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范学院创新创业信息化教学实践体系构建

2024-12-12郑凤林张慧斌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24年29期

关键词:创新创业;师范院校;信息化教学;实践体系构建;教学改革

1 问题的提出

1.1 问题提出的背景

师范学院创新创业信息化教学实践、方法及理念还很落后,阻碍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难以培养师范生的创新创业能力[1]。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火热,这些信息技术正在深刻影响教育教学形态[2]。在线教学、混合式教学、智慧课堂、智慧校园、智慧教育等概念的提出,正是以教育信息化引领推动教育教学变革创新的典型代表[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共同探索教育可持续发展之路”,为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指明了战略方向[4]。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确立的战略目标是“利用现代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 [4-5]。以学习为主建立智能化教学支持环境,加快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改革是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新方向[3-5]。基于此,忻州师范学院和当地基础教育学校开始尝试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实践,探索以信息技术助力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变革,促进学校教育质量、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新模式、新路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开启了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国家的新要求[5]。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思想、真理的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生命、人才的时代重任,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今天的学生就是振兴中华的主力军,教师就是打造这支主力军的筑梦人[6-9]。因此,培养具备较强创新创业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好教师,将创新创业基因注入下一代,是师范院校深入贯彻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实践,对国家发展与中华民族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1.2 学情分析

学生知识经验分析:根据与学生的课间交流发现,学生认为现代教育技术信息化课程教学的每一个软件与之前所学课程相比都比较难,特别是对某些软件较为陌生,觉得难以上手,故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畏难情绪。因此,教师在讲授过程中需要注意知识点的引入方式,通过较为巧妙的导语和案例来吸引学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较难理解的知识,应尽量与现实生活实际相结合,做到通俗易懂,由浅及深,增进学生的理解,降低学习门槛。

学生学习能力分析:学生在高中阶段普遍接受的是填鸭式的传统教学培养模式。进入大学后,学习的部分课程采用了任务驱动、翻转课堂或SPOC教学模式,通过一学期的调整适应,学生已具备了自主学习能力,对于任务驱动、翻转课堂和SPOC教学模式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参与和认识,学习习惯从被动接受逐步转变为主动参与。

学生思想状况分析:学生尚处于思想意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发展形成阶段,其心智虽较高中阶段成熟,但仍存在较大的可塑空间。此时需要任课教师给予正面的激励和引导,帮助学生树立的正确的三观,培养其爱国主义精神,使得红色基因得以世代传承。

1.3 主要针对的问题

1) 师范院校教师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间的分离性与二元性

师范院校学科课程与教学实践是条块分割和学科归属上各自独立,导致各学科课程与教学实践彼此疏离,难以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和学科认同,专业发展缺少团队协同,难以形成合力。因此,建立师范院校理论研究者与教学实践者之间的协同机制,成为推动师范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2) 基础教育教师信息化教学创新中的个体性与无助性

在信息化教学改革推进过程中,教师缺少引领与指导,存在认识不足和偏差。与此同时,改革的教师一方面忍受同伴旁观者心态的压力,另一方面要应对实践的种种挑战。实践中的孤立无助所带来的孤独感,以及经验共享的缺失,导致教师陷入“理念认同”和“实践退缩”并存的两难境界。

3) 师范院校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间的割裂性与二元性

目前,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间行政管理上的条块分割和学科归属上的各自独立,导致各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彼此疏离,很难形成合力。故建立师范院校内部理论研究者与教学实践者之间的协同机制,成为推动师范教师专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2 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2.1 师范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师范特色不突出、师范生双创能力不足

师范学院学生在地方上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者、执行者,肩负着创新创业教育功能的重任。既要能实现创新创业的知识传承,又要能将创新创业基因注入下一代,为实现创新型国家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因此,突出师范特色、提升师范生双创能力,是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2.2 师范学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领创新创业教育文化不足

解决当前师范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中的功利性现象,扭转创新创业仅停留在学生知识与财富获得层面的问题,使文化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真正发挥引领作用,是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2.3 创新创业人才输出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接不紧密

师范院校要主动适应、紧密结合区域发展需求,为地方区域发展输送人才与智力支持,打通创新创业之路,是急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3 解决问题的理论基础

3.1 实践共同体

基于共同兴趣和共享能力的团体,将实践共同体和网络技术相结合,构建信息化实验共同体,突破师范院校信息化瓶颈,促进教育信息化走出困境。

3.2 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素养、情感一起的培养过程,为落实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要求,完善“三位一体、协同育人”培养机制,将深化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一体化的卓越教师培养机制。科学构建师范院校教师、基础教育教师及在校师范生发展共同体对促进终身学习和持续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提升基于TPACK框架的教师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信息素养、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高。

3.3 协同创新理论

协同创新由师范院校、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等多元主体为了实现项目创新而开展的整合团体形式。通过构建师范院校和基础学校的信息化教学实践共同体,依托现有的资源,实现各环节中创新创业,实现信息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创新发展。

4 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成效

围绕师范院校中主要存在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实践取得的成果三方面展开。信息化教学实践共同体构建与实践路径如图1所示。

4.1 打破学科界线,以跨学科教学共同体促进师范院校教学创新发展

打破学科界线,组建由教育技术学、学科课程与教学论、认知心理学、教育学原理等专业教师构成的跨学科教学共同体,围绕师范院校教育信息化开展教学创新研究与实践。

1) 开展理论研究,以教学学术促进师范教育信息化发展

项目团队在师范院校人才培养和教师信息化教学实践中,始终坚持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以信息技术理论前沿指引师范院校教育信息化教学改革,先后承担省级课题13项,团队成员主持省级创新项目3 项,院级创新项目4 项,出版专著教材7部,发表期刊论文13篇,发表CSSIC期刊论文3篇。主持建设《五台山文化研究》被评为山西省协同创新培育项目。

2) 开展课程建设,打造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类课程

从2019年起,团队成员着力研究探索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的有效路径,经过4年的探索与积累,7门课程为山西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计算机导论课程为山西省精品课程,院级精品课件2部。课程建设成果丰硕。

3) 课题联合攻关,促进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创新

充分发挥师范院校教育优势,整合教育技术学、学科与课程教学论、教育数据分析等专业教师,围绕基础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智慧课堂教学改革开展体系化的课题研究,以完善和丰富教育信息化研究体系和成果,也为区域、学校推进智慧课堂改革实践提供可操作的模式遵循和实践借鉴。

4) 教学科研并重,建设跨学科教学科研创新团队平台

发挥团队教学学术基础与教研优势,围绕师范学院和基础教育信息化开展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协力推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OMO课程建设与教学模式创新实践,成立了协同创新中心,提高青年教师教学学术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成立了协同创新中心,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科研团队/教学团队名称:省级教学团队如表1所示,院级教学团队如表2所示。

协同创新中心名称:五台山文化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区域发展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4.2 打破学段界线,以跨学段教学共同体促进师范院校协同创新发展

为有效解决基础教育学校在智慧课堂改革创新中的不足和偏差。忻州师范学院成果团队牵头组建了跨学段教学大团队——忻州师范学院智慧课堂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以忻州师范学院为单位,共同与基础教育学校,开展智慧课堂教学创新研究与实践,有效地促进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这种跨学段教学共同体促进师范院校协同创新发展。

1) 开展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协同培育未来教学名师

建设教学实践基地开展双向合作。师范院校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与学科教学专家引领基础教育学校的教学改革,为基础教育学校输送优质师资。

学院培养合格师资和各级各类人才5万余名,毕业生就业率、考研率、考取村官和特岗教师的比例,一直位居全省同类本科院校前列。其中师范类毕业生多数成为扎根山老贫困地区基础教育事业的骨干,为国家、山西和忻州的教育、文化、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了良好的人才支持,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 基础教育学校为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提升提供了真实教学场景和专业成长环境至今已连续20年,每年派出两批共计40 000余名本科、专科大学生,到忻州市各县市区和运城、阳泉、大同及海南共700余所农村中小学进行为期半年的扶贫顶岗实习支教。进行扶贫顶岗实习支教,有效地促进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忻州师范学院办学特色更加鲜明。

4.3 打破学校界线,以跨学校教学实践共同体促进课堂创新发展

为进一步扩大智慧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成果的共建共享,促进教师之间的学科教学经验交流与智慧共享,消弭区域、校际、教师之间差距,以课堂教学创新促进学校办学水平提升、教师专业发展与学生素养提高。

1) 组织专家主题讲座培训,引领师范院校教学改革发展

实践共同体成员学校在专家团队的带领下,组织开展学科教师教学研讨培训交流活动,致力于促进教师掌握智慧课堂教学的实际操作方法,提升开展智慧课堂教学的能力,组建专项团队,开展研究,培养后续智慧课堂教学项目实践的教学名师。

2) 搭建校际联合教研平台,促进师生创新能力提升

共同体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构建跨校跨区域的学科教学团队,提高教师的自我认同和实践创新归属感。组织开展分学段“同课异构”活动,形成规模化效应。根据忻州等山老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发展需求,不断完善师范学校主导、地方政府支持、中小学校参与的“三位一体、协同育人”的教师教育实践模式。

3) 开展名师送课案例征集,打造智慧课堂教学名师

实践共同体从成员学校中选择一批优秀教师,开展名师送课活动。与此同时,为更好地帮助新手教师成长发展,实践共同体面向共同体成员学校征集推广教师学科教学和成长发展的典型案例,极大地推动了教师由新手向专家的转变,促进了教师的成长发展。

4) 推进数字资源共建共享,助力课堂教学协同创新

以名校精品课为基础,形成了本校本土特色化数字化资源体系。编写在线教学案例:数字化教育资源,突破校际障碍,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助力课堂教学的协同创新。

5 成果的推广与应用

5.1 受益面大,成效显著

逐步推广到其它理工科专业,使更广范围的相关专业学生受益,实施范围广,受益面大。具有推广性。成果逐步面向全校实施,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多,学生双创能力得到提高。

5.2 辐射面大,示范带动

教学中要增强现代教育技术引领运用、深化宗旨意识、更新知识储备、提高合作能力,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实践教学模型进行教学设计,教师可以更有意识地站在高处,梳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清楚如何进行学科思想方法的培养,提高教学效率。学生在参与式教学过程中,逐渐内化计算思维,完成从知识堆砌型向能力智慧型人员的转变。体验探索发现过程,形成教与学的方式的转变,提高教学效益和质量。

创新创业与就业指导教研室于2020年6月4日与6月9日分别开展了两场创新创业师资培训会,来自全院60余位《创业基础》课程师资参与体验,生成各自的创业项目,并将设计冲刺的理论、方法和工具带回创业课堂,鼓励和引导更多学生敢闯会创。

培训会主要依托校园VC微信火种节小程序实行线上开展,并以瞩目、腾讯会议、微信群等平台线上交流,实现了良好的互动效果。累计产出27项创业项目雏形,并通过头脑风暴、“me—we—us”等理论及教学方法,让参与教师以团队作战的方式实践了理解目标、定义目标、发散想法、决定想法、制作原型、验证原型、路演展示、复盘的9项急速创业环节,感受了从0 到1 的创业体验,触发了教师的创业思维。

5.3 关注度高,影响广泛

研究成果受到省政府以及社会的高度认可与普遍关注。学校五台山文化研究被评为山西省协同创新培育项目;五台山文化研究中心为山西省文化强省八大中心之一、山西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五台山文化研究中心、元好问研究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师生关注度高、点击率高,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共助,协同创新发展。

各级领导均肯定并要求忻州师范学院拓宽服务山老贫困地区的路子,为提升农村教育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专家组全面评估后指出,忻州师范学院始终坚持培养高素质中小学教师、主动为地方基础教育服务的办学方向,不断深化信息化教育教学改革,形成了“全面推进扶贫顶岗实习支教,创新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鲜明办学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