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音乐跨学科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2024-12-09叶傲雪

高考·下 2024年11期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及社会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高中音乐教育面临着从传统教学模式向更为动态和综合的教学模式转型的需求。因此,为了切实实现音乐教育的育人功能,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模式,促进各学科之间的融合,以跨学科教学落实现代教育政策,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能力。基于此,笔者深入探讨了红色经典主题下高中音乐跨学科教学的设计与实施,以供广大高中音乐教师参考。

关键词:高中音乐;红色经典;跨学科;教学

一、跨学科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跨学科教学模式来源于教育领域的需要,旨在整合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以提供更全面、更深入的教学体验。其理论基础主要依赖于建构主义和社会文化理论,这些理论强调知识的社会构建性质和学习过程中的互动性。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学生通过与现有知识的连接和新情境的交互不断构建知识。社会文化理论则强调文化、语言和社会互动在认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音乐教学中应用这些理论,教师可以设计课程,促进学生通过与不同学科的互动来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和应用[1]。

二、高中音乐教学中跨学科教学的优势

(一)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现代化教育背景下,要求教育工作者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并将能够帮助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统称为核心素养。在音乐教学中开展跨学科教学有助于将其他学科素养凸显于同一堂音乐课之中,使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接触、掌握更多的知识与技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与发展。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历史知识渗透于音乐教学之中,引导学生以历史事件为素材创编能够配乐演唱的歌词,这种创新型的创造能够让学生明白旧知识元素之间能够碰撞出新的火花,提升其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学生能够从音乐知识与历史知识的结合之中形成一种联想性思维,提升其思维能力。可见,在高中音乐教学中开展跨学科教学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二)实现综合育人价值

2024年1月,教育部在下发的《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中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艺术课程在学校美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强化课程实施的综合性,充分发挥相关学科的美育功能。显然,在高中音乐课程教学中,重视和推进包括音乐学科在内的跨学科融合,发挥其综合育人和协同育人功能,这是落实立德树人和“五育”融合的必然价值。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学科,具有独特的情感表达和审美功能,能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和创造的热情。通过将音乐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可以打破学科界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跨学科学习中发挥创造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思维。

(四)提升学习效果

音乐作为一门具有感染力的学科,能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心灵共鸣,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跨学科教学,将音乐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主动参与,增强学习的实效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

(五)推动学生成长

音乐赏析和文学知识的融合中,更能激起学生的爱国之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既能够促进学生个人能力的提高,又能够推动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在各个学科中都能够有所收获,对于不同类型的知识和教学内容都能够进行准确把握。既能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基础,让学生既能够扎实地掌握各项音乐知识,学会更多的演唱技巧,又能将其他学科知识融入音乐学科中,利用创新思维将其他学科知识加入自己的音乐创作中,学会利用音乐表达,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表达技巧,让学生有更丰富的情感体验[2]。

三、高中音乐跨学科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观念陈旧

现阶段,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虽然国家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但高中作为升入大学的重要阶段,还是存在严重的应试教育成分,将语文、数学及外语等主要高考科目作为对教师教学成绩考核的标准,基本沿用了传统的成绩决定一切的思维模式,而体育、美术、音乐等科目还是以辅助性科目存在,这也让音乐科目得不到重视,甚至认为音乐课可有可无,也不利于调动音乐教师的积极性,更加不利于高中音乐教学的开展。

(二)缺乏创新性

教学方案缺乏创新性是音乐学科教学之中存在的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很多教师认为音乐鉴赏的教学只需要按照流程来引导和讲解即可,无须创新教学方案。教师这种缺乏创新意识的表现,直接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使学生对于音乐鉴赏失去兴趣。而且,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音乐鉴赏的时候对学科联系关注不够。没有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来进行引导,导致音乐鉴赏教学过于单调无趣,制约了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教师一旦在这个过程中缺乏一定的创新,那么就会对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和音乐审美能力的提升产生一定的影响,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进步[3]。

四、高中音乐红色经典主题曲目跨学科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一)挖掘教学切入点,实现精准学科融合

音乐作为一门具有独特魅力的艺术形式,与各个学科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将音乐与其他学科相结合,进行跨学科教学,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还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例如,音乐与数学作为两门看似截然不同的学科,实际上也有内在联系。音乐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数学规律的艺术形式,而数学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概念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音乐的结构和演奏技巧。通过音乐与数学的跨学科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和认知能力。音乐的基本元素之一——节奏,与数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节奏是音乐中时间性的表现,而数学则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的学科。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节拍、节奏型等概念,这些概念实际上涉及了数学中的分数、比例、倍数等概念。例如,4/4拍的节奏意味着每小节有四拍,而3/4拍则是每小节三拍,这涉及了分数的概念。通过学习音乐中的节奏感,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学中的分数运算,培养他们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能力[4]。

(二)了解创作背景,选择学科融合路径

大多数音乐作品往往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环境中进行创作的,而音乐的创作背景也赋予了音乐作品本身独特的意义。在跨学科视域下开展高中音乐学科教学工作,教师需要深入研究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结合其内涵来选择合适的学科教学资源进行融合,为其他学科与音乐学科的跨学科教学融合打开通路。以人音版高中音乐必修1第十一单元中的《血战湘江》为例,教师可先为学生介绍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使学生了解《血战湘江》是作曲家张千一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而创作的大型交响套曲《长征》的第二乐章。教师也可为学生播放与之相关的其他音乐作品,如《十送红军》《长征交响曲》等,使学生能够准确把握和体会歌曲的情感。在此基础上,教师应为学生播放关于湘江战役的影片,使学生能够对《血战湘江》进行一定程度的理解。结合音乐作品传递的思想和创作背景,教师便可以将音乐学科与历史学科进行融合,在带领学生学习歌曲的同时,也向学生讲述一些有关长征路上的英雄事迹,从而培养学生的革命情怀,并激发学生的爱国爱党之情,在了解革命历史的同时也能够更加热爱当前的幸福生活。

(三)关联语文学科,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从学科主要特征角度来分析,语文学科与音乐学科具有显著的共性——人文性,二者都拥有经艺术加工后的文字内容构成,其中音乐加入了韵律元素,更具美感。由于这一相似之处的存在,高中音乐跨学科教学关联语文学科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教师借助语文知识,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对音乐内容进行深度研究,并理解蕴含在歌词中的深刻内涵,进而提高学生的音乐创编能力。例如,在学习《你是这样的人》时,这首歌曲有着优美的旋律,除了可以齐唱与合唱之外,还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简单讲解读写结合的方法,即“沉浸在相应的旋律之中,以‘圈点勾画做批注’的方式,将歌词中具有高度可读性、借鉴性的部分标记下来强化记忆”。在读写结合之后,学生能够对周总理产生更深的认识,并且树立奋发图强、耀我中华的理想信念。为进一步提升学生音乐创编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你是这样的人》的格式,发挥主观能动性为歌曲重新填词,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歌词创编兴趣,印证音乐学科关联语文学科的可行性与优越性。

(四)融入艺术形式,丰富学生的情感价值

艺术与音乐互动是一种富有创造性和启发性的教学方法,通过将音乐与视觉艺术、舞蹈或戏剧等其他艺术形式进行整合,可以丰富学生的艺术体验,促进其创造力、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发展。教师可以设计跨学科的艺术项目,让学生通过音乐、舞蹈、视觉艺术等多种形式来表达特定主题或情感。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一场跨学科的红色艺术表演,让学生在音乐、舞蹈和视觉艺术方面合作创作,共同呈现一个完整的艺术作品。在项目设计中,教师可以设定一个明确的红色主题或情感,让学生围绕这一红色主题或情感展开创作。通过音乐、舞蹈、视觉艺术等不同形式的表达,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和呈现主题或情感。

在跨学科艺术项目中,学生需要进行合作与协作,共同完成艺术作品的创作和表演。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团队合作,分工合作,共同解决艺术项目中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教师应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尝试不同的艺术表达方式,并在创作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尝试。通过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度和创造空间,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升其艺术表达能力。

(五)立足单元内容,实现有效学科融合

实现音乐课程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应当以音乐教材课程内容作为主要依据,确定音乐教学单元目标,选择适宜的融合材料,借助跨学科融合材料内容的填充,丰富音乐课程教学内容,且最大限度地活跃课堂教学氛围,不仅能够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中接受艺术的熏陶,还能够提升人文素养,促使学生获得其他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有效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跨学科融合的精准选择十分考验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应当在丰富课程教学内容过程中,精准选材,合理把握课堂节奏,避免出现过度融合喧宾夺主的情况。首先,选材要少而精,确保融合教育,既能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又能始终围绕音乐教学内容主旨展开;其次,选材的适宜性,选材内容要与音乐课程主题具有紧密相关性,且能够与音乐课程教学内容相互交融,选取的融合材料恰好能够与音乐课程教学实践活动相契合。再次,选材要服务于音乐教学目标的实现,确保融合教育的目标与课程教学目标一致,且融合不会增加学生额外的学习负担,能够在课堂上预留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歌唱(演奏、欣赏或编创)练习。例如,人音版高中音乐必修1第十一单元中的《忆秦娥·娄山关》课堂教学中,其是抗战时期毛泽东的经典作品,教师可以在课程教学中实行跨学科融合教育,与历史知识相融合,应用歌曲作品渗透历史背景内容,点燃学生在歌曲学习中的激情。在正义与邪恶生死搏杀的特殊时期,作者记录下红军攻打娄山关的惨烈场景。课程导入部分可以借助毛泽东诗词《忆秦娥·娄山关》,为学生讲述红军过娄山关的情景,有声有色,风吹声、雁叫声、马蹄声、喇叭声、长空、残月,几个关键词将当时的深刻感触融入在歌曲创作中,展现出红军战士英勇抗战和不畏艰难的英雄气概。结合这一历史知识的背景渗透,让学生对歌曲的感触更深,从而深刻理解歌曲背后蕴含的情感,通过与历史背景内容知识的融合学习,能够让学生从音乐教学内容中感受到革命战士顽强的意志和人民必胜的决心。教师在之后的合唱教学中,让学生接受此种文化背景的感染,更利于开展旋律教学。教学中,把握重音、三连音、附点节奏的运用,一下子将学生引入紧张的战斗场景中,结合音乐教学中的历史背景渗透,促使学生能够更全面深刻地理解音乐作品的处理方式,其在音乐作品学习中感受到革命先烈为中华民族复兴所付出的努力,被中华民族不屈的革命精神所震撼,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实现高中音乐德育教育[5]。

结束语

总之,跨学科教学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为高中音乐教学带来了新的可能性,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应积极推动跨学科教学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从而实现高中音乐教学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丽娜.普通高中音乐教育跨学科融合教学实践路径探索:以宁夏为例[J].音乐天地,2024(1):16-20,67.

[2]段亚玮.新课标下高中音乐跨学科教学分析:以语文与音乐为例[J].求知导刊,2024(4):134-136.

[3]安琪.跨学科视域下高中音乐学科教学的意蕴与旨归[J].黄河之声,2018(8):72.

[4]孙娟.跨学科视域下高中音乐学科教学的意蕴与旨归[C]//新课程研究杂志社.“双减”政策下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探索论文集(二十二).山东省东营市第二中学,2022:2.

[5]呼延丽霖.高中音乐走向跨学科融合教学的理性思考[J].新课程导学,2024(3):12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