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投资理财产品如何进行财税处理?
2024-12-15纪玮
理财产品,即由商业银行和正规金融机构自行设计并发行的产品,将募集到的资金根据产品合同约定投入相关金融市场及购买相关金融产品,获取投资收益后,根据合同约定分配给投资人的一种理财活动。理财产品风险比较小、收益稳定、流动性好,因此,很多企业将闲散资金用于投资理财产品。那么,企业投资理财产品该如何进行财税处理呢?
增值税
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明确金融房地产开发教育辅助服务等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6〕140号)规定,《销售服务、无形资产、不动产注释》(财税〔2016〕36号)第一条第(五)项第1点所称“保本收益、报酬、资金占用费、补偿金”,是指合同中明确承诺到期本金可全部收回的投资收益。金融商品持有期间(含到期)取得的非保本的上述收益,不属于利息或利息性质的收入,不征收增值税。根据上述规定,公司向银行购买理财产品的收益,若属于保本投资收益,应按规定缴纳增值税;若属于非保本的投资收益,不征收增值税。非保本收益有两层含义:一方面,这类型理财产品没有本金保证,也就是本金可能会损失;另一方面,浮动收益是相对于固定收益来说的,简单来说,即收益不能保证,最低可以是0,无收益。这种理财产品的风险完全由投资人承担,而投资收益则按照合同约定在银行和投资人之间进行分配。根据现行资管新规要求,理财产品均不能承诺“保本保息”,因此,投资理财产品持有到期后取得的收益一般是不征收增值税的。

近年来部分银行推出了理财产品转让功能,即将未到期的理财产品转让给他人。根据《销售服务、无形资产、不动产注释》(财税〔2016〕36号)第一条第(五)项第4点说明,金融商品转让,属于金融服务,是指转让外汇、有价证券、非货物期货和其他金融商品所有权的业务活动。其他金融商品转让就包括基金、信托、理财产品等各类资产管理产品和各种金融衍生品的转让。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明确金融房地产开发教育辅助服务等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6〕140号)规定:“纳税人购入基金、信托、理财产品等各类资产管理产品持有至到期,不属于《销售服务、无形资产、不动产注释》(财税〔2016〕36号)第一条第(五)项第4点所称的金融商品转让。”因此,购入理财产品持有至到期收回,不属于金融商品转让,不缴纳增值税。但对转让未到期理财产品,属于金融商品转让行为,其取得的转让收益应按“金融商品转让”,应按卖出价减买入价的差额为销售额,按6%计算缴纳增值税(注:小规模纳税人按3%征收率减按1%计算)。具体计算时,应按当前所有转让的金融商品的卖出价减买入价的差额计算缴纳增值税;金融商品的卖出价减买入价的差额出现负差,可结转下一纳税期与下期转让金融商品销售额相抵,但年末时仍出现负差的,不得转入下一个会计年度。
企业所得税
企业投资理财产品有持有至到期取得的投资收益,也有通过买卖理财产品赚取差价收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的规定: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是指企业因权益性投资从被投资方取得的收入。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的收入为免税收入,该项是指居民企业直接投资于其他居民企业取得的投资收益,不包括连续持有居民企业公开发行并上市流通的股票不足12个月取得的投资收益。而理财产品,是由银行自行设计并发行,将募集到的资金根据产品合同约定投入相关金融市场及购买相关金融产品,获取投资收益后,根据合同约定分配给投资人的一类理财活动。因此,企业利用闲置资金向银行购买的理财产品获得的收益,不属于居民企业“直接投资”于其他居民企业取得的投资收益,不能作为“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享受免征企业所得税待遇,应归类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六条第(九)项所称其他收入,计征企业所得税。对购买理财产品未到期前转让,属于财产转让收入,应并入企业所得税收入。而在会计上投资理财产品收益计入“投资收益”,在企业所得税上不需要进行重分类,因为企业所得税是在会计利润的基础上进行纳税调整,计入哪个损益科目,最终对企业所得应纳税所得额并不产生影响。
注意:《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08〕1号)第二条第二项规定,对投资者从证券投资基金分配中取得的收入,暂不征收企业所得税。因此,如果企业购买的理财产品属于证券投资基金,则从证券投资基金分配中取得的收入可暂不征收企业所得税。
税会差异处理
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五十六条规定,企业各项资产,包括投资资产等资产,以历史成本为计税基础。另外,持有期间公允价值发生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在税法上不予认可,由此产生了暂时性差异。税会差异主要体现在三个地方,具体如下:
1.初始计量差异。会计上将交易费用计入“投资收益”科目,但在税法中,交易费用作为初始成本,因此需要在A105000《纳税调整项目明细表》中第6行交易性金融资产初始投资处进行调增;
2.持有期间差异。由于持有期间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税法不予认可,因此理财产品公允价值增加的,会计上在贷方确认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的金额,在企业所得税上需要纳税调增;公允价值减少的,会计上在借方确认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的金额,在企业所得税上需要纳税调减;
3.处置环节差异。处置时,会计上按照最近一期期末的公允价值确认转让的收益,同时将持有期间确认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转为投资收益。税务上则按照转让价款减去计税基础的余额确认投资收益。产生的税会差异通过A105030《投资收益纳税调整明细表》调整的部分,同时,会计上将持有期间确认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转为投资收益的部分,通过A105000《纳税调整项目明细表》第7行公允价值变动净损益进行调整。
作者单位:中汇武汉税务师事务所十堰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