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儒林外史》一窥明清税事

2024-12-15漆亮亮

税收征纳 2024年9期
关键词:钱粮官府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是由清代文学家吴敬梓创作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被誉为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巅峰之作。其中“范进中举”“两茎灯草”等经典故事,可谓家喻户晓,脍炙人口。《儒林外史》成书于清乾隆年间,故事内容假托明代,但因其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精准记录了当时的民生百态,其中的税事细节不仅为情节增色添彩,也让今人得以管窥明清时期的税收生态。

钱粮与耗羡

《儒林外史》中多处提及“钱粮”。小说第四回中,严贡生请新科举人范进和乡绅张静斋吃饭时说,高要县一年的“钱粮、耗羡,花、布、牛、驴、渔船、田房税,不下万金。”其中所称的“钱粮”,即田赋,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主要赋税来源。旧时征收田赋,既征粮食,又征银钱,故总称钱粮。明清时期,虽然田赋以征收银钱为主,但民间仍习惯称之为钱粮。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税收入,官府对钱粮的催缴极为严苛。小说中,农民黄梦统就是因交钱粮时短少,害怕受到官府责罚,故打算向严贡生借银子,并因此产生纠纷。在赋税繁重的明清时期,缴纳钱粮是统治阶层和农民阶层之间最主要的经济联系,农民无不期待减免钱粮,而统治阶层也将减免钱粮视为对百姓的大仁政。小说中,就连汤镇台的两位公子赴南京参加乡试途中猜测乡试表题,也会认为“只得求贤、免钱粮两个题,其余没有了”。

此外,严贡生所说的“耗羡”,为明清时期在田赋正税之外向农民征收的各种附加。主要有:官府将征收的碎银熔铸成银锭过程中的损耗,称为火耗;解送钱粮入库中往返所需费用,称为“脚耗”;税粮在晒干入仓过程中被雀、鼠等吃去的损耗,称为“雀耗”“鼠耗”,等等不一而足。这些耗羡由州县官府自行征收和支配,其初衷本是弥补征税成本、地方衙门办公费用和官俸之不足。然而,因缺乏监管,地方官吏往往从中营私舞弊、横征暴敛,导致耗羡负担日益沉重,甚至超过钱粮等正税收入。小说中,严贡生说,“像汤父母这个做法,不过八千金;前任潘父母做的时节,实有万金。”由此可见,地方州县长官的贪腐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耗羡等财政收入的多少。沉重的耗羡负担不仅加重农民负担,激化社会矛盾,而且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封建集权统治。这也是清雍正锐意推行“耗羡归公”制度改革的重要原因。

追比

《儒林外史》第九回提及,新市镇公裕旗盐店管事先生杨允(书中多称“杨执中”)因亏空盐店七百余两,被盐店东家以“有误国课,肯恩追比”等罪名状告至县衙,故被“拿到监里坐着追比”。明清时期,官府对缴纳赋税、拘捕犯人等事务规定的期限叫“限”,非常严格的期限叫“严限”。对过期未交税或未交差的百姓及吏役,则以刑杖责打追逼,另定期限,叫“监追比较”,简称“追比”。其中,“追”为追征之意,“比”为考校杖责之意。小说中,盐店东家在状告中写到,杨允“系廪生挨贡,不便追比,合详请褫革,以便严比”。明清时期,生员(俗称秀才)经过岁考和科考两试成绩优秀者,取得禀生名义,享有官府每月给予的膳食补贴和不予上刑的特权。小说中,因杨允为禀生,享有免刑特权,所以必须“褫革”(即革除功名)后,才能用刑“严比”。

两淮盐运使司盐运使

《儒林外史》第二十八回中提及,怀宁县季守备死后,其子季苇萧前往扬州投靠与其父同年考中举子的“两淮盐运使司盐运使”荀玫。明清时期为加强盐务管理,在两淮、两浙、长芦、河东、山东、福建等产盐地区设都转盐运使司,其长官为都转运盐使,民间俗称该机构及长官为盐运使司和盐运使。盐运使司职权很大,不仅负责管理盐务,有的还兼为朝廷采办贵重物品,察报社会情况。可以说,当地所有盐务的产、供、销,包括行政、业务及司法等都归盐运使司管辖,因此盐运使是当时极为“抢手”的官职。两淮地区在明清时期是最重要的产盐地区,因此在所有盐运使中,两淮盐运使司盐运使的地位最为重要。明洪武年间,两淮盐运使司由泰州迁往扬州,大大推动了扬州在明清两代的繁荣。小说中提及,荀玫见到前来扬州投靠自己的季苇萧,不仅大方赠以一百二十两银子,还安排季苇萧“在瓜洲管关税”。可见,一路仕途顺畅的荀玫此时已有利用职权开始贪腐的迹象,所以他最后“因贪赃被拿问”也就不奇怪了。

钞关与关税

《儒林外史》中,有多处分别提及鲍廷玺、庄征君、萧云仙、沈琼枝等人物在钞关登船出行,或在钞关饭店住宿的情节。钞关是明代征收内地关税的税关之一。明宣德年间,因商贩拒用不断贬值的大明宝钞,官府特准许商人在商运中心地点用大明宝钞交纳商货税款,以疏通大明宝钞,并趁机增税。在这些地点设立的征收商货税款的税关,便得名“钞关”。清沿明制,但钞关改称常关,也统称榷关,因常关隶属户部管辖,亦称户关。明清时期,南北贯通的京杭大运河是交通主动脉,故多数钞关设在扬州等运河沿线地区,主要负责征收过往船只、商品的关税。钞关所征收的内地关税也因此成为官府的重要税收来源。小说中提及,季苇萧到扬州投靠荀玫后,被安排“在瓜洲管关税”。此处的瓜洲属于今扬州,至今仍保有古渡口遗迹。明清时期,每到漕运盛时,大批过往船只在等待钞关验收时,也往往同时进行商品贸易,进而带动了钞关附近饭铺饭庄等商业和服务设施的发展,使得钞关所在城镇逐渐成为区域经济中心和流通枢纽。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

猜你喜欢

钱粮官府儒林外史
禁盘剥与纾民困:晚清时期钱粮捐税监督制度主张疏论
《周礼》职官与官府辨析
海瑞下棋谏皇帝
从“一、二、三”到“壹、贰、叁”
《儒林外史》的吃播
庄严隆重的祭祀仪式与不可预知的祭祀效果*——论《红楼梦》的除夕宗祠祭祀与《儒林外史》的泰伯祠祭祀
《儒林外史》戏剧演出资料考辨——兼谈《儒林外史》创作中的明清互现
清代社会管理的流弊
心境
清代贵州团练与地方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