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学科中德育元素挖掘路径研究
2024-12-09靳情
摘 要:在社会快速发展的当下,职业素养已经成为评估人才价值的重要指标。德育是职业素养的重要构成,所以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社会对德育的重视程度也不断提高。高中生物中拥有大量的德育元素,通过对高中生物德育元素进行深度挖掘,可以充分发挥生物学科的优势,并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因此本文就以德育元素挖掘为基础,采取立足高中生物教材,挖掘爱国情怀,实现文化自信;揭示生命本质,尊重生命;树立科学精神,实现人生价值;立足生物实验,融合团结合作,促进共同进步;立足生物实验,挖掘科学态度,促进综合发展;立足课外活动,落实生命教育,理解生命意义等措施,以期为生物教师的德育教学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高中生物;德育元素;挖掘路径;研究
新课标对高中生物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新课标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分析可知,高中生物的核心素养,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等。虽然从表面来看,生物核心素养,与德育之间的关联性不大,但实际上,德育是从更深层的角度出发,立足学生正确的思想认知,使学生在健康成长过程中,拥有“正确的适应未来发展要求”的关键能力,所以加大高中生物德育元素挖掘力度,对培养学生正确的生物学科素养尤为重要。因此,高中生物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认知局限,立足于高中生物学科本质,对生物学科中的德育元素进行深度挖掘,进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高中生物学科德育元素开发的必要性
(一)符合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使社会对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社会中高素质专业人才数量短缺。这里的高素质并不仅仅是指知识素养,更是指职业素养。德育是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重要途径,所以近些年来,学校也加大了对德育的重视程度。为了保障教育的有效性,教育局也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的要求,明确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德育与课程思政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通过对高中生物中的德育元素进行深挖,强化了高中生物教育的价值,符合当下教育的要求,进而为推动学校“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助力[1]。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个人品质
德育元素的种类繁多,包括爱国、生命价值、科学态度、团结协作等,通过这些德育元素,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学生逐渐形成正确思想观念的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良好三观的养成,进而为学生个人品质的提高助力。与此同时,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对德育元素进行深挖,也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对德育元素的关注度,使其可以在主动学习相关的知识,拓宽眼界的同时,促进良好品质的养成。对于教师来说,以教材为基础,对德育元素进行挖掘,可以让德育与教材内容融合得更深,提高学生对生物的喜爱度,真正达到立德树人的效果。
(三)有利于强化人才与社会的契合度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中的核心。该理念同样适用于人类文明,所以安于现状、竞争意识不强,势必会被时代和社会所抛弃。对生物学中德育元素进行深度挖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促使学生不断挖掘自身的潜能,从而提高自身的价值。将德育元素与高中生物相结合,可以反作用于高中生物教学,拓宽学生的眼界,让学生从更高的层面去分析当今社会形势,在提高学生社会竞争力的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抓住发展的机遇,进而改变自身的命运。
二、高中生物德育元素挖掘措施
高中生物课本中蕴含着大量的德育元素,所以为了保障教学的系统性,丰富课堂中的元素构成,教师也需要以教材为抓手,深挖其中的德育素材,并对其进行精心的整理和优化,将生物学科作为德育渗透的良好载体,以更贴近学生认知需求的方式,让学生在学科精神和学科态度的碰撞中,探寻生命的本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立足于具体的单元章节,将每个单元所涉及的德育价值整理出来,然后进行资源整合,找到教学的切入维度,为实现德育资源的开发、利用的有机结合助力[2]。
(一)挖掘爱国情怀,实现文化自信
爱国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目标。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对爱国元素进行深挖,可以强化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帮助学生获得努力学习动力的同时,也可以为学生价值的提升提供保障。
生物课本中有大量的爱国主义题材,例如在《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中,讲述了袁隆平院士杂交育种的过程,其不仅是成就了我国水稻杂交优势的第1人,更解决了我国乃至世界的粮食问题。例如,在对学生进行“免疫学”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糖丸爷爷”顾方舟等老一辈科学家研制国产疫苗,数万儿童免受脊髓灰质炎感染的故事,激发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进而增强文化自信。这些英雄事迹,即使学生熟读多遍,也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除此之外,由于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过于重视知识的传输,所以许多“与考试无关”的内容,教师不会过度强调。但通过对教材全面阅读可知,每一本教材前面都有科学家的访谈。在这些科学家朴实无华的语言中,都包含着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奉献。通过对这些科学家生平事迹的分析和探索,也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拳拳爱国之情。所以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需要立足于课本,刻苦钻研课本的所有内容,深度挖掘课本中的爱国教育元素,并对资源进行整合,通过科学应用爱国案例,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典范[3]。
(二)揭示生命本质,尊重生命价值
生命价值观教育是生物学科最重要的作用之一,其本身也是通过揭示各种生命现象,让学生了解生物本质规律,进而尊重生命价值。高中生物教学,本身就是以思想和方法为载体,结合各种生命现象、生命规律,将更加细微的生命变化展示给学生,使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为了挖掘德育教育元素,教师也需要重视生命价值观等资源的整合。
例如,拉马克的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达尔文的《物种起源》,都十分关注生命的变与不变,也都认同生命是在发展中获得延续。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与斯里坦的“精明捕食者”等理论,对生命的发展增加了竞争的意义,并提出“只有保持竞争优势,才可以成为生存的适者”的理论。在市场环境竞争十分激烈的当下,其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稳态和环境》也体现出较为突出的生命价值观念,其对内环境、稳态概念的阐述,到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再到植物生长素发现时等,都表明了生命是平衡变化的。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定量分析,再到生态经济学设想等,体现了由个体的种群,由种群到部落的生命发展变化。除此之外,《稳态与调节》还讲述了“免疫调节”这一节内容,讲述了“艾滋病”。通过对该部分内容进行挖掘和教育,帮助学生了解艾滋病的起源、传播途径以及预防措施的同时,也能够让学生摆脱偏见,并为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助力。
(三)树立科学精神,实现人生价值
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是学生在学科学习中都需要具备的必要素质之一。其不仅仅是指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更是指与之相匹配的求知欲,和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的决心,以及尊重真实、遵循真理的平常心。让学生养成科学的态度,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还可以让学生在不断追求、探寻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的提高。生物本身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所以生物课本中也蕴含着大量潜在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等德育元素,因此教师需要立足于课本,通过在教学中渗透科学精神,进而促进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提高。
例如,课文中酶的探究历程、光合作用探索之路、DNA双螺旋结构的提出等,都是科学家们结合自己的经验,通过大胆的推理,谨慎的分析和论证,才得到的科学硕果,其蕴含着科学家勇于追求真理、不断探索的科学态度。与此同时,科学精神的设计内容较为广泛,包括批判怀疑精神、理性求实精神、探索创新精神等,教师可以以此为基础,构建生物学德育元素框架,以课本中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资源为基础,通过用心研讨、精心设计,进行系统性的教学,从而充分发挥课本德育元素的价值。例如,在对学生进行“蛋白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以课本中我国科学家首次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内容为基础,利用多媒体的方式,向学生讲述实验过程中的艰辛,帮助学生树立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抑或者,在对学生进行“细胞膜成分的探索”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提出假说-探索验证”的方式,对内容进行观察和实验,让学生获得丰富生物知识的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和良好的情感态度[4]。
(四)立足生物实验,融合团结合作,促进共同进步
人是群居动物,个人的力量远低于团队的力量,所以团结合作,是一切事物成功的基础。而团队合作,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交往能力与集体主义精神。与此同时,团队合作也是一种社会责任,在社会发展的当下,人类文明的发展,都离不开团队合作,小到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只有合作才能高效地完成实验研究。例如,生物学家沃森与物理学家克里克的通力合作,研究出跨时代的DNA双螺旋结构。大到团队与团队之间的配合,只有合作才能实现共同发展。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渗透了大量的合作理念与元素。由于高中生物实验的难度相对较大,所以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帮助学生快速的认识实验的本质。团队合作的方式,可以大大节省学习的成本,通过对小组内各个成员的职责进行合理的划分,确保每个成员都可以明确任务与责任。通过定期的角色调换,可以实现对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共同进步。因此教师在生物课堂进行德育元素挖掘时,也需要培养学生们的团队合作
意识。
例如在对学生进行“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方法”的实验教学中,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会使用显微镜、绘制生物图、掌握溶液配置方法。在实验中,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会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教师需要设置对比组,让学生分别采用团队合作的方式与个人实验的方式去解决问题。通过该方式,让学生了解团队合作重要性的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对实验有更深的认识,进而为推动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助力[5]。
(五)立足生物实验,培养探索精神和科学态度
由于生物中的部分内容具有微观的特性,所以为了保障教育质量,实验课也是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高中生物学科本质进行德育元素挖掘的过程中,教师也需要从实验课方面入手,牢牢抓住德育的机会,为实现实验教学作用的最大化助力。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会利用多媒体的方式,向学生演示相关视频,然后让学生进行操作。但该教学方式的效果并不理想。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德育元素和生物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精心设计探究性的实验,让学生在体验中主动发现生物现象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实验,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创造精神的同时,也为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对学生进行“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复习自己已会的知识,然后利用“提出假说”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进行实验探究,教师也需要主动从旁协助,帮助学生理清支持“假说”所需要的实验思路和步骤,最后引导学生输出“水是通过渗透作用浸出植物细胞,原生质层相当于一个半透膜”的理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的综合提高,进而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提升。
(六)立足课外活动,培养环保意识和综合实践能力
课外活动中也含有大量的德育元素。学生的合作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通过参与生物相关的活动,可以让学生切身感受生命的真谛,加深学生对环保知识的理解。因此在进行德育元素挖掘中,教师也不能忽略课外活动环节,立足课外活动,挖掘其中的德育元素,进而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例如,在对学生进行“细胞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以“原核生物——水华”为核心,带领学生开展“调查当地池塘水华生长现状”的主题活动。在该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真核细胞、原核细胞等的讲解,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环境与水质安全,让学生形成环境保护意识的同时,也能够树立珍爱生活、保护健康的意识,为学生的综合发展助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生物教学中对德育元素的挖倔和利用,可以进一步体现高中生物的育人价值。所以教师在生物教学时要加大对德育元素的重视力度,从课堂、活动、实验等多角度出发,不断探索新的德育元素挖掘渠道,加大对生物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积极渗透德育思想,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进而为学生的良好发展助力。
参考文献
[1]翁俊英.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策略[J].亚太教育,2023(14):68-71.
[2]张晨.高中生物学课程思政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研究[D].伊宁:伊犁师范大学,2023.
[3]王兰芳.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实施研究[J].智力,2022(36):123-126.
[4]夏雯雯.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德育元素的挖掘与实践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2022.
[5]王娜.初中生物德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例[J].中学生物学,2020,36(11):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