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九年级数学“找”轨迹“求”最值问题

2024-12-21张平

数理天地(初中版) 2024年24期

【摘要】在九年级数学教学中,利用“找”轨迹“求”最值问题,对于培养学生数形结合能力,提高学生解题技巧,优化课堂结构有一定的意义.本文结合平时的教学经验,总结九年级数学“找”轨迹“求”最值的问题,并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解题方法.

【关键词】最值;初中数学;运动轨迹;解题

在九年级数学教学中,“找”轨迹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寻求某种变量的运动路线.“求”最值是指某变量在运动过程中何时为最大值,何时为最小值的问题,通常涉及学生观察图形、画辅助线、化动为静、化繁为简及把生活问题转化为实际问题等能力,对提高学生解题技巧有一定的帮助.

例1 定线+延长线→运动轨迹“想到”将军饮马如图1,AC⊥BC,且AC= BC=4 ,∠BCD=15°,点P在直线CD上运动,求|PA-PB|的最大值.

解析 如图2,作点B关于直线CD的对称点B′,连接B′C,B′B,连接AB′并延长交直线CD于点P,连接BP,

则有CB′=CB=4,∠B′CP=∠BCD=15°.

因为AC⊥BC,

所以∠ACB=90°,

那么∠ACB′=90°-15°×2=60°,

因为B′C=BC,AC=BC,

可得B′C=AC,

所以△ACB′是等边三角形,

则有AB′=AC=B′C=4,

那么当A,B′,P三点共线时|PA-PB|最大,

即|PA-PB|=|PA-PB′|=AB′=4,

所以|PA-PB|最大值是4.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动点问题中,共顶点两线段差(和),它的本质是“将军饮马”问题的应用,作对称点是解题关键,正确做出辅助线即可解决问题.

例2 一点发三线+特殊角→运动轨迹“想到”旋转

如图3,AB=2,AC=4,∠BAC可变,以BC为边作等边△BCP,求PA的最大值.

解析 如图4,将△ABP绕点B逆时针旋转60°得到△A′BC,连接A′C,

则有△A′BC≌△ABP,

那么A′C=AP,BA=A′B.

因为∠A′BA=60°,

所以△A′BA是等边三角形,

所以A′B=AB=A′A=2.

因为在旋转的过程中始终有A′C≤AA′+AC,

又因为求AP的最大值实际上就是求A′C的最大值,当A′,A,C三点共线时A′C最大,

即AP=A′C≤AB+AC≤2+4≤6,

所以AP的最大值为6.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动点问题中若遇到等边三角形,本质是“一点发三线”的应用,将△ABP绕点B逆时针旋转60°得到△A′BC是解题的关键,在作图的过程中利用三角形全等和三角形三边关系轻松解题.

例3 一线三垂直+直线→运动轨迹“想到”“点动成线”如图5,已知△ABC是等腰Rt△,且点A(2,0),点B在y轴上,连接OC,求OC的最小值.

解析 如图6,过点C作CE⊥y轴于点E.

因为△ABC是等腰Rt△,

所以BC=BA,∠ABC=90°,

∠EBC+∠ABO=90°.

而∠ABO+∠OAB=90°,

所以∠EBC=∠OAB,

易证Rt△AOB≌Rt△BEC,

则有OB=CE.

设OB=CE=m,而OA=BE=2,

所以C(m,m+2)可知点C在直线y=x+2上运动,

设直线y=x+2与y轴交于点Q,与x轴交于点P,

则Q(0,2),P(-2,0),

那么△POQ是直角边长为2的等腰Rt△,

易求斜边PQ=22.

过点O作直线y=x+2的垂线,垂足为点C′,

则OC′=12PQ=2,

故OC的最小值为2.

例4 定点+定长→运动轨迹“想到”圆

如图7,在Rt△ABC中,∠A=30°,BC=4,D为AC中点,E在AB边上,BG⊥CE,P在AB边上运动,求PD+PG的最小值.

解析 如图8,以BC的中点O为圆心,以BC为直径作圆O,作点D关于直线AB的对称点D′,连接OD′交圆O于点G,交AB于点P,连接DO,DD′当D′,G,O三点共线时PD+PG的值最小.

在Rt△ABC,∠A=30°,BC=4,

所以AC=2BC=8,由勾股定理可求AB=AC2-BC2=82-42=43.

又因为D,O分别是AC,BC的中点,

所以OD=12AB=23,DD′=4,在Rt△D′DO中由勾股定理可求D′O= OD2+D′D2=27,

即PD+PG=PG+PD′=D′O-OG=27-2,

故PD+PG的最小值为27-2.

点评 本题是动点问题中“定点+定长”类型,它的本质就是根据两条动线段求最值.方法是:先明确点G运动的轨迹是以BC的中点O为圆心,以BC为直径的圆,且作出这个辅助圆,再作点D关于直线AB的对称点D′,连接OD′确定出PD+PG的最小值时点G的位置,通过作图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结语

“找”轨迹“求”最值是近几年中考热点问题.在九年级数学教学中应用很多,远远不止以上几例,在解决相关问题时若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审题,从题中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从运动轨迹入手,搞清楚运动轨迹是圆弧还是线段,找到运动过程中的“特殊时刻”作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这样解题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此过程中当然要注意:不能生搬硬套,要举一反三,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高学生解题能力,使学生做一道题会一类题.

参考文献:

[1]王俊辉.让构造有迹可循——例谈求一类特殊线段和最值的方法[J].中学数学月刊,2024(08):69-70+75.

[2]商钰莹.初中几何最值教学的研究分析[J].初中数学教与学,2023(10):26-29.

[3]殷成叶.最值问题教学“三步走”:建模、运用与变式——以中考几何最值微专题教学为例[J].数学教学通讯,2023(35):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