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赋能实体经济的路径、测算与发展建议
2024-12-15鲍勤王昱黄菲龚窈
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进步及其应用为实体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在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深度融合,将会推进实体经济中新技术、新模式和新业态的涌现,极大地赋能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数字经济赋能实体经济的路径分析
自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数据”列为与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并列的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以来,理论界对于数字要素、数字经济的探讨就日益丰富。在实务界,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实践在持续进行,且在企业层面存在着丰富的差异化实践。为深入了解市场主体对于数字经济赋能实体经济的认知与数字化转型进程,2023年7—8月,课题组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以下简称武汉经开区)统计局组织开展了针对数字经济发展相关的专题调研,走访了12家企业;面向全区企业发放并回收电子问卷204份。经数据清洗后,有效调查问卷194份,其中140份问卷回答企业存在数字化转型,包括17.14%的智能制造业企业、65.00%的其他数字化效率提升企业、5.71%的智慧物流企业、5.71%的数字社会企业、4.29%的数字商贸企业和2.14%的智能交通企业。基于调研结果,我们总结了数字经济赋能实体经济的三条路径及其特征。
1.路径一: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融合
实体经济的发展受惠于数据要素的积累和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基于调查问卷结果,被调查企业普遍认为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能够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有74.29%的企业表示数字化技术运用提升了管理效率,45.71%的企业表示节约了用工成本,26.42%的企业表示节约了能源或物料消耗;此外,数字化技术还能带来数字资源的集聚(14.29%)、产品品质的提升(10.71%)、产能增加(10.71%)、产品或服务应用范围的扩大(8.57%)、数字化增值服务的增加(7.86%)和产品销量的扩大(2.86%)。企业数实融合的重要体现是信息管理系统的使用,但现阶段以财务和管理环节使用为主,设计、研发、生产、物流、营销等环节的使用较为薄弱。调查结果表明,有86.43%的企业在财务环节使用该系统,有55.71%的企业在管理环节使用,有32.14%的企业在采购环节使用,有15.00%的企业在物流环节使用,有14.29%的企业在生产和营销环节使用,有12.86%的企业在设计环节使用,有10.71%的企业在仓储环节使用,有9.29%的企业在售后环节使用,仅有8.57%的企业在研发环节使用。
2.路径二:数字人才与实体经济的融合
人才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数字技术的推进者和落实者,也是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关键枢纽。根据调查问卷结果,企业普遍反映数字技术人才的缺乏是影响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最大困难,27.84%的调查企业没有应用任何数字化产品与服务,其中61.11%的企业表示这是企业没有数字化转型的原因。针对希望相关部门提供的数字化转型帮助中,有12.96%的企业选择了人才。基于企业实地深度调查结果,在企业数实融合的实践中,数字人才发展的主要路径有两种渠道:一是企业外聘高水平数字技术人才,例如某服装制造企业聘请高端人才,开启从传统线下零售批发业务向线上互联网运营品牌的全面转型,通过轻资产模式提质扩量,打造数字化生产线,拓展企业管理中的数字化建设;二是企业自身培育高水平人才,例如某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跨国公司)借助总部数字化转型战略培养自身高水平复合型人才,并通过培训系统提升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数字化水平,实现降本增效、提升人均产能的目标
3.路径三:数字技术、数字人才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衍生的新经济生态
当数字技术在数字人才的实践中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后,就会在实体经济产业链-价值链的各链条中衍生出新模式、新业态,从而培育出数实融合的新经济生态,这一进程并非是线性的简单加总,而是通过非线性的复杂过程实现了“1+1>2”的效率提升。以制造业企业为例,数实融合贯穿企业的研发设计、制造生产、物流供应链管理、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全过程,由于数字技术在各垂直领域支撑能力存在差异,因此数实融合呈现出某些环节相对更快、某些环节相对较慢的特征,但若能有效打通全环节,将能够支撑更为丰富的经济业态。例如,若能通过数字化转型将定制化设计与生产成本充分降低,将更好地支撑差异化定价和定制化服务的销售策略,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
4.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路径的差异性与共通性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体现为数字技术、数字人才等数字要素与微观实体经济在全生态链领域的多发、深度、双向、有机地动态融合。由于实体经济包括不同的产业类型,在具体路径上,既有产业的共通性,也有着鲜明的产业异质性。其共通性主要表现在各个产业都在不同程度上对数据存储、信息处理服务、互联网平台等数字化基础设施存在需求。例如,根据调查问卷结果,针对调查企业应用的信息处理和存储支持服务,分别有35.00%和30.00%的企业使用了信息处理系统和信息与数据加工处理服务,有25.00%的企业使用了数据集成服务,有22.86%的企业使用了在线杀毒、客户交互服务,有15.71%的企业使用了因特网数据中心服务,有14.29%的企业使用了软件运营服务(SaaS),有10.71%的企业使用了软件支持与运行平台服务(PaaS),仅有10.00%的企业没有应用任何信息处理和储存支持服务。从企业应用互联网生产服务平台来看,互联网大数据服务平台的应用最多,有27.14%的企业使用该平台;其他常用的平台包括互联网寄递服务平台(19.29%)、互联网物流平台(16.43%)、互联网订货平台(15.71%)、互联网商务服务平台(15.00%)、互联网商品交易平台(13.57%)、互联网货物运输平台(7.86%)、互联网供货平台(7.86%)、互联网大宗商品交易平台(7.14%)等;仅有15.71%的企业没有应用任何平台。从“数实融合”的产业异质性来说,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企业的数实融合路径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制造业企业的数实融合可大体按照“研发设计-制造生产-营销销售-售后服务”的路径分析;建筑业企业的数实融合多体现在设计和建筑施工两个方面;服务业企业的数实融合则多体现于物流供应链管理、营销和财务管理方面。
数字经济赋能实体经济的程度测算
为评估数字经济对实体经济的贡献,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字经济及其核心产业统计分类(2021)》,选取“05大类数字化效率提升业”作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代表,测算其对应的数字经济增加值。具体来说,基于“微观-中观-宏观”的视角,首先通过抽样微观企业测算其数字经济贡献率,进而测算中观行业的数字经济贡献率,最后汇集得到宏观层面的数字经济贡献测度。在测算中,针对微观企业,采用了收入法核算增加值的方式,区分了数字化资产和数字化劳动力的贡献,且从财务会计角度区分了数字化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
在实际调查中,以武汉经开区企业为底本开展抽样,其中包括440家工业企业、117家建筑业企业、67家批发零售业企业、35家住宿餐饮业企业和165家其他服务业企业,共计20个行业大类、54个行业小类。为确保样本的代表性,综合考虑行业代表性、企业代表性和数字经济发展代表性三个方面,确保大类行业中均有企业被抽样、重点企业被抽样、智能化发展突出和无智能化的企业均被抽样,实际有效调查表54份。
从数据来看,武汉经开区数字经济赋能实体经济的贡献在企业层存在着较大差异,既有数实融合程度非常高的企业,也有数实融合程度较低的企业。对2022年经开区数字经济赋能实体经济贡献率的测算结果表明:2022年,基准情景下,数字经济赋能实体经济的增加值贡献为252.1亿元,贡献率为14.03%。从行业来看,数字经济赋能带来的贡献主要集中于智能制造企业。在基准情景下,0502智能制造企业的增加值贡献占总体的60.5%,0506数字商贸企业的增加值贡献占总体的22.1%,0509其他数字化效率提升业企业的增加值贡献占总体的15.3%。
提升数字经济赋能实体经济能力的政策建议
测算结果表明,武汉经开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发展具备明显优势,在区内企业中,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物流销售的各个环节中,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为更好地推进数字经济赋能实体经济,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系统协同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的顶层设计职能。数字经济的发展是一个生态体系的建设,它不仅包括核心产业中的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企业,更是包括所有其他产业的企业主体和经济社会中的所有个体,因此,推进数字经济的发展战略必须着眼于全局,特别是注重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才能更好地推进数字化、绿色化,并以此实现更好满足人民需求的最终目标。武汉经开区当前数字经济规划从“网云智数端”五大数字经济产业集群入手建设产业发展赛道,契合了数字经济的全产业链环节。建议加强顶层设计,对五大数字经济产业集群的发展规模、效益等开展定期统计监测与企业画像,积极培育优势核心企业做强做大,查找产业集群短板项目并积极招商引资,培育孵化创新型企业。
2.积极把握“车谷”品牌效应打造智能制造高地。汽车制造业是武汉经开区的核心产业之一。调查结果表明,汽车制造业企业中,有 44.4%的企业反映所在企业没有应用任何数字化产品与服务,有44.4%的企业数字化程度一般,仅有11.1%的企业数字化程度较高。测算结果表明,整车制造企业的智能化程度相对较高,但在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企业中,既存在全部为传统线的企业,也存在智能化改造后的企业。企业的智能化改造和数实融合的深化对汽车制造企业的效益提升有显著的助推作用。经开区具备汽车制造业等传统制造业行业的深厚基础,建议积极推进相关企业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搭建企业数字化转型平台,为企业提供技术、人才、资金等方面的支持,让区内数字化转型领先的龙头企业传授经验,促进行业整体的数字化转型。
3.积极推进现代数字服务业发展。服务业是制造业发展的基础,一个地区的服务业发展水平,也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重要方面。经开区的数字服务业发展相对较弱,在数字商贸中,数字化批发占比接近80%,而数字化零售、数字化住宿、数字化餐饮、数字化租赁、数字化商务服务等仅为20%,智慧教育和智慧医疗规模也相对较低。建议重视相关领域的招商引资,提升数字化和人工智能在政府管理中的应用,积极推进经开区数字服务业的全面均衡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大连大学、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统计局、武汉康力会计师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