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改革探究

2024-12-12高兴平

考试周刊 2024年41期

摘要:与其他的初中教育科目相比,地理科目的知识结构更为复杂,包含了大量的图形信息,这就增加了学生需要记忆的信息量。由于新课程改革的推动,地理老师不得不对初中教育的地理科目的教学方式做出调整与变革。基于此,文章将对在新的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地理教育的核心方法做出详细的探讨,期待这样做能够显著增强教学成效,全面推动学生地理知识与技巧的提升。

关键词:新形势;初中地理;教学改革;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4)41-0136-04

由于新的教育改革标准的实施,初中地理课程的教育目的已经超越了仅仅灌输教科书的知识,转向了将培育学生的地理基本技巧与全面技能视为主要任务。鉴于当前的情况,旧有的初中地理教育方式已不能达到新的课程规定的标准。因此,老师必须积极寻找并更新教育观念与方法,借助先进的教育工具,推动初中地理教育变革,以提高地理学科教育水平。所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改革教育观念与方法,采取各类教育方法,为初中学生打造优秀的学习环境,以期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塑造他们的创新精神,让学生最大限度发挥主观能动性,打造出有效的地理课堂,持续增强学生的地理基本技能,并且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技巧。

一、 “双减”下的初中地理教学目标

(一)提高趣味性

“双减”下,初级中学的地理教育工作者必须借助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升课程的魅力,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与成效。此外,教师还能利用多媒体工具把复杂的地理知识转化为具有实际意义的图像,能够更好地展示地理教材的理论内容,进一步增添了地理课程的趣味性。

伴随着新的教育观念的引入,对学生的基础知识的关注度日益增加,推动了地理教育的质量提升。面对这样的教育环境,初中地理教师需要满足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持续改良并优化授课手段,并将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关键技巧作为教学主导。在进行地理教育时,学生的区域意识能够反映出学生对该地区的地理事件和地理知识的了解程度。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区域观念,并指导他们进行全面的、比较性的区域研究,以便清楚了解每个区域的独特性和人与自然的联系,进一步运用这些地理知识处理有关的区域开发问题。地理实践能力是指学生在进行地理实践活动时展现出的知识和技能。

(二)增加教学形式

“双减”政策之下,教师要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积极性,就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在使用创新教育手段进行初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控制课程的流畅性,这样既便于学生获取更丰富的知识,还能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和理解力,有助于提升他们的学习成果。在此背景下,地理老师无须分配大量的任务来加强学生的知识巩固,促进他们的学习,同时也能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方式摒弃了单调的教育模式,既突破了旧式教育的束缚,又可以很好地弥补了传统教育的不足,使得这些初中学生能够在课堂中高效地学习,增强对已掌握的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二、 新形势下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策略

(一)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思维

兴趣是推动学习的驱动力,受到兴趣的驱使,学习的效果会更好,同时也能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满足。地理学的知识领域广泛,其中包含了众多学科的内容,仅仅依赖初中生的个人经验,很难真正掌握其精髓并深入理解。在最近的课程改革中,教师致力于优化课堂教学的质量,同时也通过高效的教育方法来增强学生的学习技巧以及创新思考的能力。在对初中生的个性与学习需要有了全面的认识后,老师们应该利用诸如多媒体工具、互联网信息科技等,打造一个优质的教育氛围,从而给予一定的学习情境,使得学生们拥有更丰富的学习经历。例如,当讨论《地球在宇宙的位置》时,展示各种景色和地貌的图像,并搭配富有神秘色彩的音效,再结合老师的讲述:“在浩渺的宇宙之内,有一颗美丽的星球。这个星体负责将全球的一切都围绕着太阳运动,那么,这个星体在宇宙里的运作模式又是什么?它有哪些独特的属性?又是怎样影响和调整地球的运动?下一步,我们将进行深度的研究。”一旦学生的好奇心被彻底点燃,老师就能借助多媒体工具向他们揭示每一颗恒星的地理坐标,并指导他们在实际环境下进一步领悟重点知识。为了让学生能够更专心地学习,老师们也能够在授课过程中融入实际的事件或者是当前社会上发生的热点事件,从而让课程的主题变得更有吸引力和活力。

(二)借助主题探究,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

教学主题探究法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教学方法,主要通过为学生确定特定的主题,以激发学生积极投入学习。学生通过独立研究和协同学习的方法,达到预设的教育目标。在初中地理课程的教授过程中,可以采用主题探索的方法以有效地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他们积极投入学习活动中,增强他们对地理学科的认知。例如,在教授《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利用“黄土高原小流域土地资源利用”这个主题,让同学们自己去查阅相关的信息;然后,在解释的时候,将环境保护的视角融入其中,并且利用多种多媒体手段将不同时代的黄土高原土壤利用状况展示给学生。比如,在秦晋时期,黄土坡上的土地利用状况,清明前后的土地利用状况等。教育者有权利让学生根据他们掌握的知识和信息,研究地理与历史之间的相互影响。他们可以采用“历史与地理相融”的策略,指导学生从地理的视角去审视那些历史事件。这样不仅能提升他们的研究技巧,也有助于扩大他们的地理观念和对知识的认知,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整体认知。另外,不管是在搜罗和组织主题信息,或者在挑选主题研究的起始点和深度研究中,教师都应该努力把学生的思考方式纳入其中,把他们的数据搜集、研究和实践创新结合起来,以增强地理课堂的教学效果,塑造学生的地理认知,并最终推动学生的学科基本技能的提高。

(三)为学生搭建网络学习平台,培养地理学习兴趣

伴随着网络科技的飞速进步,地理教学系统也相继诞生。然而,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许多学生因为没有得到足够的管理,对已经掌握的知识产生了厌倦,甚至这些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的热情。因此,如果希望将网络变成能够帮助地理学习者和老师进行“授课”的工具,那么教师就需要创造优质且易用的交流环境。通过引进多媒体教育工具进行辅助,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初中地理这门学科更富吸引力。“互联网+地理”的教育方式是一种创新的教学观念和策略,不仅能有效地激发初中生对地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创新教学形式,能够有效推动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平等的互动关系,以实现教师与学生共同进步的目标。教师不再将地理知识视为唯一的学科,而是作为一个引导者,引领学习主体在网络平台上进行自主探索。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热情至关重要。如果教师能够充分运用网络技术为学生搭建网络学习平台,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强大认知能力。接下来,教师就可以利用构建生活场景、展示作品等手段来提升学生的学业表现;然后,教师需要鼓励他们把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和训练中;最终,地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更多地运用多媒体工具,从而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

(四)开展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地理知识应用

初中的地理学科是从日常生活中获取的,并且和许多日常生活的自然事物紧密相连。比如,可以通过复习来探讨人与地球的关系,包括人类生活环境、人类的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以及人类与地球的可持续发展观以及城市规划和地域联系等内容,详细阐述中国的特定地理概况。这种方式既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基础认知,也有助于塑造他们的人文思维。当学生对知识有了基本的理解之后,教师能够引导他们离开课堂,尝试着去户外进行实际操作,并且可以让他们自由地组建实验小组或者研究团队。教师给每一位组员都配备了一只分度器,用它来测定太阳的方位,这样就能在各个时刻测定出太阳高度角。通过这样的直接参与和实际行动,可以增强学生对章节知识的学习和记忆,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熟练运用所学的知识,从而推动初中教育阶段的地理技术应用水平的提升。

(五)发展学生的思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常,初中的地理课程涵盖了相对基本的内容,主要是关于我国和全球的环境。学生学习地理的主要目标就是认识世界、认识祖国。当初中地理老师开展地理教育活动时,需要将学生置于核心位置,详细阐述各个地理概念,同时也需要控制好授课的速率,避免引发学生的注意力分散,确保他们能够长期专心致志,从而有利于学生取得优秀的学术表现。这样的状况同样有利于教师执行“双减”政策,避免使用过多的作业来加强学生的知识掌握。优秀的教育能够增强学生对地理概念的认知和记忆,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教育水平。比如,学习《地球的运动》时,让他们想一想,为什么一天不动的人,一日“跑”出了8万公里?根据诗歌的解释深入思索,让学生不断地去启发自己的思想,在课堂上完全表现出了学生的中心地位。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深入探讨,能够推断出地球在持续运动;在老师的指导下,能够有效地加强已掌握的理论知识;同样,也能够接受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持续提升认知水平,理解宇宙的构造主要来源于物质,物质本身就是一种持续变化的存在,物体的变化遵循一定的规则,无法通过我们的意志来改变它。在持续的探索过程中,学生能够推动地理学科的思维进步,同时也能带来优秀的学科表现。

(六)编辑知识口诀,加强记忆

在初中阶段,地理课程涵盖了大量的领域,主要是全球的地理状态和我们的国家的地理状态。如果希望增强学生对地理的认知,那么可以把地理的内容整合,转化为易于记忆的口诀或者格言,让它们流畅易懂,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避免遗忘。在开始授课之前,教师能够深度研究地理教科书的内容,并把这些内容转化为简洁明了的口诀,把地理的知识点连接起来,使得学到的知识更有逻辑和顺序。例如,在学习《居民与聚落》时,可以把这一章节的知识点连接起来,并整合为一个口诀。比如:看一看全球人口的分布情况,学生们发现“亚洲地区的人口是最多的,次之是非洲,大洋洲是最少的,而且南极洲是没有人类居住的”“在亚洲、东南美洲和欧洲的人口密集地区,以及极地沙漠和高山地区,位于热带雨林的人口数量相对较少”。如果教师能够揭示全球的人口分布,那么学生们就能够借助这个口诀理解本课的内容。这种方式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热忱,增进他们的记忆力,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学习成果和能力,并且持续增加他们的知识储备。

(七)解读政策,探寻高效的教学模式

在“双减”政策的影响下,寻找高效的教育方法,老师需要对“负担”的理解更为透彻。如果学生对地理学有浓厚的兴趣,同时愿意投入一些时间和精力去参加这个学习活动,那么他的学习过程将无须承受太大的压力。作为引领者,老师积极地引领学生进行学习交流,并鼓励他们绘制思维导图,用于展示其中的关键知识,最终每个团队都会分享他们的结论与收获。在全部的教学活动里,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激发和指导,并需要适当地进行批评。若观察到团队成员的表现出色,我们也可以邀请他们担任“小导师”,与其他同学分享他们的学习心得。老师在授课过程中起着关键的指导角色,需要激励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思考,从不同角度去看待问题,提升学生对教科书知识的剖析与领悟技巧;同时也注意到他们的口头表述技巧的提升,以创建利于学生进行深入研究的优质环境。可以看到,采用此种教育方法,不仅可以减少老师在课上的授课时长,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独立学习、交流和表达的机会。当学生进行自我学习与互动探讨时,他们的学习热忱会持续增强,这有助于减轻学生课堂学习负担。老师与学生形成学习的集体,把主导课程的权利交还给学生。而作为老师,必须熟知学习状况、教科书以及课程大纲,并且具备足够的应变能力来管理课程。

(八)渗透人文观念,落实人地协调观的培养

地理学的研究重点是如何平衡人类和自然、人类和社区的共同进步。因此,地理老师必须深刻理解并实践这一教育目标,并将“和谐共处”的原则作为指导,塑造学生的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意识。中考的宗旨不仅仅是要求学生精通所有的理论,而且也期望他们在未来的教育和工作过程中,能够把所学知识运用得恰如其分,灵活运用到解决日常生活难题上,从而推动学生应用和实践技巧得到全方位的增强,防止学生陷入单纯的死记硬背误区中。特别在初中地理这一需要大量实际操作的课程里,不仅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能够掌握地理的基本概念和法则,还需深入理解和应用相关的知识。因此,在中考地理知识的复习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和原则,要求学生们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来改善复习的内容设计;同时也能指导学生把这些知识应用到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分析和处理上,从而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学习热情和提升他们的学习自信。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全国雾霾、太湖赤潮等现象的根源是什么?那么,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呢?当回顾与地貌有关的知识时,引导学生去深度研究像地震这样的事件。另外,在平时的教育活动中,教师也能利用多媒体图像来呈现当前的严重水污染状况。这些令人震惊的图像能够直接激发学生的情绪,从而培育学生对珍视和节约水资源的认知。同样,教师也能指导学生去研究造成水质污染和水资源浪费的关键因素,以及如何避免这种浪费,并思考有关预防水质污染等问题,也能和学生们一起研究和分析,从而加强学生人地协调观的培养。

三、 结论

综上,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核心素养有着较高的期望,在真实的教学过程中,地理老师需要以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基础,适时调整教育方法和课程内容。地理老师可以通过构建教育环境、指导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和地理实践活动等多种方法来进行教学,加大对学生的学科认知、思考能力、实践技巧等全面素质的培育,以持续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并培育学生的地理学科能力。

参考文献:

[1]付成艳.核心素养下初中地理教学的创新实践[J].试题与研究,2020(25):150-151.

[2]毛德军.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策略分析[J].天津教育,2020(24):117-118.

[3]孔祥玉.核心素养下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探索[J].中外交流,2019(36):222.

[4]李小元.核心素养下初中地理“问题教学”的实施策略:以人教版八年级《地形和地势》为例[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2):91-93.

[5]马永强.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初中地理高效课堂架构策略研究[J].世纪之星—初中版,2022(34):142-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