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间音乐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融合应用研究

2024-12-12李坤霖

考试周刊 2024年41期

摘要:民间音乐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宝贵财富,不仅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也是当下音乐教育中不可多得的素材。但是很多小学音乐课堂中都没有引入民间音乐,导致小学生长期接触不到民间音乐,无法体会民间音乐的魅力,难以推动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基于此,对民间音乐的概念、特征展开全面细致的分析研究,深入分析民间音乐和小学音乐课堂融合发展的障碍,并制订一套科学合理的改善措施,能够有效突出民间音乐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职能作用,提升小学音乐教学水平。

关键词:民间音乐;小学;音乐课堂;融合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4)41-0147-04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有丰富多样、极具特色的民歌民谣。将这些民间音乐融入小学音乐课堂当中,不仅能够丰富小学音乐教学素材、拓展学生的视野和认知、提升小学生的音乐素养,还能优化小学音乐教育教学体系、实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推动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扬。因此,对民间音乐和小学音乐课堂的融合发展,展开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 基础理论概述

(一)民间音乐的概念

《中国大百科辞典》对“民间音乐”的概念做出了详细的解释:各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创造并流传下来的、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音乐。民间音乐来自民间,是最早的音乐形式,可细分为乐、歌、风、谣、曲子、山歌、时调等多种类型,是中国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将民间音乐融入小学音乐课堂当中,不仅能够提升小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水平,还可以帮助小学生了解更多民族知识,增强民族自信,对小学生的智育、美育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影响。

(二)民间音乐的艺术特征

1. 多样化的题材形式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古代劳动人民创造了很多优秀的民间音乐。这些音乐的体裁形式多种多样,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的音乐艺术宝库。民间音乐的体裁大致可分为小调、山歌、社火秧歌等多种类型。其中,小调在民间音乐中占据很大的比重,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这种曲子数量众多,受众群体庞大,乐段以二句式、四句式为主,歌词内容丰富,为小学音乐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民间素材。例如,《十唱民勤好》内容通俗易懂、唱腔幽默,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深得民心,歌颂了广大民众辛勤劳动的精神,是小学音乐教学的不二之选。

2. 歌词语言淳朴

民间音乐之所以广为流传,其根本因素在于民间音乐的歌词内容比较简单,通俗易懂,即便没有接受过专业音乐教育,也能了解歌词大意,因此非常适合小学音乐教育教学。例如,在《外婆的澎湖湾》这首民歌中,“外婆的澎湖湾,有我许多的童年幻想,阳光、沙滩、海浪、仙人掌……”这些歌词意思都非常简单,刻画的意境十分优美,只要音乐声响起,就能让人联想到小时候的幸福时光,这也是这首民歌被广泛传唱的根本原因。小学生的想象力十分丰富,如果在音乐课堂上拓展一些如《外婆的澎湖湾》等音乐内容,必然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3. 丰富的伴奏乐器

民间音乐不仅体裁丰富,伴奏乐器也多种多样,这使得民间音乐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以西北地区的民间音乐为例,伴奏乐器有二胡、低胡、扬琴、唢呐、大锣鼓、板鼓、堂鼓、梆子等多种类型,每种乐器都能发出不同的声音;多种乐器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首首各具特色的民间音乐,为广大民众的日常生活增添了诸多趣味。除此之外,在民间娱乐或比赛活动中,民间音乐还会加入弓弦乐器、电子琴等,将现代化音乐元素融入民间音乐当中,进一步丰富了民间音乐的伴奏形式,给人们带来了美轮美奂的听觉体验。

二、 民间音乐对小学音乐课堂的价值分析

(一)更好地贯彻义务阶段艺术教育方针

2022年,我国教育部出台了《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该标准明确表示:要帮助中小学生了解地区、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和文化,提升中小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民间音乐作为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帮助小学生了解地域文化和历史沿革,还能有效提升小学生的音乐素养,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教育题材。因此,将民间音乐融入小学音乐课堂中,是贯彻落实教育教学方针的重要举措,也是提升小学音乐教育水平的有效措施。

(二)利于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民间音乐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蕴含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优秀美德。因此,将民间音乐融入小学音乐课堂当中,能够帮助小学生了解民间音乐,体会民间音乐的魅力与价值,承担起传承民间音乐文化的重要使命。我国的民间音乐文化十分丰富,但是在全球文化融合背景下,很多民间音乐受到了流行歌曲、西方文化的影响,其传承和发展都受到很大冲击。要想改变这种局面,就需要把民间音乐融入小学课堂当中,夯实民间音乐传承发展的根基,进一步丰富民间音乐的内容、题材和情感,使得民间音乐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中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标识。”民间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具体体现,是中华民族得以延续发展的灵魂,是中国屹立于世界的根本。在小学音乐课堂中渗透民间音乐,能够让小学生了解民间音乐的奥妙和精髓,认识到中国民间文化的优势和特征,从而达到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建立文化自信的效果。例如,将《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唱支山歌给党听》等民间音乐引入到小学音乐课堂当中,能够让小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奉献精神和先进文化,对共产党产生由衷的敬佩、爱戴和向往之情,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建设人才。

三、 民间音乐和小学音乐课堂相融合的障碍剖析

(一)民间音乐教学方法不合理

虽然教育部多次强调了民间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制定了一系列教育政策和方针,但是民间音乐教学方法非常不合理,影响政策的成效。首先,很多教师过分重视音乐理论教学,通常讲解一些理论性的音乐知识,关于民间音乐的实践教学少之又少,而小学生的认知能力非常有限,对课堂音乐的认知学习不到位,缺乏对民间音乐的正确认识。其次,教师始终占据音乐课堂的主导地位,而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往往都是老师唱一句,学生跟唱一句,至于歌词究竟是什么含义、表达了什么感情、有什么地方特色,都没有详细介绍,导致小学生对民间音乐的了解十分有限,久而久之,打击了小学生学习民间音乐的积极性。

(二)民间音乐教学资源匮乏

一直以来,小学音乐课堂中关于民间音乐的内容非常少,小学生很难接触到民间音乐知识,导致民间音乐和小学音乐课堂始终无法融合。首先,很多教师在小学音乐课堂上过分依赖音乐教材,教材上有什么、教师就教什么;教材上没有的,教师也不做扩充。有的教师完全是为了应付工作,偶尔放一首民间音乐,没有过多介绍民间音乐的特色和价值,导致小学生接触的音乐知识十分有限,无法感受民间音乐的魅力与乐趣。其次,民间音乐具有浓烈的地域色彩,很多教师没有广泛收集民间音乐,没有将民间音乐融入小学音乐课堂中,导致小学生不能正确认识民间音乐,甚至片面地认为民间音乐千篇一律,没有值得传承和发扬的地方。殊不知我国地大物博,每个地方都有广为流传、极具特色的民间音乐。因此,如何渗透更多的民间音乐元素,拓展小学生的视野范围,加深小学生对民间音乐的了解,是当下小学音乐教学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三)民间音乐教学氛围不佳

由于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部分教师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忽视了小学生的体验和感受,没有与小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没有及时解答小学生关于民间音乐的疑问,导致小学生对民间音乐一知半解,根本达不到传承民间音乐的效果。首先,很多教师在小学音乐课堂上渗透民间音乐知识时,忽视了小学生的接受能力,至于小学生心中有什么疑问、想法,老师丝毫不放在心上,导致小学生对民间音乐的了解十分有限,甚至有的小学生会对民间音乐产生错误的理解,不利于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扬。其次,小学校园缺乏民间音乐教育氛围,导致小学生得不到民间音乐的熏陶。很多小学生学到了新的民间音乐知识,就忘却了过去的音乐知识,难以形成系统完整的音乐体系,要想提升小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水平也变得尤为困难。

四、 民间音乐和小学音乐课堂融合的策略分析

(一)使用引导式教学拓展民间音乐知识

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注意力容易分散,怎样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创设一个高效率的音乐课堂,是小学音乐教室需要思考的重要课题。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小学生的个性特征,使用引导gVtNFxxcvNjID57FM18snw==式教学方法,以小故事的形式引入一些民间音乐,激发小学生的兴趣,活跃音乐课堂的氛围,使得民间音乐无缝衔接到音乐课堂中。

例如,在教学《茉莉花》时,教师可以讲述一个小故事:“从前有一个仙女,她爱上了一个小伙子,于是她变成一朵茉莉花,悄悄地来看小伙子。小伙子也发现了仙女,就唱起来《茉莉花》这首歌来吸引仙女的注意力。”然后问小学生:“这个小故事好不好啊?你们想不想听《茉莉花》呢?”得到小学生的一致肯定之后,教师可以播放《茉莉花》音乐,并教导学生跟着哼唱。在小故事的引导之下,小学生对《茉莉花》这首歌充满了好奇心,学习积极性也能大大提升。

(二)通过欣赏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在过去的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一些音乐教师急功近利,过分追求教学速度,忽视了小学生的体验与感受,导致小学音乐教学如同走过场,影响最终的教学成效。在以后的小学音乐课堂中,教师应该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美动听的民间歌曲,让学生感受民间音乐的旋律、节拍和地域特色,有能力的还可以跟着轻轻哼唱,久而久之小学生对民间音乐的喜爱程度也会有所提升。

例如,在音乐课上,教师可以播放《小毛驴》《放风筝》《牧童谣》《花儿与少年》等各种各样的民间音乐。这些民间音乐分别展现了北京、河北、湖北、青海等多个地区的区域特色,不仅旋律优美,而且歌词比较简单,小学生听几遍就能了解其中的大概意思。比如,《小毛驴》几乎是家喻户晓的儿童民歌,很多小学生在小的时候都听到过这首歌曲。这首歌曲的歌词朗朗上口,结构简单,非常适合年纪较小的小学生。又如《牧童谣》描绘了杜鹃花、小牛、夏蝉、青草等很多小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再加上欢快的节奏,能够放松小学生的心情,引导小学生全身心投入歌曲学习中。

(三)加强沟通提升小学生的音乐素养

小学生的好奇心十分强烈,在学习民间音乐时会产生千奇百怪的想法。此时,教师应该与小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主动向小学生提一些与民间音乐有关的问题,激发小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及时解答小学生的疑问,提升小学生的音乐素养。在小学音乐课堂中,教师应该成为小学生的引导者,帮助小学生掌握更多民间音乐知识,做好民间音乐传承文化工作。

例如,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一首《月光下的凤尾竹》民间音乐,让小学生试图寻找民间音乐与课堂音乐的差异,并向小学生提一些问题。诸如:“你知道《月光下的凤尾竹》中的伴奏乐器是什么吗?”“你在生活中还见到过哪些民间伴奏乐器?”这样一来,整个音乐课堂变得热闹哄哄,小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讨论热烈。接下来教师可以具体讲解一下凤尾竹的音色:其音色悠扬、圆润、音色清脆,非常好听。除此之外,我国还有很多民间音乐伴奏乐器,诸如二胡、扬琴、腰鼓等。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对民间音乐保持一份热爱之心,慢慢了解民间音乐及伴奏乐器的博大精神,推动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四)搭建多元舞台展示民歌风采

我国的民间音乐数量庞大,种类繁多,仅仅依靠课堂教学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该积极开展民间音乐传唱活动,组织策划以“民间音乐”为主题的交流活动,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民间音乐氛围,让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了解民间音乐的风采,从而爱上民间音乐,争当民间音乐的传承者和发扬者。

例如,教师可以在网络上搜集一些《民间音乐》,并引导学生开展民间音乐歌唱大赛。诸如,《翻山饺子》《睢水踩桥》《老画坊》《南瓜藤》都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尤其是《翻山饺子》是流传于巴中市一带的民族舞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学会普通话唱法,然后加入平昌方言,突出歌曲的地方韵味。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演唱、表演、编创等手法将《翻山饺子》的民族特色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给小学生展现一个别具一格的音乐盛宴。大赛结束之后,教师对学生的唱功、情感进行综合评价,评选出奖项,并给予丰厚的物质奖励,进一步激发小学生学习民间音乐的积极性。

五、 结论

民间音乐的体裁形式多种多样、歌词语言淳朴、伴奏乐器极其丰富,是不可多得的音乐教学素材。将民间音乐融入小学音乐课堂当中,能够更好地贯彻义务阶段素质教育方针、推动民间音乐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但是民间音乐和小学生音乐课堂的融合还面临一系列问题,如民间音乐教学方法不合理、民间音乐教学资源匮乏、民间音乐教学氛围不佳等多种问题。要想改变这种局面,教师应该使用引导式教学拓展民间音乐知识,通过欣赏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加强沟通提升小学生的音乐素养、搭建多元舞台展示民歌风采,推动民间音乐与小学音乐课堂的完美融合,提升小学生的音乐素养,实现素质教育的伟大目标。

参考文献:

[1]符沁瑜.小学音乐课堂与社团活动融合策略探索[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3(12):182-184.

[2]肖艳.小学音乐课堂中舞蹈教学的融合[J].黄河之声,2020(3):132.

[3]周荣春.民间音乐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价值[J].人民教育,2023(2):79.

[4]杨丹.小学音乐课程实施的困境与走向[J].课程·教材·教法,2020(8):109-115.

[5]臧丽君.小学音乐教学“快乐课堂”的构建与实施[J].黄河之声,2019(24):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