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编辑的政治素养、职业涵养与专业修养

2024-12-12李丹屈炳耀

出版参考 2024年11期

摘 要: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靠人才。编辑作为文化产业中的重要工作者,是文化解读与呈现、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主体,承担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培养一支有干劲、懂专业、善创新的高素质编辑队伍,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讲话精神的重要实践,也是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我国由出版大国走向出版强国的重中之重和必由之路。面对新环境与新形势带来的新挑战和新要求,编辑必须以过硬的政治素养为底线和纲领,以良好的职业涵养坚守“初心”与“匠心”,以深厚的专业修养引领守正与创新,多维度构建更加全面的编辑素质,自觉担负起推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重任和传承文明、传播文化、教化人心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 政治素养 职业涵养 专业修养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对新质生产力作出了系统阐释,他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1]

科技创新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其繁荣与发展归根结底依赖于人才的力量。编辑作为文化产业中的重要工作者,是出版业的最重要核心,更是文化解读与呈现、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主体,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培养一支有干劲、懂专业、善创新的高素质编辑队伍,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讲话精神的重要实践,也是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我国由出版大国走向出版强国的重中之重和必由之路。

一、底线与纲领: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编辑应具备过硬的政治素养

新质生产力带来科技创新,改变生产关系,也改变人的思维方式和信息构成。5G时代的到来和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大力发展,使信息传播的渠道更加多元,也更加便捷,传统信息生产模式里的把关环节受到严重冲击。同时,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推进,各类文化产品涌入我国市场,西方国家的文化扩张与文化渗透越来越日常化与隐蔽化,引起国人对原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新认识、判断和评估,甚至淡化与削弱了一些人对主流文化意识形态的认同感。[2]

编辑活动是对信息进行筛选与组合的智化活动,在这一过程中,编辑扮演着信息接收者、再创造者与发出者的角色。编辑在通过各种媒介接收到不同信息之后,经过加工处理,再将渗透着自己政治意识的信息通过各种文化产品传播给大众,并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对社会成员的思想文化有着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编辑的政治意识强弱和政治意识倾向,狭义地讲会决定一部文化产品的定位和质量,广义而言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一个国家的文化安全。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大背景下,编辑必须以坚定的政治素养完成时代赋予的新使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的重要时间点,做好思想文化宣传领域的守护者。

(一)底线——提高政治鉴别能力

编辑在实际工作中应不断深化对党的理论的理解,将政治导向融入出版物生产的每一个环节,确保每一部出版物都能体现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首先,编辑要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先进理论,深刻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丰富内涵,用先进的理论武装头脑。其次,编辑应当及时研读和阅读相关理论书籍以及主流媒体的相关文章和报道,时刻关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并以此为纲领,确保编辑出版工作始终在党的指导下沿着正确的方向运行和发展。具体到操作层面来说,在选择和编辑加工稿件时,要时刻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指引,用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政治敏感度发现、过滤、剔除不恰当的政治言论和思想。除此之外,还要特别注意稿件中各类隐蔽性较强的政治类差错,例如污名化英雄人物、丑化党和国家等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相悖的内容。在审稿过程中,编辑要时刻绷紧神经,通过自身的政治判断力和鉴别力,筛查和消除各类政治性差错,守住出版物的政治底线。

(二)纲领——增强政治导向意识

出版物不仅具有传播知识、积淀思想、传承文化的功能,也是重要的舆论引导工具,这决定了编辑的政治素养不仅仅要体现在审稿过程中,更需具备敏锐的政治导向意识。在选题策划和宣传推广环节,编辑要始终具备“在精神上与国家和社会同频共振的能力”,自觉将党和国家的要求放在首位,切实提高作品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让出版物在正确导向下发挥引导大众关注、引领社会风气、制造社会议题的作用。

出版物不同于网络自媒体,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编辑的政治素养是确保出版物质量、引导社会舆论、传播优秀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保障。编辑队伍必须不断加强政治学习,提高政治鉴别能力,增强政治导向意识,以坚定的政治素养为底线和纲领,为推动我国出版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二、初心与匠心: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编辑应具备良好的职业涵养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加快了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速度。可以预见,以此为技术基础的新媒体也会以更多样的形式和更便捷的应用越来越多地进入人们的生活,这必然会给目前仍以纸质出版物为核心业务的出版社带来更加猛烈的冲击。加之党的十八大以后,国有出版机构基本完成转企改制,体制改革和数字技术变革,严重冲击着编辑的职业认知,给出版行业的发展带来巨大压力。出版业属于文化产业,大多数从业者选择进入出版行业,最初都是源于对书的热爱。面对行业困境,编辑只有从思想认知和实际行动两个方面着手,坚守职业“初心”,坚持职业“匠心”,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积极性、向上力和成就感,形成良好的职业涵养和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才能解决因职业认知动摇而产生的自我发展动机不足的问题。

(一)初心——牢记使命责任

出版业一直是传播文明、开启民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中华书局创始人陆费逵说:“我们希望国家社会进步,不能不希望教育进步;我们希望教育进步,不能不希望书业进步。我们书业虽然是较小的行业,但是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却比任何行业为大。”在新的发展阶段,出版业应更有效地发挥其服务大局、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关键作用,以高品质的内容回馈社会、服务人民,并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不断改革创新,把握发展先机。不同的时代给出版业提出不同的目标和要求,要实现这些目标和要求,就需要出版行业最重要的从业者——编辑自觉肩负起时代和社会赋予的责任和使命,始终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驱动之下,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传承文明、记录历史、书写梦想、传递希望。这既是编辑工作者的职业初心与信仰,也是职业追求与目标。

纵观出版史上的皇皇巨著,皆是出版人坚守初心、一以贯之的成果。例如,成立至今已逾百年历史的中华书局,在建局之初,就将“开启民智”作为出版宗旨,以传承中华文化,推动民族进步,加快文化普及为目标,先后出版《康熙字典》《四部备要》《古今图书集成》《中华大字典》等在中国出版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经典之作,彰显了出版人守护文化的决心和家国情怀,用实际行动实现了其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宏大理想。同时,编辑队伍的成长需要长期规范的职业培养,更需要伟大的出版人精神的代代传承。出版的初心,是编辑的职业出发点,也是编辑的毕生追求。

(二)匠心——坚持精益求精

既然心有情怀,就要行有定力。编辑是一种高尚的职业,编辑工作是将文化通过策划、选择、加工,传播给社会和大众的重要活动。编辑工作的这一特性,决定了编辑职业的从业者必须具备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匠心”和职业素养,时刻把牢质量关。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时指出:“凡是传世之作、千古名篇,必然是笃定恒心、倾注心血的作品。”以开明书店创始人章锡琛为例,在开明书店存续27年的历史中,仅出版书刊一千四五百种,数量虽少但质量极高。章锡琛对图书质量尤为看重,对校对要求尤其严格,决不允许在图书中出现哪怕一个错字。正是这种对编辑职业“匠心”的坚守,让开明书店成就了出版界一个难以企及的高峰,被学者们赞誉“几乎找不到一本不够格的书来”。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张元济之于“百衲本”《二十四史》,陆费逵之于《辞海》等皆是如此。

当然,匠心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技进乎道”,庖丁解牛、伯乐相马,都是秉持“匠心”,心无旁骛、精益求精,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不断探索与积累,最终将自己的职业技能发挥到极致的例子。具体到编辑工作中来,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始终以书稿品质为考量的核心,在选题策划的头脑风暴中、在编稿校对的字里行间内、在装帧设计的巧思妙想里,日积月累、持之以恒,最终破茧成蝶,实现蜕变。相反,市场上一些粗制滥造的假书、伪书,反映了部分出版社编辑职业道德的丧失与职业能力的低下,最终会被时代所抛弃。

三、守正与创新: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编辑应具备深厚的专业修养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VR、5G、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始渗透图书生产环节,编辑的工作内容与流程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些编辑因此产生了严重的技术焦虑。同时,新科技、新技术的出现与应用也给出版产业带来了新的产品呈现方式和工作思路。

机遇与挑战并存,坚持守正,不断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编辑工作者的必然选择。‌守正是传承,创新是开拓,守正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创新是守正的发展和延伸,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编辑要能在坚守专业原则、提高专业技能,固本强基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的编辑方式、传播途径和商业模式。这要求编辑既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扎实的编辑功底,还要能转变思想,接受并掌握现代化的出版手段,用更多元、更丰富的文化产品,助力出版业的繁荣发展。

(一)守正——重视固本强基

守正,就是坚守根本。不管信息技术如何改变、传媒介质如何更新,传承文明、传播文化,永远是出版业最重要的价值内核。“内容为王”是出版业的核心,其地位无可撼动。虽然新技术的推广与使用,使信息传播越来越快速与便捷,但经过编辑加工处理的,有正确伦理判断、价值判断、审美判断的系统化、结构化的优质内容依然无可取代。编辑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无论技术如何变革,优质的内容始终是吸引读者的核心要素,这是编辑工作必须守住的根本。

优质内容的产出是一个系统且环环相扣的过程。一本优秀的图书,必然从选题策划、作者选择、内容的加工与把关到装帧设计处处精心规划、充满巧思,其中体现的是编辑的选题策划能力、发现作者能力、编辑加工能力等核心编辑技能。就选题策划能力来说,编辑要善于敏锐捕捉信息,发现和追踪热点,策划出既切合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又能满足读者口味和需求的优质选题,为优秀出版物的产出打好理论基础;就发现作者能力来说,编辑要善做伯乐,能够针对选题需要挑选合适的作者,并用自己的专业素养赢得作者的信任,构建与作者的和谐关系,为优秀出版物的内容生产做好准备;就编辑加工能力来说,编辑要坚持质量第一原则,严格落实“三审三校”制度、责任编辑制度等基本编辑准则,用过硬的编辑基本功保证出版物的质量,并全程参与设计、排版等工作,为优秀出版物的产出把好关、添好彩。总之,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编辑要通过不断学习来加强和提高自己的基本职业素养和技能,抓住“内容打造”这一出版核心要义,打牢基础、行稳致远。

(二)创新——做到因势而谋

创新,就是要推动重大科技成果创造性转化。新质生产力的最大特点就是创新,核心要素是用科技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使传播介质发生巨大变化,受众分流、读者分化,专业优势和内容资源被逐渐消解的局面,使一些编辑产生了严重的技术焦虑。面对新技术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编辑只有有预见性地、灵活并迅速地转变思维和工作模式,正视人与技术的关系,用智慧和实际行动变挑战为机遇,对新技术从恐惧到适应和利用,实现与技术共生,因势而谋,才有可能缓解个人焦虑和行业危机。

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编辑工作的创新应该体现在实践创新和思维创新两个方面。实践创新,主要是思考如何应用新技术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以及产品的推陈出新。例如人工智能编校技术可以大大减轻编辑的工作量,使他们从重复性劳动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更复杂和更具创造性的工作中。再如,大数据读者信息分析功能,可以精准细分读者群,在选题策划和宣传发行阶段,给编辑提供更加准确和专业的参考数据等。思维创新,是指在初步掌握了对新技术的应用之后,对未来编辑职业功能的思考。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新技术辅助编辑解决大量的基础性工作之后,编辑就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目前信息技术无法解决的规划性工作和思想性工作方面。笔者认为,内容规则引领者和用户体验优化者,就是未来一段时间编辑角色和功能的新定位。就内容规划与引领来说,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工具预测内容流行趋势,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分析读者的阅读行为和偏好,更加精准地制订内容规划,确保编辑策略与目标受众的兴趣和需求相符,同时将不同领域的信息进行有效整合,创作出具有跨学科视角的深度内容。就用户体验优化来说,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编辑可以更好地了解读者的需求和偏好,从而优化图书的排版布局、装帧设计以及内容呈现方式,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例如,通过分析读者的阅读习惯,可以设计出更加人性化的界面和交互方式,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此外,编辑通过数据整合工具,可以了解读者的阅读历史和喜好,并以此为依据为读者精准推荐最适合的图书和内容,在提高读者满意度的同时,增加图书的销售量和市场影响力等。

综上所述,以科技创新为要义的新质生产力正在深刻改变着出版业的生态格局和编辑工作模式。作为出版业核心竞争力的编辑,必须以过硬的政治素养为底线和纲领,以良好的职业涵养坚守“初心”与“匠心”,以深厚的专业修养引领守正与创新,多维度构筑更加全面的编辑素质,才能在变革浪潮中不被取代,在实现自己传承文明、传播文化、教化人心的历史使命的同时,肩负起推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重任。

(作者单位系西安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