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欢乐谷

2024-12-15杨琴

学习方法报·小学语文四年级期末专号 2024年12期
关键词:胡杨赞美短文

一、抓住关键语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完成练习。

沙漠胡杨

文/王永杰

新疆有两种著名的树,一是白杨,二是胡杨。白杨之美在于挺拔,而胡杨之美在于顽强的生命力和醉人的金黄色。

胡杨是美丽的树。每年10月,秋天的胡杨就会穿上金黄色的礼服,迎接四面八方慕名而来的宾客。远观胡杨,层林尽染,好似一片金色的海洋。近观胡杨,它的每一片叶子都很通透,叶脉清晰可见,特别是在太阳初升或者夕阳西下的时候,逆光或者侧光去端详,透明的叶片相互映衬,散射出黄色的光晕。

胡杨是神奇的树。小的时候,它的形状如柳树,枝条柔软,叶子细长。长大后,它树干挺直,叶子与杨树叶子的形状相同,只不过尺寸小一些。所以,胡杨也叫“异叶杨”“变叶杨”。有人说,胡杨的奇特在于一树三种叶。一棵粗壮的胡杨,离地1米以下长有枝条的话,叶子一定是柳叶的样子,高一些就是杨树的叶子,再高一些会有枫叶的形状。

胡杨是顽强的树。它们或成片成林,或孑然一身,顽强地屹立在沙漠戈壁,履行着自己与生俱来的使命——抗风沙,保绿洲。沿着沙漠公路走一走,你会看到在沙漠边缘,沿着古河道,生长着或高或低、错落有致的胡杨,尤其是塔里木河两岸,生长着茂密的胡杨林。有人说,正是有了这片胡杨林,天山南麓的大片绿洲才免遭沙漠的吞噬。所以,当地人称胡杨为“英雄树”,也有人赞美它是“沙漠的脊梁”。

第一次走进沙漠,见到胡杨,我就为它折服。粗壮的树干,开裂的树皮,奇异的形状,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烈日炙烤下,顽强地挺立着,用不太茂密的叶子为我们这些到访者撑起一片片阴凉。它们有的树冠已经枯死,却从半腰伸出一根绿枝;有的下半部分的小虬(qiú)枝枯萎了,树顶部分却绿意盎然;有的半边身子已经焦黑,却在另一侧长出茂密的枝叶;甚至有的上半部分已经没有了树皮,露出白森森的树干,下半部分却快意地生长着;还有的树身已经匍匐在地,靠一些枝杈支撑着,树冠部分依然歪歪扭扭地向上伸展……

此时此刻,我似乎体味到了一些坚韧不拔的含义。

(摘自“美文网”)

1.把画“﹏﹏”的句子改成下面的句子好不好?为什么?

胡杨之美在于顽强的生命力和醉人的金黄色,而白杨之美在于挺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画“______”的句子,当地人为什么称胡杨为“英雄树”或“沙漠的脊梁”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沙漠胡杨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选文最后一自然段,谈谈你对“坚韧不拔”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拨" 第1题考查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我们把两个句子对比阅读后可知,原句侧重赞美胡杨,改后的句子侧重赞美白杨,所以不能这样改。第2题考查对短文内容及表达情感的把握。解答时,我们要认真分析画“ ”的句子,抓住“英雄树”“沙漠的脊梁”等关键词,联系上文,体会作者对胡杨“抗风沙,保绿洲”作用的赞美。第3题考查对事物形象的分析概括。我们要认真阅读短文,抓住第2~5自然段中的关键语句提取信息,准确概括。第4题考查对句中关键词语的理解。解答时,我们要先理解词语的意思,再联系文中提到的描写胡杨顽强的事例,写出词语的深刻含义。

二、了解作者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完成练习。

清塘荷韵

文/季羡林

有人从湖北来,带来了洪湖的几颗莲子,莲子外壳呈黑色,极硬。据说,如果埋在淤泥中,它能够千年不烂。因此,我用铁锤在莲子上砸开了一条缝,让莲芽能够破壳而出,不至于永远埋在泥中。这都是一些主观的愿望,莲芽能不能长出,都是极大的未知数。反正我总算是尽了人事,把五六颗敲破的莲子投入池塘中,下面就是听天由命了。

这样一来,我每天就多了一项工作——到池塘边看上几次,A.心里总是希望,忽然有一天“小荷才露尖尖角”,有翠绿的莲叶长出水面。 B.可是,事与愿违,投下莲子的第一年,一直到秋凉叶落,水面上也没有出现什么东西。 C.经过寂寞的冬天,到了第二年,春水盈塘,绿柳垂丝,一片旖旎(yǐ nǐ)的风光。可是,我翘盼的水面却仍然没有露出什么荷叶。

但是,到了第三年,却忽然出现了奇迹。有一天,我忽然发现,在我投莲子的地方长出了几个圆圆的绿叶,虽然颜色极惹人喜爱,但却细弱单薄,可怜兮兮地平卧在水面上,像水浮莲的叶子一样,而且只长出了五六个叶片。对我来说,这又是一个虽微有希望但究竟仍是令人灰心的一年。

真正的奇迹出现在第四年。严冬一过,池塘里又溢满了春水。到了一般荷花长叶的时候,在去年漂浮五六个叶片的地方,一夜之间突然长出了一大片绿叶,而且看来荷花在严冬的冰下并没有停止行动,因为在离原有五六个叶片的那块基地比较远的池塘中心,也长出了叶片。叶片扩张的速度,扩张范围的扩大,都是惊人的快。几天之内,池塘内不小一部分,已经全为绿叶所覆盖。而且原来平卧在水面上的、像是水浮莲一样的叶片,不知道是从哪里聚集来了力量,有一些竟然跃出水面,长成了亭亭的荷叶。我心中狂喜,这几年总算是没有白等。

光长荷叶,当然是不能满足的。荷花接踵而至,而且据了解荷花的行家说,我家门前池塘里的荷花,同燕园其他池塘里的都不一样。其他地方的荷花,颜色浅红;而我这里的荷花,不但红色浓,而且花瓣多,每一朵花能开出十六个复瓣,看上去当然就与众不同了。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迎风弄姿,似乎在睥睨(pì nì)一切。

(摘自《季羡林散文精选》,有删改。)

1.短文是按照_______________________顺序描写的,我们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词语中可以看出来。

2.短文中,作者写了自己“种荷——" " " " " " " " " ——" " " " " " " " " ”的经历,表达了对荷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读画线句子,体会作者心情的变化,并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短文第2~4自然段,说说你对荷生长的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 " " " " " " " " "

5.看到盛开的荷花,你会怎样赞美它呢?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 " " " " " " " " "

点拨" 第1题考查对短文描写顺序的分析。解答时,我们要在仔细阅读短文的基础上,寻找表示时间、方位、地点等的关键词,再根据这些词语确定短文的描写顺序。第2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分析概括。我们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段落大意。第3题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我们要联系上下文,抓住句中的关键词,体会作者由希望到遗憾再到失望的心情变化。第4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整体感知。先认真读第2~4自然段,分析荷的生长过程,然后总结荷给自己的印象。第5题考查表达能力。我们可以结合短文第4、5自然段来作答,表达出对荷花的赞美之情。

三、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品质,完成练习。

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

文/兰质慧心

有一位老人是菲律宾华侨,在海外奋斗了半生,积攒了一笔财富。几经沉浮,衣锦还乡的他萌生了济世助人的念头。于是,老人分别给家乡几所学校的校长写了信,希望每位校长提供十来个学生的名单,以便他从中确定人选,作为资助的对象。

名单很快就到了老人的手中。老人让家人买了许多书,准备逐一寄给名单上的孩子。家人面面相觑,心想:这样的礼物是不是太寒酸了?家人断定书中自有“黄金屋”,可翻来覆去也没有找到夹在书中的钞票,只在书的第一页看到了老人的亲笔赠言:赠给品学兼优的学生XXX,落款处是老人的住址、姓名、电话和电子邮箱。家人虽然疑惑不解,但是谁也不愿违背老人的意愿,只好替他寄出了那些书。

从黄叶飘零到瑞雪纷飞,老人常常对着电话发呆,又莫名其妙地唉声叹气,谁也猜不透老人的心事。

新年前,老人收到了一张很普通的贺卡,上面写着:“感谢您给我寄来的书,虽然我不认识您,但我会记着您。祝您新年快乐!”没想到老人竟然欣喜若狂:“有回音了!找到啦!我终于找到要资助的孩子啦!”

家人这才恍然大悟,明白老人这些日子郁郁寡欢的原因:原来他寄出的书是块“试金石”,只有心存感激的人,才会得到他的资助。

老人意味深长地说:“土地失去水分滋养会变成沙漠,人心没有感激滋养会变得冷漠。不知感恩的人,即使给他阳光,日后他也不会给别人温暖。”

其实,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没有一种接受是可以无动于衷、心安理得的。一朵花会为一滴雨露鲜艳妩媚,一片叶会为一束阳光绿意盎然,一汪水也会因一片落叶荡漾清波。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对别人给予的关爱和帮助充满感激。 (摘自《小读者》)

1.用自己的话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 " " " " " " " " " " " "

2.“试金石”的本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文中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画线句子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 " " " " " " " " " " " "

4.结合老人的语言、动作、神态,概括老人给你的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 " " " " " " " " " " " "

5.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标题“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 " " " " " " " " " " " "

点拨" 第1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概括。我们要通读全文,抓住文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的前因后果,然后用准确的语言概括。第2题考查对短文中关键词语的理解。我们要先从字面上理解“试金石”的意思,然后联系上下文,结合老人说的话,分析“试金石”其实是老人用于考验资助对象的书。第3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我们要结合文章内容,抓住“感激”“感恩”等关键词进行表达,注意语句通顺连贯,表情达意合理。第4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我们要结合老人的言行举止分析其特点,再用简练的语句概括。第5题考查对短文的整体感知。我们要在理解短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作者要表达的观点和思想感情进行分析。

猜你喜欢

胡杨赞美短文
远离否定式赞美
千年胡杨
大美胡杨
KEYS
赞美骨髓
写一句赞美别人的话
Keys
家风伴我成长
胡杨颂
多一句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