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赋能数字化审计发展:逻辑、挑战与路径
2024-12-09张建伟王越张洪昌
【摘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抓手, 而数字化转型对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基础性和关键性作用。本文厘清了新质生产力赋能数字化审计发展的理论逻辑, 并识别出所面临的相关政策制度不足、 平台体系建设不全、 相关专业人才缺失、 存在信息安全风险等现实挑战。在此基础上, 本文提出需强化数字化审计政策支持、 完善数字化审计平台建设、 统筹数字化审计人才培养、 加强数字化审计风险防范等新质生产力赋能数字化审计发展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数字化审计;数字化转型;审计效率
【中图分类号】 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994(2024)23-0025-5
【基金项目】贵州省基础研究计划决策科学类项目“推动贵州组建高水平创新联合体的研究”(项目编号:黔科合基础-JC[2024]一般034)
【作者单位】1.贵州财经大学学报编辑部, 贵阳 550025;2.贵州财经大学应用经济学院, 贵阳 550025。王越为通讯作者
一、 引言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 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 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 具有高科技、 高效能、 高质量等特征。进入新时代以来, 我国产业结构持续经历转型与升级, 涌现出诸如“互联网+制造业”“5G+工业互联网”等智能化新模式。大数据、 云计算、 区块链等前沿技术的应用不断深化,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融合也日益深入。新质生产力的提出立足于数字化转型背景, 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标志, 不仅为新时代加快科技创新、 引领前沿技术向更高水平发展指明了方向, 也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推动力量, 数字化转型具备引擎功能, 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提供基本支撑(张夏恒和肖林,2024;廖志超和王建新,2023)。数字化转型所涉及的新技术与新要素对产业发展效率具有显著提升作用, 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着力点(王守义,2023)。审计作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也同样受到数字化转型的影响。《会计改革与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 要加快推进审计从信息化向数字科技驱动的数字化转型。数字化审计的关键在于充分利用先进的数字技术进行数据处理, 并将其有效融入审计方法之中, 从而降低审计风险并提升审计质量。数字化审计促成新的审计范式的产生, 使得审计的职能扩展到问题分析、 腐败治理、 社会建设、 经济监督等多个方面, 体现了其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性与功能的多元化(谢佩帛等,2024;沈彦波等,2022)。
新质生产力能够对数字化审计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本文基于新质生产力提供的制度、 平台、 人才、 数据等资源, 探讨新质生产力赋能数字化审计发展的理论逻辑、 现实挑战和路径选择。本文可能的边际贡献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 尽管学者们对新质生产力的基本意涵、 理论逻辑、 现实挑战、 路径选择已有了一定的研究(盛朝迅,2024;张文武和张为付,2024;王雅洁,2024;赵星等,2024), 但总体上当前对新质生产力与数字化审计发展的研究还比较少, 本文围绕新质生产力赋能数字化审计发展的理论逻辑、 现实挑战和路径选择三个方面展开系统性论述, 旨在丰富这一领域的研究; 第二, 本文以新质生产力为切入点, 分析新质生产力是如何在数字化审计开展过程中具体发挥作用的, 并为数字化审计的发展寻求新动能; 第三, 本文将新质生产力的政治高度和理论深度有机融入数字化审计研究, 对我国企事业单位的数字化审计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可为相关领域的政策制定与实践操作提供理论依据和方向指引。
二、 新质生产力赋能数字化审计发展的理论逻辑
1. 数字化审计制度完善: 新质生产力提升审计效率。完善的数字化审计政策制度, 是保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基础。建立健全数字化审计制度, 不仅涉及审计技术和工具的革新, 也包括对审计流程、 方法及规范的整体优化, 以实现审计资源的最优配置和审计效率的持续提高(齐飞等,2024)。因此, 建立一个系统的反馈与更新机制是确保数字化审计制度持续发挥作用的关键。新质生产力依托互联网、 人工智能、 大数据等新技术以及各类新型基础设施, 可以助推数字化审计相关政策制度及时更新和完善(王敬勇等,2024;张庆龙,2024)。新质生产力能够增强审计政策制度的实用性, 特别是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可显著提高数字化审计工作的效率和精度, 推动各类审计工具有效整合, 提升审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审计结果的可靠性。
2. 数字化审计平台建设: 新质生产力促进审计成果转化。新质生产力可推动数字化审计平台建设, 进而提升审计成果转化能力。随着数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有效利用数字化审计平台能够进一步促进审计成果的再运用。通过收集、 分析业务数据, 审计机构可以建立独立、 分层的审计数据仓库, 保证审计数据的独立性和客观性, 从而推动数字化审计平台的建设(张红娟等,2023)。新质生产力可促进数字化审计平台的标准化和智能化, 提升数字化审计平台的供需对接效率, 以数字化科创资源赋能线上线下科技成果转化业务, 从而更好地发挥数字化审计的效能。
3. 数字化审计人才培养: 新质生产力增强原始创新能力。新质生产力通过促进审计人才培养, 助推审计原始创新能力的增强。审计人员是数字化审计体系构建中的创新推动者和引领者, 其信息素养和操作技能可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推动审计原始创新能力的增强。新质生产力作为一种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代表着生产力的发展方向, 有利于审计人员创新型数字化审计理念的产生。新质生产力生成的关键是高深知识的生产, 只有不断拓展工作人员的知识储备, 才能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和创新的源泉(廖伟伟,2024)。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 各个学科的发展进一步深入和细化, 拥有跨学科知识结构的复合型审计人员增加, 大大提高了整个审计行业的专业水平和公信力(张大成等,2021)。
4. 数字化审计风险防范: 新质生产力提升数据治理能力。新质生产力通过加强数字化审计风险防范, 提升数据治理能力。风险导向审计通过主动识别和分析与数字化转型相关的潜在风险, 推动安全、 可靠的数字化转型进程。利用数据这一新型生产要素, 推进数字化审计信息安全监管, 不仅增强了审计平台的自我发展能力, 还通过构建完善的数据分析和管理机制, 提升了审计工作的质量(胡美术,2023)。强化风险意识与合作意识是提升数字化审计质量的重要因素, 审计人员需主动识别风险并与各方协作以确保审计工作的有效性。在数字化审计的发展进程中, 审计机构需保持足够的风险意识, 注重合作共赢的理念, 以实现高效、 可持续的数据风险控制。
新质生产力赋能数字化审计发展的理论逻辑见图1。
三、 新质生产力赋能数字化审计发展的现实挑战
1. 数字化审计相关政策制度不足。数字化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一套完善的数字化审计政策制度。数字化审计相关政策制度存在缺乏对数字化审计发展现状的全面系统梳理、 未制定完备的数字化审计战略规划等问题(高靖宇和魏蕊,2024;沈航和刘安民,2024)。目前, 我国审计工作的主要依据为《国家审计准则》《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十四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等法规制度, 这些政策确保了审计工作的规范性和有效性。但对于数字化审计来说, 相关规范较为缺乏。例如, 如何明确新型审计模式中的审计责任、 如何保证信息网络安全等, 都是数字化审计领域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在缺乏政策制度的情况下, 数字化审计难以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价值。现有的部分数字化审计政策制度存在无法结合实际情况、 更新滞后、 缺乏系统性、 操作性不强等问题(张莉等,2017;张庆龙等,2021), 具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
2. 数字化审计平台体系建设不全。数字化审计平台建设是数字化审计领域的重要标志性工程, 代表了审计管理和操作方式的全面升级(吕元旭,2023)。数字化审计平台建设存在数字基础设施需要进一步完善、 标准化和智能化水平不足、 资源投入不够、 未实现业务全覆盖等问题(崔春和杨周南,2024)。数字化审计平台的数字基础设施仍需进一步完善, 数据之间的关联性不够明确, 导致数字化审计平台的数字技术应用不足, 无法满足审计人员对大数据的深度分析需求, 降低了数字化审计的效率和质量。数字化审计平台建设的标准化和智能化水平不足, 使得不同部门或系统产生的数据格式各异, 难以进行有效的数据整合和分析。数字化审计平台缺乏持续优化和改进机制, 无法及时响应用户需求和市场变化, 难以保持与技术和业务需求同步发展。数字化审计平台未实现业务全覆盖, 由于功能开发受限, 平台业务资料的获取与筛选存在较大难度, 部分未经业务部门审批的数据信息会对审计结果的准确性产生不利影响。数字化审计平台在审计测试阶段未建立一站式操作系统, 各业务系统之间缺乏有效的联结。
3. 数字化审计相关专业人才缺失。在数字化审计实践中, 专业人才对推动审计的数字化转型起到关键性的支撑和促进作用(焦甜,2023)。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 审计人员存在审计理念较为传统、 知识储备不足等问题(徐泉根,2023;邱灵璐,2023)。部分审计人员受到传统审计理念的影响, 认为大数据技术并不能对审计工作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由于对新技术的排斥, 他们可能错过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的机会, 忽视大数据技术带来的更广阔的视角和深入分析能力, 使得审计团队的整体技术水平无法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 进而对企业信息化建设和审计的数字化转型形成阻碍。部分审计人员为非科班出身, 知识涵盖面有限, 缺乏数据挖掘、 风险控制、 人工智能、 大数据等方面的知识储备。他们在发现、 分析和解决实际审计问题时的专业能力不足, 难以充分发挥海量数据的作用。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 知识储备不足的审计人员不利于推动数字化审计的实施, 无法满足数字化审计对审计人员的要求, 最终可能影响企业的高质量发展。现有审计人员往往缺乏足够的信息技术专业知识, 难以有效满足数字化环境下复杂的数据处理和分析需求, 而信息技术专家通常对审计的专业要求和合规性标准缺乏深刻理解, 使得技术解决方案难以精准对接审计业务的实际需求。这种专业分化还会导致双方在沟通和协作上的困难, 影响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4. 数字化审计存在信息安全风险。信息安全是数字化审计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能确保审计数据的安全性、 完整性和可信度, 直接影响审计过程的效率和可靠性(阎玺等,2023)。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 审计工作面临数据安全性和可靠性不足、 审计人员缺乏信息安全防护意识、 数据系统不够完善等问题(梁晓珊和伍林蓉,2022;李嘉欣和胡超,2023;于茜茜,2023;卢丽君,2024)。一是审计数据存在信息泄露风险。在数字化审计开展过程中, 对审计数据本身的保护缺乏针对性手段, 存在技术漏洞, 审计数据被盗取的情况时有发生, 信息泄露的风险仍然存在。二是审计数据可靠性不足。由于审计数据通常需要通过云端上传, 传统的真假辨别方式难以奏效。例如, 在双方已签订合同的情况下, 如果上传的文件是照片, 则可能存在照片合成现象, 从而影响数据的可信度。三是部分审计人员缺乏数据安全防护意识。例如, 审计人员在处理敏感数据时未采取适当的加密措施, 或者在共享数据时忽略了对访问权限的限制, 这可能会使数据资料面临泄露、 遗失或损坏等风险。四是数据系统不够完善, 数据整合不足。现有审计数据系统往往难以实现跨系统、 跨部门的数据融合, 导致数据孤岛现象的产生, 影响审计结果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另外, 系统安全性问题也是一大挑战, 包括数据保护不足、 对网络攻击的防御薄弱和忽视后期的运营维护工作等, 这些安全隐患严重威胁审计信息的完整性和保密性, 影响数字化审计的发展。
四、 新质生产力赋能数字化审计发展的路径选择
当前, 数字技术及其应用迅猛发展, 推动数字化审计不断取得新进展, 但数字化审计实践仍然面临相关政策制度不足、 平台体系建设不全、 相关专业人才缺失、 存在信息安全风险等问题。《“十四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明确指出, 要坚持科技强审, 强化大数据思维, 提升大数据审计能力。为此, 数字化审计需依托新质生产力的特点和优势, 强化政策支持、 完善平台建设、 统筹人才培养、 加强风险防范。
1. 强化数字化审计政策支持: 促进审计效率提升。新质生产力可强化数字化审计政策支持, 提升审计工作效率。完善数字化审计政策制度是提升审计效率的关键。要依据实际情况制定政策制度, 并跟随数字化进程及时更新完善, 建立完善的数字化审计规范体系, 增强政策制度的实用性, 进而促进数字化审计效率的提升。
一是依据实际情况制定数字化审计政策制度。评估当前审计环境与技术基础, 建立与数字化审计战略目标和技术能力相契合的政策制度。集成数据治理和信息安全的最佳实践, 制定明确的数据访问、 处理和保护规范, 确保数据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安全性和合规性。制定政策时需遵循法律法规的要求, 建立与信息化水平相适应的审计质量控制体系, 合理利用审计技术工具, 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针对具体的审计业务, 需进一步制定详细的政策制度。每个审计项目应根据特性制定相应的审计标准和操作流程, 包括数据收集标准、 审计程序等。二是动态调适数字化审计政策制度。数字化审计强调审计工作的实时性, 从而需要对数字技术的新发展和新趋势进行深入了解, 定期评估现有政策的适应性。完善数字化审计动态监测机制, 如在审计数据分析系统中内嵌动态监测系统, 这样不仅有助于捕捉政策实施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还能够实现对政策效果的实时评估和反馈, 为政策的持续优化提供数据支持。这种监测与反馈机制, 将确保审计政策制度的更新具有前瞻性和针对性, 推动数字化审计在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中的重要作用。三是建立完善的数字化审计规范体系。可制定一套系统化的管理办法, 涵盖数据获取、 应用以及审计模型构建等各个环节, 明确边界, 畅通工作机制。优化审计流程管理, 实现年度计划和长期规划的有机衔接, 建立审计项目库, 科学制订审计工作方案和实施方案, 厘清各环节质量控制责任, 提高复核审理效率。构建审计模型评估机制, 引入多元化的评估指标, 不仅要评估模型的准确性, 还应关注其可解释性、 稳定性和适用性, 以全面评估模型的性能。对现有模型进行定期审查和更新, 确保模型在不同审计业务中的适用性和可靠性。建立审计结果信息共享平台, 推动技术手段与管理措施的结合, 实现各级审计机关之间的信息共享, 提高审计结果的利用效率。四是增强数字化审计相关政策制度的实用性。强调建立多层次的数据管理框架, 确保数据的所有权、 使用权和流通权得到合理分配和保护。提升数据管理水平, 健全数据采集和报送机制, 推动数据标准化, 提高数据存储、 处理和分析能力, 加强对数据资源的分析和利用。在政策制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 相关机构通过座谈会、 问卷调查、 审计实务论坛等方式, 充分听取审计人员的意见和建议, 从而确保数字化审计系统能够满足实际操作的需要。
2. 完善数字化审计平台建设: 促进审计成果转化。新质生产力可推动数字化审计平台建设, 促进审计成果转化。数字化审计平台建设是发展数字化审计的重要抓手, 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强有力的工具支撑。通过进一步完善数字化审计平台的数字基础设施, 提升数字化审计平台建设的标准化和智能化水平, 增加对数字化审计平台的资源投入, 实现数字化审计平台的业务全覆盖, 以促进数字化审计平台建设和成果转化。
一是进一步完善数字化审计平台的数字基础设施。建立统一的数据仓库, 整合各个数据源的数据, 实现数据的一站式访问和管理, 减少数据孤岛和重复劳动, 提高数据利用效率。优化数据采集和整合流程, 引入自动化工具和技术。例如, 采用机器学习算法进行数据清洗和归类, 快速识别和修正数据中的错误, 减少人工干预, 提高数据处理效率和质量。增强数据的关联性, 通过构建关联网络来分析数据之间的关联关系, 有助于识别关键节点和关联子图, 从而揭示数据集的结构和关联模式。构建审计知识库, 集中管理各类审计信息, 建立信息之间的关联, 形成内部审计信息积累, 支持审计人员自主开展审计数据挖掘、 审计发现定位及在线确认工作。二是提升数字化审计平台的标准化、 智能化水平。数字化审计平台需要具有统一标准。通过打造全流程的智能审计作业平台等数字化手段, 整合以往审计成果和经验, 推动审计流程、 数据和模型的标准化, 从而夯实新质生产力赋能数字化审计的质量基石。数字化审计平台需要推进智能化发展。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 开发智能化的数据分析和挖掘工具(如智能审计软件、智能审计报告生成工具等), 帮助审计人员快速发现异常和风险, 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三是增加对数字化审计平台的资源投入。在资金投入方面, 针对平台建设和维护的具体需求, 设立专项基金, 集中用于技术采购、 系统升级和基础设施建设等, 确保资金能够直接用于提升平台的性能。在技术投入方面, 引入先进的技术解决方案, 提高数字化审计平台的智能化水平。增加智能算法模型研发和维护投入, 不断提升分析效果, 购买或自建必要的数字化审计平台软硬件和工具。建立资源使用的监督和评估机制, 定期审查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和资源利用效率。通过数据分析和绩效评估, 及时调整资源投入策略, 确保资金的使用专注于数字化审计平台的发展和优化。四是建立业务全覆盖的数字化审计平台。充分发挥现有技术资源的作用, 采用内部自主研发和外部技术引进相结合的方式, 逐步构建和完善全方位、 全覆盖的数字化审计平台。建立跨部门的数据协调机制, 整合各个数据源的数据, 包括交易数据、 客户数据、 市场数据、 风险数据等, 保证各部门在数据共享方面的协同合作。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接口规范, 以便不同系统之间能够顺利对接, 为数字化审计工作提供充分的数据支持。
3. 统筹数字化审计人才培养: 增强原始创新能力。新质生产力统筹审计人才培养, 推动审计原始创新能力增强。优质劳动力的供给为数字化审计提供了新的可能, 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通过改变传统的审计理念, 优化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拓展其知识储备, 培养既了解审计业务又精通信息技术的复合型审计人才, 推动审计人员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的有效提升, 进而提升数字化审计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原始创新能力。
一是改变审计人员传统的审计理念。数字化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具备洞察全局的能力, 传统的审计理念已无法满足数字化审计的需求。审计人员应加强对数字化思维的培养, 采取整体性、 连续性和发展性观念来看待各项事物。要鼓励审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积极运用数据分析和可视化技术, 将复杂的数据转化为易于理解的信息, 使其能够更好地支持决策过程。审计人员要强化数字化审计意识, 并改变传统的审计思维模式。二是优化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拓展其知识储备。建立具有针对性的审计人才评估机制, 注重考核审计人员对审计方法和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在评估过程中, 需要严格依据业务能力、 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等关键指标, 设定明确的评价标准和激励机制, 以鼓励审计人员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字化审计领域专业知识, 构建完备的数字化审计知识体系。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团队合作机制也至关重要。组织内部可举办研讨会、 教学工作坊等活动, 促使审计人员之间相互学习交流、 分享经验, 使创新和合作精神得以激发。三是培养既了解审计业务又精通信息技术的复合型审计人才, 鼓励跨学科的交流与合作。开设多层次的培训课程, 涵盖审计基础理论、 数据处理与分析、 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 帮助审计人员构建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推广如内部审计教育合作伙伴项目等跨学科教育项目, 将内部审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 应用型审计精英。注重审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 不仅要传授审计相关基本知识和技能, 还要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推广Python、 SQL等工具的使用, 培养审计人员的数据思维, 拓展审计思路。四是推动审计人员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的有效提升。随着数字化审计技术和方法的持续更新, 缺乏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审计人员将无法跟上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步伐, 无法充分发挥数字化审计的优势, 进而影响审计效果。为适应动态化、 复杂化的审计环境, 需要加强审计文化建设, 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鼓励审计人员保持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健全激励机制, 对表现优异的人员给予多种形式的表彰和奖励, 提高其学习积极性。
4. 加强数字化审计风险防范: 提升数据治理能力。新质生产力可加强数字化审计风险防范, 提升数据治理能力。数据安全是AI大模型规模化应用的基础条件。要推进数字化审计信息安全监管, 提升取证方式的规范性, 强化风险意识与合作意识的培养, 建立和完善审计数据系统, 加强数字化审计风险防范并促进数据治理能力提升。
一是推进数字化审计信息安全监管。建立数据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制度, 确保数据从收集、 存储、 处理到传输的每一个环节都受到保护。可组建专业的数字化审计团队, 包括数据分析师、 网络安全专家和合规专员, 共同保障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制定一系列措施如采用高级加密标准(AES)等强加密技术, 确保敏感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得到有效保护。搭建智能监控系统, 实时监测系统漏洞和异常行为, 及时发现并应对潜在的安全威胁。定期进行安全审计和渗透测试, 借助第三方安全专家的评估, 有效识别系统漏洞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修复, 排除安全隐患。二是提升取证方式的规范性。建立一套严格的取证规范, 详细记录数据来源及获取方式。建立审计机关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远程安全访问通道, 使用专网专机采集数据, 对数据进行加密传输, 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恶意截取或篡改。加强数据安全风险评估, 包括数据收集安全风险识别、 数据存储安全风险识别、 数据传输安全风险识别等。当审计结论繁多时, 应开展审计结论的分类和整理工作, 逐项记录各项结果, 清晰地呈现审计数据。此外, 要定期进行内部审查, 评估取证流程的执行情况, 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三是强化风险意识与合作意识的培养。在风险意识培养方面, 要定期开展信息安全知识培训, 包括识别常见的网络安全威胁和系统漏洞, 以及如何避免和处理安全事件, 增强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与应对能力。定期进行审计人员安全意识评估和系统风险评估, 及时发现和排除安全隐患, 不断提升数字化审计安全水平。多方合作是解决安全问题的有效途径, 在合作意识培养方面, 可建立跨部门合作机制, 由财务部门、 IT部门、 安全团队等共同参与数字化审计过程。促进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 增强对数据风险的监控和应对能力。四是建立和完善审计数据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 确保系统各部分之间的协调性和系统的高效运作, 增强系统的可扩展性和灵活性。加强数据整合技术的应用, 采用ETL(提取、转换、加载)、 数据虚拟化等数据整合技术, 实现跨系统、 跨部门的数据融合。强调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采取加密、 访问控制等措施确保数据的保密性和完整性。设计直观的数据可视化界面来呈现审计结果和分析报告, 帮助审计人员快速决策。持续进行技术更新和培训, 保持系统技术与业务需求相匹配, 确保系统在数字化审计中持续发挥作用。
【 主 要 参 考 文 献 】
高靖宇,魏蕊.会计师事务所数字化转型与审计质量——来自数字化人才招聘的经验证据[ J].审计研究,2024(3):88 ~ 101.
胡美术.跨界互惠与沿边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建设[ J].广西民族研究,2023(1):183 ~ 189.
梁晓珊,伍林蓉.数字化审计体系的构建及应用研究:基于业审融合理念与“大云物移智”技术[ J].财会通讯,2022(11):139 ~ 143.
廖伟伟.论新质生产力的生成:高深知识生产、技术元素整合与产业技术突破[ J].重庆高教研究,2024(2):75 ~ 86.
廖志超,王建新.数字化转型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 J].统计与决策,2023(22):162 ~ 167.
齐飞,张晓梅,邱双等.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会计信息质量与审计收费[ J].财会月刊,2024(5):24 ~ 30.
沈彦波,谢志华,粟立钟.新技术背景下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数字化转型升级[ J].财务与会计,2022(12):36 ~ 42.
王敬勇,邹韫,薛丽达.国家审计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机制、着力点与路径[ J].财会月刊,2024(18):99 ~ 104.
王守义.数据要素价值化、实体企业数字化转型与全国统一大市场构建[ J].思想战线,2023(5):149 ~ 157.
王雅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关键环节、风险挑战与实现路径[ J].内蒙古社会科学,2024(2):141 ~ 148.
谢佩帛,谢清华,王嘉发等.数字化审计的底层逻辑与实现路径——基于国家审计视域[ J].财会月刊,2024(1):72 ~ 78.
阎玺,牛军,李景红等.电网企业审计数据安全管理实践研究:以国网HN省电力公司审计数据安全管理为例[ J].会计之友,2023(15):133 ~ 139.
张红娟,王郁,孙德鹏等.数字化审计平台在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应用——以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为例[ J].财务与会计,2023(12):52 ~ 56.
张莉,张俊民,朱琦.国家审计组织方式的改进与重构——基于天津市审计局的经验考察[ J].南京审计大学学报,2017(1):85 ~ 94.
张庆龙,何佳楠,顾青青等.场景审计:数字化时代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模式[ J].审计研究,2021(4):119 ~ 128.
张庆龙.新质生产力赋能财务数字化转型[ J].财会月刊,2024(15):21 ~ 25.
张文武,张为付.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理论逻辑、主体架构与实现路径[ J].南京社会科学,2024(1):56 ~ 64.
张夏恒,肖林.数字化转型赋能新质生产力涌现:逻辑框架、现存问题与优化策略[ J].学术界,2024(1):73 ~ 85.
赵星,李向前,金陶胜.论会计数据要素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机制与路径[ J].财会月刊,2024(13):24 ~ 29.
(责任编辑·校对: 许春玲 刘钰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