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航空人的精神丰碑 航空人的诗与远方

2024-12-11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导弹院

军工文化 2024年8期

仿佛是一项仪式,又或是一种祝愿。

任务在即,巨大的轰鸣在耳际响起,一位灰白头发的中年人,最后一次俯下身,用手轻柔地触摸产品的钢筋铁骨,眼中透着不舍与憧憬,骄阳镌刻出了他坚毅的轮廓……

戈壁、胡杨、炽热、严寒……对普通人来说,异域风光让人心生向往,又望而却步;但在航空人的眼中,那里就是逐梦蓝天的最高殿堂。他们是航空报国精神的践行者、传承者,承载着建设新时代航空强国的奋斗时光。

所有的一切,都与家国相关都与航空报国精神有关

“荒草地、旧营盘,试验的草棚、画图的床板……”至今,航空创业者们对当时边学习、边建设、边研究的场景历历在目。在国家与个人之间,在没有经验、没有设备,甚至连基本工作生活条件都没有保障的情况下,航空人毅然决然把砝码都加在了国家一边,他们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的精神,从学习借鉴先进技术中艰难起步,走上独立自主创新研制的发展道路。

时间,定格在1961年7月。为适应新中国航空事业发展需要,国防部六院五所成立。一年后,全体人员奉命背着简易的行囊,来到洛阳西郊的一处旧兵营。从此,这片华夏的根脉与源头之地,成为了中国空空导弹事业发端、发展的一方沃土,“航空报国”的气息无处不在,以“霹雳”命名的系列空空导弹相继诞生,并逐渐成为中国空空导弹的代名词,成为国人听了振奋、敌人闻之震惊的两个字,创业时期的艰难与艰辛、取得的成功与成就,深深镌刻在了一代又一代航空人的心中。

“型号作风”已深入骨髓坚定着作为航空人的那份荣耀与毅力

4月,和小史一样,导弹院新入职员工都收到了要参加型号作风专题培训的通知。“型号作风?是什么?”看着邮件,小史一头雾水。

站在讲台上的张师傅,一直从事着装配调试工作。看着台下一张张焕发着青春活力的脸庞,她不禁回想起当年,她20岁出头的年纪,也正接受型号作风培训的日子——“培训开始前,我们天天刷地板、打扫卫生,直到检查合格才能转入培训。当时我心存疑虑,这样做有必要吗?通过培训的深入和多年的工作,我才明白:没有最踏实的作风,没有最细致的工作,没有最严格的管理,就永远无法生产出高、精、尖的航空产品。”《压力表的故事》《细节碎碎念》《产品也爱干净》……小史认真记录着张师傅分享的故事,也感受到了“要想使自己成为一名真正的航空人,必须脚踏实地,对工作精益求精,对事业严慎细实,当好一颗小小的普通螺丝钉。”

“团结好学、严谨规范、过程控制、型号报国”的作风始终注入在了张师傅那一代航空人的灵魂中,成为导弹院型号作风的朴素源头,他们播撒下的种子在年轻一代的心中生根发芽,代代传承。

攻关——被赋予的特殊注解没有人比航空人更深谙其意

墙上的时钟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时间的流逝。“现在不是灰心的时候。”“全面分析问题,不放过任何疑点。”“要拿出铁一样的证据,经得起检验……”这是一个90后占大多数的群体,这样的话每天都会出现在攻关现场,提醒着自己也提醒着同伴。

全新的理念对于习惯关注产品功能、擅长“单兵突击”的年轻设计师们提出了巨大挑战。从集结“人马”开始攻关,型号总师、相关单位负责人、型号线精英骨干,齐齐聚首,献计献策;百余名试验队员无怨无悔在戈壁滩上坚守三四个月,甚至长达半年之久。

为了让各分系统衔接得“天衣无缝”,团队将过去“打电话说改进,面对面签文件”模式改为“封闭攻关”的全周期协同模式,无论团队内部还是各个单位部门之间,都拧成一股绳、通力配合,不断攻坚克难、实现突破。

为了一个参数零点几的变动、几个算法符号的改进,团队可以争得面红耳赤,也会为同伴精辟的技术见解所折服。

为了夺取研制的最后胜利,大家从没在晚上12点前睡过觉,队员们血性亮剑、狼性拼搏,用几个月的时间完成了近乎几年的工作量。

……

科学研究允许有失败,从中走出的航空人对自己有了一次次更新更高的要求。让不同领域互补成为常态,让携手攻关成为风尚,科技创新方能形成集智攻关的强大合力,托举起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美好未来。

有一种目光叫守望,有一抹情怀叫坚守

2010年6月30日,在董秉印逝世10周年之际,“航空科技英才”董秉印塑像在导弹院科研大楼前落成。此后每年的这一天,航空人都会自发地来到塑像前缅怀这位可亲可敬的前辈,再次聆听他的谆谆教诲——

“我们吃再大的苦,受再大的罪,也一定要把好用管用的产品交付部队,不能留下任何一个技术问题。”

“国家还不富裕,型号的钱都是纳税人省吃俭用的血汗钱,我们只有用它来研制重点型号的责任,而没有用它来享受的权利。”

“我就想为国家再干一个重点型号。我活着和你们一起研制重点型号,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重点型号干成!”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航空报国的精神永存,数十万航空人永远属于祖国。徐舜寿、宋文骢、屠基达、陆孝彭、石屏、董秉印、罗阳……他们把自己的一生交给了航空事业,为祖国的航空事业打牢基石,艰难地叩开了自主研发的大门。一生只“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他们用一代代钢铁雄鹰,挺起中华民族的脊梁。

当人们称呼我们“航空人”时,更多的是一份责任、一份期许。正如两院院士顾诵芬在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时说:“将毕生理想与祖国需要紧密相连的奋斗过程是最幸福的!”年过九旬的他,仍然和“90后”“00后”们一起继续奔腾在科研一线,铭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大力弘扬航空报国精神,为实现建设航空强国目标而奋斗。

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建设航空强国的梦想在传承中闪光,航空人身上散发着同一种精神之光。在科研生产第一线、创新发展最前沿、改革攻坚主战场,航空人用对使命的担当、对责任的敬畏、对事业的忠诚,不断拓展着新时代航空报国精神的新疆界:忠诚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攀高峰。驶进航空人的诗与远方,续写航空强国的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