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实践策略探究

2024-12-09贲亚琴

高考·下 2024年11期

摘 要:在文学海洋里,诗歌以其独特的韵律美、深邃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成为滋养学生心灵、培养其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的瑰宝。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不仅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更是引导学生探索人性光辉、感悟生命真谛的桥梁。学生通过诗歌的学习,能够跨越时空的界限,与诗人进行心灵的对话,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与综合能力。文章将简要阐述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重要性,深入探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实践策略,期望通过这些策略的有效实施,能够激发学生对诗歌的浓厚兴趣,深化学生对诗歌艺术的理解与感悟,在传承与创新中,让诗歌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歌教学;实践策略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文化素养。在教学实践方面,语文教师应融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生动情境,引领学生沉浸于诗意世界;同时,增强诵读体验,让学生在声音的节奏与韵律中感受诗歌之美;更要注重引导深度解析,挖掘诗歌背后的情感与文化内涵。诗歌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其教学也是对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的培育,能为学生成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广阔国际视野的新时代青年奠定坚实基础。

一、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重要性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基石,更是连接学生心灵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桥梁。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诗歌以其独特的韵律美、意境深和情感真,为学生提供了一片精神净土。

首先,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其以精练的语言、生动的意象和深远的意境,展现了人类情感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学生通过学习诗歌,能够学会欣赏语言之美,感知自然之韵,培养起对美的敏感性和鉴赏力[1]。这种审美能力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更能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提高生活质量。

其次,诗歌教学有助于深化学生的文化理解和民族认同感。中国古代诗歌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学生通过学习古代诗歌,能够了解古代社会的风土人情、思想观念和审美追求,增进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同时,诗歌中蕴含的爱国情怀、民族精神和人文关怀,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此外,诗歌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诗歌创作离不开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其鼓励学生跳出常规思维框架,以独特的视角和方式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思考。学生通过学习诗歌,能够学会运用联想、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将抽象的情感和复杂的思想转化为具体的意象和生动的画面。这种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在文学创作上取得成就,更能为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意和

灵感。

二、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实践策略

(一)情境导入,激发诗趣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过程中,“情境导入,激发诗趣”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其要求教师运用专业的教学手法,为学生营造一种与诗歌内容相应的氛围,使学生在进入正式学习前便能感受到诗歌所蕴含的情感与意境。具体而言,教师需深入解析诗歌背景,准确把握诗歌主题与情感基调,巧妙运用语言描述、图像展示或音乐渲染等手段,构建一个多维度的情境空间。此情境旨在唤醒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使其仿佛置身于诗歌所描绘的场景之中,与诗人进行跨时空的心灵对话。基于情境导入,学生不仅能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还能在情感的驱动下,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悟诗歌的魅力,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坚实的情感与认知基础。

以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为例,在教授这首脍炙人口的词作之初,教师可先以柔和而略带哀愁的语调,缓缓讲述南唐后主李煜从帝王之尊到阶下之囚的悲剧人生转折,为学生铺设一个历史与情感交织的背景框架[2]。随后,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幅春日繁花似锦、秋月皎洁如水的画面,同时配以一段悠扬而又略带凄美的古筝或琵琶曲,营造出一种既美丽又哀伤的意境。在这样的情境下,教师缓缓吟咏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的开篇之句,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置身于那无尽的春花秋月之中,却心怀难以言说的愁绪。通过这样的情境导入,学生仿佛能够穿越千年时光,与李煜一同站在那高高的城墙之上,望着眼前的美景,心中却满是对过往繁华的追忆与对现状的无奈。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不仅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对这首词的学习兴趣,也能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李煜词中那份深沉的亡国之痛与人生无常的感慨。

(二)诵读品味,感悟诗韵

诵读,是诗歌教学的灵魂。教师需引导学生掌握诵读的精髓,即节奏的起伏、重音的精准、语调的抑扬顿挫。这不仅是对诗歌外在形式的把握,更是对诗歌内在情感的深刻体验。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能在字里行间捕捉到诗人情感的微妙变化,体会诗歌的音乐美与韵律美。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分享诵读感受,让不同的声音在教室中交织回响,形成一场关于诗歌的集体感悟与共鸣,深化对诗歌意境的理解与感悟。

在教学杜甫的《登岳阳楼》一诗时,诵读将是连接学生与诗人情感世界的桥梁。此诗以壮阔的岳阳楼景致为背景,寄托了杜甫对国家兴衰、个人命运的深沉感慨,其音韵之美、情感之深,唯有通过诵读方能深刻体会。首先,教师需引导学生准确把握《登岳阳楼》的节奏与韵律。这首诗四句一转韵,节奏明快而又不失沉稳,尤其是“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的开篇,由远及近,由历史传说引入眼前实景,节奏感强烈。在诵读时,教师应指导学生注意每个字词的轻重缓急,如“昔闻”二字可稍缓,带出历史的沧桑感,“今上”则稍快,表达亲临其境的激动[3]。这样的节奏处理,能让学生感受到诗歌内在的律动与生命力。其次,重音的精准把握是诵读的关键。在《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句,通过夸张的手法描绘了洞庭湖的浩瀚无垠,其中“坼”“浮”二字应作为重音处理,以突出其震撼人心的力量。学生在诵读时,需将情感凝聚于这些关键词汇之上,让声音的力量与诗歌的意境相得益彰。再者,语调的抑扬顿挫是表现诗歌情感的重要手段。杜甫在诗中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叹,也有对个人境遇的哀叹,还有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这些复杂的情感变化,在诵读时需要通过语调的调整来加以表现。如“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语调应逐渐下沉,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而“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则应以激昂的语调收尾,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此外,每位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其对诗歌的感悟也各不相同。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分享诵读感受。学生之间通过分享诵读感受,不仅能够听到不同版本的《登岳阳楼》,还能在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形成对诗歌意境更为全面和深刻的理解。集体性的感悟与共鸣,不仅可以丰富课堂内容,也能让学生更加热爱诗歌,愿意在诵读中品味其韵味,感悟其真谛。

(三)意象解析,领悟诗意

意象,是诗歌的精髓所在。其既是诗人情感的载体,也是诗歌意境的构建者。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剖析意象,揭示其背后的象征意义、情感色彩及文化内涵。而学生通过意象的串联与解析,能够构建起诗歌的意象群,领悟诗歌的深层含义和诗人的情感寄托。这一过程,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文学分析能力,更能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和文化感知力。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传世佳作。这首诗以春、江、花、月、夜五大意象为核心,营造了一个既广阔又细腻、既宁静又深邃的意境,让读者在品味中感受到诗人对宇宙人生的深刻思考与无限感慨。在这首诗歌的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应聚焦于“春”这一意象。春,作为四季之首,象征着生机与希望。在《春江花月夜》中,“春”不仅为全诗铺设了一层温暖的底色,更通过万物复苏的景象,引发了诗人对生命循环不息、宇宙永恒流转的哲思。春的意象,如同一股温柔的力量,轻轻拂去冬日的严寒,唤醒沉睡的大地,也触动了诗人内心深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接着,是“江”的意象。江,作为自然的血脉,流淌着不息的生命力。在诗中,“江”不仅是地理上的存在,更是时间的见证者。其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也映照着现实的变迁。江水的悠悠流淌,与诗人的思绪相互交织,共同构建了一个流动而深邃的时空背景[4]。诗人通过“江”的意象,表达了对宇宙间无尽时间与空间的敬畏与感慨。再来看“花”与“月”。花,以其绚烂多姿、芬芳四溢,成为美好与短暂的象征。在《春江花月夜》中,花的意象与月的意象相互映衬,共同营造了一种梦幻而朦胧的美感。月光如水,洒在江面,也照亮了岸边的花朵,使整个画面更加柔美而富有诗意。花的盛开与月的圆满,既是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也是对人生美好瞬间的珍惜与留恋。除此之外,“夜”的意象也为全诗增添了几分神秘与幽静。夜,是思绪的温床,也是情感的避风港。在《春江花月夜》中,诗人借夜之深邃,表达了对宇宙奥秘的探索与对人生哲理的沉思。夜的意象,使全诗在宁静中蕴含着深沉的思考,让读者在品味中感受到一种超脱世俗的宁静与淡泊。

(四)比较阅读,拓宽学生诗歌视野

比较阅读,是拓宽学生诗歌视野的有效途径。教师选取同一主题、同一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或不同诗人的同类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可以使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诗歌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在比较中,学生需要关注创作背景、表现手法、情感表达等多个维度,这有助于其深入理解诗歌的艺术特色,提升批判性思维和鉴赏能力。同时,比较阅读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促使学生在比较中发现差异、寻找共性,构建更加完整的诗歌认知体系。

以杜甫的《春望》与《登高》为例,这两首诗虽同出自杜甫之手,却分别展现了诗人在不同时期、不同情境下的心境与情感,是进行比较阅读的绝佳素材。《春望》写于安史之乱期间,杜甫身处长安,目睹了战争的残酷与城市的荒凉,诗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句,以极其凝练的语言描绘了战后长安的萧瑟景象,透露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哀叹[5]。而《登高》是杜甫晚年之作,时值诗人漂泊无依,多病缠身,诗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以宏大的自然景象为背景,衬托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苍凉,以及对生命无常的深刻感慨。从创作背景上看,《春望》与《登高》分别代表了杜甫人生中的两个重要阶段:前者是中年时期的动荡与挣扎,后者则是晚年岁月的孤寂与反思。这种时间跨度上的对比,让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诗人命运的起伏与变迁,理解诗歌创作与时代背景的紧密联系;从表现手法上分析,《春望》以“望”字贯穿全诗,通过视觉上的荒凉景象引发情感上的共鸣,展现了诗人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而《登高》则通过登高望远,将自然景象与人生哲理相结合,以景寓情,情景交融,达到了更高的艺术境界。这种表现手法上的差异,能让学生认识到诗歌创作中的多样性与创新性;从情感表达上比较,《春望》中的情感更为直接而强烈,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自身处境的无奈都跃然纸上;而《登高》则更多地表现出一种超脱与淡然,诗人在面对生命的无常与自然的壮丽时,既有对过往的感慨,也有对未来的淡然接受。这种情感上的转变,能让学生体会到诗人内心世界的复杂与深邃。学生通过比较阅读《春望》与《登高》,不仅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杜甫的诗歌艺术成就,还能够学会如何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分析、鉴赏诗歌作品。

(五)创作实践,传承诗魂

诗歌创作,是诗歌教学的最高境界。其不仅是学生将所学诗歌知识转化为个人表达的过程,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诗歌精神的传承与弘扬。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诗歌创作,从模仿到创新,逐步形成自己的诗歌风格。教师可以通过组织诗歌创作比赛、朗诵会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诗歌创作的乐趣与挑战。这些活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蜀道难》是李白的经典之作,其雄浑的笔调和深刻的意境,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创作灵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蜀道难》,通过解析其独特的艺术手法、深邃的思想情感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让学生领略李白诗歌的非凡魅力。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尝试以“蜀道”或类似主题进行诗歌创作,模仿李白的风格,运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表达自己对自然景观、人生哲理或时代变迁的独特感悟。为了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关于蜀道的纪录片、图片展,甚至安排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蜀道的雄奇与险峻,激发内心的创作冲动。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师以情境为舟,诵读为帆,意象为舵,比较为翼,创作为灯塔,引领学生遨游于诗歌的海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领略到诗歌的韵律之美、意境之深,更能在心灵深处种下热爱文学的种子,让其在未来的学习与生活中,以诗意的眼光看待世界,以文化的自信拥抱未来。因此,持续探索和优化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实践策略,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使命,也是对学生成长最真挚的关怀与期许。

参考文献

[1]刘瑶瑶.部编本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意象专题教学研究[D].济宁:曲阜师范大学,2022.

[2]王云星.情感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策略探究[J].课堂内外(高中教研),2022(11):17-19.

[3]周小兰.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高中现代诗歌教学内容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21.

[4]孙月雯.人教版高中语文诗歌美育教学实践研究[D].西宁:青海师范大学,2020.

[5]欧阳鑫.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文本细读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19):47.