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20”时代
2024-12-11黄海月王玲玲裴根
中国航空工业从艰苦创业那天起,就踏上了自力更生的不懈探索之路。伴随着共和国前进的脚步,在国家发展战略指引下,新中国直升机工业实现了从“0”到“20”的历史性跨越。1958年12月14日,新中国的第一架直升机直5顺利完成首飞;改革开放后,航空工业制定第一个完整的直升机发展规划,成功研制直9直升机;党的十八大以来,自主创新研制直20直升机,中国直升机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迈上自主创新发展新阶段。
70余年,一代代航空人秉承对党的无限忠诚、对祖国的无限热爱,怀揣着强国梦想从祖国各地奔赴而来,在废墟上开基立业,在科研生产战线攻坚克难,走出了直升机工业自力更生、自主创新、自立自强的发展道路,书写出报国强国的恢宏乐章。
直5——铁翼初升
1948年,中国第一个直升机主机厂开始建立,自那天起,老一辈军工战士的红色基因就被深深地植入航空工业哈飞这片土地,敢想、敢干、敢挑战,成为一代代后来人与生俱来的品格。无数航空人披荆斩棘,无悔坚守,用一腔赤诚浇铸着那个热血滚烫的年代……
主动请战,欲与天公试比高。1951年4月17日,新中国航空工业正式创建。而此时,位于北国冰城的兵工总局第21厂已在朝鲜战争弥漫的硝烟中走过了3年。此后,工厂开始承担飞机和航空发动机的修理任务。新中国第一代航空人秉持着极强的责任感和荣誉感,从头开始学,不断摸索、反复实践,很快就掌握了飞机修理基本技术。
残酷的战争让哈飞人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直升机的重要性,萌生了自己制造直升机的想法,厂长陆纲也为此多方奔走。1956年10月,厂长陆纲办公室的电话铃声响起,中央决定制造直5直升机,生产地点就定在哈飞。
得知消息后,干部职工们激动不已,恨不得马上造出我国自己的直升机。陆纲亲自带队学习,设计和工艺人员立刻开始研究工艺方案。经过半年技术调查和综合平衡,试制总方案正式签发,试制工作在哈飞全面铺开。
苦心不负,一朝梦圆首飞时。试制时间紧张,技术人员日夜兼程描发图样,办公室不够用,大家就在会议室摆上图板。白天紧张工作,夜晚也常常彻夜不归,虽然没有加班报酬,但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甚至许多人为了节省时间,直接带着行李卷到办公室打地铺。看着大家废寝忘食,熬红双眼,领导们心急如焚,想尽办法赶大家回去休息,可许多人“装模作样”地从这面楼梯下去,又趁领导不注意,偷偷从另一面楼梯爬上来继续工作。
在这样空前的热情下,仅仅25天,设计人员就描绘出25000页产品图样,2个月,工艺人员就完成1000多套工艺装备的设计任务。1958年11月,第一架机装配完成,比计划时间提早了一年。
1958年12月14日,是注定被载入史册的一天。新中国第一架直升机直5从哈飞这片土地飞向祖国的蓝天,实现中国直升机从无到有的跨越。直升机平稳落地那一刻,大家相拥而泣,道不完的激动欣喜,诉不尽的酸甜苦辣。他们既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历史的创造者。
拨云见日,直5插上“金翅膀”。旋翼作为直升机的主要动部件,结构和强度直接影响直升机性能。直5制造初期装配的是木质桨叶,对木材要求极高。哈飞从全国98个树种中选定四川云杉制作桨叶,供应人员克服野兽出没、叛匪骚扰、高山反应等困难,在海拔近4000米的高峰长年累月工作,挑选符合条件的云杉。
面对选材的巨大风险和毛坯的断供,哈飞决心研制金属旋翼,先后解决大梁机械加工、铝蜂窝结构的制造与装配等技术问题,还自行设计制造了84套装配夹具和直径1.7米、长11米的大型热压罐等专用设备,编制全套工艺规程,建立起我国航空工业第一条金属蜂窝块生产线。
1966年4月,第一副金属旋翼试制完成。鉴定合格后,正式代替木质旋翼装机使用,进一步提高了直升机性能。自1975年,哈飞生产的金属旋翼以及旋翼协调工装、制造模线样板,陆续支援航空工业多个工厂,为我国航空工业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直9——进港献礼
面对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求,在党和国家的领导支持下,哈飞自力更生、排除万难,全额贷款研制直9直升机,解决了国家亟须解决的问题,推动中国直升机发展一步跨越30年。
勒紧裤腰带,贷款干型号。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面对“后继无机”的困境,哈飞将目光瞄向世界,全额贷款引进海豚直升机,开始研制直9直升机。
面对软硬件技术资料不全、图样更改频繁等问题,哈飞积极应对,通过技术改造,提升硬件实力;通过派出人员学习,了解先进直升机研制理念和技术;通过开展技术攻关,提升制造能力和水平。
全国总动员,跨越三十年。引进技术只能解一时之急,国产化才是必由之路。直9国产化工作正式启动,面对数百种新材料、上千种标准件和机载设备的研究工作和多项重大技术攻关,近60家参研单位日夜奋战,在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当一串串枯燥的数字、一个个冰冷的零件在哈飞人手中变成了国产化直9时,祖国的上空响起振奋人心的轰鸣。1992年1月,一架代号为Z9A-100的国产化直9映着艳艳红日和皑皑白雪,开始了第一次飞行。直升机的桨叶荡起旋升的激浪,牵动着研制者用赤诚的心血、晶莹的汗水浇灌出的希望开始上升,经过10余分钟飞行后稳稳停在哈飞机场主跑道上。
这是中国直升机工业前所未有的一场在多个专业、多个领域同步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轨的宏伟战役,中国直升机制造技术一举跨越30年。
献礼必国产,“争气机”进港。直9国产化首飞当年,香港回归进入倒计时,由于国产化直9尚未鉴定,进港装备唯有直升机拟从国外购买。这是世界瞩目的大事,咋能不用国产直升机!哈飞人心里急啊!时任哈飞总工程师郭景山带着所有哈飞人的期盼,赴京面见刘华清副主席,积极争取。用国产化直9进驻香港的重任就此落在了哈飞肩上。
一场攻坚战打响了。短短时间内,哈飞完成总装车间的扩建。而后,几架机同时开工,全体总装人员交叉作业,昼夜鏖战。北疆的寒冬,滴水成冰,这里的人们却汗流浃背。午夜的厂区,漆黑寂静,这里却灯火通明。1995年4月,所有直9直升机全部交接完毕。
1997年7月1日,大雨笼罩深圳南头机场,直9直升机从这里起飞,经文锦渡上空飞抵香港石岗机场,扬军威,壮国威,这是航空人为香港回归献上的一份厚礼。电视机前,哈飞人和参与过直9国产化的人们为之欢呼雀跃,为之热泪盈眶。
直20——剑指苍穹
党的十八大以来,航空工业自主创新研制直20直升机,实现中国直升机的跨代发展和专业技术的跨越提升,满足多样化任务需求,在应急救援、民用运输等领域作出重要贡献。
科研试飞阶段,哈飞项目团队与直20直升机并肩前行,四上高原、四进高寒、两进高温高湿地区,在极端环境下磨砺大国重器,完成一次次性能考核,并在中国直升机研制史上首次开展了真实环境下的高风险自然结冰试飞,全面验证了优异的使用性能。项目“管家”许长玲有幸成为亲历者之一。
首战高温,冲锋热情高涨。那年8月,许长玲第一次接到试飞保障任务,下午4时抵达三亚,她直奔工作现场,详细计划试飞目标、保障流程和周期。
她的工作任务是及时对接协调,服务团队衣食住行,确保试飞工作顺利展开。大到试飞节点,小到一盒饭菜,都要做到有条不紊。
最后一项科目试飞中,需要拆装一个成品设备,有一种特殊材质胶体不在备件范围内。许长玲立刻联系公司以最快速度包装发运。此刻大家眼巴巴地期盼着按期完成试飞,可即将迎来台风天气,单靠这一件包裹风险太大,焦急中她想到了另一试飞现场。“两条腿走路”才更保险,经过一下午仔细排查,身在另一试飞现场的同事终于在角落里找到了半瓶胶,就是这半瓶胶为排故争取了2天宝贵时间。11月中旬,高温试飞圆满结束。
再战高寒,寒意难抵热情。在家待了半个月,许长玲又赶赴零下40摄氏度的海拉尔,熟悉的团队成员看到她,亲切地喊:咱们的女管家又来了!
冬日的海拉尔机场寒风刺骨、滴水成冰,因为没有机库,在外工作的同事睫毛、眼眉都结上了霜,想把手伸直都不容易,更别说在直升机上爬上爬下地工作。冻得实在坚持不住了,就回车里暖和一会儿,再出去继续工作。
温度低,热情不低。新年那天,大伙儿趁着空闲拎起板锹清扫停机坪。迎着飞舞的雪花,大家笑说要清除试飞路上的一切障碍。哈飞项目团队与试飞团队抓住极寒环境,利用42天完成了所有温度点的试飞任务。
又战高原,缺氧不缺精神。“缺氧不缺精神、氧气少干劲不少”这是高原试飞的口号。格尔木机场海拔4600米以上,一会儿艳阳高照,下一刻便大雪纷飞。大家不仅要适应变幻无常的天气,还要忍受缺氧的恶心头痛。每天上山往返7小时,日复一日的检查、飞行、排故……
大家一鼓作气坚持到最后一个科目——夜航。直升机即将开飞时,机场上空突然乌云滚滚,大风呼啸,团队人员乘坐的面包车不停地摇摆,顷刻间大雨滂沱,紧接着冰雹砸向大地,天地间一片昏暗。试飞团队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坚守,期待“窗口期”的到来。直到晚上9时,终于具备夜航条件,随时准备着的直升机和试飞团队一鼓作气,一举完成任务。此时,一轮明月挂在空中,与蓝宝石般的繁星交相辉映,深邃而宁静。一直沉浸在紧张工作中的大家这才发现,高原的天空原来如此美丽。
高原试飞全面完成,利剑出鞘,剑指苍穹,我们的“20”时代来了!
这一路走来,许长玲看到过海拔4000米环境中团队严重缺氧,偷偷吸氧却依然坚持工作的执着;看到过零下40摄氏度严寒,全身贴满热贴,举步维艰的滑稽;看到过流金铄石,却要在走几步就全身湿透的正午时分去工作的倔强。国庆那天,看见直20直升机飞跃天安门,许长玲又想起了高原,想起了那些为祖国直升机事业风餐日晒的身影,黑黢黢却笑容灿烂的一张张面孔,他们是航空人,他们心里装着一个炙热的梦想——航空报国,航空强国!
(作者单位: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哈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