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做到“六不要”学生成长烦恼少
2024-12-19张欣艾
学生在进入初中之后,随着交往对象、相处模式、知识结构、学习方式以及自身心理发展和身体结构发生的变化,一系列问题会相伴而来并交织碰撞,产生青春期特有的成长和学习问题。我根据多年的教育教学管理经验,总结了以下成长锦囊“六不要”,与家长们共勉。
1.不要把健康当成本。这里的健康既包括身体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个别家长不惜以牺牲孩子的身体健康为代价换取孩子所谓的“学习成绩”和“卷面分数”。孩子的课后时间在无休止的刷题中熬到深夜,孩子的周末被众多的补习班挤占得满满当当,甚至是短暂的放松或是锻炼身体的时间都被无情剥夺。更有甚者,对于孩子出现的品质问题视而不见,认为只要成绩好,其它问题都不足挂齿。有一次,一个孩子因多次迟到,其家长被老师请到学校了解原因时,这位家长当场怒斥孩子:“学习那么差,你有什么资格迟到?”这样的情况并不鲜见。而这种“要分不要人”的家长也给学校的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当然更可悲的是在一味地追求成绩的主导思想下,部分家长无视孩子的实际水平而不断地给孩子加码加量,孩子不堪重负患上了严重的心理疾病。可是到这个时候家长仍不愿相信孩子的心理出了问题,而把孩子身上出现的异常情况看作是孩子心理脆弱、抗压能力差甚至是逃避学习的一种借口。等到悲剧发生,一切都为时已晚。
2.不要把对比当标准。很多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让他们生活在比较之中了。“宝宝一定要多吃菜哦,你看乐乐就特别喜欢吃菜,所以他比你长得又高又壮。”家长总是习以为常地拿自己孩子的短处和别人家孩子的长处进行比较,越比发现问题越多,越比内心越焦虑不安。孩子在这种全方位无死角的比较下,身上的标签越来越多,其结果就是越比孩子越没自信,越比孩子越不上进。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同样,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孩子。根据孩子所表现出来的认知、情感、意志、品质等差异进行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才能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孩子身上的潜能,才能把孩子培养成为他(她)该有的样子。家长们千万不要让孩子眼里的光、心中的火在我们盲目的攀比中变成永远挣脱不了的枷锁、永远难以打破的魔咒。
3.不要把打骂当惩戒。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中把“严格管理”与“体罚孩子”混为一谈,认为“打是亲,骂是爱”“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他(她)们认为打骂就是对孩子严格管理的方法手段,打骂是解决教育问题的最有效途径。殊不知,雨露比暴雨更珍贵,和风细雨比狂风骤雨更显成效。简单粗暴的惩戒方法只能让孩子不知所措或更加叛逆。科学研究表明,打骂可以使孩子的应激素水平增高,大脑结构发生变化,孩子的逻辑和组织能力的发展就会受到影响。这就是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说的:孩子是越打越笨。而且打骂是极其损害亲子关系的一种做法,这种对孩子身心的伤害会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内心抹不掉的阴影。我曾经教过一个女孩子,班上同学们都对她敬而远之。因为只要是一言不合,她就会对同学们恶语相向、拳脚相加。久而久之,她在班里变成了一个独来独往、同学们避之不及的人。我在一次和她聊天的过程中了解到,她的父母从她记事起就争吵不断,而且父亲经常对母亲实施家暴。而在女孩犯错的时候,她的母亲又会对她毫不留情地大打出手。在这样一个冷漠又缺乏亲情的家庭中长大,女孩渐渐学会了用暴力处理问题和保护自己。所以,家长朋友们,别让打骂成为你惩罚孩子的方式。
4.不要把抱怨当解药。当孩子遇到困难、问题、受了委屈或是遭遇误解时,家长应该怎么做呢?是从不同立场、换个角度、积极正向地分析问题开导疏通,还是面对问题总是牢骚满腹、怨天尤人、为了发泄情绪不计后果?几年前我班上有一位文静腼腆的女孩子,她上课听讲非常认真,我们都很喜欢她。可是她的成绩总是不尽如人意,而且她对班集体没热情,对老师们也很疏离。对此我感到非常迷惑,终于在一次和她妈妈的聊天当中揭开了谜底。原来这位妈妈是一位特别喜欢抱怨的妈妈,尤其是孩子遇到困难挫折时,这位妈妈提供的永远是负能量爆棚的情绪。学习者一旦有了负面消极情绪,那么她的注意力、记忆力、理解力都会受到影响,灵活性和创新性无法被激发,学习效率自然也要大打折扣。听完我的分析后,这位妈妈恍然大悟,回去以后就改变了教育方式。这个女孩不再像以前冷若冰霜了,脸上笑容多了,身边朋友多了,嘴里问候多了,考试成绩好了。是啊,一种教育方式的选择、一种生活态度的变化会直接塑造孩子的性格、影响孩子的未来。所以,家长们遇到问题,不能抱怨,而是要积极改变。
5.不要把管控当陪伴。有人说,陪伴是最高级的家庭教育。高质量的陪伴能够让父母理解孩子的内心需求和情感变化,适时地给予孩子帮助支持和信任尊重,从而构建起亲密和谐、通畅互动的亲子关系。陪伴不是监控、束缚和干涉,陪伴是“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陪伴是风雨同舟、守望相助,陪伴是顺应天性、尊重选择,陪伴是彼此成就、共同成长。我曾经的一位学生小非有一位全职妈妈,这位妈妈在照顾孩子饮食起居方面极尽用心,同时在思想管控方面也格外强势。他的妈妈曾骄傲地和老师们说过,她是世界上最了解孩子的妈妈,孩子的一举一动都在她的管控之内,甚至孩子思想的任何变化都能被她敏锐地捕捉到。在这种高压管控之下,小非对她既顺从又惧怕。但是让我们始料未及的是,这样一个乖巧温顺的孩子在小学时曾因为妈妈给的课外作业太多离家出走过,初中曾因为失恋闹过自杀,高中时留下一句“妈妈,你的爱让我窒息。”然后选择了辍学在家。
6.不要把误导当榜样。有一次课间时间,我们班有一个女孩子从另外一个班的教室门口路过时被教室里飞出来的黑板擦砸中太阳穴,顿时鲜血直流。我们一方面紧急联系校医室处置伤口,另一方面联系该班班主任调查情况。不大一会儿,情况就已查明,原来是当时教室里两个男生在追逐打闹,其中一名男同学扔出黑板擦时,黑板擦飞出了教室砸到这位女生的头上。在事实清楚、证据充分的情况下我们赶紧联系了这位男同学的家长来学校处理后续事宜。没想到事情在家长来了之后出现了大逆转,在听完父亲的一阵耳语之后这个男孩一口推翻了前面的证词,矢口否认这个女孩是被他砸中的。我们内心有愤怒、有悲哀,更多的是深深的恐惧,在这样的教育下长大的孩子未来如何在社会上扮演自己的角色、承担自己的责任。事实证明,在不良的示范下、错误的引导下,孩子本人、加庭乃至整个社会都会受到巨大的消极影响。
众所周知,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句话说,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能承担培养人这个艰巨而复杂的教育工程。希望所有家长朋友们能锦囊在心,和学校携手并肩,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一起努力!
(作者系山西大学附属中学汾东学校副校长)
责任编辑栗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