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校服点亮校园人文之美
2024-12-18
校服是学校规定的统一样式的学生服装。它作为学生每日穿着的服饰,具有其他服装所不具备的教育承载意义。校服在一定意义上代表着学校的办学理念,彰显着学生的精神风貌,是体现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穿在学生身上的校园语言”。校园人文之美无处不在,校服是最美的青春亮色。
芝兰中学初二(6)班同学表演的“我衣我秀”校服走秀活动火爆全场,掀起了一阵“校服热”。让我们去探查这一活动的台前幕后,去一睹“青春最美印记”的风采吧!
探查活动起源
校园广播电台记者兰疏影:请问,究竟是什么因素促使咱们班举办校服走秀活动?
班长宁葳蕤:刚进校园,班主任温老师在班会课上播放了视频《1920—2020百年变迁,中国校服的青春之美》。身着校服的学子的青春之美和中华传统文化之美深深打动着我们。从那时起,我们就有了用自己的方式来演绎校服之美的想法。历时七个多月,活动终于取得成功。(宁葳蕤脸上有抑制不住的骄傲)
回顾活动准备
活动的成功离不开充分的准备。兰疏影深入班级,随机采访。以下为采访实录:
兰疏影:咱班为举办校服走秀活动做了哪些准备?
副班长欧阳海燕:为了使活动顺利进行,我们探究了不同历史阶段校服的不同特色,并结合时代背景探究了其不同的社会地位和影响。(话音未落,心急的吴晓帆开了口)
吴晓帆:我们负责探究最早的学子服。《诗经》中有“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毛传》中有“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新唐书》中有“先置之官就门外位,学生俱青衿服,入就位”……由此得出,“青衿”是周朝、北齐、隋唐、两宋的学生校服,因其颜色为青色而得名。明代国子监统一制服为“襕衫”,样式由明太祖亲自选定,中间为玉色,取“比德如玉”之意。
兰疏影:对啊,之前的热播剧《鹤唳华亭》就再现了“襕衫”。
刘燕:我们找到了一张1872年清政府派遣的第一批留学幼童的集体照。照片中,所有留学幼童身着统一的马褂袍服。这大概是近代学生最早的统一服装。
兰疏影:活动依托真实史料和图片,让人信服。
钟辉明:(略带腼腆)我们搜集了校服发展组图。(他从书桌里拿出一摞图片逐一摆出)1914年创办的北京培华女子中学的校服呈现出天真、轻松和愉悦的感觉;五四时期的文明新装,女生上着素衣,下穿黑裙;20世纪30年代,改良旗袍成了女生校服;20世纪40年代,清华大学校服出现相对宽松的运动款。
兰疏影:的确,校服的演变史就是一部时代史。
黄欣怡: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没有统一的校服款式。20世纪60年代后,校服各具特色,有图片为证。20世纪60年代,草绿色的军装成为校服的主要色彩;20世纪70年代,白衬衫配蓝裤子开始流行于青年中;20世纪80年代,改良式海军服是最受欢迎的校服款式;20世纪90年代,宽大运动服风靡全国;21世纪最初10年,深圳统一校服款式、颜色,“最美校服”迅速出圈;21世纪第二个10年,风格各异的校服相继出现。
兰疏影:一代代的青年在校园中更迭成长,但青春永远不会老去。充分的准备必定让活动火爆全场,让我们走进现场,感受活动的“热辣滚烫”吧!
再现走秀现场
古代入学篇:悠扬的古筝曲,和着吟诵(“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一组身着青衿的男孩悠然登场——正衣冠、洗手、行拜师礼、朱砂启智。
五四运动篇:(画外音: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核心的五四精神,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一群手举国旗、身着五四文明新装、喊着口号的北京大学爱国学生昂首登场。
精致女装篇:(画外音:打破了“人分五等,衣分五色”的衣着旧约,女性校服是女性地位提升、社会进步的缩影)身着制服式女装的民国才女“林徽因”和身着新式旗袍的著名女作家“张爱玲”优雅登场。
草绿军装篇:(画外音:全国上下一片绿,不爱红装爱军装)三五成群的男孩女孩均头戴绿军帽,身穿绿军装,斜背绿挎包,蹦蹦跳跳来到台前。
海军服装篇:(画外音:它干净、朴素、纯洁)广播体操音乐响起,两队身着“海军服”的学生迅速列队,精神抖擞地做体操。
“面口袋”运动篇:(画外音:教育平等,从校服开始)经典蓝白款、闪电紫款、亮眼红白款、西红柿炒蛋款……身着大胆颜色搭配的“面口袋”运动校服的学生,瞬间让舞台缤纷灿烂。
深圳校服篇:(画外音:这是一款受学生喜爱、被英国博物馆收藏的校服。取消校际差异,杜绝校际攀比)身着舒适时尚、简单黑白配色的深圳校服的男女学子健步走上舞台。
风格各异篇:(画外音:运动服不再“一统天下”,学院风、英伦范儿、花领结、小马甲、百褶裙等层出不穷)身着各种校服的学生从舞台四周跃至中央,汇成“青春”字样。
芝兰中学校歌响起,演员谢幕,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解读文化内涵
“校服热”引爆校园,兰疏影录制了温老师的特别专访,请她解读校服的文化内涵。
发言精彩片段如下:
正衣冠是一项重要的礼仪活动。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主要场所,是礼仪教育的集中地。校服完全可以成为礼仪文化教育的物质载体,身着校服的学生就是行走的“文化符号”。学校应重视校服文化,将它融入自己的教育理念,通过合体美观的穿着和端庄得体的言行,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和浸润学生的审美情趣、礼仪素养、价值观念,促使学生形成文化认同感,推动沉浸式校园人文熏陶。
学生为什么要穿校服?首先,我认为校服是身份的象征。穿上校服就是亮明身份,是学生区别于其他社会人员的标志,对学生起到自我约束的作用。其次,校服让学生拥有集体归属感。穿校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以及集体荣誉感。再次,校服代表着平等与尊重。穿上校服就传达了平等、团结、包容、合作的精神,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最后,校服是一种安全标识。穿上校服有利于学生安全进出校园,在校外活动也有安全标识作用。
值得欣喜的是,随着校服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校服设计融合了中华传统文化,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如敦煌四中的校服设计灵感就来源于敦煌莫高窟壁画,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展现出校服的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再如,香港培道中学至今仍沿用改良的传统旗袍作为校服,领口到腰身的贴身的剪裁让学生显得亭亭玉立,纯净的白色使得她们在青春之际凸显几许书卷气。
穿校服是学生每天要做的小事,同时也是大事。它让学生感受到“个体”与“学校”的美好,达成自我价值的体验与认同。当然,校服是学生的“第二皮肤”,兼具舒适、环保、美观、个性等特点的校服才是新时代学生最期待的校服。
一件件校服,承载的是一段段青春的印记,见证了青春中我们的努力、拼搏与向往。校服必将成为青春中最为美好的珍贵记忆。
(插图:引 羽)
“我衣我秀”青春最美印记探查笔记活动总结:
校服是文化、教育、历史甚至是政治的缩影。衣以载道,美由心生,礼形于外。校服关乎气质、修养的塑造与涵养。记忆中的青春,就是穿着校服时的样子。校服是青春最为靓丽的载体,是校园永远流动的风景。当一件件校服具备更多的美学价值与文化内涵,当一件件校服点亮了校园的人文之美,教育也在当下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