殷兄”(《浣溪沙》)此词写于元祐六年辛未(1091年)上元日,“莫唱”“且呼”,化用白居易诗句以表达对时间、生命流逝的达观。“莫道狂夫不解狂。狂夫老更狂。”(《十拍子·暮秋》)此词写于元丰六年癸亥(1083年)重阳后,饮新酒、烹茶、食鲈脍以度暮秋,抒发一种“老更狂”的豪放胸襟。“不用悲秋,今年身健还高宴。”(《点绛唇·庚午重九再用前韵》)此词作于元祐五年庚午(1090年)重九,反用老杜《九日蓝田崔氏庄》诗“老去悲秋强自宽,……明年此会知谁健”,直言不须悲秋,不须悲老,趁着今年身尚健,还要尽情地宴饮,享受生命的美好。苏轼在节序流转、节日游赏饮宴之中感知到了时间、生命流逝,感悟到衰老逼近,他也有老而功业未成的忧虑,有对年老死亡的感伤,但他并不消沉于其中,他总能超脱出来,提炼出一种坦然面对、好好享受生活的豁达人生观。
四、结语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节序词承载着词人对自然季节变化和传统节日的深刻感悟与情感表达,折射出人们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对亲情友情的珍视,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思考。苏轼节序词作为其中的代表之作,不仅措辞精粹,且不独写时序风物、人家宴乐,而是在词中融入对人生世事的哲理思考,提升了节序词的意境与艺术表现力,使之充满理趣与哲思。
参考文献
[1]王兆鹏,刘尊明.宋词大辞典[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3.
[2]陶文鹏.词学:第13辑[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王兆鹏.唐宋词分类选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苏轼.东坡词编年笺证[M].薛瑞生,笺证.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
[5]王水照,朱刚.苏轼诗词文选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6]张炎.词源[M].北京:中华书局,1991.
[7]杜甫.杜甫全集[M].高仁,标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8]王水照选注.苏轼选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9]崔海正.东坡词与民俗文化[J].中国文学研究,1995(1).
[10]陆机.陆士衡集·附札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1]杜牧.杜牧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12]叶嘉莹.苏轼词新释辑评·中册[M].北京:中国书店,2007.
[13]朱帆.苏轼节令诗词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