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憋不住,尿不出?警惕疾病作祟

2024-12-10王玲

祝您健康 2024年12期

专家简介

李利军 四川省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现任四川省医师协会泌尿外科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泌尿外科女性泌尿及尿控专业组组长。长期从事泌尿外科疾病微创治疗工作,擅长尿路结石、上尿路狭窄腔内治疗,膀胱癌规范化治疗及全程管理,以及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男性前列腺术后尿失禁等的治疗。

想象一下,你正身处一个紧张的会议中,突然一阵尿意袭来,你试图忽视它,但那股冲动却越来越强烈,让你坐立不安。或者,在一个寒冷的冬日清晨,你站在厕所里,却怎么也尿不出来,焦急和尴尬交织。这些尴尬瞬间不仅仅是生活中的小插曲,它们也是身体发出的健康警报,背后可能隐藏着疾病。让我们一起探索“排尿”背后的疾病真相,并了解如何预防和应对这些挑战。

“憋不住”仅仅是尿多吗

“憋不住”这个词汇听起来有些俏皮,但它描述的是一种令人尴尬的状况——尿失禁。这可不是喝了太多咖啡或酒后很想上厕所的感觉,而是一种无法控制尿液排出的现象,意味着你的膀胱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擅自“放水”了。对男性来说,前列腺问题可能影响尿液的正常流动,是造成男性尿失禁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女性怀孕、分娩造成盆底肌松弛、年龄增长和围绝经期带来的生理变化等,都会引起尿失禁。当然,“憋不住”除了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尴尬,还可能对个人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持续的尿失禁问题会导致焦虑、抑郁情绪,以及回避社交活动。

是什么让人“憋不住”?这并非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根据尿失禁的原因,可将常见尿失禁分为以下几类。①压力性尿失禁:是最多发的尿失禁类型,发生在腹压增加(如咳嗽、打喷嚏、大笑或者运动)时,尿液不自主流出,常见于盆底肌松弛人群和老年女性。②急迫性尿失禁:通常与膀胱过度活跃有关,患者会突然感到强烈的尿意,难以控制,可能在到达厕所之前就已经尿出来。③充盈性尿失禁:当尿道梗阻等原因导致膀胱过度充盈时,尿液会不自主地溢出来,这种情况常见于前列腺增生的患者。④神经源性尿失禁:在某些情况下,神经系统病变导致的尿道及功能失常也会引起尿失禁,如脊髓损伤、颅内感染等,膀胱可能在没有尿意的情况下自动排空。

“尿不出”并非寻常小事

“尿不出”是一种与“憋不住”完全不同的体验。假如你站在厕所里,膀胱里充满了尿液,但你就是无法将其排出,这种感觉是不是令人感到崩溃?“尿不出”就是排尿困难,意味着尿液潴留在膀胱中,不仅会引起不适,还可能给膀胱带来很大的压力和负面影响。尿液潴留会使膀胱过度膨胀,增加尿路感染和肾功能损害的发生风险,甚至可能导致膀胱肌肉损伤;还会引起腹部不适、疼痛,进而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降低人体抵抗力,增加心理负担。

与“憋不住”同样,“尿不出”也是多种健康问题的信号。临床中较多的情况是膀胱出口梗阻,比如男性前列腺增生会像一个不请自来的门卫,阻碍尿液的流出;膀胱结石或尿道狭窄也可能导致类似的梗阻。也有可能是神经性原因导致,如脊髓损伤或多发性硬化症会影响患者排尿中枢和膀胱、尿道之间的信号传递,造成排尿功能障碍。另外,某些药物会减弱膀胱的排空能力,比如抗胆碱能药物,让人想尿又尿不出。还有一种“功能性尿潴留”通常与心理和环境因素有关,压力大和焦虑情绪严重的人如果处于人多的公共卫生间,很可能因为心理障碍而无法正常排尿。

所有异常,都要警惕疾病作祟

排尿障碍是一个广泛的术语,它涵盖了从尿频到尿失禁的各种症状,“憋不住”和“尿不出”都是排尿障碍的典型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泌尿系统的功能异常。了解排尿障碍背后可能隐藏的疾病有助于提高健康素养,早期发现潜在的健康威胁,及时就医。那么,到底是哪些疾病在背后作祟,才会让人因“尿”而苦?常见的有以下几类。

(1)神经系统疾病:如多发性硬化症、帕金森病、脑卒中、脑瘤或脊柱损伤等,这些疾病会影响大脑和膀胱之间的信号传递,导致尿失禁。多发性硬化症会破坏大脑和脊髓之间的神经纤维,影响膀胱的正常功能;帕金森病则可能导致膀胱肌肉过度活动,引起尿失禁。

(2)急性膀胱炎:是泌尿系统感染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多是细菌、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病毒等病原体在膀胱中异常繁殖所致,可造成膀胱黏膜血管扩张、充血,以及上皮细胞肿胀,引起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

(3)神经源性膀胱:这是一种由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外周神经系统疾病、感染性疾病等引发的膀胱功能障碍,会影响膀胱的正常功能,让患者出现尿失禁或排尿困难。

(4)先天性发育异常和后天创伤:先天性尿道上裂等先天性发育异常,以及骨盆骨折、产妇产伤等后天创伤,都可能损伤泌尿系统结构,导致排尿障碍。

(5)泌尿系统疾病:膀胱结石和肿瘤、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炎等泌尿系统疾病会影响膀胱的正常功能,导致尿液排出不畅或无法控制尿液排出。

就医后将接受哪些检查

了解常用检查的作用,可以增加大家就诊时的配合度,让医生更顺利地“揪出”疾病的蛛丝马迹。

(1)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这一步是诊断的起点。医生通过详细询问患者的排尿习惯、症状出现的频率和伴随症状,以及进行常规的体格检查,包括精神状态、意识、认知、步态、生命体征等,可以初步判断排尿障碍的类型和可能的原因,也有助于确定后续还需进行哪些检查。

(2)尿液检查:这是评估泌尿系统健康状况的基本检查,包括尿常规和尿细菌学检查。通过检查可以了解尿比重、尿中红细胞、白细胞、蛋白水平等,以及是否存在尿路感染,检查结果还能间接反映患者的肾功能状况。

(3)肾功能检查:通过血肌酐、尿素氮水平能看出肾功能状况,可判断上尿路功能受损程度。

(4)尿流动力学检查:这是一种综合评估膀胱和尿道功能的检查,包括尿流率测定、膀胱压力容积测定、尿道压力分布测定等,通过测量尿流的压力、流速和时间等参数,可以诊断神经源性膀胱、前列腺增生等疾病。尿流率曲线的形状多与年龄、尿量有关,而异常曲线常与疾病性质有关,可供诊断参考。

(5)影像学检查:泌尿系统彩超等影像学检查可以观察肾脏、输尿管和膀胱的形态,帮助发现可能导致排尿障碍的结构异常。

(6)心理评估:若发现患者有因心理压力导致排尿障碍的可能,医生还会建议进行心理评估,可以帮助识别和处理潜在的心理疾病,如抑郁症、焦虑症等。

三管齐下,让你尿得“畅快”

医学干预

针对不同原因引起的排尿障碍,医生会制订相应的治疗方案。药物治疗一般会使用抗胆碱能药物、受体阻滞剂等,这些药物能帮助调节膀胱功能,从而减少“憋不住”和“尿不出”的尴尬,让影响患者生活的症状得以控制。手术治疗可以解决结构性问题,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排尿功能。如针对前列腺增生或膀胱出口梗阻,手术治疗是十分必要的;在某些疾病影响下,患者还需再进行尿道扩张术或膀胱造瘘术等,才能解决排尿困扰。

此外,物理训练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法,对改善排尿障碍具有显著效果。其中最广为人知的是盆底肌锻炼,能够增强盆底肌肉的力量,从而提升尿道和膀胱的控制能力。膀胱训练也是常用的物理疗法之一,是一种行为治疗方法。在治疗神经源性膀胱时,患者就需要在用药的同时辅以该训练,通过控制排尿时间间隔和饮水量来增强膀胱控制能力和调整膀胱容量。

调整生活习惯

改变生活习惯是改善排尿障碍的重要环节。生活中,患者应进行严格的液体摄入管理,合理调整日常饮水量,以减少对膀胱的过度刺激或影响其正常功能。“憋不住”的人不能因为怕尿而拒绝饮水,因为保持适量的水分摄入可以稀释尿液,减少尿路感染的发生风险。由于咖啡因、酒精、辣椒的摄入可能刺激膀胱,加剧排尿问题,患者还需调整饮食习惯。此外,改变排尿习惯也很重要,通过定时排尿,建立规律的排尿习惯,以及坚持进行上文中提到的物理训练,可以逐步增加膀胱容量,改善排尿控制能力。

心理治疗

面对因心理因素导致的排尿障碍,心理治疗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心理治疗可让患者学会应对压力和焦虑的技巧,帮助他们识别和改变可能造成排尿问题的负面思维模式。通过放松训练,患者可以更好地控制身体的自主反应,进而加强排尿控制。家庭和社会支持也是心理治疗的重要一环,可以为患者提供一个理解和支持的环境,帮助患者克服心理障碍。

(编辑 姚宇澄、王 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