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糖友”进补无惧甘味药

2024-12-10李赫莹

祝您健康 2024年12期

对中医感兴趣的人都知道,冬季要补。五味之中,“甘味”能补、能和、能缓,大部分具有补益作用的药都属于甘味。“甘”用现代汉语解释就是“甜”,说到“甜味”很多人想到有糖分,这时糖尿病患者就犯了难,他们须减少糖分的摄入,那还能在冬季使用甘味药进补吗?

甘味不等同于“甜”

首先,需要对中医的“五味”有清晰的认知。“味”最初是古人依据药物的真实滋味来归类,如黄连苦、枸杞子甜等。之后在无数次的临床实践中,根据药物表现出的功效,将药物味道与作用联系起来,用“味”解释药物的归经和功效,丰富了“五味”的内涵。

随着中医对治疗药物的深入研究,某些药物的滋味和功效可能存在一定差异,如葛根尝起来有点甜,但可以发散风寒,故将其归为辛味。毕竟药物是用来治疗疾病的,所以主要采用功效分类法确定药物的“味”,以指导临床。所以,我们现在看到“味”虽提示了药物的滋味,但更重要的是标示药物的作用特征。因此,“甘味药”主要标志着药有补虚、和中、缓急的作用,是不是真的“甜”就不一定了。

另一方面,有甜味不一定就是对糖尿病患者有害的糖。现代医学将糖分为很多种,如单糖、双糖、多糖等,糖尿病患者须减少单糖(葡萄糖)的摄入,可适当摄入多糖。多糖主要的存在形式是淀粉和膳食纤维,中药中的糖多以多糖形式存在,不会对血糖造成明显影响。

甘味药是降糖主力

糖尿病在中医理论中属于“消渴”范畴,主要病机是阴虚,病位在脾。中药降糖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重视整体调理,可改善患者的全身症状和体质。降糖药会使用2类中药,从功效上看,都有“甘味”属性。

1.滋阴药

针对“阴虚”病机,滋阴药可滋补人体阴液,调节血糖代谢,通过以下机制降糖。

(1)滋阴润燥,调节水液代谢。如生地黄、麦冬、沙参、石斛等具有滋阴润燥的作用,可补充人体内因阴虚导致的津液亏损。通过滋阴润燥,改善体内津液不足的状态,缓解口渴多饮、多尿等症状。

(2)清热泻火,减轻虚火内盛。滋阴药通常兼有清热泻火的作用,如知母、黄精、玄参等。阴虚则阳亢,阳亢则热,通过滋阴的方式,减轻阴虚火旺症状,改善因虚火内盛导致的血糖升高问题。

(3)养阴生津,保护胰岛功能。如天花粉、玉竹、麦冬等可养阴生津,滋润人体内组织器官。通过补充津液,减轻因阴虚导致的胰岛细胞受损,维持胰岛素的正常分泌和利用。滋阴药还有助于胰岛细胞恢复正常功能,改善胰岛素抵抗,从而有效调节血糖水平。

2. 补气药

气具有固摄的作用,可防止人体内阴液“外泄”,通常在滋阴的同时也会补气,强化五脏的功能,调节血糖代谢。

(1)健脾益气,改善代谢功能。补气药可增强脾的运化功能,脾气充足,则水谷精微得以正常转化和输布,改善体内糖类物质的代谢,降低血糖水平。

(2)益肺生津,缓解口渴多饮。黄芪等具有益肺固表作用,可改善肺的宣发肃降功能,促进水液代谢平衡;党参、太子参也能养阴生津,补充体内津液,缓解口渴、多饮等症状。

(3)调和气血,改善微循环。补气药具有补气升阳、益卫固表的功效,可促进气血运行,改善微循环。微循环的改善有助于组织细胞获取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促进糖代谢产物的有效利用和排出。

降糖不止用甘味药

中药讲究配伍,多种功效的药物同时使用才能取长补短,避免某些药物对人体造成不良反应。中药降糖除了使用甘味药,还会针对发病机制添加具有其他功效的药物。

1.清热药

经过中医辨证,可发现糖尿病患者常存在“热”的证素。热会进一步损伤人体本就亏虚的阴液。滋阴药的主要功效是补阴,清热力量未必足够,就须根据具体情况酌情加用清热药。

(1)清热泻火,祛除内热。黄连、黄芩、栀子等具有清热泻火的作用,可迅速清除人体内积聚的热邪,消除人体内的虚火,减轻阴虚内热导致的症状。

(2)清热解毒,防治并发症。清热解毒药如金银花、连翘、大青叶等可清除人体代谢障碍所积蓄的毒素,防止它们对胰岛细胞造成损伤,保护胰岛功能,还能有效预防糖尿病常见的感染性并发症。

2.活血化瘀药

高血糖状态可损伤血管,糖尿病患者常伴有微循环障碍,糖尿病足、视网膜病变等严重并发症都是血管损伤导致的,因此常配伍活血化瘀药以改善血液循环。

(1)改善微循环。活血化瘀药可扩张微血管,降低血液黏度,促进组织灌注,加快葡萄糖转运和代谢,改善组织对氧气和营养物质的利用,减轻局部缺血和缺氧状态,促进新陈代谢和组织修复,有助于预防和减轻糖尿病并发症。

(2)降低慢性炎症反应。糖尿病患者常存在慢性低度炎症,也就是中医所说“虚火”或“热毒”。丹参、赤芍等可通过改善血液循环,有效调节人体内的炎症反应。

(3)保护血管内皮。高血糖会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增加心血管并发症的风险,川芎中的有效成分有助于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预防糖尿病相关的血管病变。

3.利水渗湿药

脾喜燥恶湿,“湿困脾”是脾不能正常发挥功能导致血糖升高的重要病机,治疗时常兼用利水渗湿药以改善脾的“生存环境”,恢复脾的功能,促进血糖代谢。

(1)健脾利湿,改善代谢功能。茯苓、泽泻、薏苡仁等,可增强脾运化功能,通过祛湿利水,减轻湿邪对脾胃的困扰,恢复脾对糖类物质的代谢。

(2)利水消肿,促进水液代谢。泽泻、猪苓、车前子等药物具有利尿通淋作用,可有效促进人体内水液代谢。多余水分的排出,有助于减少湿邪对脾胃的损害,改善胰岛素抵抗,缓解血糖波动。

(3)调节气机,促进血液循环。木通、通草等具有通利水道、行气活血作用,可疏通气机,改善血液循环。一旦人体内气血流动通畅,因湿邪阻滞导致的气滞血瘀便会得到改善,可促进血糖的代谢和排泄。

冬季进补,中医用药的思维是整体的,并不会因为补益药物有“甜味”而不适合糖尿病患者。中药可通过合理配伍,多层次、多途径、多系统协同发挥降糖作用,调整“糖友”的整体功能状态,改善代谢,平衡血糖,让糖尿病患者在冬季能够安心进补,无惧“甘”味。

(编辑 池志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