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轻信洗牙背后的7个谣言
2024-12-10曹羡梓李宁

随着生活品质的提升和人们对健康管理的日益关注,口腔健康已然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洗牙,作为维护口腔清洁与健康的一种方式,正逐渐被越来越多人接受。然而,对于洗牙的必要性,仍有不少人心存疑虑,洗牙会不会对牙齿造成伤害?
谣言1:洗牙会破坏牙釉质
事实上,洗牙不会破坏牙齿表面的牙釉质而损伤牙齿。牙釉质位于牙冠表面,是一层很坚固的硬组织,比骨头还要坚硬。正确操作的洗牙过程,只是去除附着在牙齿表面的牙石、菌斑,不会对牙齿造成损伤。
谣言2:洗牙会把牙缝“洗”大
需要注意的是,让牙缝变大的“真凶”不是洗牙而是牙菌斑。牙菌斑是牙周病的元凶,清除之后还会不断地在牙齿表面重新形成。牙菌斑清除不到位,加上唾液中的矿物盐逐渐沉积,日积月累就会形成牙石。牙石的存在让牙菌斑与牙齿表面紧密接触,引起牙周组织的炎症反应。
此外,牙石的多孔结构还容易附着大量的细菌,长时间不清除,可能引起牙周组织破坏,以及牙龈萎缩、牙缝变大。洗牙后自觉牙缝变大的另一个原因是牙龈炎症消退,在去除病因消肿后,原本的牙缝就暴露出来。
谣言3:洗牙会使牙齿松动
我们的牙根被牙槽骨包围以稳定牙齿,牙齿松动是因为牙根周围的牙槽骨被吸收破坏。牙石是导致牙槽骨被吸收破坏的根源,为了去除病因,阻止牙槽骨继续被破坏,就必须通过洗牙彻底清除牙石。牙石形成的“包围结构”被去除后,牙齿松动便随之显现出来了,但通过牙周治疗消除炎症,就可使牙槽骨修复再生,牙齿松动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谣言4:洗牙会使牙齿敏感
有些人洗牙后吃酸甜食物、喝冷热水都会出现敏感不适。有这种情况的人,一般代表已经患有不同程度的牙周炎。受牙石长期“迫害”的牙龈会肿胀增生,从而覆盖牙槽骨被破坏后暴露出的牙根表面;通过洗牙将罪魁祸首清除后,牙根就会暴露在口腔中。新鲜暴露的牙根,表面有很多小管道将外界刺激传入牙神经,引起敏感症状。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外界沟通的小管被封闭上,敏感症状就会消失。
因此,牙齿敏感的真正根源是牙周炎。因为害怕牙齿敏感就不洗牙,牙周炎会越来越重,最后可能导致牙齿松动脱落。
谣言5:洗牙就是牙齿美白
洗牙和牙齿美白是不同的概念。牙齿的色素沉着分2种,内源性的和外源性的色素沉着。外源性的是指附着在牙面上的色素,通过洗牙可以清除,使牙齿恢复本来的颜色。内源性的是指沉积于牙体内部深层的色素,洗牙无法清除,可以通过牙齿美白治疗而消除。
谣言6:认真刷牙就不用洗牙
即使保证每日认真刷牙,辅助用牙线、牙缝刷等维持良好口腔卫生,也需要定期进行专业的洗牙。日常做好口腔护理只能清除60%—70%的牙菌斑,牙面转角、牙缝等边角位置往往会遗留牙菌斑,长此以往便会形成牙结石,所以需要定期洗牙。虽然牙菌斑及软垢在刚黏附时是可以通过刷牙清除的,可一旦形成牙石,就只能由医生借助专业工具对牙齿进行彻底大扫除。
谣言7:洗牙越频繁越好
洗牙的频率因人而异,牙周健康且能维持良好口腔卫生的人,可以每隔半年到1年洗牙一次。洗牙既是牙周健康者的预防措施,也是牙周病患者的治疗手段。牙周病患者,要根据病情及口腔卫生情况来具体确定洗牙次数。牙周炎症较重且口腔卫生维护较差的患者需要2—3个月进行一次洗牙,病情较轻且口腔卫生维护较好的患者可以每半年进行一次洗牙。
洗牙,是口腔预防保健的重要部分,也是牙周病治疗程序中重要的一环。牙周炎早期的自觉症状不像牙疼那样“疼起来要命”,所以很容易被人们忽视。很多人都是在牙周炎晚期,出现了牙齿松动移位,影响进食才来就诊,贻误了治疗时机,导致一些重度牙周炎患牙不得不被拔除。为了自己的牙周健康,建议大家定期到正规医院口腔科进行洗牙。
(通讯员 陈艳萍)(编辑 周逸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