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活化的高中政治品质课堂构建

2024-12-09杨洁

高考·下 2024年11期

摘 要:高中政治课程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理论性,要使学生充分掌握高中政治课程教学内容,就需要保持其思维活跃性。生活化教学是一种以学生实际生活为背景,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现阶段,高中教师在政治教学活动开展中应该结合教学的性质和特点,积极构建生活化课堂,让学生感受到学科无穷的魅力和价值。本文以《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一课为例,探讨了如何构建生活化的政治品质课堂。

关键词:生活化;高中政治;品质课堂

在当前的教育改革中,生活化教学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理念和实践。生活化教学主张将学生的实际生活与学习内容相结合,以生活为背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高中政治课程中,《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一课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成果,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和责任感。

一、高中政治教学生活化的意义

(一)有助于教学契合新课改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着重指出,教学活动应立足于学生真实的学习状况,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累的经验,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实现生活化、实用化和趣味化的目标。将高中政治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正好符合这种教学理念的要求,融合政治理论教育于学生日常实践。同时,令课堂教学更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实例中体验政治学说的实际影响力,借此提升其学习的热情及参与度。通过将政治学科的理论知识与日常生活场景相融合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实现知识的实际应用,提升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政治教育事业的进步与革新。

(二)有助于教学契合政治教学目标

将高中政治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能有效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在政治课堂上,通过融入日常生活实例,不仅提高了学生对政治理论的兴趣和主动学习的热情,还能帮助学生对政治知识进行更深入的理解和应用,提升其政治素养。此外,这种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更深刻地洞察社会现象并探悉政治问题,增强其对社会负有的责任感,并塑造出具备公民意识的下一代。

(三)有助于提高政治学科教学效果

将高中政治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能够显著提升该学科在教育过程中的实际效果。通过将政治理论融入日常生活场景,能够促进学生主动探索政治原理,增强其对政治学科的兴趣及热情。同时,生活实例的引入,深化了学生对社会现象的理解和对政治问题的认识,提高了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此外,这种结合方式还加强了师生间的互动交流,优化了教师的教学成果,显著提升了政治学科的教学水平[1]。

(四)有助于调动学生政治学科学习的积极性

将高中政治课程与日常生活实际相结合,能显著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政治理论融入日常生活场景,引发学生在政治学习方面的兴趣。并且,这种结合方式还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政治理论转化为实践技能,深化理解并提升应用能力,从而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优化了教师授课成效,增进了学生的成就感受,进一步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二、构建生活化高中政治品质课堂的原则

(一)坚持学生为本的原则

在高中阶段的政治教学中,应以高品质课堂教学为核心,关注并满足学生在学习中的具体需求,同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了使政治理论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融合,教师必须熟悉他们的年龄特性、认知层次及生活背景。同时,教师应当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地位,并积极倡导其投身于课堂交流及实践活动中,通过自主探索,学生能够察觉并解决问题,有效培育其独立思考的能力。最终,教师应专注于学生的情感感知,创造一个轻松且快乐的学习环境,确保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下学习思想政治课程,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二)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在高中阶段的政治教学过程中,重视理论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社会热门话题及当前政治事件的紧密结合,致力于打造生活化的教学品质课堂。教师应当擅长运用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能够在特定的环境中体会到政治知识的实际影响力。同时,教师还需指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并剖析政治理论与现实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升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此外,教师可以策划并实施让学生投身于社会实践的教育活动,通过这一过程,学生能够将政治理论知识付诸实践,并得以提升其实际操作技能。

(三)坚持教学方法多样化的原则

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需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课堂的生机与活力。教师可以运用启发式的方法,引领学生深入政治理论的探索,培养其问题解决的能力。教师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与交流的方法,促进学生团队协作技能的提升。此外,教师可以通过案例解析和角色扮演等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在丰富多样的教学互动中,让学生体验政治学科的吸引力。

(四)坚持评价方式多元化的原则

在高中阶段的政治课堂教学中,应着重实施多角度评估机制,此机制旨在系统性地评价学生的政治认知水平。同时,重视对学生在课堂教学讨论以及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估,教师需提供实时的引导及支持。教师在评估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时,应综合运用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及教师评价等多种评价手段,以确保评价的全面性与客观性。在政治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重视每位学生的个性成长,承认个体间的差异性,并为他们量身定制符合个人特点的学习途径与评价体系,以推动学生在政治学科上的持续发展与提高。

三、构建生活化高中政治品质课堂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导入环节

导入环节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如同乐章的序曲,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后续的学习内容奠定基调,使教学过程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果。然而,在实际构建生活化高中政治品质课堂的过程中,部分教师往往忽视了导入环节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中,可能直接切入主题,缺少对学生兴趣点的捕捉和引导,导致学生在课堂一开始就感到枯燥乏味,难以产生学习的动力。缺少引导还将导致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到混乱,不利于学生形成科学清晰的思维脉络。这种忽视导入环节的做法,不仅降低了课堂的吸引力,也影响了学生对政治知识的初步感知和理解,难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手段单一

教学手段的多样性是构建生活化高中政治品质课堂的关键。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仍然依赖传统的讲授式教学,缺少创新和灵活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实践活动的引入,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少主动探索和思考的机会。此外,还有一些教师即使引入了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也往往只是作为辅助工具,未能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中的独特优势。教学手段单一化,不仅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也影响了他们对政治知识的深度理解和广泛应用,使课堂缺少活力和趣味性。在这一背景下,教师不仅无法取得预期的教学成果,甚至还会使学生对未来的政治学习都呈现一定的消极态度,不利于后续教学的展开。

(三)与实际生活脱节

生活化高中政治品质课堂的构建,旨在将政治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都能感受到政治的魅力。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往往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忽视了其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些教师可能更多地关注政治理论、政策法规等抽象内容,而忽视了这些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的关联性和实用性。课堂构建与实际生活相脱节,不仅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也影响了学生对政治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能力的提升。学生可能觉得政治知识遥不可及,难以将其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结合,这对锻炼学生的政治洞察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来说,具有较大的负面作用。

四、生活化的高中政治品质课堂构建策略

(一)实行课前驱动,打造品质课堂

在高中政治课堂上,实行课前驱动是提高课堂品质的重要策略。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就会更加主动地参与讨论和思考,提高课堂品质[2]。

可以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例如,在讲解《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一课时,教师可以提前给学生布置思考题:“你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能够发展中国?”这个问题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又能激发他们的思考。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在课堂上更加主动地参与讨论。其次,教师可以结合时事热点,让学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关注我国近年来在科技创新、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等方面取得的成就,让他们了解这些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体现。通过这种方法,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性。再次,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我国的高考制度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高考制度是如何公平、公正地选拔人才的,以及它是如何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通过这个案例,学生可以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最后,教师可以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会。在讲解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发展中国家中是否具有普遍意义。每个小组可以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和生活中的例子,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又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因此,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还能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继续探索和实践,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优质的政治学习环境。

(二)创设生活情境,打造品质课堂

生活实际与政治理论密不可分,为了促进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及实际应用,关键在于构建与生活相关的具体场景。教师应把握这一特性,把理论知识融入日常生活,使学生在实际生活场景中体验并领悟政治学科的知识。通过这种方式,教师能够更加深刻地领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优越性[3]。

在讲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这一节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播放一段涉及近代中国寻求复兴之路的纪录片,例如《复兴之路》的一部分。在播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穿插讲解中华民族在近代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即“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以及为什么旧民主主义革命未能完成这些任务。而在探讨“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这一主题时,教师则可以通过融入如“乡村振兴、国有企业改革”等现实社会焦点,设计一系列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讨论话题。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讨:“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对于推动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或者“国有企业改革如何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通过这些问题,教师能够指导学生从日常生活出发,深入思考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及其重要意义。教师通过构建具体生活场景,不仅助力学生深刻把握教学材料,而且点燃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并培育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及独立思考能力

(三)拓展生活实践,打造品质课堂

要想打造品质课堂,关键环节在于通过扩展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提升其政治理解力和认知水平。通过这类活动,学生能直接观察到国家政策如何在基层得到贯彻。同时,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关注国家重要事务,促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国家大事保持关注,并有效提升他们的时政知识水平。

例如,在讲解“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实地考察区域内的历史遗址,例如“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与“延安革命纪念馆”,借此增进学生对于革命历史的理解。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博物馆之旅,在解说人员的引导下,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情境及其演变将有更为形象的认知,同时,也能够深切体会到革命英雄的壮烈行为及革命理念的深刻内涵。在讲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当前政策以及社会实践热点,如“十四五”规划、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等。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参与社会调研和志愿服务工作等。学生通过参与各项活动,能直接感知国家政策如何在基层得到落实与推行,并洞察社会主义体系如何促进经济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借助这类活动,学生能对国际与国内的政治态势有更加深入的认识,从而提升自身的分析与理解能力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不移中,蕴含着对其光明前景的信心,以及对这条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强烈自豪感,教师通过扩展学生的日常生活应用场景,不仅有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融入实践,而且能显著提升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整体素质。通过这种实际操作环节,为学生搭建起了一个展示个人才华、增强技能的舞台,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将更加主动地学习政治知识,提升政治素养,为我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教师也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成为学生的引路人,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汪正军.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生活化课堂构建[J].教育界,2023(20):59-61.

[2]邱璐.高中政治课堂有效开展生活化教学的策略与方法[J].学周刊,2024(2):140-142.

[3]王英.新课程改革下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学的应用[J].学周刊,2023(6):15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