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学旅行课程主题项目研究与设计的思考

2024-12-19牛忠

山西教育·管理 2024年12期

自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1部门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以来,研学旅行市场也犹如被注入了催化剂般迅速升温,各种“研学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随后引发的问题也逐渐显现。目标模糊不明和教育准备不够是当前研学旅行中最常见的问题,这使得研学旅行成为了单一的旅游参观性活动,有悖于国家全面发展育人目标的初衷。

教育部在《意见》中指出,研学旅行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内容,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且纳入到基础教育课程计划中,自小学至高中开设,要求每生每学期至少经历一次,是中小学一门全新的必修课程。国家提出今后教育应围绕“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来制定教育目标,并将其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而研学旅行活动正是此核心思想的最佳体现。研学旅行的宗旨是践行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生活技能、集体观念、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实践的能力。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

怎样设计研学旅行活动,开展研学旅行应当考虑哪些因素,研学旅行中教师的角色和任务是什么,是摆在组织者面前的首要问题。

一、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的要素和价值

研学旅行不单指教育层面的特定区间,从广义的范围来讲它是一种文化诉求性旅行活动,是旅行者以某一文化研究为目的的高层旅行方式,它更多关注的是对目的地文化资源的考察和体验。而狭义范围的研学旅行,是由学校或教育机构统一组织的,是与学生学习密切联系的,有组织、有计划的群体性实践类活动,是以学生的能力提升为活动主旨的。

研学旅行课程的设计一定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注重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关注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课程的设计既要考虑到自主性和整体性又要关注到实践性和开放性,是不同于传统学科课程的实践性课程。研学旅行对中小学而言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如何开设好实践性课程,怎样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就成为组织者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基于此背景,针对研学旅行教育机构和学校实践教育的需求,太原市迎泽区研学旅行项目课程研发团队,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编写了《研学旅行主题项目实践课程实操指南》,旨在为大家提供一个参照,以促进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确保实践活动学有成效。

研学旅行课程的设计不仅仅是资源与理论的叠加,更是对资源与内容的再创造。这个课程是否能真正驱动研学项目的有效实施,并将课程目标落实到具体的教学环节之中,还需要在实践中得以运用和验证。在研学旅行活动实施过程中,课程设计的个性化、具体化和情景化,是组织者对育人目标再度设计的一个重建过程。如果在课程设计中仅仅是依托场区资源和区域环境进行“宏观性内容”设计,那么,活动效果和目标达成就会模糊化和笼统化。因此在研学旅行课程的实践和实施中,课程目标的个性化、具体化和情景化是研学旅行得以有效落实的关键。目前研学旅行课程的构建良莠不齐,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一,课程设计存在着内容表层化、知识化,背离课程研究性、实践性的原则;项目内容散乱无序、随意性强,无系统的规划和安排;课程过于依赖于景区内容,缺乏资源提炼和项目设计,行前指导教学远远不足,这使得研学旅行活动的开设流于形式。第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不足,缺少对课程资源的全面盘点和系统整合,有用的社会资源、校外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第三,指导教师严重短缺。大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由学科教师兼任,缺少专任教师,兼任教师无暇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系统和深入研究,也缺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经验与能力储备,课程实践常常流于形式,背离课程目标。以上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而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强区域内校际之间的联系,联合开发课程、整合资源、发挥优势、强化教师培训。从2005年开始,迎泽区以区教研室为主导,组建区内小学研究联合体,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体建设与研究,明确目标,整体构建内容体系,建立基地,统筹安排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研究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效果良好。

二、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

迎泽区的综合实践课程旨在通过研究实现以下目标。通过研究,分析区域内的课程资源,基于区域内的课程资源开发研学旅行活动课程,构建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体系;通过研究,分析区域内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条件,形成符合中小学实际的区域推进与实施机制,其中包括课程实践策略、指导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等;通过研究,促进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的全面开设和有效实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进而促进教师和学校的发展。

(一)主题项目实操与思考

开发研学旅行活动课程教学模块与体制内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体系相构建,在内容上融合“绿野寻踪”“疯狂科技”“场馆探秘”等三大主题,旨在达成“引领活动方向、提供实施方法、规范管理机制、建立课程体系、形成校本课程”的目标,进而发展学生感知生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为了提高范本使用的有效性,迎泽区教研室还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研究编制了“主题活动设计模板”“教师指导教学模板”两个文本,以此规范教师对范本的使用,也鼓励教师围绕主题目标延伸出多个活动主题,开发更为广泛的探究领域和学习空间。

二是制定具体落实要求,引领教师合理使用范本。具体内容包括:第一,教师可根据学校实际和学生兴趣选择活动模块,体现实践活动课程的选择性和自主性。第二,要从生活、社会、自然、科技等四个方面整合的角度确立主题,促进各学科内容的综合运用,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合性和关联性。第三,每一活动模块包括方法引领和实施操作两个方面,方法指导在前,实施操作前明确活动步骤,并为任课教师使用留下空间,要求教师选择正确的方法和手段开展活动,也鼓励学校对范本中模块进行改革创新。第四,依托区教研室规范范本的使用管理。教师在使用中要认真填写“实施操作”中要求的具体内容,学校定期检查,期末教研室对各校使用情况进行检查评估。第五,倡导学校开发和利用各种校内外资源,建立实践活动基地,为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实施保障条件。第六,学校可根据本校实际,在开发研学旅行课程的基础上,结合各区域实践活动课程体系,形成自主课程。

三是成立“骨干教师研究团队”,骨干教师认领一项主题,对活动教学的步骤和过程进行细化研究,促进范本的有效使用。

(二)建立基地搭建平台

第一,建立基地平台。服务于“绿野寻踪”“疯狂科技”“博物馆探秘”三类主题活动。经过探索,与相关社会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开展不同主题的实践活动,丰富了实践课程的内容,并建立品牌实践活动基地。使研学旅行拥有完整统一的资源网,建立了规范化、常态化的实践教育活动平台,以有效促进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第二,以主题项目作为课题研究的载体,重点开展实操层面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围绕“绿野寻踪”“疯狂科技”“博物馆探秘”三大主题,以社会为舞台探究实践活动,并汇编成系列资源包,积累了丰富的课程实施经验。

充分调动家长和社会热心人士的积极性,动用多方力量,形成了一个由家长、专家、社会热心人士共同参与的教育联合体,并积极利用自身的优势资源,或发挥联络作用,或利用个体专长,或利用行业优势,为研学旅行活动课程提供了有力的教育资源和人力保证。

第三,以学生“回归生活、体验生活、学会生活”为主导,以“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为宗旨,构建起家庭、学校、社会“三联动”的教育平台。将学生生活、学习、成长互为联系,实现家庭微课堂、校园小课堂、社会大课堂的有机结合。家庭是孩子认知成长的起点,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价值取向,家庭的有效介入为学生行前探究提供了动力,学生通过与家长的沟通与交流获得了支持与认同,更加坚定探究学习的信心,为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奠定了基础。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将兴趣演变为质疑,由质疑延伸为探究,从探究升华为创想,将研究性学习深化为项目式探究活动,为研学旅行活动作了充分准备;社会实践活动为孩子们拓宽视野、验证观点、了解真实世界和个性展示提供了舞台,将书本知识和社会生活相融合,呈现给孩子一个真实完整的立体知识空间。研学旅行课程三联动教育方式,使原来平面单一的课堂和旅行转变立体交叉式全息课堂,让整个课程成为连通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联动式大课堂。

三、关于课程实施中的几点思考

第一,如何能有效发挥教师在课程开发中的主体地位?事实上,教师是课程研发的主体,从课题确定到指导评价,教师一直是牵动课程实施的主导,目前研学旅行课程的开设主要还是依托景区内容来实施的。指导教师前期对所指导的项目和内容没有作充分的了解和准备,这使得教师只能扮演组织者和讲述者的角色,致使研学旅行活动效果大打折扣,有悖于课程指导的科学性和专业性要求。如何在全面整体开发课程的前提下,有效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调动教师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下一阶段需要研究的课题。

第二,如何在更大程度上争取家庭的有效参与和家长的支持?在课程活动的开展中,家长利用自身优势拓宽了课程资源,促进了活动的顺利开展,但仍然有许多家长不理解或对课程的宗旨认识不够。怎样做好宣传启发工作,争取家长的支持,促进多方力量的融合,是需要深入研究的内容。

第三,研学旅行活动的实施依赖于良好环境的支持,包括政策环境、人文环境、心理环境等。当前的环境仍存在制约着课程生长和发展的因素,如何突破制约课程发展的瓶颈?这也将成为我们今后的研究方向。

(作者单位: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责任编辑栗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