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寻高中地理学习中思维障碍破解之道*

2024-12-17叶先进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24年11期

【摘 要】新一轮课程和高考改革使高中地理课堂呈现“重情境创设、重策略选择、重过程教学、重活动设计、重多元评价”的新样态。这些变化使很多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出现了思维障碍,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学习进度和课堂教学的高效推进。教师可通过设计系列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破解思维障碍。

【关键词】高中地理;思维障碍;问题探究;低碳食品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4)43-0034-04

【作者简介】叶先进,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江苏江阴,214400)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地理特级教师,无锡市地理学科带头人。

高中地理以奇妙的自然现象、身边的生活体验和社会时事吸引着学生,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然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一学就会、一做就错,使一些学生丧失了学好地理的信心。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存在着一定的思维障碍,这些障碍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效率。所谓思维障碍,是指客观事物作用于人脑时,由于思维形象的模糊、思维方向的偏离、思维逻辑的混乱、思维展开受到干扰等,造成了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应中断或得不到思维成果的现象。

一、高中地理学习中常见的思维障碍

高中地理课程按学习内容可分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三大模块。整体性和差异性是区域地理的两大基本特征,新教材在选编学习案例时往往以某个区域为载体,认识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充分利用优势资源,治理存在的问题,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学会多角度、多层次、辩证地看待地理事物。以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2第五章问题探究“低碳食品知多少”为例,该探究式学习过程中常见的思维障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概念理解困难。地理学科涉及许多概念,如“低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学生容易混淆这些相近概念,形成思辨障碍;对于食品加工全流程中的碳排放情况认识不足,形成认知障碍,学生往往难以将这些抽象概念与实际现象联系起来。

二是空间思维挑战。地理学习强调时空、尺度的综合运用,需要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学生不了解自己每天消耗的食材来源,对我国主要农作物的空间分布、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食品营销物联网等内容没有形成认知地图。

三是数据图表分析障碍。地理学科经常需要利用图表来展示和解释数据,要求学生从调查问卷、食品产业链各环节碳排放大数据中获取有效信息,了解全球食品产业的碳排放与全球人为温室气体排放的占比情况,否则就不能正确理解发展低碳食品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更谈不上找准食品产业降碳的突破点。

四是理论与实际脱钩。学生生活体验不足,有的学生认为“食品就是米饭、面食等主食”;有的学生较少关注一日三餐的食材来源和食品烹饪方式,从未自己动手制作食品。因此,学生在谈及降低食品链体系碳排放的方法建议时显得不知所措。

二、破解思维障碍的路径

人的认知必须遵循一定的认识规律,要破解学生地理学习中的思维障碍,应把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体和学习的内容结合起来,了解二者之间的制约关系。其一,学生学习地理受自身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的制约。其二,学生学习地理受学习内容的概括性、抽象性程度的制约。高中地理知识由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地理实践和地理研究方法等组成,是人们解决地理问题的基础,但内容的概括性、抽象性较强。教师的教学设计要从根源上做出相应的预判和校正,帮助学生克服地理学习中的思维障碍。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指出,高中地理教学要注重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察、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为此,笔者在低碳食品专题研究中通过“创设任务情境—确定研究思路—同伴合作探究—师生总结提升”系列环节,开展探究式教学,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创设任务情境】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时,先要进行教学氛围的营造,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对问题加以探究。课前,为使学生正确认识低碳食品,笔者提前一周布置三个研究任务,一是从“低碳相关知识”与“饮食与低碳”两方面开展问卷调查;二是让学生在中国食品网和中国食品安全网查阅相关资料;三是要求学生根据对低碳食品的理解,为家人做一顿低碳晚餐,或者制订一份低碳晚餐方案。课上,笔者播放央视新闻《聚焦淄博烧烤带火一座城》,随即抛出问题:淄博烧烤为什么能带火一座城?淄博烧烤是否属于低碳食品?什么是低碳食品?淄博烧烤可以从哪些环节减少碳排放?

实时动态化的情境,既能激发学生主动思考探究的欲望,又为课堂学习提供了第一手的研究资料,顺利推进后续的探究活动。

【确定研究思路】

什么是低碳食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样选择食品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任何一个食品产业系统,其生产、运输和消费都与环境密不可分。对于这一课题的研究,笔者采用图1的研究思路。(见图1)

【同伴合作探究】

(一)分析调查问卷,厘清相关概念

笔者在所教的两个班级收到学生调查问卷298份,在分析答卷情况后,整理数据如表1和表2。

通过对问卷调查情况的分析汇总,帮助学生厘清与食品相关的概念,加深对低碳食品的认识。同时,让学生知道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食品的标准除了有益健康,还希望这些食品在生产时尽可能降低对环境的破坏,促使学生反思人们的饮食习惯对碳排放产生的影响。

(二)提出研究问题,多元主动学习

提出问题是探究式教学的基础,也是学生发挥创造力的重要条件。为此,笔者先让学生细化研究内容,罗列需要研究的问题,整合四个问题串,将学生分成四个学习小组;再要求学生结合课前预习内容自主学习,对问题进行交流探讨;最后将各自制作的低碳食品与大家分享,小组代表将研究成果制作成PPT和视频,在全班进行展示。

第一组:列举平常消费的食品类型,并分析我国不同地区饮食结构的差异。

第二组:举例说明食品从田头到餐桌各环节的碳排放情况。

第三组:分析比较反季果蔬与应季果蔬、本地果蔬与外地果蔬碳排放量的差异。

第四组:食品产业的碳减排工作应从哪些环节突破?如何让低碳食品从观念走向实践?

(三)班级汇报展示,推进深度学习

按照学习金字塔理论,将学习内容讲授给他人时,知识留存率高达90%。因此,笔者专门安排一课时让各小组对学习成果进行展示,每个小组汇报后全员互动探究,进一步完善结论。

第一小组展示了20世纪80年代和近年来我国不同地区饮食构成图、中国八大菜系和地方小吃的视频,得出以下三个结论。一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消费的食品从传统的以米饭、面食为主转变为主食、果蔬、肉类、蛋奶等多元结构。二是沿海与内陆地区食物差异与我国“东耕西牧”农业生产格局基本吻合。三是由于交通方式迅速发展和冷藏保鲜技术的广泛应用,我国不同地区的饮食相互渗透、融合,差异日益缩小。

第二小组的学生以“碳游记”叙事的方式,描述从犁地播种、农田植保、收割脱粒等农机劳作的碳排放,到物流运输、冷藏保鲜的碳排放,再到煎、炸、炒、炖等食品烹饪和厨余垃圾处理的碳排放,最后展示全球食品产业的碳排放约占全球人为温室气体排放的三分之一。一系列的碳排放数据给学生带来极大的震撼,让学生认识到降低食品碳排放势在必行。

第三小组的学生罗列了江阴一年四季消费的食物,并指出哪些食物产自江阴,哪些食物需要从外地调运,哪些属于反季节的食物。学生比较了反季果蔬与应季果蔬的生产种植、本地果蔬与外地果蔬流通保存过程中碳排放量的差异。通过比较发现,反季果蔬和外地果蔬的碳排放明显偏高,是发展低碳食品的重要突破点。

第四小组的学生结合前面的汇报内容,发现食品产业各环节都要消耗大量的能源,由此造成排放的温室气体不断增加。学生提出,食品产业的碳减排可以从使用清洁能源、立足本地自产应季食品等环节入手;在就餐时要注重适度消费、文明消费,主动降低碳排放。

每个小组代表制作了低碳食品,选择自家种植的果蔬和在本地菜场购买的应季果蔬和蛋奶;烹饪方式都采用清蒸、凉拌和开水烫泡的方式,使降低食品碳排放从观念走向实践。

(四)师生总结提升,感悟学习成果

做好食品产业的碳减排工作,对实现碳中和有着重要意义。在强调低碳食品的同时,还要关注食品安全,具体来讲,就是指食品数量安全、食品质量安全和食品可持续安全。为此,我国制定了食品安全的发展战略,推进食品安全管理现代化。每一个人都要身体力行,为食品安全作出自己的贡献,共同维护国家安全。

综上所述,虽然高中地理学习中可能会遇到思维障碍,但是教师通过“自学—互学—问学—教学—悟学”串联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样的教学既可以帮助学生克服思维障碍,让学生主动地参与交流,又让学生学会用地理学科特有的研究方法和地理思维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

地理高考备考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复习教学中重构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境,在逻辑上“探果究因”,在过程上“变静为动”,在成效上“由保至增”,塑造高三地理教学的新样态,营造以学生为中心,要素互动的“生态课堂”,创造以发展为标志,充满诗意的“人生课堂”,让高三地理课堂成为立德树人的主战场。

【参考文献】

[1]张豆豆,罗娅,杨志远,等.低碳理念在高中地理生态课堂中的运用:以“低碳食品知多少”活动探究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1(15):53-55.

[2]钟丽,平凡,张雨朦.基于思维可视化的高中地理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24(增刊1):15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