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子“小国寡民”思想辨析

2024-12-22蔡函韩君辉

中国故事 2024年12期
关键词:王弼之治小国

【导读】老子在《道德经》中构建了“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到达这种理想社会的方法和途径则是“无为而治”。自然无为作为老子“小国寡民”社会的主体状态,以“无为”代替了传统统治的“有为”,使国家的治理倾向于一种“消极”的状态,这也是老子“小国寡民”“无为而治”思想存在争议的地方。

一、“小国寡民”的内涵诠释

(一)文义内涵辨析

老子在《道德经·八十章》中对小国作出了如下描述:“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可以看出,“小国寡民”思想其突出特点在于“小”与“寡”。而王弼对此注释道:“国既小,民又寡,尚可使反古,况国大民众者乎?故举小国而言也。”王弼的“小”是与“大”相对的。与“千乘之国”的大国相比较来看,老子之“小”更类似于一种村落式的规模,因此老子所言之“小”即是说国家治理规模呈现一种“小”的形式。从国家的治理形式来看,“国大民众者乎”也有“小国之治”是“大国之治”的缩影之意,举例小国却是意在大国,这里也体现出老子以“小国之治”谋“大国之治”的积极性。国家之小,人民之少,相较于大国而言,治理呈现一种便利性和优越性,用小国的治理来映射大国的治理方法。而王弼所注之“寡”,则是表示国之“小”下人口数量少。由此,“小”与“寡”对应国家规模之“小”与人口规模之“少”,也能看出“小国寡民”的合理性。

“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与下文“虽有甲兵,无所陈之”相对应,均指一种兵器,“不用”“无所陈之”则说明“小国寡民”社会的稳定性,王弼注曰:“言使民虽有什伯之器,而无所用,何患不足也,使民不用,惟身是宝,不贪货赂。故各安其居。”王弼此处“虽有什伯之器”“无所用”“各安其居”,表明老子“小国寡民”政治治理模式相较于大国而言的稳定性和优越性,也不难看出老子的“小国寡民”并非其最终目的,而是通过对小国的治理实现大国治理模式的转变,因此,“小国寡民”并非老子政治思想的最终目的,而是上达“大国之治”的方式和途径。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一句之中的“甘”“美”“安”“乐”四字说明在老子所构建的“小国”之中,人民生活有着充实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十分安定的,而“邻国相望……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则从政治状态上表明“小国寡民”并非单纯的隔绝式的治理模式,“邻国相望”充分显现其“国家”概念。“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虽然从内容上看具有隔绝外界的封闭性,但实际上表明国与国之间的安定性,也可以看出老子“小国寡民”政治的稳定性和积极性。因此,从上述来看,老子的思想并非呈现一种倒退性,而是对于当时社会治理体制的一种高度超越。从“小国寡民”的最终归宿而言,老子最终的政治理想并非仅仅是“小”,而是以“小”而图“大国之治”,具有积极性与超越性。

(二)思想内涵辨析

学界对于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研究呈现出积极与消极两种相对的观点。任继愈认为“小国寡民”“集中表达了老子复古的社会历史观。当时已出现了万乘之国,有了十几万人口的大城市,有了高度发达的文化、科学、艺术。老子对这些不但看不惯,还坚决反对……要回到远古蒙昧时期结绳而用的时代去……老子美化上古,是为了菲薄当时”。可见老子“小国寡民”思想在当时“大国”之治的社会背景下呈现出一种逆时代的趋势。而范文澜认为“老子想将正在走向统一的社会分解为定型的和分离的无数小点,人们被拘禁在小点里,永远过着极低水平的生活,彼此孤立,没有接触的机会,社会进步所不可缺少的愿望和努力,老子都看作有害。这种反动思想,正是没落领主的思想……老子小国寡民的政治思想是反历史的。”此处论述表明老子“小国寡民”的政治理想是对统一的一种分解,同时也是对于人民自由生活的一种拘禁,对于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起着相反的作用,并不利于社会发展,具有反历史的倾向。

与上述观点相左,童业书认为“这实际上是一种理想化的小农农村,保存着古代公社的形式。……老子只是企图稳定小农经济,要统治者不干扰人民,让小农经济自由发展,这就达到了他的目的。”童业书认为“小国寡民”是一种寻求稳定的社会状态,是对于小农经济的维护和支持,而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时期最主要的经济模式,老子对于小农经济的维护说明其思想的合理性和积极性。陈鼓应认为:“‘小国寡民’乃是老子在古代农村社会基础上所构建的理想化的民间生活情景。‘小国寡民’是基于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而在当时散落农村生活基础上所构幻出来的‘桃花源’式的乌托邦。”陈鼓应将老子的“小国寡民”比作“桃花源”似的社会,认为这是对当时封建社会高度集中的统治政权的反抗。这种抗争在当时来看或许是一种消极的行为,但从历史的总体发展看呈现着一种积极的意义。因此,老子的思想对于社会发展并非持一种避世、不作为的消极态度,而是一种积极进取的合理手段。

综上所述,老子的“小国寡民”在其所表述的文本意义上如“不用”“不远徙”“无所乘”“无所陈”“不相往来”等,正如任继愈、范文澜所言,有着倾向于避世、不作为的消极性,但在其政治理想的构建落实到实践层面时,正如童业书、陈鼓应所说则体现了老子思想的积极性。“小国寡民”虽然从表面上看是使社会复归到一种原始的状态,实际上,将其放到现代社会背景下,这种社会状态是对未来社会发展的真实预测,这表明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超前性和积极性。

二、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的实现途径

在理论层面,“小国寡民”具有积极性与超越性,但实现“小国寡民”则需要从实践层面来探究其途径与方法,而“无为而治”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要想理解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首先得从“无为”二字进行理解。老子“无为”的思想内涵于《道德经》数篇之中,“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学者对“无为”二字有着多种解读,其一认为,“无为”即是无作为,是一种放任的不为,其二认为“无为”是无所不为,还有一种解读则是为大家所接受的观点,即“无为”是一种“有为”。第二种“无为”更多是一种超越了适度边界的“妄为”,而真正的“无为”是顺应自然、适度的“为”。这一观点也符合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无不为”,这也是“无为”要到达的最终目的。个人认为老子所说的“无为”有以下含义:

第一,顺应自然的“有为”。老子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对立的两方面,因此老子倡导顺应自然的“无为”,任何外力的妄加干涉都是一种“妄为”,只会破坏事物原有的自然本性。故而老子提出“无为”的方法,顺应自然而为。

第二,能动的“为”。老子“无为”是一种要求人们去顺应自然的“有为”,但这种顺应并非是一种消极的被动接受,而是在顺应自然的前提下,积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能动的“为”。也就是说老子所倡导的“无为”实际上只是达到“无不为”即“有为”的手段,而“有为”才是其最终目的。

因此,老子思想中的“无为”与“无不为”的关系实际上是“有”与“无”之间的关系。“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在本体论层面,“无”与“有”的关系就如同母与子一样,万物皆生于有,有又生于无,故无是万物之有的最终归宿。而在方法论层面,老子则提出“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即以无为用。此处之“无”是一种方法手段,而其最终所实现的目标在于“有”。也就是说在“无为”与“无不为”上看,“无为”是到达“无不为”即“有为”的手段,而最终通过“无为”实现的目标是“有为”。

“无为”落实在政治层面上即是“无为而治”。老子在《道德经》第二章中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圣人即国家的治理者,对于国家的治理应行“无为之治”“不言之教”,也就是说顺应万物各自的本性,任其自然发展。通过“无为”的方式最终实现万物“作焉而不辞”的最终目的,圣人虽行“无为之治”,但万物最终均实现了顺应本性的成长。“小国寡民”也是通过“无为”的治理手段达到“无不为”的最终目的。在老子的哲学中“无为”与“有为”达到了辩证的统一,“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老子在此所说的“不为而成”讲的就是以无为而成有为。在实施“无为而有为”之治的同时,统治者还应当行“不言之教”,如果说“无为而治”在政治层面体现的是一种以“无”而导“有”的过程,那么“不言之教”则是圣人治国的具体表现。“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王弼注曰:“自然已足,为则败也;智慧自备,为则伪也。”王弼认为“不言”是圣人“无为”的具体表现,圣人在治国过程中,以身作则,通过自然而然的方式在无形中传递自身的教诲,从而达到“无为而有为”的效果,最终实现让百姓上行下效的理想效果。诚如王弼所言,如多说多言,则会处于“为”的状态,则会与真正的“无为自治”背道而驰。“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将这种“不言之教”称之为“玄德”,进一步论证了无为而有为的治国之道,通过不言的教化,即以身作则,通过自身之“有为”,让百姓效仿,最终实现真正的“有为”。

综上所述,“无为之治”是实现“小国寡民”的重要途径,“小国寡民”则是“无为却有治”大道运行下的理想社会。为政者通过“无为而治”实现“小国寡民”的社会蓝图。“无为而治”并非不治,而是在无为的基础上最终到达有治的境界。

参考文献

[1]王弼.王弼集校释[M].楼宇烈,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

[2]任继愈.老子新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3]范文澜.中国通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

[4]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2020.

[5]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价[M].北京:中华书局,1984.

猜你喜欢

王弼之治小国
“自然之性”与“性命之常”——王弼人性论的二重向度
中国之治铸就经济新优势
小国名企斯太尔
“主体性”视角下的王弼“本无”思想研究
Bidirectional highly-efficient quantum routing in a T-bulge-shaped waveguide∗
彰显“中国之治”优势 树立“全球防疫”标杆
推动“中国之治”与“全球之治”的良性互动
“中国之治”制度“密码”:13 个方面显著优势
袖珍小国,博物胜地——探访梵蒂冈博物馆
王弼“崇本息末”思想的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