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中暗藏癌症信号
2024-12-10胥林花
在体检报告中看见血红蛋白偏低的箭头,多数人并不会多加在意。通常,一碗红枣汤、一瓶铁剂便是许多人应对贫血的“标准套餐”,殊不知在这看似不起眼的贫血背后,可能潜藏着身体向我们发出的严重警告。长期贫血,可能是身体内部潜藏恶性病变的微妙信号。
长期贫血可能是癌症“找上门”
50多岁的王先生身形消瘦,有慢性心功能不全等多种疾病,还曾突发心力衰竭。一年前,王先生体检查出有贫血的问题,家人一直认为是他体弱多病、营养不良等原因造成的。最近贫血问题越来越严重,医生详细检查后发现王先生是因患上肠癌,长期失血造成的贫血。
江苏省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朱海涛主任医师提醒,便血、腹痛、腹泻、贫血是肠癌的四大典型症状,因为缺少特征性,贫血这一症状在生活中很容易被患者忽略。肠癌的贫血通常表现为缺铁性贫血,很多人贫血后的第一反应便是服用铁剂来治疗,很难将它与癌症联系起来。可是盲目补充铁剂,只是让我们的身体一边失血一边补血,补再多血也是治标不治本,还会因症状一时好转,掩盖贫血的本质原因,从而贻误病情。若出现长期不明原因的贫血,切莫大意,一定要查明原因再对症治疗。

由癌症引发贫血的原因众多,大致可总结为以下4种。
(1)肿瘤生长抢夺营养:国内相关医学研究文献表明,癌症患者体内多会自发地产生有毒物质,可直接影响人体的正常代谢。随着恶性肿瘤的不断增大,其对人体营养的索取开始增多,会与正常组织抢夺营养,导致机体营养不良,出现贫血。
(2)肿瘤本身出血:宫颈癌、子宫内膜癌等可导致阴道不规则出血,肠癌等消化道癌症会导致便血,此类情况可造成机体失血,从而发生贫血。
(3)肿瘤干扰红细胞生成:人体内有多种造血调节因子,能直接或间接参与造血。而肿瘤的出现容易产生较多的造血负面调控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炎症因子等,均可能减弱造血功能,引起贫血。
(4)长期接受放射治疗(放疗)和化学药物治疗(化疗):确诊癌症后,长期接受放疗和化疗容易造成癌症患者免疫力下降,诱发感染、营养吸收不良、贫血等问题。
会引发贫血的常见肿瘤
根据肿瘤对骨髓造血能力的影响大小,可能引起贫血的肿瘤常有以下几种。
(1)血液肿瘤:如白血病、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等疾病,因肿瘤细胞占据正常造血空间,正常血细胞生成不足便会造成贫血。淋巴瘤,尤其是非霍奇金淋巴瘤,有30%—40%的患者会因骨髓受侵而出现贫血。
(2)消化系统肿瘤:缺铁性贫血是胃肠道肿瘤的重要表现。胃癌、肠癌等恶性肿瘤,不仅会影响造血物质吸收,还会因肿瘤侵犯胃肠道壁的血管,引起长期慢性失血,从而导致贫血。晚期肝癌、胰腺癌患者也会出现贫血症状。
(3)肾脏肿瘤:肾脏直接影响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分泌。肾脏原发或转移的恶性肿瘤、肾功能衰竭、肾功能不全会抑制促红细胞生成素分泌,导致骨髓造血功能不足,引起贫血。
(4)其他系统肿瘤:其他肿瘤生长过快也会与机体争夺营养,最终导致贫血,常见的有肺肿瘤、皮肤肿瘤等。还有一些肿瘤引起的贫血发病比较缓慢,早期可能没有症状,等出现症状时病情已经很严重了。
肿瘤患者贫血如何补
肿瘤患者发生贫血的概率非常高,因此及时纠正贫血很重要。患者可以通过血液检测及早发现和鉴别贫血原因,目前常见的是缺铁性贫血、缺乏叶酸及维生素B12引起的贫血、化疗药物引起的贫血。肿瘤患者一旦发生贫血,除了饮食及生活方式调整,药物干预和治疗也是必须的,应由医生制订治疗方案,切勿自行服药。
1. 药物治疗
针对缺铁性贫血或叶酸及维生素缺乏引起的贫血,主要治疗方式为“缺啥补啥”。而化疗引起的贫血,则须按照指南使用药物进行规范治疗。
(1)补充铁剂:口服铁剂包括硫酸亚铁、富马酸亚铁、葡萄糖酸亚铁、琥珀酸亚铁和乳酸亚铁,其中硫酸亚铁和富马酸亚铁比较常用。这类补充剂通常会带来一些不良反应,主要为胃肠道刺激症状和过敏反应,餐后服用可减少胃肠道不适的发生。服用补充铁剂期间可适当补充维生素C,能够增强口服铁剂的吸收率。对口服铁剂不耐受或无反应的患者,可以选择注射肠道外铁剂,如右旋糖酐铁、葡萄糖酸铁、蔗糖铁等,这种方式能够让补充的铁被人体完全吸收,起效快,且无胃肠道反应。
(2)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促红细胞生成素是一种在肾脏内生成的细胞因子,临床上经常提到的“升红针”就是它,其优点非常多,包括符合正常生理、耐受性好、使用方便等,常用于门诊患者,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肿瘤相关性贫血效果良好,但需要长期坚持,一般1个疗程为4—6周,后续还须临床医生进行评估再做进一步调整。
2. 输血治疗
输注红细胞或全血是临床上治疗肿瘤相关性贫血的主要方法。是否有输血的必要,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而论。
(1)无症状且无明显合并症的患者:一般建议观察和定期再评价。针对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慢性贫血,输血目标是使患者的血红蛋白大于70克/升。
(2)无症状但存在高危因素的患者:如血红蛋白进行性下降,且近期进行过强化化疗或放疗,以及无症状但有合并症(如心脏病、慢性肺病和脑血管疾病等)的患者,可考虑输血,输血目标会根据须预防的症状及需要维持的血红蛋白水平来确定。
(3)有症状的患者:出现持续性心动过速、呼吸急促、胸痛、劳力性呼吸困难、头晕、晕厥、重度乏力等已经妨碍工作和日常活动的症状,患者应及时接受输血治疗。
3. 饮食调整
多吃富含铁、叶酸、维生素B12、蛋白质等造血原料的食物,以及富含维生素C等促进铁吸收的食物,如鸡蛋、鱼类、豆类、奶制品、猪肝、猪血、瘦肉、新鲜果蔬等,是饮食补血的最佳方法。
红枣、阿胶、红糖水这些民间所谓的“补血佳品”,其实并不补血。阿胶主要成分是胶原蛋白,不属于造血重要原料;红糖水和红枣的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铁含量很少,并不能很好地起到补血的作用。此外,因咖啡与浓茶中的物质会抑制体内铁的吸收,应注意少喝咖啡与浓茶。
4. 生活作息调整
保证每天约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是改善患者贫血和疲劳感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入睡困难者可考虑就医使用助眠药物;每周运动3—5次也能有效改善睡眠状况,如游泳、慢走慢跑、上下楼梯、练习太极拳等,体力状况较差者应量力而行。
面对贫血,我们不应再简单地以为喝点铁剂就能解决,而应重视其背后可能出现的健康威胁。及时的医学检查、专业的治疗方案,才是摆脱贫血的关键。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或许会发现,原来,被轻视的“小贫血”,正是身体向我们发出的健康警告。
(编辑 王 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