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10之父”宋文骢:志行万里 逐梦蓝天
2024-12-11张茵
中国工程院院士、歼7C飞机/歼10飞机总设计师、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下称“成都所”)首席专家——宋文骢(1930年3月26日—2016年3月22日)出生于云南昆明,他的少年时代是在防空警报和硝烟战火中度过的。“我每天的生活几乎就是耳边不停响起的空袭警报和整天在头顶盘旋的日本飞机,每天都有人被炸死。那时我们的武器老打不着那些飞机,我就很气啊,怎么就打不着呢?那时我就老琢磨着,应该再发明出点什么弹来,一打就中。”“我们一定要有很好的飞机。”救国报国激情燃起,梦想如同种子般在少年心底萌芽。此后,从渴望求知报国的进步学生,到投笔从戎干革命;从落选飞行员变成地勤机械师,又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空军工程系毕业成为飞机设计师,他始终不忘初心梦想,一步步开启了实现打造中国先进战机宏伟志向的飞机设计职业生涯。宋文骢的足迹从苍茫北国到巴山蜀水,他曾先后参与东风113、歼8、歼9等多型飞机研制,成为我国先进新式气动布局设计技术的开拓者,成为托举歼7C、歼10两型飞机入云的总设计师。他倾尽一生逐一梦,一直在践行航空报国精神拓路长空的征途上。
不等不靠,自主铸造中国蓝天的龙魂
歼10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战机,被称为中国的“精品机”“争气机”和“创新机”。按照航空武器装备研制以往的共识,研发一款新机采用的新技术不应超过30%,否则研制风险将急剧增加,而歼10采用的新技术却超过60%。歼10首飞试飞员雷强回忆说:“那时候我们看着设计图,觉得这个飞机飞不起来,这是我们飞行员的局限性,因为之前都没见过!”总设计师宋文骢和他带领的成都所设计团队面临的挑战之空前亦可想而知,然而在研制过程中,宋文骢始终坚决贯彻中央确定的研制方针: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以我为主,自行研制。他说:“我们必须牢牢控制总体设计主动权。关键技术我们一定要进行攻关,不然我们永远会受制于人。”
歼10飞机某些重要结构部件上要采用复合材料以达到重量特性、强度等相关技术指标,设计要求高,研制周期紧迫,国内技术基础薄弱,技术风险非常大。在宋文骢的组织领导和兄弟单位的支持下,成都所结构专业展开了长达9年的技术攻关,首次突破了新型复合材料结构的设计、分析、制造及试验技术,最终歼10飞机数个大类构件都用上了复合材料。宋总在总结飞机研制体会时说:“不要等,不要靠,也不要指望外国人会帮我们,通过我们自己的努力让歼10飞机流着我们的血液。”“我的主导思想就是我们的技术人员尽量多干、早干、自己干。通过自己干,我们才有收获,收获一批中国自己研制当代先进飞机的技术人才。”
1998年3月23日,歼10飞机成功首飞。歼10的横空出世,让中国成为了全球第五个能够独立研制第三代战斗机的国家。自此,中国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飞机自主研发体系,对中国航空武器装备建设开创出自主创新发展的道路,对实现中国强军战略具有里程碑意义。“国内首创”“国际领先”“国内第一”“填补空白”……成如容易却艰辛。这些评语读来容易,字字句句却都浸透着在宋文骢带领下研制全线自力更生、勇闯新路的宝贵精神品质。
绝不让飞机有任何缺憾和隐患
飞机工程是一项复杂精密的系统工程,需要丝丝入微、不容有误、严谨务实、细致审慎的态度才能做好。宋文骢总是怀着对于蓝天的敬畏、对于生命的担当、对于荣耀的珍惜,绝不让飞机有任何缺憾和隐患。
首飞不易,定型更难。歼10首飞成功后,以验证飞机在空中所能达到的各项性能指标为目的的试飞逐步逐项展开。在试飞过程中,宋文骢发现试飞数据与当年做方案时飞机模型在风洞吹风的数据有差异。对比后发现超声速飞行阻力偏大,飞机水平加速性不达标。为使歼10全面达到战技指标要求,宋总带领设计团队,研究提出收缩后机身外形、减小鼓包、提高飞机表面质量等减阻措施。但其实施难度很大,一方面技术攻关难度大,另一方面工厂前期生产使用过的工装和部分已加工完成的零部件都要报废,特别是新的生产任务难以如期完成,可能造成飞机延期交付。这项决定太重大了,一时间各种不理解的声音纷至沓来。宋文骢顶住质疑与压力,没有丝毫让步的余地,指出:“飞机后机身不‘瘦身’就没有出路,必须破釜沉舟!”“我们给空军造的这架新歼不能留下任何遗憾。”可喜的是,这一决策得到了现场指挥部总指挥、成飞公司总经理杨廷阔的充分理解:“宋老头顽固是顽固,但他说的有道理,你不服还不行。”研制团队作出的这一改进方案最终得到了各方面的支持和肯定。在此后半年多时间里,宋文骢带领研制团队奋力拼搏,使“瘦身减阻”得以实现,不仅保证了飞机性能不“缩水”,而且为飞机后续系列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平台基础。
精益求精,臻于至善的追求从来都是以时间换空间。作为一型飞机总师,无论白天黑夜,无论节日假日,宋文骢永远以飞机设计工作为先。哪怕工作千头万绪,他还是经常在百忙之中抽时间到生产现场、试飞现场和现场指挥部。有时出现争论、扯皮,他往往一到现场就问你看了图样没有?你看了产品没有?如果没有看,你就没有发言权。他认为要把问题搞清楚,要解决问题,必须要先把真相搞清楚,离开了真相就不可能解决问题。
追求真理,实干笃行,重大技术问题深入现场解决;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绝不抱任何侥幸心理,这就是宋文骢。
以人梯精神打造薪火相传的研制队伍
曾有人在歼10项目开展之初问宋文骢:“搞一个型号飞机少则10年8年,多则20年,而你已经50多岁了,这架飞机在你手里最终能设计定型吗?”宋文骢笑着回答:“我老宋还能活多少年,这架飞机能不能在我手里定型,我说了不算。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通过这架飞机的研制,中国一大批现代飞机设计研制的人才肯定会成长起来!我们只要为他们铺好了路,到时候我老宋在不在没关系,自然会有比我更高明的人接着干。”宋文骢是这样说的,在之后的几十年也都是这样做的。一方面,他非常关注青年同志的成长。他常常会问所里的年轻人有没有新的想法、新的思路,鼓励大家提出新的方案,鼓励技术突破。有成都所同事在回忆文章里说,当年他们有一个研究性质的小组,大多是由年轻人组成的,大家尝试用缩比模型验证前沿的推力矢量技术,宋总知道后经常跟这群年轻人一起研究模型怎么做怎么飞,虽然他也是大忙人,但是对年轻人的成长,倾注了很多的心力,给予了很多的鼓励和支持。另一方面,他注重为人才培养提供机制保障,始终坚持通过科研工程的实证过程,寻求出得到普遍认同的高效思考/行为观念;在此基础上设计出先进合理的“自上而下设计,自下而上综合”飞机研发管理工作机制,科研管理理念的创新和工作机制的持续高效,也为后续型号研制技术领军人才培养储备提供机制保障。在歼10研制过程中,宋文骢始终践行“型号成功我成才”的实战性人才培养观念,一贯坚持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他积极培养年轻同志,对年轻同志充分信任,在把握大方向的前提下,主动给任务、压担子,后来成长为歼20飞机总设计师的杨伟就是这个年轻群体中的佼佼者。正是在这样鼓励创新探索和落地实践的氛围里,一支经过先进战机研发考验的具有先进理念、敢于创新、敢于突破、敢打硬仗的优秀航空人才队伍快速成长起来,他们后来都成为站在航空科技前沿的航电专家、飞控专家、结构专家、强度专家等,为中国航空事业接续发展作出贡献。
八十余载风雨人生,六十余载春秋风华,宋文骢总是怀着对祖国的赤子深情、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和对航空事业的不懈追求。在丹心铸剑的日日夜夜里,他始终将航空报国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懈求索于中国航空武器装备发展的风雨征程。他以忠诚奉献的政治底色担当重任、为国铸剑;以自力更生的精神力量排除万难、勇闯新路;以艰苦奋斗的可贵品质闯关破题、昂扬奋进;以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潜心攻关、问鼎前沿;以躬身力行的创新实践培养队伍、奖掖后学。
奉献者恒在,奋斗者不朽,航空报国精神常青。
接力奋进的航空后辈也定然在以宋文骢为代表的中国航空事业拓荒者、先驱者的事迹感染和精神指引下,以新时代航空报国精神为干事创业的思想根基和价值导航,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新质战斗力的新动能,勇攀航空科技高峰,抢占发展制高点,以自主创新探索航空装备的“中国方向”,以武器装备研制发展大势的壮阔波澜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航空智慧、航空实践、航空力量。
(作者单位: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成都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