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瀍河 瀍河

2024-12-09宋光耀

牡丹 2024年23期

瀍河是一条河流的名字,喧腾,不息,向前;也是一方富饶土地的称谓,古老,沧桑,朴实。瀍河发源自孟津区横水镇寒亮村,自西北向东南,全长35公里,流经孟津四个乡镇,穿越古都东城区,汇入洛河。瀍河虽短,但历史悠久,名闻遐迩,庇护苍生,瓜瓞绵延。瀍河虽小,却资历深厚,文脉绵长,桑梓情深,钟灵毓秀。

“伊、洛、瀍、涧,四河环绕,函谷、伊阙、广成、大谷、轩辕、旋门、孟津、小平津八关拱卫”的洛阳以独特地形载誉“天下之中”。四条河流中,伊河源于熊耳山南麓的栾川,从南而来,在城东于洛河相汇;洛河源于陕西的蓝田,从西南而来,从西穿城而过;涧河源于三门峡的陕州,从西北来,从西北入城汇入洛河;瀍河从北而来,横流城东,才使四河真正形成了对都城的“拱卫”“环绕”之势。

我在瀍河边生活了几十年,或溯流而上,或顺河而下,遍览过瀍河两岸的旖旎风光,赏阅过瀍河清流的碧波荡漾,感受过瀍河的千年脉动,品味过瀍河的历史芬芳。

上古。先民以渔猎谋生,他们从晨曦中醒来,拿起粗糙石器,或走进森林,或走向瀍河。傍晚,他们带着猎取的野兽、采摘的野果、捕获的鱼虾陆续归来,在岸畔点起驱寒果腹的温暖篝火——这是距今20万年、10万年、3万至2万年前,先民在北窑遗址生活的场景。

洪荒。土地上有人春种秋收,从事农业生产;草地上有人蓄草放牧,驯养牲畜;居住地有人磨制石器,捏制烧炼碗、盆、罐等陶器,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是八九千年前,先人们在瀍河班沟遗址劳动的情形。

此后,彩陶文化、黑陶文化在瀍河两岸多有出现,见证着这条河流的生生不息,薪火绵延。

三千年前,周公营造洛邑,占卜选址,以瀍水两岸为最佳。这也是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城市坐标。

“铜驼”铸于汉武帝时期,魏明帝时期运至洛阳,见证了帝都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近千年的朝代更替和历史兴衰。“金谷园中莺乱飞,铜驼陌上好风吹”“铜驼陌上桃花红,洛阳无处无春风”赞美了帝都的热闹辉煌,“古道荆棘没铜驼”感慨了帝都的残破凄凉。铜驼早已在历史变迁之中消逝得无影无踪,幸而,在今天的瀍河东岸,“铜驼”再现,依古意复原的街景、古建、驼队,保留了那段悠远记忆和深沉过往。

冲刷,扩展,瀍河为北邙刻下了一条条深沟浅壑。

借助丰沛河水厚重垣土,人们在瀍河两岸遍植樱、桃、李、杏。孟春时节,起伏绵延的沟壑内,高高低低的绿树间挂着星星般数不清的桃红李白,人间奇秀,蔚为壮观。“如珠未穿孔,似火不烧人”的樱桃酸甜可口,圆润如宝珠,艳红似玛瑙,东周时被帝王当作祭祀祖庙的仙果,延续汉魏、唐、宋,千百年长盛不衰。

隋唐时期的大运河漕渠与瀍河交汇处是阜头闹市的一部分。无论达官显贵,黎民百姓,还是高楼伟轩,寻常巷陌,家家遍植桃李,处处引种翠柳。每年春日,桃红李白,柳绿两岸,引得游人如织,其盛况不亚于今天的“牡丹文化节”。文人墨客也纷至沓来,留下诸多优美诗句,更是让“垂杨紫陌”的“城东桃李”名满天下,“洛阳城东桃李花”的醉人芳香一韵千年。

《水经注》载:“瀍水又东南流,注入谷。谷水自千金堨东注,谓之千金渠也。又东过洛阳县南,又东过偃师县,又东入于洛。”当时的瀍河流迹并不是现在的瀍河河道,它的位置更偏向东南,流过汉魏故城,在今偃师辖区汇入洛河。据此,“金谷春晴”“马寺钟声”“邙山晚眺”“洛浦秋风”这些胜景,都与瀍河息息相关。

瀍河也是一条文化河流,沁润着悠悠书香,流传着千古佳话。

《史记》载:“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老子任东周守藏史(国家图书馆馆长),饱读典藏,经纶满腹。但他不愿卷入王室的权力争斗,喜欢安静自隐的生活,他选择距王城不远的瀍河东岸(今西通巷二十四中院内)居住,这里南临洛水,西傍瀍流,北倚邙山,东靠成周,杨柳成荫,朱樱满壑,鸟翔于空,鱼嬉于水,是京畿附近一方难得清静之地。

老子在洛阳生活了半个世纪。瀍河边独坐静思,徘徊凝想,“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譬道之在天下,犹谷川之与江海。”“天下莫柔弱于水,而功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道近于水的《道德经》应际而生。

孔子很早就想到洛阳“观先王之制”,考察“礼乐之源”和“道德之归”。周敬王二年(公元前518年),孔子通过鲁国旧贵族南宫敬叔的关系,获得鲁昭公的准许和一车二马的支持,千里迢迢到了洛阳,找到当时的大学问家老子询问周礼。两位亘古烁今的人物在瀍河边彼此一揖,成就了中国历史上最为浓墨重彩的文化事件——“孔子入周问礼”。

今天的瀍河两岸,有老子故居、孔子入周问礼乐碑、老子纪念馆、上清宫、下清宫、吕祖庙等与道家文化有关的史迹,沧海桑田,流传至今,一遍遍誊印着老子与瀍河密不可分的渊薮。

瀍河也是一条关乎国计民生的河流。

隋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下诏“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万余,开通济渠,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由此拉开了以洛阳为中心开凿大运河的序幕。历时六年,这条北通涿郡南达余杭,沟通黄河、淮河、海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700多公里的大运河疏浚通航,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

水流汤汤,春潮涌涌,大运河宏阔旖旎,舟柯竞渡,猎猎风动,秋水流长,河面上樯橹帆张,漕运繁忙。

回洛仓建于隋大业二年,仓周十里,穿三百窖,是隋炀帝在洛阳设置的“国家粮仓”。含嘉仓总面积43万平方米,拥有圆形仓窖400余个,大窖可储粮1万担以上,小窖可储粮数千担,被誉为 “天下第一粮仓”。

一粒米如何从江南辗转到洛阳的?南方的丰富物产如何快速摆放上皇帝餐桌的?漕运是如何运转的?所有疑问,都可以在洛阳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里找到答案。驻足三楼展厅,沿着脚下的“运河走向”,打开时间密码,真切体验“一粒米的漕运之旅”,与古老的运河来一次千年邂逅,沉浸其中,妙不可言。

今天的瀍河还有一个崭新含义和不凡身份,代表着25.1万多人口,67.9平方公里面积——瀍河回族区于1957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是全国仅有的5个民族市区之一。

瀍河,洛阳城东大门,丝绸之路重要起点,万里茶道重要通道,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的出生地夹马营在这里,三国时曹操发兵点将的九龙台、关羽的勒马听风处在这里,还有豫西地区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民俗博物馆……古街旧巷,回首皆是过往,青砖黛瓦,写满岁月悠长。

瀍河,是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的建都之地,有保存比较完整的都城遗址。汉魏故城遗址博物馆即将开馆,它占地约220亩,国家“十四五”文化保护传承利用重大工程、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重大项目,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洛阳五大都城遗址博物馆的重要内容。

汉魏故城东边的白马寺,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被誉为中国佛教的“祖庭”“释源”。

河洛古城,集旅游资源、人文资源的全新文旅综合体。它以河洛文化为背景,以明清建筑为载体,具备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天天有节目,月月有节日,季季有主题,奏古乐清音,诵古风悠悠,古今两种时空和文化在此交汇,传统音乐、传统美术、手工艺、曲艺民俗等非遗文化在此展现,处处彰显着十三朝古都的历史文化底蕴。

1921年12月,河南省第一个党组织“中共洛阳组”在瀍河诞生。2021年,“中共洛阳组纪念馆”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建成开馆,成为一处回顾我党光荣历史、接受爱国主义的洗礼和党性教育、追忆峥嵘岁月、耕耘红色基因的庄重之地。

洛阳被很多人称为“汤城”,哪里的汤最负盛名?老汤客们一定会说:瀍河。瀍河老字号汤馆众多,口手相传,工序精细、用料讲究、味道纯正,占据饮食江湖大半江山。此外,精品牛肉做的连汤肉片,秘制配方炖制而成的羊蝎子,塔西烧烤,麦盛斋点心,孙记单锅烩面……走进瀍河,不仅是味道之旅,还能够感受到历史传承延续的厚重之美。

“洛城中街”是瀍河区“年轻态、夜经济”的新标签,是一道新的靓丽风景线。华灯闪耀、流光溢彩的沉浸式夜景令人流连,置身其中,颇有古今穿越之感。

瀍河还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中国礼仪百佳县(市、区),全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示范区,河南省平安建设先进县(区),河南省食品安全示范区……这里,街道宽阔平坦,公园雅致大气,店铺成行、高楼耸立、绿树成荫、碧波荡漾、邻里和睦、乐业安居。

瀍河正在谋划“活力瀍河、文化大观”“一河游千年”“夜游瀍河”等发展愿景,依托历史胜迹,人文景观,打造以老子故居、瀍东书院、铜驼暮雨为中心的思想起源;以勒马听风街、九龙台为中心的三国故事;以爽明街八孔窑为中心的大宋起源;以北窑为中心的特色民居……届时,瀍河,将会以一个更加崭新的面貌,迎接海内外宾朋。

徜徉在瀍河的大街小巷,流连于瀍河的曲水流觞,满眼尽是光灿名片,脑海里浮现着历史过往,似乎看到先人们正在用石器渔猎、采集,看到先人们正在用泥土制作陶器;恍惚看到周人烧制青铜器熊熊的窑火,看到铜驼在阊阖门前雄伟的风采;依稀听到孔子千里迢迢来东周牛车的声响,马寺钟声与东大街鼓声遥相的呼应;似乎听到赵匡胤荣归故里时,火烧街上欢呼的场景;听到黄公广济桥落成时,两岸啧啧的赞誉声。

瀍河——古老厚重,古今辉煌。

瀍河——团结奋进,朝气蓬勃。

宋光耀,洛阳市作家协会会员,曾获河南省委宣传部和河南日报社联合征文奖,作品见于《河南日报》《洛阳日报》《洛阳晚报》等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