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调和阴阳,畅通水道

2024-12-10谢伊旻

祝您健康 2024年12期

专家简介

周 翔 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泌尿外科主任中医师;中华中医药学会补肾活血法分会委员,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学会泌尿外科委员、男科委员,江苏省中医药学会男科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康复医学会功能泌尿外科委员。擅长泌尿系结石前列腺疾病,泌尿系肿瘤,肾上腺疾病及男性功能障碍的中西医结合诊疗;熟练开展泌尿外科各种腹腔镜手术,如肾上腺肿瘤切除、肾盂输尿管成形术、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输尿管硬镜及软镜碎石术、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等离子剜除及钬激光剜除术,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手术等。

你是否曾有过排尿等待、排尿费力、尿线变细等异常?又或者因为突然感到尿急、频繁起夜而睡不好觉?排尿问题看似小事,实则却关乎我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中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面对疾病时往往展现出与现代医学不一样的视角和看法。那么,中医是如何看待排尿障碍的?是否有办法帮助患者改善病情?让我们一起探索中医的智慧,找到调和身体阴阳、通调“水道”的秘诀。

排尿障碍事关“阴阳”

排尿障碍在中医学上主要归属为“精癃”“癃闭”“淋证”等范畴,其病机多与气滞、湿热、肾虚、血瘀有关,与阴阳失衡的关系密切。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根本,阴阳失衡会直接导致水液代谢紊乱,从而引发或加重排尿障碍。

中医认为“肾主水”,掌管体内水液的调节,膀胱为“津液之府”,负责贮存和排泄尿液,肾与膀胱的正常功能需要阴阳协调的支持。肾阴滋养体内津液,肾阳则提供温煦和推动力,共同维持水液的代谢平衡。一旦阴阳失衡,如阴虚火旺或阳虚气化不足,就会破坏肾和膀胱的协调关系。阴虚火旺者,阴液不足无法制约虚火,虚火内扰膀胱,常导致尿频、尿急、尿短赤等症状;而阳虚者,则因肾阳不足、气化无力,水液代谢减慢,导致小便不利、尿潴留等排尿困难。因此,阴阳失衡直接影响膀胱气化和水液代谢。基于此,中医提出了“调和阴阳,通调水道”的治法,通过滋阴清热、温补肾阳、疏肝理气、清热利湿等手段,恢复肾与膀胱的阴阳平衡,增强对水液代谢的调控,帮助排尿功能恢复正常。

排尿障碍因何而起

在中医看来,引起排尿障碍的因素多种多样,包括外邪侵袭、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年老体虚、先天不足等,主要可归纳总结为以下几种。

(1)肾阴不足,阴虚火旺。《黄帝内经·素问》有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中医认为阴阳平衡是健康的基础,肾阴具有滋润和调节津液的作用,阴液充足可制约阳气的过度亢奋,保持阴阳和谐。然而,若长期劳伤过度而肾阴亏损,或肾阴先天不足,阴液不足导致虚火上炎,膀胱失于滋润,便会造成排尿障碍。这种类型常见于年老体弱或因病伤阴之人,表现为小便短赤、尿痛尿涩。

(2)肾阳不足,气化不利。肾阳为水液代谢提供动力,肾阳不足会导致膀胱气化不利,无法推动水液正常代谢,水道不通则小便不利。此种情况多见于老年人或久病体虚者,表现为小便不利、尿少、尿潴留或排尿无力。

(3)湿热内蕴,膀胱气化受阻。湿热之邪侵袭下焦,多见于饮食不节或爱好饮酒和辛辣食物的人。《黄帝内经·素问》中记载:“脾主水谷,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这句话强调了脾对水液的运化功能,若饮食不节导致脾虚生湿,湿热下注膀胱,阻碍膀胱的气化功能,便会使人出现尿频、尿急等症状。

(4)肝气郁结,气滞血瘀。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负责调畅全身的气机,维持气血和津液的流畅无阻。若情志不畅导致肝气郁结,气机不畅,水液代谢就可能受阻,导致小便不畅。肝气郁结的排尿障碍患者,多表现为小便不畅、排尿困难,或排尿中断。

中医讲究辨证施治

肾与膀胱的功能需要阴阳调和,水液代谢的正常运转依赖于气化通畅,因而“调和阴阳,通调水道”是中医治疗排尿障碍的基本原则。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质及病因进行辨证,一般可将排尿障碍分为阴虚火旺、阳虚气化不利、湿热下注、气滞血瘀等证型,需采取不同的调和阴阳之法。

(1)阴虚火旺证。阴虚火旺的患者多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短赤等症状。由于阴液不足、虚火内扰,影响膀胱气化,治疗上应当滋阴降火,以恢复阴阳平衡,清除膀胱虚热。常用地黄、知母、黄柏等滋阴清热药物,还可配合石斛、麦冬等滋润津液之药,以恢复膀胱正常气化功能。患者可服用知柏地黄丸,此药具有滋阴降火的功效,有助于改善阴虚火旺引起的排尿问题。

(2)阳虚气化不利证。阳虚者多见小便不利、尿少或尿潴留,常伴有畏寒肢冷、腰膝酸软等症。由于肾阳不足,气化无力,导致水液排泄失常,治疗上宜温补肾阳,恢复膀胱气化之力。常用附子、肉桂、干姜等温补肾阳药物,配合益智仁、巴戟天等以增强膀胱的气化功能。患者还可选用金匮肾气丸,温补肾阳,有助于改善肾阳不足所致的小便不利、尿潴留等症状。

(3)湿热下注证。此类患者常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并伴有尿道烧灼感,多因饮食不节、湿热蕴结于下焦所致,治疗上应清热利湿,通利膀胱气化。常用车前子、萹蓄、瞿麦、木通等清热利湿药物,以清热通淋、促进排尿;还可选用八正散,具有清热利湿的作用,适用于湿热下注所致的尿急、尿痛。

(4)气滞血瘀证。患者一般有小便不畅、排尿困难等症状,多是由于情志不畅或肝气郁结,导致气滞血瘀阻碍膀胱气化,治疗上应疏肝理气,活血化瘀,通调水道。临床常用柴胡、香附、川芎、赤芍等有行气活血功效的药物,配以郁金、枳壳等疏肝解郁之品,帮助疏通膀胱的气化功能;还可服用沉香散,有助于行气止痛、通调水道。

传统“妙法”助康复

针灸作为中医常用的手法,在排尿功能障碍的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针灸特定穴位,可以恢复肾与膀胱的气化功能,改善水液代谢。针灸疗法常选取关元、气海、膀胱俞等穴位,根据不同证型采用补泻手法,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例如,阳虚气化不利者可以补法针刺关元、气海、肾俞,以温补肾阳,增强膀胱的气化功能;湿热下注者则用泻法针刺中极、三阴交,以清热利湿,通调水道。

八段锦、五禽戏等传统功法,注重呼吸与身体的协调,能够促进全身气血运行,强化肾与膀胱的气化功能,使水液代谢更顺畅。八段锦中的“两手托天理三焦”“攒拳怒目增气力”动作,针对肾脏和膀胱功能具有调养作用;五禽戏中的“鹿戏”和“虎戏”,有助于温养肾阳、加强下焦气化,促进排尿顺畅;太极拳通过全身的柔和运动,增强脏腑的功能,对调和肾气、增强体质有显著作用,有助于改善肾气不足导致的排尿障碍。导引术的练习如下腹部按摩、经络拍打等,能够通过外部按摩刺激特定经络,帮助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改善排尿不畅的症状。

养生可防阴阳失衡

在治疗的基础上,辅以饮食、起居、情志调养等方面的养生护理,能够有效避免阴阳失衡、气化不利的情况发生。

(1)饮食调养。合理的饮食可以帮助维持水液代谢的平衡。饮食应以清淡、温润为主,避免辛辣、油腻的食物和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品,以免生湿助热,阻碍水道,加重尿频、尿急等不适。可以适量食用冬瓜、玉米须、薏苡仁等利尿食物,不仅能够清热利湿,还能通利小便,促进水液代谢的正常运转。此外,所有证型的排尿障碍患者都可以适当吃些红豆、茯苓,以健脾利水;肾阳虚体质者可适量食用羊肉、枸杞子等温补肾阳的食物,在保证脾胃运化正常的基础上支持肾气的平衡和水道通畅。

(2)日常保养。在日常生活中须注意防寒保暖,腰部和腹部应避免受凉,以保护肾阳和膀胱气化功能。对阳虚体质的人来说,寒邪更易入侵人体,导致小便不利,或使原有症状加重。保持腰腹温暖,既能护肾又能防止膀胱因寒邪侵袭而出现气化不利的情况。此外,养成规律的排尿习惯,避免长时间憋尿,能够防止膀胱过度充盈,维持膀胱气化功能,从而让尿液正常排泄。

(3)情志调摄。“百病皆生于气”,中医认为调畅情志有助于气机的顺畅疏泄,对排尿功能的正常运作至关重要。若长期抑郁、焦虑,肝气郁结,气机阻滞,易导致膀胱气化不畅,切勿加重排尿障碍症状。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乐观情绪,适当放松心情,避免长时间的情绪压抑或激动,切勿让不良情绪影响脏腑气机的平衡。

(4)适度锻炼。运动对增强体质、促进气血流通大有裨益,可以有效调节肾与膀胱的气化功能。除练习八段锦、太极拳等传统功法外,可以选择适当的户外活动,如散步、慢跑等,以温和的方式达到肾阳充足、气化通畅,使肾与膀胱功能更加稳定,达到防治结合的效果。

(编辑 姚宇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