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觅“源头”
2024-12-10申功晶

源头村是一个隐蔽在皖、赣交界处,婺源深山峡谷里的徽州古村落。它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相传有一位叫吴伏阳的人云游至此,见此地溪水潺潺、古树繁茂、花果飘香,便举家搬迁至此,还给村子取了一个名字叫做“源头村”。
走进源头村,有一条顺山势而下的溪流穿过石拱桥,那就是富有徽州特色的水口。水口既是村落的入口,也是出口。在徽州人眼里,水口相当于村落的门户,它关系着人丁、财富、命运,承载着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希冀和憧憬。源头村的水口周围有成片的阔叶林,最显眼的莫过于一棵上千年树龄的红豆杉树。这棵老树是分叉生长,左右两根主干,看上去像夫妻缠绕在一起。这棵树的树身系满了红丝带,村里人有事没事就来祈福,当地流传着一句谚语:“树下走一走,活过九十九;树上摸一摸,活过一百多。”我想这句话也许有一点依据,因为红豆杉可以提炼抗癌药物的核心成分——紫杉醇,而源头村里有很多棵红豆杉,村民们身处其中,可能吸入了相关的微量元素,所以预防了癌症。
沿着青石板街行走,整个村落背靠青山,耳畔有松林的风呼啸,脚下的溪流在缓缓流淌,一座座徽派民居错落有致地分布在溪水两岸,仿佛时间停滞在了这里。这里老人的肤色黝黑,皱纹也更为深刻,但身板硬朗、步履矫健,挑着担子依然走路生风。一位老太太冲我咧嘴一笑,露出满口齐整的白牙。
“您这牙齿是自己的,还是装的假牙呢?”我脱口问道。
老太太笑着用手指弹了弹牙,回答道:“自己的,我今年91岁了,一颗牙都没有掉,很结实,什么都能吃!”
她的回答让我突然想起了一句广告词:“牙好,胃口就好,身体倍棒,吃饭倍香!”
我的母亲患有慢性支气管炎,每天要喝很多中药才能缓解症状,她在源头村住了两天,居然没咳嗽过一声,尽情呼吸这里的空气。这里的老人也很少生病,他们上山砍柴、下河摸鱼,一切家务都亲力亲为;他们过着早睡早起的慢生活;他们吃着原生态、自种自养的纯天然绿色食品;他们思想淳朴,没有攀比心理,知足常乐。
源头村里剩下的大多数都是老人,年轻人耐不住寂寞,外出打工去了。城市人跋山涉水来到这里游玩度假,甚至养老;而这山里的年轻人在外面努力打拼,希望闯荡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这让我联想起《围城》里的一句话:“婚姻就像一座围城,围城外的人想进来,围城里的人想出去。”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暮色中,我走出村口,告别了这座村庄,回首遥望那树影婆娑、绿水蜿蜒的水口。水口,见证着源头村人的悲欢离合,在时光长河里,散发着独有的芬芳。
(编辑 黄奕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