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向下法治意识教育内容一体化实践*
2024-12-17王丽
【摘 要】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法治意识教育内容一体化,既是思政课程改革创新的着力点,也是课程必须坚持的价值指向。教师充分挖掘问题资源,积极探索法治意识培育与思政课教学的有机融合路径,以螺旋上升的方式组织和呈现法治意识教育内容,有助于不断优化各学段法治意识培育的分工和布局,实现学段间的有序衔接,从而有效提升育人效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关键词】思政课一体化;问题导向;法治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4)43-0067-03
【作者简介】王丽,江苏省南通田家炳中学(江苏南通,226001)教师,正高级教师。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应确保教育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思政课教师要遵循不同学段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规律,按照思政课程内容整体性、层次性、有序性的构建原则,坚持问题导向,优化各学段的课程内容,实现学段间的有序衔接,从而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本文以法治意识教育内容一体化为切入点,立足课程实施中的问题,探究法治意识教育内容一体化的实践路径。
一、法治意识教育内容一体化的价值意蕴
法治意识教育一体化包括教育目标一体化、教育内容一体化、教育方式一体化等多方面。教育内容一体化是统筹各学段教育目标一致性、教育理念贯通性、教育方法创造性及教育评价连续性的基础。
1.法治意识一体化培育的着力点
法治意识一体化培育是一个系统性的有机整体,这个整体具备各学段都不单独具备的性质和功能。教师在坚持不同学段差异性的同时,只有一体化设计中小学思政课法治意识教育内容,才能有序对接各学段培育目标,实现教育目标的延续和深化;才能在明确整体性、分清阶段性的基础上,实现教育内容的整合和生发;才能选择适切的教育形式引导学生进行主题思考和行动。在此基础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螺旋上升地普及法治知识、规范行为习惯、践行法治理念,不断提高青少年的用法能力,弘扬法治精神。
2.顺应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
学生在各学段的心理发育差异是显而易见的,一般都是从直觉式的行动思维到具象式的形象思维,再到抽象化的逻辑思维。同学段学生的心理发育水平也是不平衡的,但不管个体情况如何,学生的思维水平始终遵循从低阶到高阶的发展规律。
坚持递进性原则,构建一体化的法治意识教育内容,要求教师从学生发展实际出发,顺应由具体到抽象、由形式到逻辑、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发展规律,引导学生从理解法治意义到形成法治情感,再到养成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法治行为习惯,进而过有意义的法治生活。
3.实现学科育人价值的基础
思政课承担着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重要使命,这意味着只有将法治意识教育内容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全过程,才能真正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首先,法治意识教育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以一体化的教育内容承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法治”价值理念,在培养学生法治意识、树立法治信仰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次,法治意识教育内容为学生系统学习法治知识提供重要平台。以一体化的法治意识教育内容开展思政课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系统理解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的重大意义。
二、法治意识教育内容一体化存在的问题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不仅能帮助教师提高参与学科建设的能力,而且有助于思政课更好地发挥法治意识培育的主渠道作用。
1.教育内容安排的层次性需进一步完善
法治意识教育内容的一体化建构,要求层次分明、环环相扣、逐步深化。在实践过程中,高中阶段的部分法治意识教育内容设定低幼化,缺乏对法治信仰的引领,而小学和初中阶段又存在人为拔高内容难度的现象。如何优化不同学段的教育内容,使法治意识一体化培育在尊重认知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为学生法治思维的渐进式发展服务,值得思政课教师深入探究。
2.教育目标与内容的对应需进一步明晰
教育内容为教育目标服务。根据国家课程标准,高中学段通过思政课教学培育学生的“法治意识”,小学和初中学段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培育学生的“法治观念”。在我国,公民的“法治意识”是指“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自觉参加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法治观念”是人们对法的观点和看法。
从内容上看,法治意识是在关于法的认识和看法的基础上形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表达,是在具体情境中对法的知识的主动运用和对法的精神的自觉彰显,是在法治实践中的积极情感活动、合理性判断和相对稳定的心理倾向。培育法治观念,最终指向法治意识,我们要培养的是具有法治意识的公民,是处理事情能依法、化解矛盾能找法、解决问题能用法的社会成员。因此,教育内容应始终围绕法治意识并为其生成与发展服务。
三、法治意识教育内容一体化的实践路径
就中小学思政课而言,不同学段的法治意识教育内容不同,同一内容在不同学段的教学要求也不一样。思政课教师在法治意识教育内容一体化建设实践中,可以着力关注以下几点。
1.围绕目标,对教育内容进行结构化处理
目前,中小学思政课既有法治专册教材,也有零散分布于各册的法治教育内容。如部编版高中法治专册选择性必修课程模块2“法律与生活”,以公民的维权行为为切入口,介绍了一般的民事权利与义务、婚姻家庭关系和劳动关系中的法律责任与法律保障、解决纠纷的法律程序等内容,主题性和系统性较为鲜明。零散分布的法治意识培育内容,往往是某一单元或某一课的内容,如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走进法治天地”,与前三个单元的关联度不大,对学生理解力的要求较高,这就要求教师能站在本册书乃至整个初中阶段法治教育目标的高度,对零散内容进行结构化的处理,厘清法治教育内容与课程目标之间的关系。另外,各学段法治教育内容存在简单重复的地方,比如部编版初、高中教材中都安排了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和根本政治制度等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对简单重复之处做慎重而又大胆的结构化处理,让内容更好地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
2.指向成长,协调不同学段的内容主题
从整体来看,中小学法治意识培育以国家宪法、其他法律和法治理念为主题,同一主题在各学段的呈现方式是不一样的。例如,关于宪法主题,小学把爱国主义、历史与文化、地理与环境教育、生命安全教育有机融合在一起;初中把道德、心理健康、国情教育等多方面内容融合在一起;高中则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线。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尊重学生发展规律,以学生成长的阶段性需求协调学段间的同一内容主题,构建学段纵向衔接的内容体系。
当然,思政课教师还应打破学科界限,关注与其他学科的横向关联,充分挖掘学科育人价值,发挥课程思政的合力效应,从而实现全科育人。比如,在教学“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内容时,教师可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系统了解制度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解和认同。而在教学“坚持国家利益至上”内容时,教师又可以结合地理学科知识,增强学生规范使用地图的法治意识。
3.注重实践,构建全方位的教育内容
法治意识的一体化培育不能局限于课堂内部,还要突出课外实践。小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生活观察和体验中初步感知法律的作用和权威,在主动分担家务劳动中初步感受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在班规制定、执行和改进中初步树立规则意识。初中教师可以定期开展与法治相关的主题活动,如组织学生通过模拟法庭上的角色扮演和案件审理,深入理解法治程序和法律职业的内涵。高中教师可以引入法治实践课,如要求学生开展与法治相关的社会调研和志愿服务,将法治意识教育内容自然融入实践,避免生硬说教。
总之,法治意识教育内容一体化建设,必然经历系统化的循环反复和不断优化提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积极探索法治意识培育与思政课教学有机融合的方法,为全面依法治国铸魂,为和谐社会环境奠基,为幸福美好生活助力。
【参考文献】
[1]初中法治教育专册编写组.初中法治教育专册的编写逻辑及教学建议[J].人民教育,2017(18):2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